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秧歌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
张娟
摘要:“太谷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调优美婉转,调式丰富奇特,曲式短小精悍,乡土气息浓厚,深得百姓的厚爱与喜欢。同时,也受到省内外群众、海内外听众及我国许多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喜爱。许多作曲家把太谷秧歌的音乐运用在实际的创作中,写出了歌曲《妇女自由歌》、《在村外小河旁》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太谷秧歌 创作背景 创作特点
“太谷秧歌”是我省乡土艺术的一朵艳丽奇葩。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和同行演员的努力下,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走进北京中山音乐堂;走进音乐界最高学府,走向全国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作为一名本土的音乐工作者,非常酷爱“太谷秧歌”曲调。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改编“太谷秧歌”,受益匪浅。为了更好的推广和发展“太谷秧歌”,弘扬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太谷秧歌”;这次的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的音乐创作,全部采用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太谷秧歌”曲调作为整场音乐剧音乐创作的原始素材。其中,共选用了九个“太谷秧歌”曲调,作为本剧的音乐元素。
一、创作背景
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的剧本创作是以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为创作素材。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主人公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力进行抢险救助,救出受伤群众几十余名,发放食品以及物资,搭建帐篷百顶,并且收养了大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四名孤儿。主人公为了安抚孩子们失去亲人之后悲痛的心理创伤,不仅关心她们的学习情况与生活情况,而且亲力亲为地帮助引导她们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学习,用博大的胸怀来帮助孩子们走出地震的阴影,走向崭新的新生活。
二、创作特点
本音乐剧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太谷秧歌音乐元素与酣畅淋漓的歌咏形式的完美结合,举“大爱”之旗帜,聚“大爱”之气魄,赞“大爱”之无私,显“大爱”之国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一)原始音乐素材的选取
在此次音乐剧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传统为主,改编为辅的音乐创作原则。一切音乐创作服从于人物的身份与剧情的发展。
1.开场曲:《捡烂炭》①(乐谱见曲四)、《看秧歌》②【4+3+4+4+5(变化重复第四乐句)】
2.曲二:《回家》③【4+4+5+4四乐句乐段结构】
3.曲三:《大上坟》④【4+4+4+4+5(变化重复第四乐句)】
4.曲四:《捡烂炭》【4+4+4(严格重复第二乐句)】
5.曲五:《看铁棍》⑤【4+4+8+8】
6.曲六:《送樱桃》⑥【4+3+4+4】
7.曲七:《上包头》⑦【4+4+3(变化重复第二乐句)】
8.结尾曲:《看秧歌》
在音乐主题旋律方面充分体现首尾呼应再现的创作特点。
二、音乐创作技法的运用
(一)模仿、变奏(旋律变奏、节奏变奏)等作曲技法极其频繁的使用,一方面,使得演唱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熟记、熟背音乐主题旋律,另一方面,使得听者在熟知原始民歌旋律的基础上更为容易的接受编创的音乐主题旋律,并不会觉得有生疏感与距离感,从而拉近了演唱者与听者之间互动的距离,达到心灵深处的碰撞、产生共鸣。
(二)独唱、伴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相结合,更加全面的展现不同人物、不同环境、不同事件之下的剧情发展变化。
(三)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
第一,传统的“太谷秧歌”是一戏一曲,本次创作采用的是一戏多曲。
第二,传统的“太谷秧歌”是民族发声或戏曲发声唱法,本次创作融入了通俗唱法。
第三,传统的“太谷秧歌”是一曲一调,这本次创作采用了一曲多调。
第四,传统的“太谷秧歌”过门多为该曲调的最后一句,而在此音乐剧创作中均是采用全新创作和改编的方式来作为前奏(过门),从而充分体现出音乐创作之中“同中求变”、“求同存异”的创作特点。
太谷秧歌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在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七项大奖,即:小型剧目大奖、小型剧目编剧金奖、小型剧目导演金奖、小型剧目表演金奖、小型剧目音乐设计金奖、小型剧目舞台美术银奖、小型剧目团体表演银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最终将成为我坚持本土音乐研究创作的巨大动力,深深扎根于地方音乐的挖掘创新,继承传统基础之上寻求创新,为本土音乐的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①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8页。
②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③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0页。
④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⑤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⑥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
⑦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苏]C·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4]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段平泰.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6]李凌.中国民歌精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7]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山西民歌300首[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8]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9]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0]王盛昌,李保彤.中外名曲赏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6.
摘要:“太谷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调优美婉转,调式丰富奇特,曲式短小精悍,乡土气息浓厚,深得百姓的厚爱与喜欢。同时,也受到省内外群众、海内外听众及我国许多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喜爱。许多作曲家把太谷秧歌的音乐运用在实际的创作中,写出了歌曲《妇女自由歌》、《在村外小河旁》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太谷秧歌 创作背景 创作特点
“太谷秧歌”是我省乡土艺术的一朵艳丽奇葩。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和同行演员的努力下,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走进北京中山音乐堂;走进音乐界最高学府,走向全国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作为一名本土的音乐工作者,非常酷爱“太谷秧歌”曲调。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改编“太谷秧歌”,受益匪浅。为了更好的推广和发展“太谷秧歌”,弘扬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太谷秧歌”;这次的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的音乐创作,全部采用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太谷秧歌”曲调作为整场音乐剧音乐创作的原始素材。其中,共选用了九个“太谷秧歌”曲调,作为本剧的音乐元素。
一、创作背景
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的剧本创作是以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为创作素材。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主人公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力进行抢险救助,救出受伤群众几十余名,发放食品以及物资,搭建帐篷百顶,并且收养了大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四名孤儿。主人公为了安抚孩子们失去亲人之后悲痛的心理创伤,不仅关心她们的学习情况与生活情况,而且亲力亲为地帮助引导她们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学习,用博大的胸怀来帮助孩子们走出地震的阴影,走向崭新的新生活。
二、创作特点
本音乐剧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太谷秧歌音乐元素与酣畅淋漓的歌咏形式的完美结合,举“大爱”之旗帜,聚“大爱”之气魄,赞“大爱”之无私,显“大爱”之国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一)原始音乐素材的选取
在此次音乐剧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传统为主,改编为辅的音乐创作原则。一切音乐创作服从于人物的身份与剧情的发展。
1.开场曲:《捡烂炭》①(乐谱见曲四)、《看秧歌》②【4+3+4+4+5(变化重复第四乐句)】
2.曲二:《回家》③【4+4+5+4四乐句乐段结构】
3.曲三:《大上坟》④【4+4+4+4+5(变化重复第四乐句)】
4.曲四:《捡烂炭》【4+4+4(严格重复第二乐句)】
5.曲五:《看铁棍》⑤【4+4+8+8】
6.曲六:《送樱桃》⑥【4+3+4+4】
7.曲七:《上包头》⑦【4+4+3(变化重复第二乐句)】
8.结尾曲:《看秧歌》
在音乐主题旋律方面充分体现首尾呼应再现的创作特点。
二、音乐创作技法的运用
(一)模仿、变奏(旋律变奏、节奏变奏)等作曲技法极其频繁的使用,一方面,使得演唱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熟记、熟背音乐主题旋律,另一方面,使得听者在熟知原始民歌旋律的基础上更为容易的接受编创的音乐主题旋律,并不会觉得有生疏感与距离感,从而拉近了演唱者与听者之间互动的距离,达到心灵深处的碰撞、产生共鸣。
(二)独唱、伴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相结合,更加全面的展现不同人物、不同环境、不同事件之下的剧情发展变化。
(三)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
第一,传统的“太谷秧歌”是一戏一曲,本次创作采用的是一戏多曲。
第二,传统的“太谷秧歌”是民族发声或戏曲发声唱法,本次创作融入了通俗唱法。
第三,传统的“太谷秧歌”是一曲一调,这本次创作采用了一曲多调。
第四,传统的“太谷秧歌”过门多为该曲调的最后一句,而在此音乐剧创作中均是采用全新创作和改编的方式来作为前奏(过门),从而充分体现出音乐创作之中“同中求变”、“求同存异”的创作特点。
太谷秧歌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在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七项大奖,即:小型剧目大奖、小型剧目编剧金奖、小型剧目导演金奖、小型剧目表演金奖、小型剧目音乐设计金奖、小型剧目舞台美术银奖、小型剧目团体表演银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最终将成为我坚持本土音乐研究创作的巨大动力,深深扎根于地方音乐的挖掘创新,继承传统基础之上寻求创新,为本土音乐的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①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8页。
②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③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0页。
④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⑤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⑥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
⑦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苏]C·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4]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段平泰.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6]李凌.中国民歌精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7]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山西民歌300首[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8]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9]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0]王盛昌,李保彤.中外名曲赏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6.
摘要:“太谷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调优美婉转,调式丰富奇特,曲式短小精悍,乡土气息浓厚,深得百姓的厚爱与喜欢。同时,也受到省内外群众、海内外听众及我国许多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喜爱。许多作曲家把太谷秧歌的音乐运用在实际的创作中,写出了歌曲《妇女自由歌》、《在村外小河旁》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太谷秧歌 创作背景 创作特点
“太谷秧歌”是我省乡土艺术的一朵艳丽奇葩。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和同行演员的努力下,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走进北京中山音乐堂;走进音乐界最高学府,走向全国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作为一名本土的音乐工作者,非常酷爱“太谷秧歌”曲调。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改编“太谷秧歌”,受益匪浅。为了更好的推广和发展“太谷秧歌”,弘扬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太谷秧歌”;这次的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的音乐创作,全部采用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太谷秧歌”曲调作为整场音乐剧音乐创作的原始素材。其中,共选用了九个“太谷秧歌”曲调,作为本剧的音乐元素。
一、创作背景
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的剧本创作是以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为创作素材。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主人公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力进行抢险救助,救出受伤群众几十余名,发放食品以及物资,搭建帐篷百顶,并且收养了大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四名孤儿。主人公为了安抚孩子们失去亲人之后悲痛的心理创伤,不仅关心她们的学习情况与生活情况,而且亲力亲为地帮助引导她们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学习,用博大的胸怀来帮助孩子们走出地震的阴影,走向崭新的新生活。
二、创作特点
本音乐剧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太谷秧歌音乐元素与酣畅淋漓的歌咏形式的完美结合,举“大爱”之旗帜,聚“大爱”之气魄,赞“大爱”之无私,显“大爱”之国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一)原始音乐素材的选取
在此次音乐剧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传统为主,改编为辅的音乐创作原则。一切音乐创作服从于人物的身份与剧情的发展。
1.开场曲:《捡烂炭》①(乐谱见曲四)、《看秧歌》②【4+3+4+4+5(变化重复第四乐句)】
2.曲二:《回家》③【4+4+5+4四乐句乐段结构】
3.曲三:《大上坟》④【4+4+4+4+5(变化重复第四乐句)】
4.曲四:《捡烂炭》【4+4+4(严格重复第二乐句)】
5.曲五:《看铁棍》⑤【4+4+8+8】
6.曲六:《送樱桃》⑥【4+3+4+4】
7.曲七:《上包头》⑦【4+4+3(变化重复第二乐句)】
8.结尾曲:《看秧歌》
在音乐主题旋律方面充分体现首尾呼应再现的创作特点。
二、音乐创作技法的运用
(一)模仿、变奏(旋律变奏、节奏变奏)等作曲技法极其频繁的使用,一方面,使得演唱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熟记、熟背音乐主题旋律,另一方面,使得听者在熟知原始民歌旋律的基础上更为容易的接受编创的音乐主题旋律,并不会觉得有生疏感与距离感,从而拉近了演唱者与听者之间互动的距离,达到心灵深处的碰撞、产生共鸣。
(二)独唱、伴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相结合,更加全面的展现不同人物、不同环境、不同事件之下的剧情发展变化。
(三)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
第一,传统的“太谷秧歌”是一戏一曲,本次创作采用的是一戏多曲。
第二,传统的“太谷秧歌”是民族发声或戏曲发声唱法,本次创作融入了通俗唱法。
第三,传统的“太谷秧歌”是一曲一调,这本次创作采用了一曲多调。
第四,传统的“太谷秧歌”过门多为该曲调的最后一句,而在此音乐剧创作中均是采用全新创作和改编的方式来作为前奏(过门),从而充分体现出音乐创作之中“同中求变”、“求同存异”的创作特点。
太谷秧歌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在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七项大奖,即:小型剧目大奖、小型剧目编剧金奖、小型剧目导演金奖、小型剧目表演金奖、小型剧目音乐设计金奖、小型剧目舞台美术银奖、小型剧目团体表演银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最终将成为我坚持本土音乐研究创作的巨大动力,深深扎根于地方音乐的挖掘创新,继承传统基础之上寻求创新,为本土音乐的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①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8页。
②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③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0页。
④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⑤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⑥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
⑦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苏]C·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4]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段平泰.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6]李凌.中国民歌精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7]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山西民歌300首[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8]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9]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0]王盛昌,李保彤.中外名曲赏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6.
摘要:“太谷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调优美婉转,调式丰富奇特,曲式短小精悍,乡土气息浓厚,深得百姓的厚爱与喜欢。同时,也受到省内外群众、海内外听众及我国许多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喜爱。许多作曲家把太谷秧歌的音乐运用在实际的创作中,写出了歌曲《妇女自由歌》、《在村外小河旁》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太谷秧歌 创作背景 创作特点
“太谷秧歌”是我省乡土艺术的一朵艳丽奇葩。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和同行演员的努力下,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走进北京中山音乐堂;走进音乐界最高学府,走向全国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作为一名本土的音乐工作者,非常酷爱“太谷秧歌”曲调。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改编“太谷秧歌”,受益匪浅。为了更好的推广和发展“太谷秧歌”,弘扬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太谷秧歌”;这次的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的音乐创作,全部采用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太谷秧歌”曲调作为整场音乐剧音乐创作的原始素材。其中,共选用了九个“太谷秧歌”曲调,作为本剧的音乐元素。
一、创作背景
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的剧本创作是以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为创作素材。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主人公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力进行抢险救助,救出受伤群众几十余名,发放食品以及物资,搭建帐篷百顶,并且收养了大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四名孤儿。主人公为了安抚孩子们失去亲人之后悲痛的心理创伤,不仅关心她们的学习情况与生活情况,而且亲力亲为地帮助引导她们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学习,用博大的胸怀来帮助孩子们走出地震的阴影,走向崭新的新生活。
二、创作特点
本音乐剧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太谷秧歌音乐元素与酣畅淋漓的歌咏形式的完美结合,举“大爱”之旗帜,聚“大爱”之气魄,赞“大爱”之无私,显“大爱”之国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一)原始音乐素材的选取
在此次音乐剧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传统为主,改编为辅的音乐创作原则。一切音乐创作服从于人物的身份与剧情的发展。
1.开场曲:《捡烂炭》①(乐谱见曲四)、《看秧歌》②【4+3+4+4+5(变化重复第四乐句)】
2.曲二:《回家》③【4+4+5+4四乐句乐段结构】
3.曲三:《大上坟》④【4+4+4+4+5(变化重复第四乐句)】
4.曲四:《捡烂炭》【4+4+4(严格重复第二乐句)】
5.曲五:《看铁棍》⑤【4+4+8+8】
6.曲六:《送樱桃》⑥【4+3+4+4】
7.曲七:《上包头》⑦【4+4+3(变化重复第二乐句)】
8.结尾曲:《看秧歌》
在音乐主题旋律方面充分体现首尾呼应再现的创作特点。
二、音乐创作技法的运用
(一)模仿、变奏(旋律变奏、节奏变奏)等作曲技法极其频繁的使用,一方面,使得演唱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熟记、熟背音乐主题旋律,另一方面,使得听者在熟知原始民歌旋律的基础上更为容易的接受编创的音乐主题旋律,并不会觉得有生疏感与距离感,从而拉近了演唱者与听者之间互动的距离,达到心灵深处的碰撞、产生共鸣。
(二)独唱、伴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相结合,更加全面的展现不同人物、不同环境、不同事件之下的剧情发展变化。
(三)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
第一,传统的“太谷秧歌”是一戏一曲,本次创作采用的是一戏多曲。
第二,传统的“太谷秧歌”是民族发声或戏曲发声唱法,本次创作融入了通俗唱法。
第三,传统的“太谷秧歌”是一曲一调,这本次创作采用了一曲多调。
第四,传统的“太谷秧歌”过门多为该曲调的最后一句,而在此音乐剧创作中均是采用全新创作和改编的方式来作为前奏(过门),从而充分体现出音乐创作之中“同中求变”、“求同存异”的创作特点。
太谷秧歌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在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七项大奖,即:小型剧目大奖、小型剧目编剧金奖、小型剧目导演金奖、小型剧目表演金奖、小型剧目音乐设计金奖、小型剧目舞台美术银奖、小型剧目团体表演银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最终将成为我坚持本土音乐研究创作的巨大动力,深深扎根于地方音乐的挖掘创新,继承传统基础之上寻求创新,为本土音乐的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①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8页。
②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③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0页。
④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⑤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⑥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
⑦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苏]C·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4]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段平泰.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6]李凌.中国民歌精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7]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山西民歌300首[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8]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9]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0]王盛昌,李保彤.中外名曲赏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6.
摘要:“太谷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调优美婉转,调式丰富奇特,曲式短小精悍,乡土气息浓厚,深得百姓的厚爱与喜欢。同时,也受到省内外群众、海内外听众及我国许多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喜爱。许多作曲家把太谷秧歌的音乐运用在实际的创作中,写出了歌曲《妇女自由歌》、《在村外小河旁》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太谷秧歌 创作背景 创作特点
“太谷秧歌”是我省乡土艺术的一朵艳丽奇葩。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和同行演员的努力下,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走进北京中山音乐堂;走进音乐界最高学府,走向全国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作为一名本土的音乐工作者,非常酷爱“太谷秧歌”曲调。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改编“太谷秧歌”,受益匪浅。为了更好的推广和发展“太谷秧歌”,弘扬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太谷秧歌”;这次的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的音乐创作,全部采用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太谷秧歌”曲调作为整场音乐剧音乐创作的原始素材。其中,共选用了九个“太谷秧歌”曲调,作为本剧的音乐元素。
一、创作背景
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的剧本创作是以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为创作素材。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主人公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力进行抢险救助,救出受伤群众几十余名,发放食品以及物资,搭建帐篷百顶,并且收养了大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四名孤儿。主人公为了安抚孩子们失去亲人之后悲痛的心理创伤,不仅关心她们的学习情况与生活情况,而且亲力亲为地帮助引导她们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学习,用博大的胸怀来帮助孩子们走出地震的阴影,走向崭新的新生活。
二、创作特点
本音乐剧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太谷秧歌音乐元素与酣畅淋漓的歌咏形式的完美结合,举“大爱”之旗帜,聚“大爱”之气魄,赞“大爱”之无私,显“大爱”之国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一)原始音乐素材的选取
在此次音乐剧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传统为主,改编为辅的音乐创作原则。一切音乐创作服从于人物的身份与剧情的发展。
1.开场曲:《捡烂炭》①(乐谱见曲四)、《看秧歌》②【4+3+4+4+5(变化重复第四乐句)】
2.曲二:《回家》③【4+4+5+4四乐句乐段结构】
3.曲三:《大上坟》④【4+4+4+4+5(变化重复第四乐句)】
4.曲四:《捡烂炭》【4+4+4(严格重复第二乐句)】
5.曲五:《看铁棍》⑤【4+4+8+8】
6.曲六:《送樱桃》⑥【4+3+4+4】
7.曲七:《上包头》⑦【4+4+3(变化重复第二乐句)】
8.结尾曲:《看秧歌》
在音乐主题旋律方面充分体现首尾呼应再现的创作特点。
二、音乐创作技法的运用
(一)模仿、变奏(旋律变奏、节奏变奏)等作曲技法极其频繁的使用,一方面,使得演唱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熟记、熟背音乐主题旋律,另一方面,使得听者在熟知原始民歌旋律的基础上更为容易的接受编创的音乐主题旋律,并不会觉得有生疏感与距离感,从而拉近了演唱者与听者之间互动的距离,达到心灵深处的碰撞、产生共鸣。
(二)独唱、伴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相结合,更加全面的展现不同人物、不同环境、不同事件之下的剧情发展变化。
(三)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
第一,传统的“太谷秧歌”是一戏一曲,本次创作采用的是一戏多曲。
第二,传统的“太谷秧歌”是民族发声或戏曲发声唱法,本次创作融入了通俗唱法。
第三,传统的“太谷秧歌”是一曲一调,这本次创作采用了一曲多调。
第四,传统的“太谷秧歌”过门多为该曲调的最后一句,而在此音乐剧创作中均是采用全新创作和改编的方式来作为前奏(过门),从而充分体现出音乐创作之中“同中求变”、“求同存异”的创作特点。
太谷秧歌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在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七项大奖,即:小型剧目大奖、小型剧目编剧金奖、小型剧目导演金奖、小型剧目表演金奖、小型剧目音乐设计金奖、小型剧目舞台美术银奖、小型剧目团体表演银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最终将成为我坚持本土音乐研究创作的巨大动力,深深扎根于地方音乐的挖掘创新,继承传统基础之上寻求创新,为本土音乐的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①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8页。
②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③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0页。
④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⑤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⑥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
⑦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苏]C·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4]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段平泰.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6]李凌.中国民歌精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7]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山西民歌300首[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8]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9]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0]王盛昌,李保彤.中外名曲赏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6.
摘要:“太谷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调优美婉转,调式丰富奇特,曲式短小精悍,乡土气息浓厚,深得百姓的厚爱与喜欢。同时,也受到省内外群众、海内外听众及我国许多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喜爱。许多作曲家把太谷秧歌的音乐运用在实际的创作中,写出了歌曲《妇女自由歌》、《在村外小河旁》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太谷秧歌 创作背景 创作特点
“太谷秧歌”是我省乡土艺术的一朵艳丽奇葩。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和同行演员的努力下,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走进北京中山音乐堂;走进音乐界最高学府,走向全国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作为一名本土的音乐工作者,非常酷爱“太谷秧歌”曲调。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改编“太谷秧歌”,受益匪浅。为了更好的推广和发展“太谷秧歌”,弘扬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太谷秧歌”;这次的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的音乐创作,全部采用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太谷秧歌”曲调作为整场音乐剧音乐创作的原始素材。其中,共选用了九个“太谷秧歌”曲调,作为本剧的音乐元素。
一、创作背景
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的剧本创作是以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为创作素材。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主人公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力进行抢险救助,救出受伤群众几十余名,发放食品以及物资,搭建帐篷百顶,并且收养了大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四名孤儿。主人公为了安抚孩子们失去亲人之后悲痛的心理创伤,不仅关心她们的学习情况与生活情况,而且亲力亲为地帮助引导她们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学习,用博大的胸怀来帮助孩子们走出地震的阴影,走向崭新的新生活。
二、创作特点
本音乐剧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太谷秧歌音乐元素与酣畅淋漓的歌咏形式的完美结合,举“大爱”之旗帜,聚“大爱”之气魄,赞“大爱”之无私,显“大爱”之国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一)原始音乐素材的选取
在此次音乐剧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传统为主,改编为辅的音乐创作原则。一切音乐创作服从于人物的身份与剧情的发展。
1.开场曲:《捡烂炭》①(乐谱见曲四)、《看秧歌》②【4+3+4+4+5(变化重复第四乐句)】
2.曲二:《回家》③【4+4+5+4四乐句乐段结构】
3.曲三:《大上坟》④【4+4+4+4+5(变化重复第四乐句)】
4.曲四:《捡烂炭》【4+4+4(严格重复第二乐句)】
5.曲五:《看铁棍》⑤【4+4+8+8】
6.曲六:《送樱桃》⑥【4+3+4+4】
7.曲七:《上包头》⑦【4+4+3(变化重复第二乐句)】
8.结尾曲:《看秧歌》
在音乐主题旋律方面充分体现首尾呼应再现的创作特点。
二、音乐创作技法的运用
(一)模仿、变奏(旋律变奏、节奏变奏)等作曲技法极其频繁的使用,一方面,使得演唱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熟记、熟背音乐主题旋律,另一方面,使得听者在熟知原始民歌旋律的基础上更为容易的接受编创的音乐主题旋律,并不会觉得有生疏感与距离感,从而拉近了演唱者与听者之间互动的距离,达到心灵深处的碰撞、产生共鸣。
(二)独唱、伴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相结合,更加全面的展现不同人物、不同环境、不同事件之下的剧情发展变化。
(三)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
第一,传统的“太谷秧歌”是一戏一曲,本次创作采用的是一戏多曲。
第二,传统的“太谷秧歌”是民族发声或戏曲发声唱法,本次创作融入了通俗唱法。
第三,传统的“太谷秧歌”是一曲一调,这本次创作采用了一曲多调。
第四,传统的“太谷秧歌”过门多为该曲调的最后一句,而在此音乐剧创作中均是采用全新创作和改编的方式来作为前奏(过门),从而充分体现出音乐创作之中“同中求变”、“求同存异”的创作特点。
太谷秧歌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在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七项大奖,即:小型剧目大奖、小型剧目编剧金奖、小型剧目导演金奖、小型剧目表演金奖、小型剧目音乐设计金奖、小型剧目舞台美术银奖、小型剧目团体表演银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最终将成为我坚持本土音乐研究创作的巨大动力,深深扎根于地方音乐的挖掘创新,继承传统基础之上寻求创新,为本土音乐的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①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8页。
②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③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0页。
④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⑤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⑥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
⑦程锡景:《太古秧歌音乐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苏]C·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4]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段平泰.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6]李凌.中国民歌精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7]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山西民歌300首[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8]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9]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0]王盛昌,李保彤.中外名曲赏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