探究传统文化内涵,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徐兵强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学生自主亲近并继承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感悟意境,领略神韵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讲究意境,不管是古诗词还是书法绘画类作品,都强调营造一定的意境,促使欣赏者感受到其中的神韵。《周易·系辞》提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里的“不尽言、不尽意”其实就是指要通过营造意境的方法,抒发主体情感,表现内在世界。在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作品的时候,就要抓住意境,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尝试将自己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表达出来,和作者形成共鸣,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
必修四《雨霖铃》展现的是离别时的场景,这首作品给人凄婉动人的感觉,在教授这首词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一下作品中的意境,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缠绵悱恻的情感。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走入作品的意境中,给学生播放一些和作品主题相似的音乐作品或图片,并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词作中的主人公,体会离别时的伤感。同时,鼓励学生思考:“为何在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表现情感的作品,都写得那么委婉呢?但是在西方却有不少诗歌作品,都很直白地表露爱情,用‘我爱你这样的词句展现爱情的火热。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呢?”学生进入到意境中,感受到了作品情景交融的特点,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雨霖铃》这样的作品给人一种婉约的感觉,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或许,这样的情感才更为真挚,因为它已经深深地刻入了主人公的内心深处。若是直白地说出‘我爱你,就显得有些肤浅了。中国人总是用这样深沉的方式体现情感的真挚。”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很好地感受到了作品的神韵。
学者宗白华认为意境是中华文化史上对世界最有贡献的一个地方。意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将欣赏者带入了特定的精神家园。因此要鼓励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则要鼓励学生尝试了解作品的意境,并尝试进入到意境中进行体验,感受作品中传达的人格、思想和观念。
二、结合节日,点亮记忆
在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传统节日,还有与其相关的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在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内涵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尝试挖掘传统节日,并探究其中蕴藏了怎样的内涵。在活动中首先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的传统节日资料,追溯节日的来源,了解节日的风俗。此后,若有条件则要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接触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最后鼓励学生将传统节日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说说要怎样继承并发展。
在学习必修二《祝福》的时候,学生了解到了“祝福”这种中国民间习俗。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你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习俗活动吗?尝试收集一下与之有关的资料,说说自己对这些节日的感受。”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鼓励学生尽量收集一些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传统节日,并将自己的收获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有学生便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传统节日,那就是“花朝”。该学生整理了相关的资料,并且表达了自己对这个节日的想法:“花朝也叫做花神节,或者说是‘百花生日。一般来说,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这个日子正好是春花盛开的日子,人们就会相伴去赏花,感受春光的美好。我觉得这样的节日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该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适当地继承并发展。
结合传统节日感受并体悟传统文化,这给学生打开了一个认同传统文化的窗口。学生在主题活动中逐步认识到了对传统节日冷漠可能会造成国家意识淡漠,对于提升民族精神、强化民族记忆等带来不利的影響。这样学生就会主动亲近传统节日,感受其中的魅力。
三、点评人物,传承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要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在传统文化中有不少经典的人物形象,从他们的身上能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要想促使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就要深入挖掘这方面的素材,鼓励学生体会到古人的精神,并思考这对于自己的人生是否有什么启迪。久而久之就能让学生吸收历史人物的精神,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必修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是一个充满了爱国情怀的人,在教授学生这首作品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尝试了解辛弃疾,并深入体会辛弃疾作品中喷涌而出的爱国情怀。首先鼓励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了解一些辛弃疾的生活经历,学生发现他的一生始终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希望统一中国。在他年少的时候,就集结了两千多人,举起了抗金的旗帜,切身参与到抗金的事业中,这种气魄远非普通的文人所能企及。此后鼓励学生多多阅读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学生发现:“辛弃疾的作品中有一个永远的主题,那就是爱国。他的作品一直都在抒发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只可惜,时不我与,历史一再地和他开玩笑,让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辛弃疾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从辛弃疾的身上汲取到了力量,体会到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最后鼓励学生说说辛弃疾的事迹对自己有什么启发,促使学生也激发爱国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历史人物身上有值得赞扬的伟大精神,但是也可能会有一些封建糟粕思想。因此在学习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加以甄别,用扬弃的态度剔除掉其中的糟粕,吸收其中的精华。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真正的提升。
四、与时俱进,去伪存真
不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大,是因为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和时代脱节,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针对这个问题,就要扣紧时代的脉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去除传统文化的糟粕,将其中积极的部分和时代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活力,认识到传统文化也能体现时代精神。
在教授必修四《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后,鼓励学生围绕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展开讨论。“在新闻中大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新闻,说是某地新造了一些仿古建筑,想要吸引游客,游客对此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这些都是假的文物,没有什么看头,但是也有的认为这样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因此乐此不疲地参观游览。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呢?我们到底要不要建造这些仿古建筑呢?”鼓励学生按照观点的不同分成两个阵营,然后展开辩论的活动,大家尝试摆事实、讲道理,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弄虚作假。”也有的人认为:“这难道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吗?”虽然最后辩论不分伯仲,但是学生都从中获得了启发,认为:“要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这一点并没有错。”
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搜索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热点新闻,围绕其展开分析,若学生的意见有分歧,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活动。这样也能起到去伪存真的效果,能让学生在辩论中逐步端正自己的思想,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阅读和鉴赏活动陶冶性情,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挖掘其中的传统美德,从而促使学生提升文化认同感。
[作者通联:江苏华罗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