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浅探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新任务、新要求的背景下,本文试图寻找到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与模式,以从实际教学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教学方法 新课标 语文教学

    目前许多中学对于文言文教学存在这样的一种倾向:注重字、词、句的讲解,几乎把文言文教学当成纯粹的古汉语教学,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肢解成一块块的古汉语知识,至于文言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整体意蕴、文章特色等“文”的价值则常常被忽略。以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称之为“有言无文”。然而,即使在目前进行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这种“有言无文”的现象仍在继续,这与新课程改革是背道而驰的。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笔者进行一番探索。

    一、抓好“诵读”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歌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在《朱子蒙童须知》中对“诵读”作了一番具体的阐释:“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认为“诵读”的核心是要做到“三到”,同时对“心到最急”又作了强调。一方面“诵”能增强阅读的刺激性,另一方面“读”能加深阅读的理解性。通过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文言文全面深入的理解。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去感受《孟子》的“浩然正气”、《庄子》的汪洋恣肆、“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去感受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白清新、柳永的缠绵悱恻、苏轼的旷达豪迈、辛弃疾的气势雄壮,……去感受唐宋散文“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这样,即使不教,学生已经对文章有了深刻的印象。

    文言文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学生诵读,有些老师在大胆探索教材教法时,似乎把传统教学方法忘记了,甚至认为“诵读”已经过时了。诵读当然不能让学生“瞎读”、“死读”,纯粹的为“读”而“读”,为记“名句名篇”而读,要有目的,有层次让学生“活读”。老师指导学生诵读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读准字音,处理好句中停顿,不误读,不增减,不重复,不颠倒;二是让学生读得语气贯通、语调自然、节奏分明、速度合适;三是让学生有表情地诵读,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

    同时在诵读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齐读和个读相结合、自读和范读相结合、讲前读和讲后读相结合、诵读和背诵相结合,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烂熟于胸,从而使得文言文中的人和事成为学生的熟人熟事。

    二、引导“感悟”

    新课标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感悟”,就要引导学生走近古人,与古人对话、交流,甚至“参与”古人的生活,从而感悟作品,体会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

    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生已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文知识,根据课文的注释,再通过老师的指点,大部分学生可以疏通文意,把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但做到这点还是不够的。文言文教学既要学“言”,也要学“文”,“言”“文”统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核,要让学生把文言文知识、技能内化升华为语文素质、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例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唐宋散文选读》)一文,学生根据自已积累的知识和课文的注释,基本上可以疏通文意,但对文章的深层意思,很多学生不知怎么说,或干脆说不知道。这时需要老师引导,引导学生找到对小石城的具体描写的语句进行体会,让学生把这些语句和写作背景及柳宗元的遭遇联系起来,学生很快可以感悟到小石城山象征柳宗元的峻洁高岸的人格,进而感悟柳宗元为何钟情山水、为何写《永州八记》,感悟柳宗元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又不为世所用的痛苦、寂寞,“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

    再如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学生对“既来之,则安之”、“祸起萧墙”等语句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对字、词、句的理解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感悟孔子的“礼治”,当听到学生报告“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后,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季氏不能伐颛臾,这样做不合“礼”,“天下有到,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论语·季氏》)并且严厉地批评了学生没有尽到责任。通过这样引导,让学生了解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进而感悟儒家思想文化。

    三、积极“拓展”

    新课标规定:“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学习古人道德文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德和审美情趣。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个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不仅包含了几千年文化的浸润,还有许多人生哲理的浸润。现在有些教师常常只就课文讲课文,这势必会导致学生思想文化上的封闭和狭隘。对课文内容作适当的拓展,以点带面,就能赋予每一篇课文以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通过对课文的积极拓展,把课文读厚,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素养。

    例如读《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在了解故事和人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作一次超越文章拓展阅读,共叔段的步步进逼,郑庄公的老谋深算、“诱敌深入”都让人不寒而栗。他们可是同父同母的骨肉兄弟呀,是什么使得这兄弟俩变得如此冷酷无情?是权势和利益。权势和利益使得这兄弟俩变得这样冷酷无情,这兄弟俩成了一根毒藤上结出的一双恶果,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封建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由此进一步拓展,让学生展开联想,联想到三国时曹氏兄弟的“相煎何太急”,联想到唐朝玄武门前李氏兄弟的残杀,联想到明朝时朱棣叔侄的皇位争夺等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权势和利益使得他们性格扭曲,尽管在封建统治者的观念中,“家”是神圣的组合,“父慈、子孝、兄友、弟敬”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为了得到权势和利益,他们便撕下温情脉脉的面纱,大动干戈,残忍厮杀。人性、亲情与权势、利益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多少人间悲剧啊!

    在拓展中,还要让学生寻找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以达到说古论今,古为今用,用古代文化思想观照当代现实,感受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同时又用当代的观念方法去解读古代思想文化,这又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

    例如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时,我们可以用当代的观念解读孔子主张的“礼治”、孟子推行的“施仁政、行王道”,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同时又可以用孔孟之道来观照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德治国,诚实守信,“八荣八耻”,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古今互动,学以致用,积极拓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将文言文读“活”,这有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形成全面的语文素质,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周小夏,广东省和平县福和高级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深度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了如下界定:“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

  • 浅议高中生物习题讲评课

    周涛摘要:习题讲评课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讲评习题,能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明确解题的思路,提高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