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溯源与推进路径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而这些领域的转型升级又与职业教育关联度极高,再加上职业教育领域需求与供给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作用,就首先要较好地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基于此,文章从职业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内涵阐释、职业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因、内在要求及机制等角度进行研究,以期为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结构性矛盾;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6-0072-04
【收稿日期】2017-05-1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加快发展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编号为A/2016/02,主持人:崔景贵;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主持人:许敏、俞林;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项目资助,主持人:许敏
【作者简介】许敏(1980—),女,江苏无锡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人工智能。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运行面临的“三期叠加”情况,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想,以此来应对和解决我们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增速调整及前期国家相关政策消化等问题,由此社会各界研究者掀起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的热潮。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极高的职业教育领域,也积极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于是在职业教育领域也开始积极探索和研究。
一、职业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虽然源于经济领域,但其相关理念和思想对于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同样也有指导作用。当前,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职业教育领域,主要面临著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就是各领域的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各领域的有效供给的跟进和监督不到位,从而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都面临着发展瓶颈。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其与整个社会各方面的链接其实最为紧密,因为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因此,职业教育领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需要彻底改变观念,从以前的需求导向往供给导向转变,职业教育需要以其存在的问题和社会的需求为逻辑起点,不断强化自身内涵发展,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从而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保证职业教育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求相一致,这样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从职业教育的供给角度看,要求职业院校能为受教者提供匹配的教育供给,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受教育者的潜能;另外,职业院校还要能够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供给,这样才能保证有限的职业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既要满足多元主体的受教育需求,同时也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差异化处理能力,这样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供给的高效、合理,才能让受教育者满意;职业院校还要不断对供给方式、供给要素等进行创新,重新设计符合现代理念的供给模式,进而提升职业教育的供给效率。
二、职业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因社会经济发展中各领域因总量不足而导致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究其本质就是各领域的供给与需求间出现了不匹配或者匹配度较低的情况,从而才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1]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领域同样也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或者匹配度较低的问题,不匹配度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供给结构、效率和质量等方面。
1职业教育区域布局分布不合理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区域分布还是规模结构都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而恰恰职业教育区域布局情况又是用来衡量一个地方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效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间关系的重要指标,能够切实地体现职业教育是否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否能切实地结合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情况设定规模结构,是否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数量和质量都符合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职业教育区域布局是否合理对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2016年江苏近八成的中等职业学校都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和苏中地区,而苏北的中职院校相对偏少,显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江苏89所高职院校中,有52所分布在苏锡常和南京地区,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等地区只有20所高职院校。由此可以看出,经济越是发达,职业教育的布局就越是紧密,从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且职业院校的不均衡分布也导致了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流向发达地区就读的比率就会上升,从而也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
2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不完善和专业结构失衡
当前,国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然都根据最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对职业教育的层次和类型都做了相应的划分。总的来看,主要分为成人初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高职本科、专业硕士及专业博士等不同的层次。但是在实际设置中,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现尚不完善,所涉及的高职本科及以上层次其学科体系较为严重,没能体现职业性,且各层级之间的关联度和衔接情况相对松散,从而无法对各层级的职业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也就无法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和效应。另外,当前,我国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时,盲目性较高,无法很好地契合社会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从而导致有些专业人才培养产能过剩,而有些专业人才培养相对不足,这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更为清楚的掌握,从而使得职业教育供给失衡。因此需要配合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间匹配度较低
当前无论是行业企业还是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当前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多职业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不能胜任岗位工作,从而导致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不认可;从学生家长层面说,他们对职业教育不认可的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找到让他们满意的工作单位,更无法让他们心里产生高级蓝领的自豪感。作为职业院校,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为社会培养达到相关标准的毕业生,同时也能为行业企业解决技术难点,提供技术服务,从而使得职业教育在面临当前个性化需求日趋提升的消费市场时,更加无法显示出其职业性,无法满足受教者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那如何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呢?我们认为主要的做法就是从职业教育供给侧出发进行改革,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并尽量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匹配度逐步提升,这样才能切实彰显职业教育的优势,改变人们的观念。
4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亟待提升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主要以政府为主,且在管理过程中,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指导过多,导致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和主动性较低,进而使得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偏低。[3]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接收单位还需要对其进行岗位培训,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还需要进行再培训,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偏低;二是由于政府是职业教育的唯一投资主体,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从而使得职业院校管理者办学自主权低下,尤其是最能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的产教融合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地引入、利用和整合行業企业的资源,从而使得学生培养的成本较高,不能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并且不能很好地与行业企业的技术、要求等进行接轨,学生职业能力达不到行业企业要求,从而使得产出效率较低。[4]因此,若要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从职业教育供给侧进行改革,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5]
三、职业教育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1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驱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型,同时还需要推动产业经济结构调整。[6]而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还是产业经济结构调整,都要从技术进步、技术应用、技术服务以及创新等角度进行改变,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2016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8000美元,导致国家产业经济发展也开始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为了应对这一变化,除了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更多的是需要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自从“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公布后,我国开始从“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以此来实现价值链有效对接产业链,从而就需要从供给侧角度进行改革,使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能有效符合国家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职业院校的目标就是培养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转型,职业院校就需要适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迎合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转化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刻,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需要切实关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问题。目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转化的限制主要体现在文化程度、行为习惯及职业技能等方面,只有让他们在知识文化、技术技能、生活理念等方面实现市民转化,才能真正让转移劳动力与城镇实现有机融合。[7]无论是文化程度的提升、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职业技能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首先,从文化程度的提升角度讲,目前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不高,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者所占比例较低,大约只有30%不到,而文化程度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必要条件之一,也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从行为习惯上讲,农村转移劳动力目前在生活观念、行为习惯、行动规范等方面都与城市居民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影响他们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因为这涉及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等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无论是正规还是非正规的教育,都有助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这些方面实现转移,进而成为新市民。第三,从职业技能上讲,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立足的基础是工作技能,而随着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行业企业对职工的职业技能要求会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农村转移劳动力及时更新技能,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教育和培训是帮助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由此可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转化对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客观要求。
3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生育政策变化之需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严峻,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201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 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接近17%。为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让数量众多的老年人群能够安度晚年,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外,还需要为他们提供相关的老年服务,产生了众多的银发经济市场,从而就需要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整个社会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由此老年人的养老和社保等问题呼之欲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这就需要对老年人力资本进行开发,由此形成了所谓的银发市场。针对这一变化,职业教育应当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办学模式等,以适应银发经济。另外,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整个社会劳动人口不断下降,而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中低层次劳动者人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的加速减少,使得整个经济社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进行转型升级,由此就需要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以适应这一剧烈的变化;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调整了生育政策,从单独二孩转向全面开放“二胎”,由此导致母婴产业的又一次迎来发展的高峰期,作为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就有必要为迎合市场的需求,从供给侧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生育政策变化引起的社会需求。
鉴于以上描述,职业教育应当从专业设置、人力资本开发、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质量等方面出发,既要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对社会关注的老年护理、康复治疗、母婴服务、幼儿早教等方面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相应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另外,还要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的有机贯通,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化水平,从而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探索为了较好地解决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有效促进职业院校推进内涵提升,就需要从职业教育供给侧进行改革,包括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优质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这样才能切实实现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帮助职业院校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背景下能够与时俱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并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那如何进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呢?首先,政府应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出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等调整,从全局角度为职业教育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框架结构,并辅以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机构布局,以此来应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帮助我国经济社会迈向更高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溝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此,我们认为,要构建和完善适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教育类型,它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这一教育类型还应契合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细分具体的建设任务和举措,这才是职业教育领域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切入口。
2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课程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应当在国家战略方针指导下,切实服务产业发展的要求,并以此来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现代职业教育应根据智能制造产业链、推进专业集群式发展,紧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智能制造产业,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职业教育应当以校企合作为支撑,加强与行业企业产教融合,对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应以行业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应以行业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不断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从而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在专业设置确定的基础上,那就要系统改革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应当确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然后专业核心课程应当紧贴生产实际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主动对接新技术、新工艺等,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接着,校企合作开发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以成果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从而构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
3强化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职业能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就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保障。在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强化校企合作双元素的投入,给予教师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实践,或者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等,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师资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因此,院校应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注重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做项目,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尽量给予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从而形成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从而为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倍贝.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及路向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2):18—23.
[2]郭静.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5—9.
[3]张雪,罗章.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价值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1):19—24.
[4]任君庆.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困境的破解之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6(9):79—84.
[5]朱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流、意义及方向[J].教育与职业,2017(1):13—19.
[6][7]李政.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之需[J].教育发展研究,2016(9):65—70.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in all fields are faced with the pressur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which is in high correlation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Besides, there exist serious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r upgrading, our country should above all solve all kinds of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existing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makes explan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the motivation,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supply-side refor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r upgrading to some extent.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side reform;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system design
(编辑/徐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