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审思与实施建议

    吕祝章 张娜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是社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审视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策略,为推进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工作提供支持。

    关键词:高职院校;十三五;科研;問题;建议

    高职院校是社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其科研水平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学术水平与专业能力,进而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度,是学校品牌建设和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源动力。然而,由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基础、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都相对薄弱,以及科研管理工作不到位甚至缺位等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我国高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完善制度等方面探求高职科研工作的改革与改进策略,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增强科研创新以实现内涵发展、提升社会职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适应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战略的要求。

    一、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职院校急功近利、学术浮躁、造假等学术不端之风时有发生并有盛行之势。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状况来看,由于起步较晚,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偏低,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不强,在科研方面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培训,缺乏科学、求实、创新精神,往往迫于晋升职称之需要,在科研上做着低水平、重复性的工作,往往粗制滥造出一堆学术垃圾,甚至随意抄袭、伪造科研数据及论文,编造虚假研究成果,在自筹资金项目和院级项目中尤为突出。究其原因是:自筹资金项目和院级项目申报门槛过低,审核部门和评审专家把关不严,个别申报者在课题申报前未经充分的准备与调研,也没有进行过合理的研究与规划,为解一时之需,开题报告东拼西凑,研究内容缺乏新意或者重复他人工作,技术路线不合理甚至错误等都可轻易申报通过。由于课题申报时的紧迫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弄的不是很清楚,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技术路线的缺陷及不合理性,使得无法按照合同内容完成研究指标,因而进行杜撰或学术造假,缺乏科研工作中最起码的真实性,其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更是无从谈起。项目在结题验收与鉴定上把关不严,流于形式,敷衍了事,鉴定意见上“专家”往往还会冠冕堂皇地给出“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的评价。教师从事科研的真正目的不是想通过科研工作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而是为了晋升职称的科研项赋分。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术氛围的营造,阻碍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2. 高职院校教师投入的科研时间与精力严重不足。由于专任教师教学任务偏重和兼任坐班教师岗位工作时间的局限以及研究投入的经费不足,教师难有充裕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经费投入到研究项目中去。教科研项目成员在项目申报时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大多数项目尤其是社科类项目仅由项目负责人或其中某一成员单独完成,其他成员只是挂名而坐享其成,没有真正参与项目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结果往往是不深、不透,高质量地完成科研项目难有保证。

    3.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科研基础,整体科研素质和水平不高。大部分教师没有确立固定的主攻研究方向,往往是解一时之需、源一时之念、凭一己之力,想到什么就开始做什么、写什么、造什么,一蹴而就,难以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培训,缺乏基本的科研思路、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缺乏对科研工作系统的了解,对如何进行科研,如何进行选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如何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进而写出高水平、高档次的论文与研究报告难有把握。在研究过程中多以文献搜集法为主,研究方法单一,对新方法和新技术了解较少,研究项目中经验之谈较多,忽视研究方法的使用与创新,即便是提到一些方法也仅是求高大上而纸上谈兵,无实际操作,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应用这些方法也未能加以详细阐述,这些方法往往根本就没应用到具体的研究之中,研究内容华而不实。研究过程也往往仅限于写论文,研究结果也仅仅停留在对问题的经验性总结或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或者措施上,缺乏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也多以探讨校内教学与管理类的理论性研究论文为主,能真正转化应用于生产一线、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显著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立地、实用型成果很少。科研项目研究肤浅,科研成果层次偏低,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的硬伤。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 高职院校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科研创新源动力不足。学科带头人应具备较高的专业造诣和研究能力,能够对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进行全面把握,能够从战略层面制定科研发展计划和项目,可以有效提高科研成果创新水平和竞争力。由于高职院校现有的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科研条件没能更好地让诸如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政府特贴人员、博士等高端人才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具备科研素质和能力者得不到应有的激励,致使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数量不多、质量不高。

    5. 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机制不够健全。高职院校由于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评价专家系统,随意性组织的有失公正性与科学性的“砖家评专家”现象时有发生且比较普遍,对专家的研究成果不懂得珍惜与尊重,对诸如社科成果奖、教学成果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等奖项的研究类型、深度、层次及分量不甚了解,往往凭主观臆断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主次不分、轻重不明,不能遵循以创新为主、学术至上的原则而随意对研究成果下结论,导致在组织教科研项目的立项、推荐及评审过程中不够严肃与严谨,再加上渗透着的故意打压、徇私舞弊等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与博弈,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淡化学术意识,难以做到客观、公正与公平,往往好的项目难以立项,严重挫伤了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严重抑制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6.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服务及创新意识不强。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对科研工作缺乏远景规划,科研工作未能引起领导的重视,一直以来倡导教学为主,把科研工作当成教学的附属品,可有可无,甚至被误解为不务正业,无形中降低了科研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从教师个体层面来看,科研与教学工作呈正相关关系,即教师的科研能力越强,教学水平会越高;从学校的整体状况来看,一所学校教师整体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越高,学校在行业和社会上的知名度会越大。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中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和公平合理的奖惩办法,主要表现为科研管理机构对科研项目缺少宏观性指导,随意性较强,科研评价体系也不够完善。管理内容也仅限于管理科研项目的申报、经费的使用及结题验收等程序性和外表性的工作,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实效性甚少过问,使得许多科研项目未能真正得以开展或进行深入研究而浮于表面或弄虚作假。对应该做好的诸如科研信息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平台搭建、科研氛围营造和科研条件保障等科研管理服务工作做得不到位甚至是缺位,未能发挥出科研管理机构应有的组织、策划、协调和有效服务的职能。科研管理人员缺乏从事科研管理的基础和经验,高素质、懂管理、会管理的科研管理人才未能发掘与利用,造成科研管理机构不能对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控,更难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得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明显不足,未能真正发挥出科研管理机构对科研工作的引导作用。

    7. 高职院校中代写代发论文、代编教材、代申请专利现象也屡见不鲜。学校用于鼓励教师参与的跨学科研究及自筹项目、横向课题的研究也呈现出表面化和形式化的趋向。缺乏具有持续性科研投入及长时期积淀与培育的立地式科研项目,科研功利化色彩浓厚。

    以上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影响和阻碍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有必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加以管控使其步入正轨,从而保障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

    二、十三五期间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实施建议

    1. 强化科研管理部门职能,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机制。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科研评价标准和科研奖惩办法,建立多元化、人性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实现教学科研评价的一体化,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高,最大限度地实现科研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项目与成果采用不同的标准和尺度加以权重和衡量,确保被评价对象的公平合理性,充分发挥科研评价正确的引导作用。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科研项目的实时管理与监督,防止个别教师急功近利而学术造假,激发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2.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科研评价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学术权威性。学术委员会是学校设立的学术评议与审核机构,其职责在于审议学院科学研究远景规划和计划草案,对较大型的学术活动及科技合作提出建议,审议重大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评价重要的论著及科研成果,对应予奖励者和突出贡献者提出推荐意见,评议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和成就,对其确定或提高职称级别提出建议。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项目及责任人进行调查、约谈、取证和评判。因而对进入学术委员会的成员要进行层层选拔,严格审查,入选者必须符合学术造诣精深、品德修养端正、评审态度严谨等条件。杜绝在项目立项、成果推荐、职称和专家评审过程中渗入过多的行政干预及打压异己、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发生,确保科研评价工作的公正、合理与公平。

    3. 大力培育和建设科研中心。科研中心作为科研工作的研究机构,能快速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学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依托高职称和高学历的研究人员成立不同研究领域的科研中心,带领中青年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科研中心应配备必要的实验场地、设备及运行经费等基础性资源,做大做强科研项目。

    4. 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科研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建立并实施科学的人才战略和长效机制,挖掘并培养现有师资队伍中的科研人才和科研管理人才,坚持“用人唯贤”的原则,用足用好学校高学历、高职称、专家、名师等人才资源,以他们为科研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优势与潜能,在课题申报、资金资助、研究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与倾斜,帮助他们解决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外在困难,打造出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研究特色的高素质科研队伍。定期组织和开展科研培训和交流活动,增强科研求实创新氛围,切实推进教师科研素质养成和科研能力提升,培养、留住、用好科研人才。

    5. 高职院校应畅通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渠道,建设开发科研管理网络平台。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与上级各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及时了解课题申报动向,及时、快捷获得科研动态,为教师提供课题申报资讯和其他保障。营造公平、公正的科研氛围和科学、民主、自由、独立的学术研究环境。

    6. 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应侧重于技术应用与开发。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為目标,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工作应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以开展,增强服务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可与企业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联合研发、联合攻关”的科研创新模式,切实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利用率。学校在项目立项、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都应重视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科研项目,以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实效性为导向来构建科研工作评价激励机制,从而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培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学教师也应该通过开展科研服务活动解决生产一线中的疑难问题,在行业和学术界赢得声誉和肯定。高职院校应通过科研工作的开展来了解市场对人才技术水平的要求,确保教学工作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通过科研工作使教师更多地对学科发展和科学发展进行研究与深化,根据学科发展动向汲取新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教师开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技术研究。既可回馈社会,又能实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根本利益。

    纵观各种因素的考虑,高职院校应着眼于教育和科研服务社会的现实需要,从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定位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着手加强科研与科研管理工作,在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内容,及时与行业企业技术水平相对接,顺应国家“十三五”发展目标科研创新工作建议,以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和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

    [2]周德锋.刍议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评价[J].科技视界,2014(36).

    [3]刘兆媛.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15(02).

    [4]闻健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3).

    [5]杨小平.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实用化的现实意义[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我国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电子政务

    杨悦 蔡秋梅【摘 要】 近几年来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下的电子政务发展迅速,各级政府的网站服务内容不断充实丰富,功能也不断加强,不断

  • 云南首个生态蔬菜众筹产品上市

    日前,云南首个可以吃的投资产品“菜富通”投资计划上市,项目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有机蔬菜、大米等,并降低农企生产过程中不可预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