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研究
傅晴芳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本位,过去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及其支撑下的小学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展开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接下来从教学理念,以及合作教学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问题 理念 合作教学 创新
近年来,在综合素质测评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下滑的趋势。因此新课程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小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证明,只有创新发展,才能使小学体育教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为此我们对创新小学体育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广泛探索。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接下来从教学理念,以及合作教学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一、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老套、教学水平低下、评价不够准确和全面,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反而还会阻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1.教学模式陈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受“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支配的,因此出现了诸如填鸭式、“灌输式”的体育知识传递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教的无趣,学生学的乏味,严重挫伤了教与学双方的兴趣。
此外,由于“知识本位”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以课堂的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实践。学生的体育实践形式过于单调,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教学水平低下
教师的素质是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然而,以往在招收体育教师时,缺乏对体育教师综合素养的考察,结果导致招进来的体育教师素质不过关,专业水平不过硬,从而使实际的体育教学出现了许多问题。
3.缺乏科学的评价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以结果性评价为主,主要看学生的体育知识成绩。因为缺乏过程性评价,因此使评价结果不全面、不准确。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是实现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
二、小学体育教学创新
前面,我们分析了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克服教学中的不足,我们要通过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来突破困境。下面我们将从教学理念,以及合作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
1.教学理念的创新
要实现教学方法创新,必须理念先行。教师只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在教学方法创新上朝着正面的方向前進。因此实现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是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小学体育教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一是不能固步自封,要树立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要求进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或者是通过线上线下的自主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二是不能墨守成规,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如在教授《投掷》这一课时,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仅仅是通过师示范的形式进行示范教学,师生互动方式单一,而且有时因为自己示范失误而导致学生误学的情况也发生过。为此,我在示范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借助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从多种角度为学生呈现投掷的视频,而且学生还可以自主学习,当他们想要反复观摩示范动作时,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视频中后退、暂停等功能,进行反复观看和研究学习。三是转变教学结束后就一了百了的思想,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如在教授传统性项目“田径”的有关内容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学习了田径知识,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为此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我想如果把田径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的精神等与田径人文性有关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来,对学生可以进行情感教育,从而在情感上使他们受到触动,进而更加热爱田径运动,并对田径运动产生兴趣,继而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田径知识的学习。
2.创新体育合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我在实践中对“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广泛实践。
如在教授《走和跑》的教学内容时,在让学生了解曲线跑的身体姿势和动作要求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分小组,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走跑体验,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做出内倾、快速变向或急停转身等灵巧动作的正确做法,并在合作探究中分享快速跑动动作要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对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为了使改革取得实施,更有针对性,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当下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改革的理念落地生根。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思路: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徐鑫.探究小学体育创新教学方法[J].中国农村教育,2018(22):51.
[2]李彬芳.浅谈小学体育教学方法中的创新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