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涯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
林雅芳
〔摘要〕高中生涯教育是高中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本研究在对已经开展了生涯教育的学校进行调查时发现,现阶段高中生涯教育存在着生涯课程单一、对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忽视、生涯辅导的开展与实施举步维艰等问题。据此,笔者提出了要加大生涯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系列化课程建设和完善生涯辅导制度等应对方法,以期为后期高中生涯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字〕高中生涯教育;生涯适应性;系列化课程;生涯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7-0015-04
一、前言
社会的发展变化、激烈的竞争以及人们日益增强的对于终身学习的内在渴望,凸显了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早期积极地进行生涯探索对于个体后期取得成功和获得幸福至关重要[1],因此,生涯教育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实施。由于高中生面临着“文理分科”“志愿填报”“专业选择”等生涯问题,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主动或被动地产生了各种生涯需求,如自我探索、环境适应、生涯规划和生涯抉择等,这些亟待解决的需求促使了高中生涯教育与小学和初中学段相比更具紧迫性,在各校开展的深入程度也相对高于初中和小学两个学段。
现阶段我国高中生涯教育大致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其一,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能力培养,即帮助高中生明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促进他们进行生涯规划和可能的体验学习,提高他们应对各种环境,以及运用现有资源进行生涯决策的能力;其二,自我探索,包括协助高中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帮助高中生逐步澄清价值观等内容;其三,专业选择和升学辅导,即协助高中生为完成文理分科和升学选择做好准备,教授关于专业选择的信息搜索和升学志愿填报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整合家庭和自身的选择,帮助学生了解多种可能的选择等;其四,激发自我潜能和优势,生涯教育要帮助和培养高中生的潜能和优势,在显性和隐性的课程体系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发现和尊重学生的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生涯适应力。此外,由于我国生涯教育存在着起步晚、中小学阶段缺乏相应的课程等问题,使高中的生涯教育要相应承担起本应该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进行的生涯教育内容,包括生涯意识的唤醒、探索性职业生涯体验以及个体早期的生涯探索。由此看来,我国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现阶段高中生涯教育中的问题
在责任和需求的双重动力下,很多高中将学生的生涯教育放到了学校教育系统之中。以北京为例,大部分的高中开设了生涯教育的课程,并有专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生涯辅导等方面的服务。笔者所在单位的重点学科项目——生涯规划与创造性培养,对北京市开展生涯教育较好的八所学校进行了访谈,并走进十五所学校的生涯教育课堂进行观摩,结果发现大部分学校对于生涯教育都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识到了生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努力将生涯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当中去。尽管如此,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生涯教育仍是一个新兴的教育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生涯教育课程的单一性、对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忽视、生涯辅导的开展和实施举步维艰等三个问题最为突出,下面我们将分别剖析三个问题的表现和原因。
(一)生涯教育课程的单一性
调查发现,现阶段高中的生涯教育课程内容上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大多涵盖了上文所罗列的四个方面,反映出了生涯教育课程的单一性。
生涯教育课程的单一性体现在教学人员的单一性上。在学校系统中,所有的教学人员在教育教学中都应该反映出相应的生涯意识,掌握通识的生涯知识,以实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而现阶段很多高中的生涯教育工作仅由一名或几名心理教师兼任,这些教师一方面要承担心理和生涯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负担学校的其他工作,在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上无法保障生涯教育的全面、系统开展。
生涯教育课程的单一性反映在显性课程单一和隐性课程的缺乏上。现有的高中生涯显性课程包括生涯教育的理论课程和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包括在其他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中(如班会)中融合的生涯教育。而现阶段由于生涯教育教学人员的单一性,使得生涯教育的显性课程仅局限于生涯教育的理论和活动;在其他学科或活动课程中缺乏对生涯教育的融合。隐性课程对学生生涯教育的影响有时并不弱于显性课程,学校教育环境的设置,学校的物质选择、文化传承、社会关系等教育环境的设置会影响学生在生涯方面的体验和经验的获得。然而很多高中缺乏对隐性课程的重视,学生仅从生涯的显性课程中获得关于生涯的知识和体验。
生涯教育课程的单一性还体现在生涯教师本身的局限性上。多数生涯教师由心理教师兼任,尽管心理健康教育中包含了生涯教育的内容,但生涯教育独具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依然是部分心理教师所不具备的。以对问卷的使用和解释为例,团体实测的问卷便于我们快速了解学生的生涯现状,但问卷的使用需要注意规范化,如问卷适用的人群、对问卷结果的解释等方面。而目前高中生涯教师在问卷的使用上往往忽视问卷的适用范围和施测要求,在对结果的解释上只是引导学生进行表层的探索,这种浅显的、失情境的解释往往令学生感到迷惑和不知所措。除此之外,有些生涯教师对生涯和生涯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清晰,对某些理论的理解浮于表面,忽视了生涯教育在我国教育大背景下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反映在教学中就是过于强调学生对某种特定职业的探索而忽视学生终身的生涯发展,过于重视对学生特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现有生涯教育对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忽视
现有生涯教育对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忽视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内容、对社会力量的重视不足以及对社会需求的弱化等方面。
在课程的设置上,课程内容的功利性和经验性问题突出。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高中生涯教育的课程需要更加紧密地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在本校的实际情况下展开。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高中生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期(15~24岁)的试探期(15~17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需要思考兴趣、能力和机会等多个方面,并尝试作出暂时的决定[2]。因此,高中生涯课程需要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抉择以及修正抉择的机会和平台。在大部分生涯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尽管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但在课程内容上趋向于功利性和经验化。其功利化首先体现在缺乏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以一次观摩课为例,要求45名高中生对未来进行畅想,在畅想的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如律师、医生等,在询问学生选择的原因时发现,学生选择某职业的原因不是源于内心的兴趣,而更多是被这些职业背后的光环所吸引。功利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过分强调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定位,而不是为学生提供职业探索和做出暂时性决定的平台。生涯教育课程内容的经验化是现阶段高中生涯教育的问题之一,主要的体现是对学情的分析深度不够,学情分析与课程内容不符等。这种脱节的教育内容使得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起到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对挫折能力等的效果。
学生的生涯适应能力培养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学生最初的生涯信念来源于家庭,尤其是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对个体生涯信念的确立、生涯的探索以及生涯抉择上均有重要的影响。社会的力量在高中生的生涯教育中亦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高中生涯教育更多集中于课堂的探索,尽管课堂呈现形式多样,但是大部分课程是生涯辅导教师根据其经验来设置课程内容和选择课程形式,这个过程虽然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但是忽视了家庭、社会因素对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很多教师虽然在课堂上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但学生在知识和体验的迁移过程中则容易遇到重重阻碍。
现有的生涯教育对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忽视也反映在对社会需求的忽视与弱化上。生涯教育的目标离不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中生因处在终身生涯的探索时期,大部分学生的生涯规划仅是模拟式、暂时性的抉择。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主导者和引领者的教师不仅要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有所了解,更要对学生将要面对的未来社会的需求方向有正确的把握。以职业分类为例,现阶段很多常用的职业分类方法往往缺少对新兴职业的囊括,尤其是专门指向个体职业选择的问卷,其解释结果在新兴职业上缺乏即时性和未来观。很多生涯教师重视学生现阶段对于职业的兴趣和选择,却忽视了培养学生未来要面对的职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除此之外,有些生涯教师将生涯辅导的功能定位为升学,忽视了部分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需要,使这些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剧烈变化,进而产生自我怀疑。
(三)生涯辅导的开展和实施举步维艰
生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个体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充分考虑个体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环境等的前提下,做好妥善安排,并借此调整和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能适得其所[3]。高中生处于个性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阶段,他们渴望独立,自尊心强,他们接受生涯教育的目的是更了解自己、能够规划出个性化的未来,从而实现个体生涯的独特性、调适性、社会性、发展性和整体性等特征[4]。与生涯课程相比,生涯辅导更重视个体的独特性和发展性,帮助个体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帮助学生制定更适切的生涯目标,因此生涯辅导是实现中学生涯辅导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
生涯辅导难以开展和实施的原因之一是师资力量缺乏。生涯辅导的师资力量缺乏主要体现在教师生涯辅导理论和技术的缺乏、教师本身精力有限以及教师对生涯辅导的重视不足这几个方面。有些教师认为生涯辅导的效率远远低于以班级为单位的生涯课程。因此,生涯辅导虽然重要,却面临着无法开展的局面。
生涯辅导难以开展和实施的原因还包括各界对生涯辅导的重视不够。我国高中教育的主体功能是为升学服务,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因此在大部分的观念中,高中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即通过努力学习顺利考上大学,至于为什么考大学则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因此生涯辅导被认为是占用学习时间的、可有可无的教育内容。
三、高中生涯教育常见问题的应对
正如高中生的生涯发展具有发展性一样,高中生涯教育因处在生涯教育的探索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而高中生涯教育的发展性和高需求性使得我们必须去思考现有问题的解决之道,笔者在此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生涯教师担负着生涯教育的重任,生涯教师的专业性决定了生涯课程和生涯辅导的质量。现阶段高中的生涯辅导工作多为心理教师或转岗教师兼任,因此在生涯教育和生涯辅导的理论、生涯课程的设置、课程活动的选择和安排、生涯辅导的技术和实践等方面基础薄弱。通过加大教师生涯主题的培训力度,可以高效、便利地帮助教师获得相应的生涯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在以生涯为主题的教师培训中,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生涯教师培训应该具有发展性和未来观,即生涯教师培训需要在理念和方法上具备超前意识。随着生涯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完善,教师应在掌握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新的生涯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以提高未来生涯教育的适用性。其二,生涯教师培训的形式和方法应更加多样化,实现因需设教,满足生涯教育的多层次需求。例如满足理论学习的讲座、满足方法学习的课堂练习和实践观摩、满足生涯辅导需求的团体辅导、满足教师个人成长的个体督导等形式。
(二)加强系列化生涯课程的建设
在生涯教育课程中,学生主要通过体验的方式学习,其学习效果很多时候超出了教师的提前预设,生涯教育的这种体验性和生成性决定了生涯课程具有过程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的系列化课程是体现过程性的重要方法。系列化课程可以按照时间维度进行设计,对相同的模块在不同的年级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开展,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设置灵活、及时的课程。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发校本课程,针对具体专题开展课程。以学生的自我探索为例,可在一个时期内由浅到深开设多层次、多角度的自我探索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
在设置系列化课程时教师要兼顾课程的文化性。文化性是指课程中对国外的生涯理论和技法不能生搬硬套,要兼顾我国的文化特点,在组织学生研讨时要考虑中国人的思维、人格等方面的特征。以职业探索和抉择为例,我国的高中生的择业倾向更易受到家族尤其是父母的影响,更容易表现出家族继承性的特点,如果教师忽视这一点,则容易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引导中表现出片面性。
系列化课程之所以能够改善课程单一性的问题,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整合性,坚持整合性的根本理念是将学生视为整合的、完整的个体。在此理念的指导下,生涯教师需要整合不同的专题内容,避免各专题之间的冲突引起学生不必要的认知和情感矛盾。整合学校的资源,不仅要在显性课程中实现生涯教育的连续性,也需要对其他学科中的生涯教育渗透、校园文化中的生涯教育渗透等隐形内容进行整合。兼顾文化性与整合性的系列化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涯教育。
系列化课程的整合性还体现在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上。个体的生涯教育从出生便已开始,个体对生涯的认知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因此,高中生的生涯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生涯教师还需要整合家长、社会工作者以及社会群体的力量,使系列化课程的形式更丰富多样,给高中生提供模拟练习、学习间接经验、体验真实职业等机会,以此提高他们的生涯适应力,发展出能够适应未来职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
(三)完善生涯辅导制度
高中生涯辅导与生涯课程共同构成了高中生涯教育。在目前生涯辅导开展明显不足的情况下,除了加强生涯教师培训之外,完善生涯辅导制度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生涯辅导的开展不仅需要合格的生涯辅导教师,同时也需要制度的支持、完善的硬件设施以及大众对生涯辅导的重视。
高中生涯教育能够帮助高中生探索自我,激发潜能,发掘优势,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刘视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66-167.
[2]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7.
[3]杨忠健,张慧萍.青少年生涯教育的三重目标[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89(11):14-16.
[4]李笑然. 大学生生涯辅导的意义与策略[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1):34-38.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北京,100120)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