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背景下城市景观品味的形成与转变
王欣晨
摘要:在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消费文化背景下,城市景观品味经历了多次的改变。文章通过分析城市景观品味两个典型的现象,即“欧陆风”和“奇奇怪怪的建筑”,提出应该提升自身文化品味和自信、避免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结合中国的经济文化实际构建城市景观品味。
关键词:消费文化 城市景观品味 欧陆风 奇奇怪怪的建筑
引言
199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十四大把此后的中国带入到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自国家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我国在整体上告别短缺时代,进入到多样化、品质化的消费主义时代。作为物质与精神等方面消费习惯、理念与方式的总和,消费文化会影响消费行为和社会的发展。然而物质经济与文化品味发展的不协调导致西方消费主义文化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城市景观建设产生影响。经济发展使我国社会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城市景观所表达的审美意识在消费文化的冲击下,各种矛盾和异化逐步显现。在消费文化推动下,城市景观及其品味发生变化。西方消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各类建筑风格在改革开放之后强势影响我国城市景观,与传统建筑所表达的生活态度和艺术品味相碰撞;再加上过分对经济效应的追求以及受市场需求决定一切的驱使,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趋于一种形式语言的混乱。城市建筑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消费符号,完全区别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建筑形式。居住建筑、高层建筑、商业建筑和展馆建筑等从不同方面表达着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品味。从早期千篇一律地“方盒子”似的建筑,到“货架城市”千篇一律地出现再到“欧陆风”的风靡,各种风格开始显现,历史主义的符号拼贴成为商业的卖点,到现在“奇奇怪怪”建筑的出现,都是城市建设中建筑和景观风格;X次转变的最好例子,景观品味也随着这一次次建筑风格的变迁而改变。
一、“欧陆风”盛行的现象及剖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激发出对多样化审美的诉求。此时,具有欧美建筑特色的城市景观受到社会大众的吹捧,并在国内迅速传播。“欧陆风”凭借其辉煌的景观形貌、细腻的建筑语言、强烈的艺术修饰效果,受到大众的追捧,而其所渲染代表的象征权力、金钱和阶层等的符号化特征更迎合改革开放初期日益富足的国人的追求,迎合了人们审美和精神需求。“欧陆风”带来了西方先进景观文化和设计理念,并与中国传统审美相结合衍生出新的景观艺术设计思潮。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饥渴以及对西方事物追捧的形势下,迎合民众需求的西式建筑直接被机械的放置而未能真正吸收其风格和内涵。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欧陆风”所包含的古典元素被滥用。城市建筑虽在形式上模仿了西方建筑的形象,但机械地拼贴古典元素并未真正传达出应有的美感。此外,“欧陆风”设计观念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过度使用毁坏了城市的文化命脉,丧失了民族特色和传统理念,对中国城市的形象造成巨大冲击。城市景观设计时未能尊重建筑的民族性,致使传统建筑风格的迷失。
“欧陆风”盛行与消费文化冲击有着很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文化开始流行,其影响并非以一种文化冲突的暴力方式传播,而是渐进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城市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城市景观建筑向商品化趋向扩张。以居住建筑为例,以往所考虑的经济与适用性正逐渐被其外观和居住形式所取代。在消费文化背景下,居住建筑不再是仅仅满足生理需求,其外观所传达出的西式风情等受到民众追捧。房地产的多元化快速发展造就了开发商。开发商扮演维系消费者与设计师沟通桥梁的角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消费文化也和人们的生活越走越近,审美理解被消解,开发商更是投其所好,将“欧陆风”与身份相连,人们受到社会价值观和大众传媒的引导,不自觉地被这种准则和价值引导。此外,商业文化冲击从日程生活到了城市景观领域,比如麦当劳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出现。当时,王府井大街的风格是高度统一的,与麦当劳的这种具有波普风格的建筑格格不入。但是由于消费化的冲击,王府井大街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商业建筑,营造出一片新式景象。
“欧陆风”盛行从最初有“品味”象征到成为一种世俗化风潮,充分证明了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的发展使社会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大众审美品味出现了依赖性,从众性、短时性、速变性等特点。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大众对于“欧陆风”的审美文化更加推崇,并影响了这一阶段城市审美的方向。密集快速的信息不断地出现在大众面前,大众被媒体所宣传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并随之转变自己的追求和生活品位。大众传媒与商业文化互相依存,譬如“欧陆风”这样的暂时品味需要在商业文化的影响才有发展的可能性,大众传媒的宣传使这种趋势变成流行,变成一种“符号化”的标志,引发大众的追捧。
二、“奇奇怪怪的建筑”现象的分析
“奇奇怪怪的建筑”大都是寻求造型的标奇立异。既有优秀的原创建筑,但也不乏低俗、奇特而不协调,甚至“恶俗”的作品。其中一种是以新奇的形式、夸张的结构、超大超高的空间尺度和层数来吸引人眼球的,多为标志性城市景观,比如雷姆.库哈斯设计的中国CCTV大楼。此外,还有一类则呈现波普倾向,是品味异化衍生出的建筑形式,把一个物体具象化,用放大、變异手法体现形象感,如北京的天子酒店。这种无意义无深度的挪用导致建筑审丑化。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应该给予正确的认识,关注产生奇奇怪怪建筑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能够探寻出一个适应时代的建筑发展模式,不能因为不要搞“奇奇怪怪建筑”而停止我们对于城市景观建设创新的步伐。
“奇奇怪怪的建筑”的产生是伴随着中国财力日益壮大而出现的,不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投资商、开发商和普通的消费者方面,都对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城市景观有了多样的格。人们不在顾及建筑原则,在对于“美观”无节制任意阐释中,造价惊人的铺张浪费建筑大规模涌现;建筑形式中弥漫着浮夸之风,对建筑空间或立面效果的渲染开始变得非常重要。人们的审美品味在消费社会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变得无所适从,形成了一种肤浅的审美观,比欧陆风更肤浅的是整个城市对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一种盲目吸收的状态,盲目地追求标新立异和偏颇、肤浅地吸收西方审美理念。以高层建筑为例,它已不再是处于土地价值最大化而设计,而是成为城市现代化、企业实力和形象的象征。高层建筑成为一种新奇的地标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迎合大众的视觉冲击和消费。为满足此类功能需要,建筑师放弃了原本应关心的比例、美观以及常规的设计手法,转变为如何将各类标志性建筑装扮得富有特色,以更加鲜明地展现其消费功能。
对于“奇奇怪怪”这类现象的产生主要还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大众普遍认为西方文化代表了先进因此向往西方文化,极力渴望置身于这种先进的“品味”中。第一,对奇奇怪怪建筑的追求是为了突破现有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社会角色的束缚。满足社会需求和为了实现社会认同而提出时尚要求。第二,这种现象是大众追求个I生化的求变心理和从众心理共同作用。从9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被禁锢已久的思想在受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影响后得到了释放,凭靠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媒介的广泛传播大众文化打破了雅俗文化之区别。精英文化虽在我国文化之中拥有至高的地位,但由于文化的转型使精英们无法适从,于是导致其慢慢地呈现出边缘化的弱势局面。
三、城市景观品味的引导和转变
当我们重新审视90年代以来国内建筑风格的变化,不管是政府建筑对于秩序、庄严而震撼、给人完整的精神力量的追求,还是大部分社会大众对于“奇奇怪怪建筑”不容易接受;不管欧陆风如何风靡,但是大众对于传统中国式的偏爱也从未减退。这些其实都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自身对于儒家思想中含蓄、中正、结构秩序之美和大气之美的偏好,这其实是自古以来从集体意识中而来的,属于我们民族的一种景观基本品味。在这种景观基本品味的影响下,才有了对于城市景观风格的一条隐现的引导。之所以认为“奇奇怪怪”的建筑奇怪,就是因为它们与我们潜意识里基本品味中对于和谐、对于结构秩序、对于大气的追求不符而造成的。我国消费社会的发展中,个性化越来越重要,但在个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大众个性和社会环境需求的有机结合。市场在追逐利润或民众关注时不应以不切实际的“标新立异”为出发点,而是要在遵从大众需求的同时,正确引领其建筑品味。此外,大众传媒也应端正立场,创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景观品味。因为一种景观的风格经过大众传媒的传播,其他设计师和社会大众开始模仿和追求这种风格,成为流行的风格样式,一旦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且普遍存在便走向终结,只有很少一部分由于具有极高的综合价值而成为经典风格,其他的流行则很快被新一轮的流行所替代。因此,设计师们有批判意识,不能盲目地从市场需要出发,而是应该立足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混杂多元的状况,以适当的策略,对消费者进行合理引导,在实践中时刻反思、反省和批判。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时讲到“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清华大学李元振认为研究当代中国各种各样的建筑思潮,提高大众的建筑文化水平和品味,才是根治“奇奇怪怪的建筑”现象的良方。在我国社会经济已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丰富多元的背景下,应重新审视究竟需要何种建筑风格或城市景观来承载对传统的传承和对现代化的向往。一味地遵从传统或者迎合现代较为极端,因为两者并非针锋相对的矛盾体。其次,民众应培养建立正确的审美观,避免“暴发户式思维”。西方社会雖然发达,但其建筑风格及其所传达的价值观并非适合我国实际。在消费社会背景下,利益驱动会催使景观设计者为迎合时尚潮流而简单地模仿搬用国外的建筑风格,而放弃民族性的建筑设计理念。虽然会给大众带来一种新鲜感,但其不具有文化根基,流行只是暂时的;终究会在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被更加新潮的设计所取代,造成资源浪费。城市的建设领域需要百花齐放,需要大众、政府和设计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市场和公共舆论去淘汰劣质的设计;需要的是对于大众品味意识的提升,而不是在权力自上而下的强势影响下去发展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景观建筑的建设者,政府在建设现代化城市进程中避免盲目的跟风和仿制,因为山寨建筑并不能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当前城市建筑存在贪大眉洋求怪等乱象,特色缺失和文化传承堪忧。提出要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塑造城市特色。因此,政府应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做好定位,避免为了政绩或提高本地居民荣誉感而盲目地提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口号。政府应结合本地的风土人睛,利用“看得见的手”及时调整城市建设的不正之风,通过设计建造反映本地特色的地标建筑,形成标杆效应,进而引领城市景观品味的发展。
结语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社会背景下城市景观品味的转变,并以“欧陆风”和“奇奇怪怪的建筑”为典型案例分析消费文化对景观品味的影响。在分析当前城市景观格局基础上,提出要增加大众的文化自信和品味、遵从传统的景观理念、立足中国经济文化现状和谐发展城市景观。政府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引领城市景观品味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