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

陈琴华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从参与实验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感悟实验可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经历实验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就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验教学方法作一探讨,以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的理念。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 能力培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并明确要求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然而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为了让学生有准备地应对高考中日益增多的探究题,常常把学生实验变成自己的演示实验,甚至把整个探究过程包办下来,即使是学生的实验探究也总会把结论抄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形式上的“探究”。这一切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束缚,观察能力被扼杀,勇于质疑的思想被压制,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能力。据此,笔者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努力创造条件开足学生实验,积极引导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实践证实,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是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一、参与实验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眼过三番,不如手过一遍”,高中物理教师上课,为帮助学生建构物理概念与原理,掌握物理变化规律会设计很多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一般均由教师在讲台上完成,由教师选择器材,根据教材安排有目的、有时机地进行。笔者认为,这样的演示实验缺乏新鲜感,学生看完“热闹”后就结束,没有太深的印象,对于所学的知识不能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如果让学生能参与到演示实验中来,就能利用生生互动,借助实验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增强学生渴望探究的欲望。
【案例1】在学习线圈的自感时,笔者让学生猜两节干电池能让我们有触电的感觉吗?学生有的很不以为然。于是就让全班学生手拉手连在一起,品尝一下两节干电池带给我们的心跳,体验一下通过自感系数较大的线圈产生触电的感觉。开关闭合时,学生没有感觉,很多学生因此都哈哈大笑。正当大家得意忘形之时,教师把开关迅速断开,刹那间学生“哇噻”一下,被电得跳了起来。惊恐之余,教室里情绪高涨,思维沸腾。然后引导学生探讨:“为啥电键打开了还会触电?”“这电威力巨大,从何而来?”等问题,把实验探究引向深入。学生也很想知道其中的“猫腻”,迫切想知道这一物理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二、感悟实验可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
可能是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老师的灌输教学,迷信老师的权威;也可能是学生长期养成了思维上的懒惰,不爱思考和质疑,有质疑的想法也不敢向老师请教。没有质疑也就没有新的发现,没有新问题的发现与探究也就没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传统的课堂实验,基本上都是对物理结论、定律的验证性实验,很少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这就无法达成新课标“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笔者把实验还给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全员参与生活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错的,也不要紧,只要敢提出新的问题,自己通过实验去验证辨别真伪,实验探究的目的就达到了。
【案例2】在学习金属对电磁波的屏蔽现象原理后,笔者让学生回家做实验,收集家里所有的金属容器,验证金属罩内的手机是否一定接受不到信号,分析总结哪种情况下对电磁波的屏蔽效果最好?第二天学生反馈很多实例,什么饼干盒子,高压锅,冰箱内,玻璃罐子等。经历亲身实验,多数学生发现一个疑问:金属容器未必对电磁波有屏蔽作用,有的有作用,有的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和我们学习的物理知识为什么不完全相符,老师讲的内容难道错了吗?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后,分析得出可能与电磁波实际情况下的不同频率有关。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从实际情况与理论知识的区别探究其原因,同时对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进行了表扬和鼓励。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重视核心素养培养开拓高中语文

    韩悦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育的关键。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正待解决的问题,伴随着教育体

  • 构建多元作文教学课堂

    赵海军小学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加以重视,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