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介语在短期零基础留学生口语课中的使用原则
梁孝娟
【摘 要】 针对是否应该在短期零基础留学生的课程教学中使用媒介语,以及如何应用,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本文基于前人提出的研究理论之上,并结合自身在实际课堂讲授中发现的问题,尝试提出在短期零基础留学生的口语课上媒介语中的使用原则,以达到优化口语课堂,辅助课堂进程的目的。
【关键词】 媒介语;短期零基础;口语课
【中图分类号】 G6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02
纳尔逊·曼德拉曾说过:如果你用别人能理解的语言与对方谈话,那么谈话能进入对方的大脑。如果你用对方的语言与之谈话,那么谈话能进入对方的心里。语言的美妙在于它的多样性,不管留学生出于何中原因前来中国学习汉语,他们总是希望通过短期的集中学习掌握汉语基本的运用规则及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为将来感受中国文化打下基础,同时也希望通过短期的集中学习初步感受汉语的魅力。因此汉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具有针对性并带着目的性有选择地使用媒介语来辅助课堂教学。
前人在是否应在汉语课堂上使用媒介语存在不同观点。梁宁辉在《不用媒介语从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探讨》中指出:不使用媒介语而仅用汉语作为教学语言,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能克服媒介语教学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是作者在文章最后指出不使用媒介语依赖于教材的编写和其他老师的配合。[3]陈夏瑾在《浅谈零起点对外汉语教学中媒介语的使用》中指出:针对初次接触汉语的零起点阶段的留学生而言,适当使用媒介语作为汉语教学的辅助语言工具,是非常有必要的。[1]无论前人在使用媒介语这一问题上持何种观点,不可否认的是:若将落脚点立足于“零基础”之上,汉语教师都将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媒介语作为沟通和讲解的桥梁。那么,如何使用媒介语便成了一个热议的问题,本人旨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之下,完善和补充针对短期零基础留学生口语课上媒介语的使用原则。
一、针对短期零基础留学生使用媒介语的必要性
本文中“零基础留学生”是指:初次接触汉语,在此之前从未学习过汉语的留学生,他们在汉语的听、说、读、写技能上均为零或约等于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文在关于媒介语的定义上,不再沿用媒介语的传统定义,即媒介语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為了方便汉语教学而使用的语言,可以是学生的母语,也可以是学生和教师都能听懂的外语,一般为英语。本文将媒介语定义为:对外汉语教师为传授汉语知识并辅助课堂教学而使用的一切非目的语语言,它包含发声媒介语和无声媒介语两种。其中,发声媒介语包括留学生母语(或英语)和拼音媒介语,无声媒介语包括图示、符号媒介语和实物媒介语。
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针对短期零基础的留学生口语课堂,想要完全脱离媒介语而展开教学是基本不可能实现。而事实证明,恰当地使用媒介语并非毫无益处。短期零基础留学生学习汉语属于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汉语教师运用灵活的方法,帮助他们衔接和过度。不仅要减少运用媒介语给留学生带来的负迁移影响,而且要避免因不使用媒介语而使留学生产生学习汉语难的焦虑情绪。
关于媒介语的作用,前人已提出,概括来说就是:师生沟通的桥梁,课堂辅助的工具以及教学解释的依托。在此,笔者持赞同态度。在具体的课堂操作过程中,基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为零,加之来华学习时间短这两点限制条件,要求汉语教师尽可能丰富地向留学生教授和传播汉语知识,媒介语的使用无疑节省了教学时间,并且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为学生学习汉语营造了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在汉语教学中留学生的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主要用途可归类如下:(1)在课堂活动中提出要求,安排课程事务等;(2)语法知识的讲解,讲解新词汇;(3)为汉语水平薄弱的学生进行讲解学生认为的难点。
二、媒介语在零基础留学生口语课堂中的使用原则
媒介语的使用固然有其优势,但如何使用才能使其扬长避短,发挥出它最大的益处?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整合。笔者通过阅读前人的文献,并结合自身课堂教学的经验,对如何使用媒介语提出四点原则。
(一)适度原则
坚持“适度原则”基本上是每一位研究媒介语使用的学者秉持的一致观点。所谓“适度”,就是不滥用,不可过度使用,也不可低估媒介语的作用。在零基础留学生的首堂课上,教师可使用学生的母语做自我介绍;可使用学生的母语介绍课堂指示语;可使用学生的母语讲解生词;课余时间可使用学生母语与学生交流,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与了解,既可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也能让学生在中国获得母语自豪感并促进学生的表达欲,从而更好地学习目的语。但是在此基础上汉语教师必须清楚,一堂课(通常45分钟)内,使用媒介语超过80%-90%属于过度使用媒介语。
(二)适时原则
所谓“适时原则”则体现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恰当的时间使用媒介语有利于刺激学生在大脑中检索已知目的语。例如:当学生在表述目的语句时,遇到短暂性遗忘的生词,教师可留给学生三到五秒的回忆时间,在答案呼之欲出时可用学生母语和对应的汉语告知学生,促进其表达。此时使用媒介语远比立即告诉他答案更行之有效。
适时原则强调教师在使用媒介语时不能想当然的,不分时段地运用。把握好时机,往往能收获更好的效果。
(三)调控原则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意在强调教师在运用教学法时应具有灵活性,而不是将单一的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也要求教师在使用媒介语时要根据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不断做出调整。毫无疑问,教师在媒介语的使用度上应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和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上升呈递减趋势,伴随着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不断进步,汉语教师应严格控制媒介语的使用。如果汉语教师因忽视学生的汉语水平变化,而一层不变地使用媒介语,这无疑会减少留学生练习汉语的机会,同时会使学生感到厌烦,降低其学习兴趣。
(四)替换原则
本文对媒介语的界定包括有声媒介语和无声媒介语。有声媒介语包括留学生的母语(或通用英语)和拼音媒介语,无声媒介语包括图示、符号媒介语和实物媒介语。所谓“替换原则”就是教师灵活利用不同类型的媒介语去传达和表述,使留学生能更准确,更直观,更便捷地明白和掌握对应的汉语。
对于短期零基础留学生来说,利用拼音媒介替代汉字来表述口语更为简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笔者在口语课堂教学上,本着提高学生口语技能的目的,在板书上仅使用拼音而无一个汉字。部分板书如下:
诚然,汉字教学虽为汉语学习的重要要素之一,但是鉴于留学生学习时间有限,而且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而言,汉字的学习无疑会加重他们的负担,所以笔者认为在口语课上尽量本着提高学生开口率,加强口语技能的目的展开教学。课堂实践反馈,利用拼音替代汉字的教学方法,零基础留学生更乐意接受,他们可以根据拼音来发音,对提高口语表达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此外,在遇到某些特殊的语法讲解时,如果仅仅依靠学生母语来翻译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误导,那么尝试替换其他媒介语来解释便可避免。例如:汉语中的“之间”、“之内”和“中间”,在汉语表达中三者是有明显差异的,如果老师用学生母语解释可能会适得其反。此时,汉语教师不妨试试图示媒介语来表达。
此类图示、符号媒介法采用的都是简单易学的简笔画,相比较汉字,板书时间短、易操作性强、收效明显;相较留学生母语,表达更为直观、准确、简洁。在涉及时间类名词、方位处所类名词、同一母语不同汉语动词时都可采用。
三、小结
在短期零基础留学生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如何使用媒介语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不可避免使用媒介语的零基础阶段,笔者仍然认为应坚持:“少用、慎用、准用”的原则。学生所学习的毕竟是汉语,最终是以能够用汉语进行交际为目的。过多的媒介语,使得学生的汉语不能得到充分地锻炼,最大的害处就是汉语口语提高到非常缓慢。汉语注重的是意合和语感,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读、说、操练,如果老师经常使用媒介语,势必会使学生的练习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媒介语时做到:心中有尺,嘴上有度,动态调控,灵活机动。
参考文献:
[1]陈夏瑾.浅谈零起点对外汉语教学中媒介语的使用[J].现代语文,2013,(3)
[2]焦娇.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媒介语使用中的“适度使用”原则[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
[3]梁寧辉.不用媒介语从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探索[J].汉语学习,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