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络流行词“锦鲤”追溯“鲤”的文化内涵

    徐青青

    摘 要:2018年网络上兴起的“锦鲤热”是当代人对“鲤”文化记忆的复苏与延续。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发现汉语中的“鲤”受历史滋养,已经蜕变为蕴含着多种人文认知的文化符号,其在不同的语义场中所孳生出的文化义素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类:①食物语义场中的“鲤”:[+名贵+嘉美+喜庆],其中,用作祭祀用品的“鲤”还被附加了[+祭神+祈愿+祥瑞]的文化义素;②书信语义场中的“鲤”:[+情感+思念+典雅];③传说语义场中的“鲤”:[+神化+通灵+崇敬];④避讳语义场中的“鲤”:[+尊贵+权利+强制]。

    关键词:鲤;语义场;义素;文化

    网络流行词是伴随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词汇现象,它的时效性是对当时社会新事物的一种语言记录,也反映着当代人的心理状态。“锦鲤”是《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它的走红源于网络上兴起的转发配有“锦鲤连连”“锦鲤转运”“锦鲤保佑”“锦鲤附体”等文字图片的热潮,其语义在这类动态的语用环境中可以理解为“好运”或“与好运相关的人或事物”。同时,随着热度的增涨,“锦鲤”也开始泛化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锦鲤心愿签”,或喻指在小概率事件中运气极佳的人,如“支付宝‘锦鲤女孩”是指中了支付宝大奖的女孩。

    参照《汉语大词典》收录的“锦鲤”词条所包含三个义项:①磷光闪烁的鲤鱼;②指传说中的鲤鱼;③书信的美称,可知权威词典并未将这类与“好运”相关的阐释作为“锦鲤”的义项。一方面,“语义表达和理解在动态语境中呈现出鲜活的变异形态”。尽管“锦鲤”作为网络词汇的语义表达在词典义项中呈现为语义“空缺”,但网络平台的有效传播不仅扩大了“锦鲤”该语义认知的共享范围,同时还使之得到了社会普遍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如果将网络流行词“锦鲤”放入整个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可以发现当代人对于“锦鲤”新的语义建构应该是属于其上位词“鲤”的历时语义变迁现象。

    故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追溯汉语“鲤”的文化内涵,具体步骤是采用义素分析法对历史文献中含有“鲤”的相关语料进行整理归纳,探究“鲤”所分布的语义场及其所包含的区别性文化义素,以期借助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总结出文化符号“鲤”的语义特征。

    1 食物语义场的文化义素

    《诗经·陈风·衡门》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告诫人们娶妻的眼光不必太高。诗中采用“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通过“河之鲂”“河之鲤”引出“齐之姜”和“宋之子”。在周代,“齐”是姜太公的封地,国力强盛;“宋”也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同时还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以示敬重。因而,“齐”和“宋”之女必然是极为尊贵之人,由此可反映出“鲂”“鲤”在周代已是极为名贵的两种鱼类。

    在师捷庆功的宴席上也会以鳖、鲤来欢庆凯旋,如“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诗经·小雅·六月》)。在北宋时期,鲤鱼还被作为邻里间馈岁的礼品之一,用以互送祝福:“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宋·苏轼《馈岁》)。但“巨鲤”“双兔”只是富人奢靡的贈礼,穷人只能以“舂磨”相赠。故苏轼认为:“沙鱼、赤鲤皆珍物,感怍不可言。”(宋·苏轼《东坡全集》)因而,本文将汉语“鲤”在古代食物语义场中的文化义素归为:[+名贵+嘉美+喜庆]。

    此外,根据《诗经》的记载,“鲤”还被作为祭品之一,用以祈福。“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诗经·周颂·潜》)有学者认为,以鱼享(祭献)祀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活动,如果其他祭品替代,则会损害祭祀的意蕴。

    在《诗经·小雅·丽鱼》中也有相关记载:

    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

    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

    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

    物其多矣,维其嘉矣!

    物其旨矣,维其偕矣!

    物其有矣,维其时矣!

    韩高年先生认为《丽鱼》是一个巫术仪式的记录,前三章是鱼儿流入罶中被捕过程的再现,后两章则是天子贵族反复祷告的祝词。在两汉时期,鲤的这一祭祀功能依然得以延续,如“殷殷钟石羽龠鸣。河龙供鲤醇牺牲。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汉·汉武帝《景星》)《景星》是颂瑞之诗,其主旨是“是借颂祥瑞祈求平息水患以获丰年,反映了汉武帝对民生的关注”。从种类上看,用以祭祀的鱼类逐渐趋向单一,从周代的“多鱼”(鳣、鲔、鲦、鲿、鰋、鲤)逐渐递减为“鲤”一种,反映了人们对“鲤”的青睐。因而,在汉语祭祀语义场中的“鲤”可以分析出[+祭神+祈愿+祥瑞]的文化义素,当下的“锦鲤祈愿”似乎是这一文化内涵的延续。

    2 书信语义场的文化义素

    由于古代书写材料的关系,汉语中的“鲤鱼”也曾化作遥寄思念的载体,如“断鸿沈鲤,更无消息。(宋·王千秋《忆秦娥·阑干侧》)”,只不过相比于“鸿雁传书”,人们对“双鲤寄情”则显得较为陌生。人们普遍将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作为“鲤鱼”指代书信的语源:“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吕向注:“尺素,绢也。古人为书,多书於绢。”因而“素书”即是书信。诗中的“鲤鱼”并非是可食用的鲤鱼,而是指装放书信的木盒。它由两块鲤鱼状的木板合成,中间用来夹放书信,故称“双鲤鱼”或简称“双鲤”“鲤鱼”,而“烹鲤鱼”即是对收到亲友来信后解绳开函的一种生动描述。

    书信语义场中的“鲤鱼”意指“书信”,虽无味觉之甘美,但却能给人精神上的慰藉。该义项曾高度活跃在古人抒发离愁别绪的诗词中,这似乎也契合了古代文人的求雅心理。以下,本文将列举几例在检索工具“语料库在线”中搜索到的以“鲤”意指“书信”的语料:

    (1)雁封归飞断,鲤素还流绝。

    (南朝 陈·王瑳《长相思》)

    (2)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唐·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

    (3)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4)首空肠断,尺素未传,应是无双鲤。

    (宋·沈端节《喜迁莺·暮云千里》)

    (5)目断孤鸿沈双鲤,恨萧郎、不寄相思字。

    (宋·刘学箕《贺新郎·午睡莺惊起》)

    (6)素鲤频传,蕉心微展,双蕊明红烛。

    (宋·吕渭老《念奴娇·赠希文宠姬》)

    (7)彩舫凌波分飞后,别浦菱花自老。问锦鲤、何时重到。

    (宋·李泳《贺新郎·感旧》)

    经统计,笔者发现诗词中“双鲤”“双鲤鱼”出现的词频较高,同时也出现了“鲤素”(见例1)、“素鲤”(见例6)、“锦鲤”(见例7)等与“鲤”相关的词汇形态。此外,在古代诗词中意指书信的词汇还有“双鱼”“鱼书”“鱼信”“鱼笺”等。另外,受借代辞格的影响,诗词中还以“鳞”的参构语词代指“鲤鱼”进而作为“远方书信”的修辞表达。如“锦鳞” “鳞鸿” “鳞羽” “寄鳞游” “凭鳞翼” “素鳞书” “鱼鳞雁羽” “三十六鳞”等。从语义及修辞方式上看,“鲤”在书信语义场中可由其上位词“鱼”或自身的身体组织“鳞”替代;从构词方式上看,“鯉”或“鱼”能够与多种书信的别称紧密结合,如“鱼书”“鱼信”“鱼笺”等;再从语境上看,它们多融合在出现“相思”“肠断”“何时”“望断”等相思语境中。表明“鲤”作为书信的别称,已经获得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普遍认同,并将其赋予为一种融合了相思情感色彩的诗词意象。因而,本文将[+情感+思念+典雅]作为“鲤”在书信语义场中的文化义素。

    3 传说语义场的文化义素

    “鲤”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与美好事物相关的语言符号,例如民间常以“鲤鱼跃龙门”来喻指人仕途升迁,后来也用来形容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在有些地区,仍然保留着过年贴鲤鱼图案年画的习俗,寓意年年有余(鱼),用来寄托生活富足的朴素愿望。处在这类文化语境中的“鲤”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语言想象,并且似乎也暗含着人们对于“鲤”的某种崇敬心理,这种心理在古代传说中具有普遍性。如:《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正义》引《说苑》云:“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三日三夜鱼无食者,望即忿,脱其衣冠。上有农人者,古之异人,谓望曰:‘子姑复钓,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无令鱼骇。望如其言,初下得鲋,次得鲤。刺鱼腹得书,书文曰:‘吕望封于齐。望知其异。

    《说苑》借鲋和鲤之腹向姜太公传达他将会受封于齐的预兆,带有灵异色彩。而“鲤”在《列仙传》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神化,其形态、功能等方面在经过作者的想象加工之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是人升仙的重要标志之一:

    (1)琴高者,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之间二百余年,后辞人涿水中取龙子……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

    (汉·刘向《列仙传·琴高》)

    (2)子英者,舒乡人也,善入水捕鱼,得赤鲤,爱其色好,持归着池中,数以米谷食之。一年,长丈余,遂生角,有翅翼。子英怪异,拜谢之,鱼言:‘我来迎汝,汝上背,与汝俱升天。即大雨,子英上其鱼背,腾升而去。岁岁来归,故舍食饮,见妻子,鱼复来迎之,如此七十年。故吴中门户皆作‘神鱼',遂立子英祠云。

    (汉·刘向《列仙传·子英》)

    这些传说中的鲤鱼形象来源于先人的想象,一方面它为人所驾驭,另一方面又为人所敬畏。再如苏轼的《猪母佛记》记载了牝猪化身为泉,为人解除旱灾的传说。蜀人尊牝猪为母,建佛堂,也将泉中的鲤鱼尊称为“猪龙”:

    眉州青神县道侧有一小佛屋,俗谓之“猪母佛”,云百年前有牝猪伏于此,化为泉,有二鲤鱼在泉中,云:“盖猪龙也。”蜀人谓牝猪为母,而立佛堂其上,故以名之。泉出石上,深不及二尺,大旱不竭,而二鲤莫有见者。余一日偶见之,以告妻兄王愿,愿深疑,意余之诞也。余亦不平其见疑,因与愿祷于泉上曰:“余若不诞者,鱼当复见。”已而二鲤复出,愿大惊,再拜谢罪而去。此地应为灵异。……

    由此,本文认为传说语义场中的“鲤鱼”具有[+神化+通灵+崇敬]

    的语义特征。

    4 避讳语义场的文化义素

    由于“鲤”与李唐王朝的“李”姓同音,以致“鲤”还介入到了唐代的避讳制度,统治者不仅讳言“鲤”字,而且还将“吃鲤”与“吃李”等同。由于“语言往往被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联系起来。……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得加倍地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庇护和保佑”。所以,“鲤”在唐代被统治阶级推崇到了“禁言”“禁食”的至尊地位:“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鳞介篇》)

    同时,由于李姓王朝对“鲤”极为推崇,所以唐代的信符(用作凭证的符节)多用“鱼符”,取鲤鱼之形:“佩鱼始于唐永徽二年,以鲤为李也。”(明·陈继儒《枕谭》)。根据《旧唐书·职官志》的记载,“鱼符”分为铜鱼符和随身鱼符两种,前者用来“起军旅,易守长”,后者用来“明贵贱,应征召”。相比于其他语义场,李唐时期“鲤”的文化内涵是个人主观意志和政治权利的结合,并服务于政治,带有强制性特征。因而,其文化义素可分析为[+尊贵+权利+强制]。

    “鲤”本指生物学上的一种鱼类,《说文·鱼部》:“鯉,鱣也。从魚里聲。”段玉裁注:“凡鲤曰鲤,打鲤曰鱣。”随着历史的推进,人们对“鲤”的认知逐渐由客观理性转向主观感性。再经过时间的整合、沉淀,汉语中的“鲤”逐渐附着着先人对它的生活经验与思考,蜕变成了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其孳生出的文化义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食物语义场中的“鲤”:[+名贵+嘉美+喜庆]。其中,用作神的祭祀用品的“鲤”:[+祭神+祈愿+祥瑞];②书信语义场中的“鲤”:[+情感+思念+典雅];③传说语义场中的“鲤”:[+神化+通灵+崇敬];④避讳语义场中的“鲤”:[+尊贵+权利+强制]。当然,由于笔者所收集到的语料有限,“鲤”在其他语义场中应该还有所涉及。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鲤”的文化内涵可能还会继续延伸、更新,继续在汉文化的人文土壤中展现它无穷的文化魅力和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 谭学纯.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解释框架及模式提取[J].语言文字应用,2014(1).

    [2] 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并赐予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

    [3] 姜夫亮等.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71-673.

    [4] 尹荣方.上古冬季“祭鱼”礼制与《诗经·小雅·丽鱼》[J].管子学刊,2018,(4).

    [5] 龙文玲.论汉武帝《景星》及其文学史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 如“清江极目带寒烟,锦鳞去后凭谁问?”(宋·李浙《踏莎行·送新城交代李达善》)

    [7] 如“千里音书慰离索,莫言天远费鳞鸿。”(宋·范成大《次伯安推官赠别韵》)

    [8] 如“欲凭鳞羽传安信,绿水西流雁北飞。”(元·耶律楚材《思亲有感》之一)

    [9] 如“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南唐·李煜《采桑子》)

    [10] 如“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南唐·李煜《采桑子》)

    [11] 如“为忆芳容别后,水遥水远,何计凭鳞翼?”(宋·柳永《倾杯》)

    [12] 如“一枝春瘦想如初,梦迷芳草路,望断素鳞书。”(宋·张元干《临江仙·荼縻》)

    [13] 如“分离未见日相思,何事鱼鳞雁羽迟。”(清·秋瑾《寄友书题后》)

    [14] 如“三十六鳞充使时,数番犹得裹相思。”(唐·段成式《寄温飞卿笺纸》).

    [15]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126.

相关文章!
  • 北京电影学院

    校训: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

  •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

  • 中央美术学院

    学院概况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 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