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四个坚持” 实施乡村振兴
袁勤华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九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三农”工作新时代。在綦江2000多平方公里的乡村大地上,有自然馈赠的绿水青山、有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有文明淳朴的乡风民风。重庆市綦江区突出“四个坚持”,实施乡村振兴“一揽子”计划,努力绘就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社会安、百姓富的最美乡村画卷,让广袤乡村成为人们想来、想留、想念的向往之地。
一、坚持目标导向,把好“方向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之大事、政之要事、民之实事,要求高、任务重,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找准方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标对表抓好落实。綦江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系列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紧紧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目标路径,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七条道路”,切实依靠改革、科技、市场、组织、群众“五大力量”,着力在吃透上情、掌握区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准发力、形成合力上下功夫。力争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真正让农业在持续“增效”中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在持续“增收”中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在持续“增绿”中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坚持问题导向,找准“薄弱点”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抓住问题就能抓住工作的“牛鼻子”。綦江集大农村、大山区、大矿区于一体,农村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3%,山地面积占68%。近年来,綦江区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增效,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区”等。虽然綦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与中央部署、市委要求和群众期盼仍有差距,离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产业不够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产业传统粗放、市场闭塞、集体松散,规模示范基地较少,缺乏有影响力、有带动性的“龙头”产业和“拳头”产品;环境不够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保力度仍需加大,人居环境亟待改善;收入不够高,尽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但总额仅占城镇居民收入的46%,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够均衡。此外,人才缺乏、文化消退、资源不活等“乡村病”也亟待解决。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努力补齐“三农”工作短板,全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三、坚持精准导向,明确“作战图”
乡村振兴既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精确制导,挂图作战、精准施策,推动乡村“五个振兴”从“愿景”变成“实景”。
产业要旺起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要旺起来,关键要在“融合”上下功夫,促进城乡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在城乡融合方面,推动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特别是要结合交通建设“三年会战”,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到2020年,村民小组通达率达100%、通畅率达80%,架起城乡融合“大纽带”。在产业融合方面,大力实施“三品”建设工程,切实抓好草食牲畜、调味品、柑橘、生态渔业、中药材五大重点产业,推动特色果业、优质禽蜂和林业产业三大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效益;延伸拓展“产—加—销”产业链,做大做强重庆(綦江)食品工业园区,依托綦江京东电商产业园等大平台,推动“饭遭殃”“老四川”牛肉干等更多“綦江造”农产品广泛“触网”销售,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实施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一批乡村精品旅游路线、开发一批乡村旅游商品,到2020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以上,总收入达到30亿元,成为重庆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要素融合方面,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以石壕万隆村市级试点为带动,由点及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让农民共创、共享“发展红利”“绿色福利”。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2018年大力推进38个村集体经济壮大试点的基础上,力争到2020年80%的村均建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人才要聚起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興的关键因素。人才要聚起来,关键要在“引凤回巢”和“筑巢引凤”上做文章。要以“乡情”用好在乡人才,推进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种养大户、农业企业骨干等为重点,每年动态开展能力提升培训200人次以上,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乡村工匠”。要以“乡愁”回引返乡人才,建立外出本土人才信息库,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优秀务工人员、大学生等回乡就业创业,激励他们在家乡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要以“事业”凝聚下乡人才,鼓励企业家、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上山下乡”,大力引导优质城市资本下乡。在此过程中,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让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的人干得安心,让走入乡村、发展乡村的人充满信心,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文化要兴起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文化要兴起来,关键是要涵养健康向上的乡风民风,培育农民精神新风貌,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要推动核心价值观进农家,通过开设形势政策宣传“大喇叭”等,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农民版画、永城吹打、南平僚等优秀本土文化,加强对文物古迹、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农业遗迹等的保护,守护好乡村的文化根脉;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补足“精神食粮”。要推动科技知识进农家,持续开展“三下乡”活动,创新开展“农家夜话讲坛”“讲习课堂”“背篼送书”等学习活动,加强农村青少年、致富带头人等的专技培训和科普教育。要推动文明风尚进农家,开展“乡村振兴新风尚”专题培训,着力破除“无事酒”“活人墓”等陈风陋习,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力争“十三五”期间文明村镇覆盖率达50%以上,用文明新风滋润美丽乡村。要推进法律法规进农家,坚持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大力开展群众法治教育活动,到2020年,力争全区农民普法知晓率达到80%以上。
生态要美起来。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生态要美起来,关键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生态保护这条红线,为生态“留白”、给自然“增绿”,建设绿水长流、青山常在、江河安澜的“美丽之地”。要转变生产方式,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5%、85%,建设一批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的特色效益农业项目,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要改善生活环境,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三清三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持续抓好“厕所革命”,确保202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要保护生态空间,大力实施“天蓝、地绿、水净”工程,抓好房前屋后、荒山荒坡等绿化,特别是要做好南部四镇156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石漠化治理等工作,让昔日“黑色”土地焕发“绿色”生机,走上“金色”发展大道,呈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景象。
组织要强起来。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组织要强起来,关键是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选优配强班子,坚持把农村作为“大考场”,以实干为导向,选派52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每年动态实施50名左右的村党组织书记评绩定星工作,把能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带动致富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突出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动态推进后进基层党组织整顿,推行“合作社+党支部”“产业链+党支部”模式,增强党组织“造血”功能。要强化“三治并举”,健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丰富基层民主实现形式,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着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推广好“分钟法律诊室”“平安嫂”等基层治理新模式、新方法,深入开展平安街镇、村社、院坝、家庭等“平安细胞”创建。
在推动“五个振兴”过程中,要把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摆在突出位置,在“精准”二字上再聚焦、再用力,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产业到村到户为抓手,不断巩固成果、扩大战果,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让贫困群众在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进程中一个不掉队。
四、坚持结果导向,交出“好答卷”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关键在行动,要始终以结果为导向,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交出一张不负新时代的满意答卷。
规划引领带动落实。乡村振兴是一项長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示范带动。在规划引领上,坚持“三线”管控、多规合一、彰显特色,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科学编制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实施方案,确保可操作、可落实、可检查。在示范带动上,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验探路,以永城中华、三角红岩等5个村为示范,整合政策、整合资金、整合项目,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形成引领带动效应,切实为山地丘陵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
健全机制促进落实。体制机制健全,运行才顺畅、保障才有力。切实强化乡村振兴工作的科学调度,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全区各级共同负责的工作领导体制,健全乡村振兴“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定期调度,确保按既定计划有序推进。加强督促检查,健全完善乡村振兴督查制度化、长效化机制,区委成立5个督查组定期对街镇、部门开展专项督查,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加强协作配合,建立乡村振兴责任制清单,既要守好“主阵地”、种好“责任田”,又要强化部门联结、信息联通、工作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严格考核倒逼落实。乡村振兴要取得好的成效,必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围绕“五个振兴”,科学制定考核指标,细化量化考核“指数”,建立起数字化、指标化评价体系。强化现场考核,把现场考核作为了解民情民心、推动工作落实、促进作风转变的有效方式,通过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等开展考核,推动责任到村、工作在村、成效看村。强化结果运用,坚持奖优罚劣,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乡村振兴工作有实效。
强化作风狠抓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支想为、敢为、善为的党员干部队伍。要持续深入开展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行动,以调查研究促作风转变、促工作落实。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持续向“微腐败”等顽疾开刀,做到真管真严、长管长严。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探索建立防错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真抓、敢抓、善抓、常抓,以昂扬向上、永不懈怠,敢作敢为、善作善成的精气神,全力书写綦江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 者: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 马 健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九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三农”工作新时代。在綦江2000多平方公里的乡村大地上,有自然馈赠的绿水青山、有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有文明淳朴的乡风民风。重庆市綦江区突出“四个坚持”,实施乡村振兴“一揽子”计划,努力绘就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社会安、百姓富的最美乡村画卷,让广袤乡村成为人们想来、想留、想念的向往之地。
一、坚持目标导向,把好“方向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之大事、政之要事、民之实事,要求高、任务重,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找准方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标对表抓好落实。綦江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系列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紧紧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目标路径,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七条道路”,切实依靠改革、科技、市场、组织、群众“五大力量”,着力在吃透上情、掌握区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准发力、形成合力上下功夫。力争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真正让农业在持续“增效”中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在持续“增收”中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在持续“增绿”中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坚持问题导向,找准“薄弱点”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抓住问题就能抓住工作的“牛鼻子”。綦江集大农村、大山区、大矿区于一体,农村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3%,山地面积占68%。近年来,綦江区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增效,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区”等。虽然綦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与中央部署、市委要求和群众期盼仍有差距,离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产业不够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产业传统粗放、市场闭塞、集体松散,规模示范基地较少,缺乏有影响力、有带动性的“龙头”产业和“拳头”产品;环境不够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保力度仍需加大,人居环境亟待改善;收入不够高,尽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但总额仅占城镇居民收入的46%,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够均衡。此外,人才缺乏、文化消退、资源不活等“乡村病”也亟待解决。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努力补齐“三农”工作短板,全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三、坚持精准导向,明确“作战图”
乡村振兴既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精确制导,挂图作战、精准施策,推动乡村“五个振兴”从“愿景”变成“实景”。
产业要旺起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要旺起来,关键要在“融合”上下功夫,促进城乡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在城乡融合方面,推动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特别是要结合交通建设“三年会战”,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到2020年,村民小组通达率达100%、通畅率达80%,架起城乡融合“大纽带”。在产业融合方面,大力实施“三品”建设工程,切实抓好草食牲畜、调味品、柑橘、生态渔业、中药材五大重点产业,推动特色果业、优质禽蜂和林业产业三大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效益;延伸拓展“产—加—销”产业链,做大做强重庆(綦江)食品工业园区,依托綦江京东电商产业园等大平台,推动“饭遭殃”“老四川”牛肉干等更多“綦江造”农产品广泛“触网”销售,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实施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一批乡村精品旅游路线、开发一批乡村旅游商品,到2020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以上,总收入达到30亿元,成为重庆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要素融合方面,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以石壕万隆村市级试点为带动,由点及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让农民共创、共享“发展红利”“绿色福利”。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2018年大力推进38个村集体经济壮大试点的基础上,力争到2020年80%的村均建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人才要聚起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興的关键因素。人才要聚起来,关键要在“引凤回巢”和“筑巢引凤”上做文章。要以“乡情”用好在乡人才,推进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种养大户、农业企业骨干等为重点,每年动态开展能力提升培训200人次以上,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乡村工匠”。要以“乡愁”回引返乡人才,建立外出本土人才信息库,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优秀务工人员、大学生等回乡就业创业,激励他们在家乡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要以“事业”凝聚下乡人才,鼓励企业家、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上山下乡”,大力引导优质城市资本下乡。在此过程中,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让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的人干得安心,让走入乡村、发展乡村的人充满信心,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文化要兴起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文化要兴起来,关键是要涵养健康向上的乡风民风,培育农民精神新风貌,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要推动核心价值观进农家,通过开设形势政策宣传“大喇叭”等,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农民版画、永城吹打、南平僚等优秀本土文化,加强对文物古迹、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农业遗迹等的保护,守护好乡村的文化根脉;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补足“精神食粮”。要推动科技知识进农家,持续开展“三下乡”活动,创新开展“农家夜话讲坛”“讲习课堂”“背篼送书”等学习活动,加强农村青少年、致富带头人等的专技培训和科普教育。要推动文明风尚进农家,开展“乡村振兴新风尚”专题培训,着力破除“无事酒”“活人墓”等陈风陋习,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力争“十三五”期间文明村镇覆盖率达50%以上,用文明新风滋润美丽乡村。要推进法律法规进农家,坚持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大力开展群众法治教育活动,到2020年,力争全区农民普法知晓率达到80%以上。
生态要美起来。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生态要美起来,关键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生态保护这条红线,为生态“留白”、给自然“增绿”,建设绿水长流、青山常在、江河安澜的“美丽之地”。要转变生产方式,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5%、85%,建设一批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的特色效益农业项目,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要改善生活环境,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三清三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持续抓好“厕所革命”,确保202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要保护生态空间,大力实施“天蓝、地绿、水净”工程,抓好房前屋后、荒山荒坡等绿化,特别是要做好南部四镇156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石漠化治理等工作,让昔日“黑色”土地焕发“绿色”生机,走上“金色”发展大道,呈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景象。
组织要强起来。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组织要强起来,关键是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选优配强班子,坚持把农村作为“大考场”,以实干为导向,选派52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每年动态实施50名左右的村党组织书记评绩定星工作,把能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带动致富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突出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动态推进后进基层党组织整顿,推行“合作社+党支部”“产业链+党支部”模式,增强党组织“造血”功能。要强化“三治并举”,健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丰富基层民主实现形式,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着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推广好“分钟法律诊室”“平安嫂”等基层治理新模式、新方法,深入开展平安街镇、村社、院坝、家庭等“平安细胞”创建。
在推动“五个振兴”过程中,要把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摆在突出位置,在“精准”二字上再聚焦、再用力,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产业到村到户为抓手,不断巩固成果、扩大战果,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让贫困群众在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进程中一个不掉队。
四、坚持结果导向,交出“好答卷”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关键在行动,要始终以结果为导向,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交出一张不负新时代的满意答卷。
规划引领带动落实。乡村振兴是一项長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示范带动。在规划引领上,坚持“三线”管控、多规合一、彰显特色,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科学编制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实施方案,确保可操作、可落实、可检查。在示范带动上,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验探路,以永城中华、三角红岩等5个村为示范,整合政策、整合资金、整合项目,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形成引领带动效应,切实为山地丘陵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
健全机制促进落实。体制机制健全,运行才顺畅、保障才有力。切实强化乡村振兴工作的科学调度,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全区各级共同负责的工作领导体制,健全乡村振兴“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定期调度,确保按既定计划有序推进。加强督促检查,健全完善乡村振兴督查制度化、长效化机制,区委成立5个督查组定期对街镇、部门开展专项督查,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加强协作配合,建立乡村振兴责任制清单,既要守好“主阵地”、种好“责任田”,又要强化部门联结、信息联通、工作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严格考核倒逼落实。乡村振兴要取得好的成效,必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围绕“五个振兴”,科学制定考核指标,细化量化考核“指数”,建立起数字化、指标化评价体系。强化现场考核,把现场考核作为了解民情民心、推动工作落实、促进作风转变的有效方式,通过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等开展考核,推动责任到村、工作在村、成效看村。强化结果运用,坚持奖优罚劣,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乡村振兴工作有实效。
强化作风狠抓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支想为、敢为、善为的党员干部队伍。要持续深入开展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行动,以调查研究促作风转变、促工作落实。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持续向“微腐败”等顽疾开刀,做到真管真严、长管长严。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探索建立防错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真抓、敢抓、善抓、常抓,以昂扬向上、永不懈怠,敢作敢为、善作善成的精气神,全力书写綦江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 者: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 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