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张航燕 黄群慧
〔摘要〕 2017年的经济运行数据表明,中国工业经济总体上呈现出转向高质量发展趋势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工业行业结构继续呈现高端迈进态势,劳动生产率逐年提升,工业投资增速趋稳且结构持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日趋协调,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高增速。但也要看到,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关期,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及其影响日趋增加,中国工业转向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短期内工业企业成本攀升值得注意。未来中国工业经济应加快创新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秉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中高端消费、先进制造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关键词〕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发展质量,工业经济运行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8)03-0026-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具体到中国工业经济,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工业经济是否转向了高质量发展呢?本文试图针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尤其是201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来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经济总体上呈现出转向高质量发展趋势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的转换期,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及其影响日趋增加,中国工业转向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未来中国工业经济应加快创新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秉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中高端消费、先进制造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一、2017年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工业经济呈现趋稳高端迈进态势,表明工业运行质量在不断提升。2017年工业经济向好企稳的特征明显,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为6%,2017年比2016年加快0.6个百分点,达到6.6%;从月份数据来看,2017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上半年波动较大而下半年呈现趋稳态势。7月份以来工业增速在6.0%~6.6%小幅波动,工业增速趋稳态势明显(见图1)。此外,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新产业新产品快速增长。2017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3%和13.4%,增速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个和6.8个百分点,较上年分别加快1.8个和2.6个百分点;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降幅较上年扩大0.5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增速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
全员劳动生产率一般是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体现。就整个工业而言,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业增加值。由图2可知,2014年以来,我国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说明我国工业整体的产出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但是,若从区域角度来看,全员劳动生产率则表现出分化发展的态势(如表1所示)。湖南、天津、山东、宁夏、浙江、云南、上海、贵州、福建、北京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河北、广西、安徽、四川、青海、湖北、重庆、海南呈现出波动中走高态势;内蒙古、江苏、吉林、陕西、辽宁、新疆、河南、江西、广东、甘肃、西藏呈现出波动中走低态势;黑龙江和山西呈现出持续走低态势。
(二)虽然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出现波动,但一直令人担忧的东北地区工业显著回升,表明区域协调质量呈现改善迹象。2017年6月份,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为年内最高点,比8月份最低点5.4%增加了2.8个百分点;11月份,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为年内高点,比8月份的低点加快了5.0个百分点,2017年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波动较大。2017年以来,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维持在7.2%-8.5%之间,较为稳定(见图3)。东北地区工业改善较为显著,但也呈现较大波动。2017年9月份,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较8月份更是加快3.0个百分点,而11月份比9月份减少0.8个百分点至4.4%,而12月份上升至6.4%。分省来看,辽宁省工业连续4个月正增长。12月份辽宁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为2017年东北三省工业增速的新高,这也是自2014年9月份以来辽宁省工业增加值连续5个月实现正增长;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工业波动较大,9月份吉林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为年内的高值,比3月份的低点1.9%加快了5.3个百分点,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降至3%;11月份黑龙江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减少4.5%,是2016年3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黑龙江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至5.4%。
(三)工业投资增速趋稳,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支撑了中国未来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的预期。2017年我国工业投资23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3.6%,增速与上年持平。工业投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1%,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在企稳回升的同时,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一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12.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13.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制造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3%,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46.4%,锂电池制造业投资增长44.4%,工业自控系统装置制造业投资增长29%,集成电路制造业投资增长27.2%。二是技改投资成为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2017年,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6%,增速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11.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8.5%,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三是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回升。2017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1.6%,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点。四是高耗能制造业投资继续下降。2017年,五大高耗能制造业投资下降1.8%,降幅比上年扩大0.9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21.9%,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其中,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有色行业投资2017年各月均为负增长。
(四)工业出口增长为2012年以来最好水平,对2017年工业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支撑。全球经济延续复苏态势,国际市场需求有所改善。从PMI来看,美国保持了高位,欧元区11月PMI超预期上升至60%,创下2000年4月以来新高。9月份,WTO将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上调至3.6%,相比2016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仅为1.3%。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了外需的改善,助推了我国工业出口的增加。2017年,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323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10.3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最好水平。应该说,2017年中国的工业经济增速达到6.6%,比2016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工业出口大幅度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这表明中国工业增长过度依赖出口的问题短期内仍然难以扭转。
(五)工业企业利润比2016年大幅度提升,但2017年全年呈现逐月回落趋稳态势。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1%,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个百分点,但是比2017年2月份的高点回落10.5个百分点。分类别看,2017年,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45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66511.1亿元,增长18.2%,增速较2017年上半年和2016年同期分别加快-0.3个和3.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4089.2亿元,下降10.7%,降幅较2017年上半年和2016年分别收窄17.5个和3.6个百分点。2017年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高增速特别是年初工业利润跳涨主要归因为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如1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增长5.8%,涨幅比10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价格变动相当于拉低利润增速13.8个百分点。而价格的涨跌又较多地受煤炭、钢材和原油等价格波动影响。11月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合计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约3.27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56.4%。
(六)钢铁、煤炭去产能进展顺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明显。至2017年10月份,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已全部完成。1.4亿吨地条钢产能被彻底取缔;落后煤电机组已淘汰关停约240万千瓦,停缓建煤电产能工作已完成年初目标。成本费用下降,利润率上升。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合计为92.75元,同比减少0.5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6%,同比提高0.54个百分点。
当前,中国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积极向好态势。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国内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关期,仍面临不少隐忧和挑战。短期内工业企业成本攀升态势值得注意。购进价格增长快于出厂价格增长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我国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上升。例如2017年11月份,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52元,同比增加0.29元,改变了连续4个月下降的局面。造成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的出厂价格回落,而企业部分库存原材料为前期价格相对较高时购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降成本的进程。
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及我国工业增长趋势
从内外部经济环境看,外部经济回暖但尚未彻底摆脱低迷状态,内部发展平稳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018年我国工业经济形势依然较为复杂、变数较多。
(一)国际经济环境
首先,世界经济继续改善,但是分化态势明显。世界经济形勢依然面临诸多变数,彻底摆脱低谷仍需较长时期,我国工业经济外部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仍然较为严峻。2018年1月,世界银行发布报告,将2017年世界经济增速调至3%,较此前预测值提高0.3个百分点,较2016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平均达53.3,较2016年同期增长2.3个百分点。全球约75%的国家经济正增长,实现较大范围的复苏。但是,各国经济增长态势有所分化,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没有改变。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4.2%,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分别为2.3%、1.7%;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实现较快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经济增长4.6%;中东地区政治日趋不稳定,非洲、拉美地区经济复苏能力下降。
从主要经济体来看,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较快。美国企业投资结束前两年的持续低迷态势,主要耐用消费品汽车销售处于近30年来的历史高位;2017年10-12月,美国失业率维持在 4.1%的水平,达到 2002 年以来的历史低位,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处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历史低位。受国际贸易复苏、财政整固见效、持续低利率刺激等多种因素影响,2017年,欧元区迎来久违的强劲增长态势。2017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和综合PMI创8年新高,分别为60.6、58;10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仅为8.8%,达到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区各主要国家大选落幕,形势逐渐明朗,政治经济不确定性风险下降,为欧元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新兴经济体经济提速但分化加剧。2017年,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稳定,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利润实现好转,出口明显改善,但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没有改变。印度经济增长持续向好,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小幅增长,而南非经济持续低迷;印度、俄罗斯和巴西PMI持续位于荣枯线上,而2017年12月南非PMI跌出荣枯线外。
其次,国际金融市场总体运行较为稳健,市场投资者风险偏好提高。2017年,受重要政治经济事件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有所波动,但在世界经济持续升温和通货膨胀低位运行的宏观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总体运行稳健,市场投资者对经济持续增长和低通胀预期的信心较高,外汇、货币、债券市场均未出现大幅波动,为世界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金融环境。再次,国际贸易继续回暖,保持活跃状态。2017年国际货物贸易量和贸易额实现正增长,扭转了2016年的负增长态势。
但是,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基础仍不牢固。世界多边贸易权威性仍不牢固,新一轮谈判成果微弱,一些国家继续使用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并重新制定更加符合自身利益的经贸规则,如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加拿大和墨西哥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等,都对国际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此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主要发达经济体退出刺激经济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意愿增强,失业、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冲突加剧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持续震荡,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基础仍不牢固,2017年经济增速高于长期趋势,2018适度回调或为大概率事件。
(二)国内经济环境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当前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经济增速大幅下降风险基本解除,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得以夯实。根据国家统计局核算,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6.9%,增速较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但是,从影响我国工业增长的“三驾马车”看,经济运行中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持续向好基础尚不稳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等传统问题依然突出,以及近期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重影响,后续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首先,投资结构将继续优化,但增长动力仍不稳固。2017年,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等相关政策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带动下,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投资活力得到激发,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799亿元,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2017年以来,租售同权、只租不售、共有产权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相继出台,房地产交易冻结,房地产泡沫适当挤压,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逐步释放,房地产投资以及市场出现不振,后期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速将面临一定压力。另外,为了有效推进金融去杠杆、严监管、服务实体经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明确要求,有关部门也相继制订多项政策整治金融乱象,上述金融政策将在短期内对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产生较大影响,经济增长承受一定压力。
其次,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下,居民消费较快增长,消费升级态势明显,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特点日益突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通讯器材、体育娱乐以及化妆品等消费升级类产品呈现加速增长态势。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增速比上年加快6.0个百分点。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8.8%。精准脱贫战略取得初步成效,农村消费后劲持续增强,新经济领域持续发力,消费增长潜力得到有效释放。收入持续改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以及新消费群体的扩大等因素,未来消费仍有望保持一定增长。
再次,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后续出口增速下行压力较大。受外部需求回暖、国内需求增长、外贸政策效应显现、外贸企业调结构步伐加快等因素影响,2017年我国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77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顺差28716亿元,扭转了连续两年的下降势头。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2013年至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33.2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4%,高于同期我国外贸年均增速,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亮点。但是,2018年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热点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贸易保护主义形势严峻,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减弱,我国外贸传统优势弱化、新优势尚未形成和巩固,外贸形势仍然十分复杂严峻,下行压力较大。
根据“三驾马车”呈现出的出口增速回升、投资增速回落而消费增速平稳的特点来看,我国经济转入持续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基础条件尚不稳固,仍面临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传统问题,同时,受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重影响,2018年经济发展回调压力较大,经济增速可能略微放缓。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关于工业运行时间趋势模型和周期波动模型,我们基本判断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3%左右。
三、促进中国工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8年,中國工业经济应加快创新发展步伐,秉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中高端消费、先进制造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一)深化工业化进程,推动从高速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的战略转型。中国快速工业化进程总体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正面临着从资本密集型主导向技术密集型主导转变,再加之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也正在加速竞争高端产业的主导权,无论是中国自身现代化进程还是大的国际环境,都要求中国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向高质量工业化进程转变。具体而言,高质量工业化必须是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工业化,当务之急是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农村振兴战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支撑力度,处理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让城市化进程真正发挥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引导作用;高质量工业化必须是以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为先导推进可持续工业化,通过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强化绿色监管等措施构建现代绿色制造体系,进而带动整个工业化进程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工业化又必须是协调、包容的工业化进程。高质量工业化进程应该能协调各区域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的有效流动,化解资源配置在地区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结构性矛盾,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二)积极推动国民观念的转变,让持续提升效率与质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念,形成崇尚效率与质量的社会氛围。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及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产业工人心态浮躁,企业及企业主热衷于在房地产市场投机赚快钱,缺乏实实在在做企业、做实业的精神,经营管理层和各级员工缺乏职业精神,极不利于国民经济生产体系提质增效。我国可借鉴日本“国民改善运动”与新加坡“生产力运动”的经验,通过长期、全民范围内的宣传和教育,转变国民的观念,让国民充分认识到提升效率与质量的高度重要性,并进而将持续改善效率与质量的精神和理念贯彻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转变国民心态,还必须在制度和政策安排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赚快钱”“一夜暴富”的诱惑和投机取巧的机会。
(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市场制度。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创新和推动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率提升最为有效的制度安排。具体而言,一是加快建设与完善市场法制体系。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当前中国经济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主要源于市场制度的基本法律及其执行机制不健全,中国迫切需要完善规范市场行为相应的法律体系。加快修订合同法、公司法、破产法、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并加快完善相应的执法体制。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及其执行机制,以法治建立起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修改职务发明相关法律规定,理顺职务发明人及其所属机构之间的责任、义务及利益分配关系,增强对职务发明人创新活动的激励。三是加快推进要素市场改革。改变行政主导土地等重要资源配置的局面,让市场在要素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重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明晰土地产权,改进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使价格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与社会成本。四是完善环境保护体制。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法律设计、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和方式、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环境保护法及其执行机制,建立健全环境公益公诉制度,推进有关资源环境的税收制度改革,建立全国性的企业污染排放在线监测网络和遥感监测网络。五是加快税收体制改革。特别是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地方财政透明化与民主化改革,推进有关资源环境的税收制度改革,不仅要将资源环境的成本纳入企业成本,还要进一步加强相应的监督管理,防止地方政府利用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漏洞为企业变相提供优惠政策。此外,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借鉴日本、德国经验,构建完善的严格保护消费者权益制度体系,倒逼企业持续提升产品质量。
(四)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的市场竞争能通过优胜劣汰机制不断改进市场的配置效率,并迫使企业不断创新与提升效率。第一,應调整产业政策取向,放弃“扶大限小”以及挑选特定产业、特定企业、甚至特定技术、特定产品进行扶持的产业政策模式,将政策重点转为“放松管制与维护公平竞争”。第二,放松并逐渐取消不必要的审批、核准与准入,让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具有公平进入市场的权利。准入管理应仅局限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产品与生产安全、劳工权益保护方面。第三,制定完善的公平竞争法。切实保障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并将地方政府为本地企业提供损害公平竞争的各类补贴及优惠政策与其他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列入可诉范围;公平税负与社会责任,让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税负、社会责任要求方面能得到同等对待。第四,消除一些行业或领域存在的隐性市场进入壁垒,例如政策影响力、指定采购、资源和要素的原始占有、在位企业战略性阻止行为等。
(五)构建完善的生产力促进体系。借鉴日本、新加坡经验,构建完善的生产力促进体系,协助与促进企业提升质量和效率。当前,我国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多在各级科技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其功能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但是,科技能力不足并不是导致我国企业效率和质量水平不高的唯一原因,科学管理水平不高、劳动者技能水平较低以及管理体制落后等亦是当前导致中国企业效率与质量较低的更为重要的原因,同时也制约着企业科技能力的提升。当前,我国应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或者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设“生产力促进局”,整合现有资源与机构,从协助与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包括生产管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等)、员工技能、技术能力以及协调三者发展能力等方面着手,促进企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其具体做法如下:组织国内外产业专家、企业家、学者、优秀现场管理人员,共同研究、探讨、总结国内外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国外经验进行本土化改良,通过为企业提供课程、专业咨询、合作交流等方式推广这些成功经验,帮助企业提升效率与改进质量,甚至帮助企业建立持续改善质量与生产效率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帮助企业培训和提升员工技能。
(六)为促进创新和推动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率提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在财政上加大对于基础研究和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并将这种资金投入的分配与使用、对于产出成果的审核与评价置于公开、透明的程序与体系下,并以此为基础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二是加强国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集创新供需信息收集、信息咨询、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强化现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考核与评估,提升服务质量;鼓励和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管理和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公共科研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机制,推进科研数据的共享。三是拓展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所有行业的企业对高新技术的自主开发及自主开发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均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四是为工业效率提升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快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加快建立多层次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有效提升工业资本的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五是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工人。参照德国模式,建立产业工人终身学习机制。鼓励一流高校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培育与先进制造相适应的高级工程师与知识型员工。
参考文献:
〔1〕黄群慧.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N〕.人民日报,2017-11-27.
〔2〕黄群慧. 扎实推进实体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18-01-16.
〔3〕黄群慧.论新时期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7(9).
〔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201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5〕赫永达,孙 巍.中国能源类行业周期波动及其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32(3).
责任编辑 于晓媛
〔摘要〕 2017年的经济运行数据表明,中国工业经济总体上呈现出转向高质量发展趋势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工业行业结构继续呈现高端迈进态势,劳动生产率逐年提升,工业投资增速趋稳且结构持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日趋协调,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高增速。但也要看到,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关期,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及其影响日趋增加,中国工业转向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短期内工业企业成本攀升值得注意。未来中国工业经济应加快创新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秉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中高端消费、先进制造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关键词〕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发展质量,工业经济运行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8)03-0026-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具体到中国工业经济,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工业经济是否转向了高质量发展呢?本文试图针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尤其是201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来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经济总体上呈现出转向高质量发展趋势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的转换期,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及其影响日趋增加,中国工业转向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未来中国工业经济应加快创新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秉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中高端消费、先进制造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一、2017年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工业经济呈现趋稳高端迈进态势,表明工业运行质量在不断提升。2017年工业经济向好企稳的特征明显,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为6%,2017年比2016年加快0.6个百分点,达到6.6%;从月份数据来看,2017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上半年波动较大而下半年呈现趋稳态势。7月份以来工业增速在6.0%~6.6%小幅波动,工业增速趋稳态势明显(见图1)。此外,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新产业新产品快速增长。2017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3%和13.4%,增速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个和6.8个百分点,较上年分别加快1.8个和2.6个百分点;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降幅较上年扩大0.5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增速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
全员劳动生产率一般是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体现。就整个工业而言,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业增加值。由图2可知,2014年以来,我国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说明我国工业整体的产出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但是,若从区域角度来看,全员劳动生产率则表现出分化发展的态势(如表1所示)。湖南、天津、山东、宁夏、浙江、云南、上海、贵州、福建、北京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河北、广西、安徽、四川、青海、湖北、重庆、海南呈现出波动中走高态势;内蒙古、江苏、吉林、陕西、辽宁、新疆、河南、江西、广东、甘肃、西藏呈现出波动中走低态势;黑龙江和山西呈现出持续走低态势。
(二)虽然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出现波动,但一直令人担忧的东北地区工业显著回升,表明区域协调质量呈现改善迹象。2017年6月份,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为年内最高点,比8月份最低点5.4%增加了2.8个百分点;11月份,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为年内高点,比8月份的低点加快了5.0个百分点,2017年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波动较大。2017年以来,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维持在7.2%-8.5%之间,较为稳定(见图3)。东北地区工业改善较为显著,但也呈现较大波动。2017年9月份,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较8月份更是加快3.0个百分点,而11月份比9月份减少0.8个百分点至4.4%,而12月份上升至6.4%。分省来看,辽宁省工业连续4个月正增长。12月份辽宁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为2017年东北三省工业增速的新高,这也是自2014年9月份以来辽宁省工业增加值连续5个月实现正增长;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工业波动较大,9月份吉林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为年内的高值,比3月份的低点1.9%加快了5.3个百分点,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降至3%;11月份黑龙江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减少4.5%,是2016年3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黑龙江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至5.4%。
(三)工业投资增速趋稳,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支撑了中国未来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的预期。2017年我国工业投资23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3.6%,增速与上年持平。工业投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1%,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在企稳回升的同时,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一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12.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13.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制造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3%,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46.4%,锂电池制造业投资增长44.4%,工业自控系统装置制造业投资增长29%,集成电路制造业投资增长27.2%。二是技改投资成为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2017年,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6%,增速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11.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8.5%,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三是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回升。2017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1.6%,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点。四是高耗能制造业投资继续下降。2017年,五大高耗能制造业投资下降1.8%,降幅比上年扩大0.9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21.9%,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其中,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有色行业投资2017年各月均为负增长。
(四)工业出口增长为2012年以来最好水平,对2017年工业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支撑。全球经济延续复苏态势,国际市场需求有所改善。从PMI来看,美国保持了高位,欧元区11月PMI超预期上升至60%,创下2000年4月以来新高。9月份,WTO将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上调至3.6%,相比2016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仅为1.3%。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了外需的改善,助推了我国工业出口的增加。2017年,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323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10.3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最好水平。应该说,2017年中国的工业经济增速达到6.6%,比2016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工业出口大幅度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这表明中国工业增长过度依赖出口的问题短期内仍然难以扭转。
(五)工业企业利润比2016年大幅度提升,但2017年全年呈现逐月回落趋稳态势。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1%,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个百分点,但是比2017年2月份的高点回落10.5个百分点。分类别看,2017年,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45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66511.1亿元,增长18.2%,增速较2017年上半年和2016年同期分别加快-0.3个和3.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4089.2亿元,下降10.7%,降幅较2017年上半年和2016年分别收窄17.5个和3.6个百分点。2017年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高增速特别是年初工业利润跳涨主要归因为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如1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增长5.8%,涨幅比10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价格变动相当于拉低利润增速13.8个百分点。而价格的涨跌又较多地受煤炭、钢材和原油等价格波动影响。11月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合计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约3.27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56.4%。
(六)钢铁、煤炭去产能进展顺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明显。至2017年10月份,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已全部完成。1.4亿吨地条钢产能被彻底取缔;落后煤电机组已淘汰关停约240万千瓦,停缓建煤电产能工作已完成年初目标。成本费用下降,利润率上升。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合计为92.75元,同比减少0.5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6%,同比提高0.54个百分点。
当前,中国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积极向好态势。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国内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关期,仍面临不少隐忧和挑战。短期内工业企业成本攀升态势值得注意。购进价格增长快于出厂价格增长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我国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上升。例如2017年11月份,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52元,同比增加0.29元,改变了连续4个月下降的局面。造成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的出厂价格回落,而企业部分库存原材料为前期价格相对较高时购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降成本的进程。
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及我国工业增长趋势
从内外部经济环境看,外部经济回暖但尚未彻底摆脱低迷状态,内部发展平稳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018年我国工业经济形势依然较为复杂、变数较多。
(一)国际经济环境
首先,世界经济继续改善,但是分化态势明显。世界经济形勢依然面临诸多变数,彻底摆脱低谷仍需较长时期,我国工业经济外部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仍然较为严峻。2018年1月,世界银行发布报告,将2017年世界经济增速调至3%,较此前预测值提高0.3个百分点,较2016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平均达53.3,较2016年同期增长2.3个百分点。全球约75%的国家经济正增长,实现较大范围的复苏。但是,各国经济增长态势有所分化,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没有改变。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4.2%,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分别为2.3%、1.7%;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实现较快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经济增长4.6%;中东地区政治日趋不稳定,非洲、拉美地区经济复苏能力下降。
从主要经济体来看,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较快。美国企业投资结束前两年的持续低迷态势,主要耐用消费品汽车销售处于近30年来的历史高位;2017年10-12月,美国失业率维持在 4.1%的水平,达到 2002 年以来的历史低位,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处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历史低位。受国际贸易复苏、财政整固见效、持续低利率刺激等多种因素影响,2017年,欧元区迎来久违的强劲增长态势。2017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和综合PMI创8年新高,分别为60.6、58;10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仅为8.8%,达到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区各主要国家大选落幕,形势逐渐明朗,政治经济不确定性风险下降,为欧元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新兴经济体经济提速但分化加剧。2017年,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稳定,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利润实现好转,出口明显改善,但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没有改变。印度经济增长持续向好,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小幅增长,而南非经济持续低迷;印度、俄罗斯和巴西PMI持续位于荣枯线上,而2017年12月南非PMI跌出荣枯线外。
其次,国际金融市场总体运行较为稳健,市场投资者风险偏好提高。2017年,受重要政治经济事件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有所波动,但在世界经济持续升温和通货膨胀低位运行的宏观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总体运行稳健,市场投资者对经济持续增长和低通胀预期的信心较高,外汇、货币、债券市场均未出现大幅波动,为世界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金融环境。再次,国际贸易继续回暖,保持活跃状态。2017年国际货物贸易量和贸易额实现正增长,扭转了2016年的负增长态势。
但是,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基础仍不牢固。世界多边贸易权威性仍不牢固,新一轮谈判成果微弱,一些国家继续使用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并重新制定更加符合自身利益的经贸规则,如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加拿大和墨西哥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等,都对国际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此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主要发达经济体退出刺激经济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意愿增强,失业、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冲突加剧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持续震荡,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基础仍不牢固,2017年经济增速高于长期趋势,2018适度回调或为大概率事件。
(二)国内经济环境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当前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经济增速大幅下降风险基本解除,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得以夯实。根据国家统计局核算,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6.9%,增速较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但是,从影响我国工业增长的“三驾马车”看,经济运行中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持续向好基础尚不稳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等传统问题依然突出,以及近期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重影响,后续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首先,投资结构将继续优化,但增长动力仍不稳固。2017年,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等相关政策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带动下,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投资活力得到激发,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799亿元,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2017年以来,租售同权、只租不售、共有产权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相继出台,房地产交易冻结,房地产泡沫适当挤压,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逐步释放,房地产投资以及市场出现不振,后期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速将面临一定压力。另外,为了有效推进金融去杠杆、严监管、服务实体经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明确要求,有关部门也相继制订多项政策整治金融乱象,上述金融政策将在短期内对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产生较大影响,经济增长承受一定压力。
其次,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下,居民消费较快增长,消费升级态势明显,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特点日益突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通讯器材、体育娱乐以及化妆品等消费升级类产品呈现加速增长态势。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增速比上年加快6.0个百分点。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8.8%。精准脱贫战略取得初步成效,农村消费后劲持续增强,新经济领域持续发力,消费增长潜力得到有效释放。收入持续改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以及新消费群体的扩大等因素,未来消费仍有望保持一定增长。
再次,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后续出口增速下行压力较大。受外部需求回暖、国内需求增长、外贸政策效应显现、外贸企业调结构步伐加快等因素影响,2017年我国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77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顺差28716亿元,扭转了连续两年的下降势头。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2013年至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33.2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4%,高于同期我国外贸年均增速,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亮点。但是,2018年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热点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贸易保护主义形势严峻,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减弱,我国外贸传统优势弱化、新优势尚未形成和巩固,外贸形势仍然十分复杂严峻,下行压力较大。
根据“三驾马车”呈现出的出口增速回升、投资增速回落而消费增速平稳的特点来看,我国经济转入持续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基础条件尚不稳固,仍面临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传统问题,同时,受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重影响,2018年经济发展回调压力较大,经济增速可能略微放缓。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关于工业运行时间趋势模型和周期波动模型,我们基本判断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3%左右。
三、促进中国工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8年,中國工业经济应加快创新发展步伐,秉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中高端消费、先进制造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一)深化工业化进程,推动从高速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的战略转型。中国快速工业化进程总体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正面临着从资本密集型主导向技术密集型主导转变,再加之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也正在加速竞争高端产业的主导权,无论是中国自身现代化进程还是大的国际环境,都要求中国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向高质量工业化进程转变。具体而言,高质量工业化必须是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工业化,当务之急是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农村振兴战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支撑力度,处理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让城市化进程真正发挥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引导作用;高质量工业化必须是以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为先导推进可持续工业化,通过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强化绿色监管等措施构建现代绿色制造体系,进而带动整个工业化进程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工业化又必须是协调、包容的工业化进程。高质量工业化进程应该能协调各区域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的有效流动,化解资源配置在地区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结构性矛盾,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二)积极推动国民观念的转变,让持续提升效率与质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念,形成崇尚效率与质量的社会氛围。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及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产业工人心态浮躁,企业及企业主热衷于在房地产市场投机赚快钱,缺乏实实在在做企业、做实业的精神,经营管理层和各级员工缺乏职业精神,极不利于国民经济生产体系提质增效。我国可借鉴日本“国民改善运动”与新加坡“生产力运动”的经验,通过长期、全民范围内的宣传和教育,转变国民的观念,让国民充分认识到提升效率与质量的高度重要性,并进而将持续改善效率与质量的精神和理念贯彻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转变国民心态,还必须在制度和政策安排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赚快钱”“一夜暴富”的诱惑和投机取巧的机会。
(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市场制度。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创新和推动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率提升最为有效的制度安排。具体而言,一是加快建设与完善市场法制体系。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当前中国经济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主要源于市场制度的基本法律及其执行机制不健全,中国迫切需要完善规范市场行为相应的法律体系。加快修订合同法、公司法、破产法、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并加快完善相应的执法体制。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及其执行机制,以法治建立起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修改职务发明相关法律规定,理顺职务发明人及其所属机构之间的责任、义务及利益分配关系,增强对职务发明人创新活动的激励。三是加快推进要素市场改革。改变行政主导土地等重要资源配置的局面,让市场在要素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重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明晰土地产权,改进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使价格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与社会成本。四是完善环境保护体制。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法律设计、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和方式、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环境保护法及其执行机制,建立健全环境公益公诉制度,推进有关资源环境的税收制度改革,建立全国性的企业污染排放在线监测网络和遥感监测网络。五是加快税收体制改革。特别是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地方财政透明化与民主化改革,推进有关资源环境的税收制度改革,不仅要将资源环境的成本纳入企业成本,还要进一步加强相应的监督管理,防止地方政府利用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漏洞为企业变相提供优惠政策。此外,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借鉴日本、德国经验,构建完善的严格保护消费者权益制度体系,倒逼企业持续提升产品质量。
(四)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的市场竞争能通过优胜劣汰机制不断改进市场的配置效率,并迫使企业不断创新与提升效率。第一,應调整产业政策取向,放弃“扶大限小”以及挑选特定产业、特定企业、甚至特定技术、特定产品进行扶持的产业政策模式,将政策重点转为“放松管制与维护公平竞争”。第二,放松并逐渐取消不必要的审批、核准与准入,让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具有公平进入市场的权利。准入管理应仅局限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产品与生产安全、劳工权益保护方面。第三,制定完善的公平竞争法。切实保障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并将地方政府为本地企业提供损害公平竞争的各类补贴及优惠政策与其他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列入可诉范围;公平税负与社会责任,让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税负、社会责任要求方面能得到同等对待。第四,消除一些行业或领域存在的隐性市场进入壁垒,例如政策影响力、指定采购、资源和要素的原始占有、在位企业战略性阻止行为等。
(五)构建完善的生产力促进体系。借鉴日本、新加坡经验,构建完善的生产力促进体系,协助与促进企业提升质量和效率。当前,我国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多在各级科技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其功能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但是,科技能力不足并不是导致我国企业效率和质量水平不高的唯一原因,科学管理水平不高、劳动者技能水平较低以及管理体制落后等亦是当前导致中国企业效率与质量较低的更为重要的原因,同时也制约着企业科技能力的提升。当前,我国应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或者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设“生产力促进局”,整合现有资源与机构,从协助与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包括生产管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等)、员工技能、技术能力以及协调三者发展能力等方面着手,促进企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其具体做法如下:组织国内外产业专家、企业家、学者、优秀现场管理人员,共同研究、探讨、总结国内外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国外经验进行本土化改良,通过为企业提供课程、专业咨询、合作交流等方式推广这些成功经验,帮助企业提升效率与改进质量,甚至帮助企业建立持续改善质量与生产效率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帮助企业培训和提升员工技能。
(六)为促进创新和推动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率提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在财政上加大对于基础研究和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并将这种资金投入的分配与使用、对于产出成果的审核与评价置于公开、透明的程序与体系下,并以此为基础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二是加强国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集创新供需信息收集、信息咨询、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强化现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考核与评估,提升服务质量;鼓励和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管理和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公共科研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机制,推进科研数据的共享。三是拓展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所有行业的企业对高新技术的自主开发及自主开发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均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四是为工业效率提升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快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加快建立多层次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有效提升工业资本的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五是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工人。参照德国模式,建立产业工人终身学习机制。鼓励一流高校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培育与先进制造相适应的高级工程师与知识型员工。
参考文献:
〔1〕黄群慧.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N〕.人民日报,2017-11-27.
〔2〕黄群慧. 扎实推进实体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18-01-16.
〔3〕黄群慧.论新时期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7(9).
〔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201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5〕赫永达,孙 巍.中国能源类行业周期波动及其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32(3).
责任编辑 于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