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研讨课引发的关于“课中微课”的思考
沈建军 王向科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对教学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通过一节研讨课的微课使用情况,阐述了课堂上使用微课时应注意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精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0)15/16-0147-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在教学中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教师的录制方法日趋成熟,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全面。在微课的运用中,有的用于课前预习,有的用于课堂上自学,还有的用于课后反思、复习总结,笔者发现微课更多的是用于习题、课后练习讲解。与习题讲解类微课的熟练应用效果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课中微课的应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微课的使用也使课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使用什么类型的微课,微课在课堂中的使用目的、使用方法往往搞不清楚。然而,课中微课的使用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巨大。那么,应该在何种情境中去使用课中微课?课中微课的内容应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几点。
● 课中微课应是“助产师”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要以个人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掌握新的知识。例如,在新授课中,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逐渐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果教师录制的微课是对任务的系统讲解,或者是对任务或问题的直接解答,那就又回到“师说生听”的老路,这样还不如教师亲自上阵来得生动。这样的微课降低了学生独立思考这一高阶思维含量,失去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微课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应是一架梯子。微课要在学生经过思考碰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提供帮助,当学生感觉能找到方法而又无法确定时能够给予助力,或者对任务情境中出现的一些未知的概念和名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任务或问题。
学生利用微课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在获取必备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独立学习的关键能力。这也符合新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
因此,在使用课堂微课之前,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情,基于学生的反馈,录制符合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微课,让微课成为课堂知识生成的“助产师”,而不要成为课堂上的“保姆”。
● 课中微课的使用要合理
随着技术的发展,微课的录制越来越方便,教师对它的使用也逐渐普及,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课堂上微课“泛滥”的情况。然而,教师如果把握不好使用的节点,微课就起不到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率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成为学习的阻力。例如,有的理科教师把能够实际完成的实验用微课来代替,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理解自然科学中实验与思维相结合的基本特征,进而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苏轼谈到写文章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微课在课堂中的应用也应如此,就是说应用微课一定要建立在课堂学习真正需要的基础之上,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同样是理科的实验,教师应把不能在真实环境中完成的实验录制成微课推送给学生,便于他们去理解相关情境,实现从实验向知识的过渡。
课中的微课还可以把不利于统一讲解的、个性化的问题制作成微课并精准推送,进而在同一时间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提升课堂效率。
● 课中微课的时间要超短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使用的微课应比普通微课的时间还要短。课堂上完成一个小的学习任务或处理一个复杂问题的时间大致是10~15分钟,除去小組合作讨论外,自主学习时间为5~6分钟,其中还要包含审题、阅读教材等环节,能够有多余观看微课的时间也仅有两三分钟,这就是教师制作“课中应用微课”要面临的实际要求。因此,课中微课的内容应更为精练,教师要提炼要点,直击问题的要害,这样才不会影响学生学习节奏。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学情有充分的了解,找到学生学习的痛点。
● 课中微课可作为学习中的“自助餐”
课堂中微课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班级授课制的弊端,避免“一刀切”的情况出现。教学中,往往学习评价中表现相当的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可准备丰富的微课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样可以实现班级授课制下的个性化学习。
例如习题课,通过课前的学生反馈,教师可以掌握学生习题解答的具体情况,如某一题的正答率为70%,则可以录制本题讲解视频让30%的有问题的学生观看,70%的没有问题的学生可以观看教师推送的拓展型微课,这样就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避免了教师台上讲,没问题的学生在台下无所事事的场景,实现课堂教学的错步走,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发盒饭”,而是实现“自助餐”,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课堂中“吃不了”和“吃不饱”并存的问题。
另外,在新授课中,教师也可“照方抓药”,不同的学生在完成同一学习任务时的进度不完全一致,教师可以推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微课。安排学习任务以基础薄弱的学生为基准线,课堂评价也以此为依据进行,同时推送拓展微课素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基础任务后自学。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操作中,切忌教师课中组织学生统一观看某一微课,否则就失去了微课的本质意义。
● 结语
随着软硬件的逐渐发展以及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快速提高,微课将在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前、课中、课后三种不同情境下的微课应用也各具特色,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实际情境下学生的需求,才能让微课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学生高效、个性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邬厚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余胜全.互联网+教育 未来学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