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军校大学生的心理能力
张恺
【摘 要】 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军校大学生是未来建军治军的栋梁之才,大学阶段是其个体心理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主要从心理能力包括的主要内容和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军校;大学生;心理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01
心理能力是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体现,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军校大学生是未来建军治军的栋梁之才,而培養和提高其心理能力,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撑,无疑是极为迫切的任务。
1.军校大学生应具备的心理能力
1.1心理认知能力。心理认知能力是军人个体认识、理解军事活动或客观事物并运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军校大学生智力得到极大发展,但其心理认知能力还不完善。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看待社会和个人发展问题有时表现为非理性。另一方面,缺乏对战争尤其信息化战争的心理认知能力。信息化条件的战争更需要军人专心致志的注意力、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缜密细致的思维力。如果缺乏未来战场上的心理认知能力,就不可能对战场上异常复杂和瞬息万变的情况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不可能有效识别、掌握和利用复杂多样的战场信息,不可能对敌情作出正确判断,形成正确决心。
1.2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是军人个体随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的某些特性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外在客观环境的能力。21世纪,社会高速度、快节奏发展,新情况、新挑战层出不穷,以及因我军加快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适应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对军校大学生来说,一是需要融入集体的心理适应能力。军队是一个团结协作的战斗集体,军人个体必须改变自我融入军营大家庭之中,达到心理上的彼此融合。二是需要面对紧张艰苦的心理适应能力。严格的部队管理、紧张的学习生活、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艰苦的工作环境、繁重的战备值勤和更为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都需要良好积极的心理适应能力。
1.3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指军人在遇到困难、危险时能够保持冷静,以灵活清晰的思路和积极勇敢的行动应对不利局面的能力。它是军人坚忍、顽强意志品质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个性心理素质。军校大学生在个人成长中,难免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只有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具有耐受力和抗挫力,才能很好适应社会现实和部队建设需要。另外,在战时,战场上的情况会给军人带来超乎寻常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如果作为一名指挥员和战斗员,没有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难以坐镇不乱和机智勇敢。
1.4心理调控能力。心理调控能力是军人个体在心理状态发生偏离或出现不良状况时予以调整和纠正以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的能力。军校大学生在学习、训练中,会因各种刺激引起种种应激反应,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心理调控能力是保证军人心理健康、发挥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从军校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是要有调控自我心理的能力。能够觉察自己的心理状态,运用放松、转移、升华等心理调控技巧改变不良心理状态的强度和性质。二是要有调控战士心理的能力。能够在教育管理中善于把握战士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用心理学原理调节和疏导战士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带兵能力和部队战斗力。
1.5心理攻防能力。心理攻防能力是指军人个体自觉运用心理学有关知识和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手段进行对敌心理攻击和自我心理防御的能力。作为未来信息战指挥员的军校大学生,必须了解心理战的组织实施和心理攻防战法,具备心理进攻能力和心理防御能力。在心理进攻能力上,能收集分析敌军心理状态,捕捉敌人的心理弱点,找准心理打击的“软肋”;能灵活选择心理作战手段实施信息剥夺法、心理震慑法、舆论导控法等各种心理战法。在心理防御能力上,能辨明真假信息,分析信息企图,进行否定或批判,以有效防范;能够维护已定目标的神圣性,坚守已有的政治信念,承受和调整心理压力,积极防御,保持昂扬斗志,顽强拼搏。
2.军校大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
当代军校大学生多数属于“90后”,其心理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思维活跃,充满自信,追求独立,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看问题简单化、理想化,情绪不稳定,自我中心,适应和承受等能力差。为了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人才的要求,必须加强培养和提高军校大学生的心理能力。
2.1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信息化战争知识学习和心理教育,是促进军校大学生心理能力生成、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强化信息化战争知识学习。军事心理学认为,在战场上军人出现恐惧、惊慌等心理反应,是对战场环境、作战样式、作战对象的无知造成的。因此,要使军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化战争知识。二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军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传授有关知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军人心理实质、军人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军人心理问题调适和疏导方法,进而优化心理环境,提高心理能力。三是突出心理战知识教育。在心战攻防技能的知识传授中,要重点引导军校大学生掌握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战场心理进攻和防护的方法,提高运用技能,使之具备克服临战消极心理的意识能力和自觉性。
2.2加强心理训练,强化知行统一。培养良好的心理能力,单靠知识传授是不够的,加强心理训练,是锻造军校大学生良好心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一是开展基本的心理行为训练。要“立足平时,着眼战时”,科学组织实施心理行为训练,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对军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培养其在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实现从平时能力素质训练向战时能力素养转化。二是开展战场仿真模拟训练。围绕信息化战争特点,通过设置近似实战的场景或条件和模拟敌方可能实施的心理攻击等方式,增强军校大学生对战场的感官刺激,使受训者在体能、潜能和心理适应、承受、调控、防御等能力都得到训练。大量的训练数据表明,同样的刺激因素重复2—3次,96%的军人不良心理反应消失,应对压力能力提高。
2.3加强机制建设,形成育心合力。开设心理教育课是培养军校大学生心理能力的主渠道,但仅靠一门课程、几十个学时、几位心理学教员是远远不够的。要切实提高军校大学生的心理能力,必须充分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管理、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军事训练与心理训练、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教育工作机制。一是院校要成立心理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定章立制,负责组织协调全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二是成立心理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调查、心理社团和学术交流等工作。三是旅(系)队建立心理辅导站,协助中心负责心理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和指导,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关心疏解问题学员,及时收集和报告心理信息。通过诸如以上工作机制的建立,通力协作配合,全方位立体化提高军校大学生的心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浅谈高技术战争军人心理反应及其适应能力的培养》,郭俊英,《人民军医》,2012(8)。
[2]《着力在军事斗争准备中提高官兵的心理防护能力》,史俭松、张新尧,《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