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就业信息共享体系构建
赵晶
摘 要:毕业生就业问题深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随着科技发展的刺激下,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巨大的飞跃,高校网络就业信息资源平台已不是新闻。但在各大高校就业信息资源平台却是各自为政,不存在信息的流通,影响了用人单位与就业大学生之间的传导作用,就业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就业信息共享体系,在云计算的加入后,期望为高校就业信息资源平台开辟一条崭新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云计算环境;高校;就业信息共享;体系;构建
在科技发展的刺激下,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巨大的飞跃,随之而来的是我国高校就业信息资源建设的稳定发展。但是,由于高校的就业信息资源建设缺乏有力的共享体系支撑,各校的就业信息仅为校内资源。部分高校认为本校就业信息资源就应该仅为本校毕业生服务,片面的认为采取这一做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一观点阻碍了高校就业信息资源无法流通,影响了用人单位与就业大学生之间的传导作用,就业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文通过构建高校间跨区域的就业信息平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极大的提升了就业信息利用率,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1 高校就业信息共享体系中引用云计算的必要性
(1)实现信息资源保护,避免就业信息不被流通
现今,大部分高校将就业信息网站主要划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创业指导、就业指导、招聘资讯、国家政策。传统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模式大同小异,招聘信息无法满足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需求。部分高校认为本校就业信息资源就应该仅为本校毕业生服务,片面的认为采取这一做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于是垄断自己的独家资源,并采取屏蔽措施保护信息资源不被流通,仅允许本校学生浏览。这一观点阻碍了高校就业信息资源无法流通,影响了用人单位与就业大学生之间的传导作用,就业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导致就业信息难以发挥该有的功能。
(2)平台功能较少,服务水平偏低
在就业信息资源方面高校间为形成良好的交流,服务功能只关注到政策、招聘信息方面上,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只有减少的毕业生会上平台上进行就业咨询。同时,大部分高校均采用Wed2.0进行就业信息服务,很少有采用RSS订阅服务,其他个性化服务寥寥无几。因此,创建区域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推进毕业生与企事业单位对接的有效途径。
2 高校云计算就业信息共享体系建设模式
科技发展带来了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云计算逐渐被应用在各行各业的运作中,并日益发展成熟。将云计算与高校就业信息资源平台相融合,促进就业信息资源的流通、共享等。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本文在现有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模式上加以改进,形成了基于云计算的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模式。
3 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就业信息共享体系的构建
云计算系统平台逐渐被推广,以服务类别进行划分可分为三类,依次是:PAAS提供商(平台层服务)、LAAS提供商(基础设施层服务)、SAAS提供商(应用软件层服务)。
(1)基础设施层服务
基础设施层服务主要为计算资源、保存资源两方面,基础设置也可向用户提供云端的虚拟化储存空间和,但用户访问云端资源时必须保障网络稳定。基础设施层服务也别称之为LAAS提供商,基础设施层服务是保持整个平台稳定运行的基础,在系统运行重要功能的子层硬件时便会牵扯到他的全部硬件资源,其中包含了服务器集群、储存装置、计算机服务器、网络附着存储(Storage Area Network)等装置,同时每个设备之间需要经过一定的结构处理在高速光纤中连接。
(2)平台层服务
在基础设施层服务之后的便是平台层服务,该层主要包括开发环境、程序设计、数据的部分储存等。进而实现云计算在其他管理为其他应用程序开发提供服务,因此,开发者不必担心运行中应用所需要的资源,平台层服务便会提供该程序运行、维护、升级等所需的所有平台资源。平台层服务又被称为PAAS层,本层的设计理论是根据系统的技术需求来分析和确定它的架构。平台层服务分别由基础设施层规划出设置在不同需求和赢球的虚拟服务器中。其中,包含了服务中间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用户管理等等。
(3)应用软件层服务
应用软件层服务为用户提供一些简单的应用服务和连接端口等。应用软件层服务的解决策略与传统软件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它与传统软件相比在维护方面更为简便、前期成本偏低、便于操作等。基于云计算下的就业信息体系为私有应用云,在应用软件层服务中,应用软件层服务是该应用的核心层,该应用中的所有软件都由应用软件层服务实现。该层包括:网络招聘系统、站内公告、职业分析系统、就业信息系统、毕业生源系统、在线答疑等系统。
参考文献:
[1] 刘东岳,高银玲,王昭.高校就业信息网站建设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3(1):120-121.
[2] 王鑫平,熊英,涂伟.云计算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J].科技广场,2011(1).
课题:本文为保定市科技局的课题,编号:13ZG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