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水肿病综合防治措施

    吴宇本

    摘要:仔猪水肿病又称肠毒血症,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仔猪急性高度致死性、散发性传染病,猪只在外界环境不良突然发病,以头部水肿、运动失调、惊厥、麻痹及剖检时胃壁、肠系膜等水肿为特征。可用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来鉴定此病。对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即采取抗菌消炎、解毒镇痛、强心利尿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疗。该病重在预防,平时要保持卫生、增强体质、科学饲养、减少应激、适时免疫。

    关键词:仔猪水肿病;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6-0021-03

    仔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断奶仔猪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脸水肿为特征的急性、散发性疾病,是断奶仔猪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地均有流行[1]。该病在仔猪断奶后1~3周内发病率最高,以中等以上体况、同窝仔猪生长发育良好的容易发病,发病急、死亡快,散发性传染,病程短,致死率高。气温变化大时多发,气温平稳时少发,发病率10%~25%;致死率高达90%以上。病猪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睑水肿等为主要特征,目前已成为危害仔猪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因此,及时确诊该病并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多在带菌母猪和感染的仔猪肠道内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和周围环境。

    (2)易感动物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同窝仔猪中体格健壮、膘情好、生长快的仔猪最为常见。

    (3)传播途径:病菌通过粪便被排出体外,污染饲料、水和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仔猪。

    2 流行特点

    该病是一种急性、散发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仔猪,不同品种和性别的仔猪均可感染,断奶后1~3周发病率最高,低营养水平少发。常突然发病并迅速死亡,同一窝中,最初患病的常为生长快、体格健壮、膘情好的仔猪,该病发病急、死亡快,散发性传染,病程短,致死率高,无明显的季节性,季节交替时多发,气温变化大时多发,饲料中添加了维生素B和亚硒酸钠的较少发生。

    3 发病原因

    3.1 机体内致病微生物因素

    正常情况下,猪肠道内存在少量的溶血性大肠杆菌,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在适当的条件下致病性大肠杆菌侵入肠道内,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产生的毒素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引起肠毒血症并产生致水肿毒素和神经毒素等多种内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血管、肠管及皮下,使仔猪体内水分运转失去平衡,引起精神萎顿、共济失调、全身或局部麻痹、惊厥、食欲降低、头部、眼脸水肿等临床症状,这是引发仔猪水肿病的重要原因。

    3.2 应激因素

    应激也是造成水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断奶、环境改变、气候变化、长途运输、饲养改变、较强声音刺激等,根据应激反应原理,机体在受应激原刺激后,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使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造成血液中皮质酮升高、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变化,处于应激状态机体的淋巴系统功能退化和淋巴细胞减少,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弱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致使肠道正常菌群体系失调,导致大肠杆菌等有害菌大量增殖造成水肿病的发生[2]。

    3.3 消化系统机能因素

    刚刚断奶的仔猪,由于其消化功能不健全消化酶活性低,胃酸分泌少,使其消化生理功能容易失调,导致肠道内菌群失去平衡,容易引起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而产生毒素,由肠道吸收引起水肿。在仔猪阶段由于消化机能不健全,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较多的饲料蛋白质进入肠道后不能彻底分解,肠道吸收功能降低,对消化器官组织产生伤害,肠道绒毛缩短,消化酶活性下降,使肠内容物腐败、发酵,刺激肠末梢感受器蠕动增强,给致病性大肠杆菌创造了良好的增殖环境,产生的毒素被肠道吸收,从而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继而发生水肿病。

    3.4 饲料及饲养管理因素

    饲料单一,饲料发霉变质,配搭不当,精料突然增加过多、吃得太饱或突然更换饲料,饲料污染,仔猪体内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硒缺乏,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易导致该病的发生。

    4 诊断方法

    4.1 临床诊断

    急性病例常未见任何症状即突然猝死。亚急性病例主要特征是:眼睑、鼻、耳、下颌、颈部、胸腹部等处水肿,皮肤发亮,指压有窝,重症猪水肿时上下眼睑仅剩一小缝隙;病猪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口流白沫,体温无明显变化,喜卧地、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作游泳状,呻吟,站立时拱腰,发抖。前肢如发生麻痹则站立不稳,后肢麻痹则不能站立。若强行驱赶,则耸毛拱背,后驱左右摇摆,步态摇晃,拖地而行,并伴有心跳急速,呼吸促迫,反应迟钝,有的病猪作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冲,突然猛身前跃,有的病猪出现便秘或腹泻,触诊皮肤异常敏感,叫声嘶哑,皮肤发绀,体温降到常温以下,心跳加快,最后因间歇性痉挛和呼吸极度困难衰竭而死亡。

    4.2 病理解剖诊断

    前额皮下和眼睑有胶冻样水肿,头部耳根部水肿,切水肿部皮肤青紫;心包、胸腹腔有较多的淡黄积液,心冠脂肪针尖状出血,左心室心肌壁小米状出血;肺水肿,肺间质增宽呈胶冻样;胃壁呈胶冻样水肿,胃底部弥漫性出血;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弥漫性出血;大肠系膜水肿,结肠系膜、直肠壁明显水肿,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色如红枣;肝表面有大量灰白色坏死斑块;肾包膜增厚、水肿,纵切面皮质贫血,髓质充血;膀胱黏膜针尖状出血;会厌软骨、气管出血;小脑水肿,临床有神经症状的猪脑干部有脑软化灶,并且两侧有对称发生的倾向,软化灶呈灰黄色,切面略显凹陷,有时软化灶多髓质延伸至尾状核,还有一侧性分段状或两侧灶性分布的情况[3]。

    4.3 实验室诊断

    触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肠系膜淋巴结、肝、脾涂片镜检,均见有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两端钝圆、分散或成队排列的无芽孢的短小杆菌。

    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高度敏感的药物为头孢氨苄。耐药的药物为阿莫西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卡那霉素、氨苄沙星、新霉素等。

    细菌培养:无菌取肝、脾、淋巴结病灶,分别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于37 ℃恒温培养24 h观察,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基上形成圆而隆起、光滑、湿润、边缘不规则、半透明、无色、直径2~3 mm菌落,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红色菌落,鲜血琼脂上呈β溶血,将其分别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查到单个或成对排列、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确诊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水肿病[4]。

    5 防治措施

    5.1 合理安排断奶时间及营养,减少应激

    一是减少早期断奶对仔猪的应激,仔猪35~40日龄断奶为宜。二是减少仔猪分娩舍到保育舍的环境应激;三是减少仔猪营养从母乳转向饲料的应激。断奶前1~5 d逐渐减少喂乳次数,严禁突然断乳。调整饲料配方,增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3周龄内饲料蛋白质含量不高于19%,其中植物蛋白质含量不应高于15%,饲料应多样化,保持新鲜洁净,在断奶前及早开始补料来进行适应。

    5.2 应用酸化剂

    仔猪断奶后1个月内每 100 kg饮水或饲料中添加 1~2 kg食醋或柠檬酸,既适合有益的乳酸菌的繁殖,又能抑制有害的大肠埃希菌及其他病原菌的滋生繁殖,还可以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对控制仔猪水肿病和仔猪腹泻有明显的效果。

    5.3 补铁补硒

    仔猪常常发生缺铁性贫血现象,缺铁性贫血不仅影响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继发感染大肠埃希菌,导致腹泻和水肿病的发生,在仔猪3~4日龄肌肉注射富铁力1 mL或牲血素1 mL,0.1%亚硒酸钠2 mL,能有效补充铁和硒的不足。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维生E添加剂或肌注亚硒酸钠注射液,并改善饲养管理,不仅可以预防白肌病等仔猪肝营养不良病的发生,而且对仔猪水肿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5.4 药物预防

    定期给予金霉素、土霉素、痢特灵、喹乙醇、磺胺类、亚硒酸钠、维生素 B 粉等药物,对预防仔猪水肿病和仔猪腹泻有一定的效果。

    5.5 疫苗预防

    在母猪临产前40 d和15 d,分别肌肉注射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每次每头2 mL,以增强母猪血清和初乳中大肠杆菌抗体。用K88、K99基因工程苗在仔猪断奶前后给仔猪皮下注射1/4~1/3头份,发现不仅可降低仔猪腹泻率90%以上,而且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14~18日龄肌注仔猪水肿病多价蜂胶苗1头份,使机体产生免疫保护力。应用疫苗预防该病效果明显[5]。

    5.6 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消毒

    每批仔猪转入前和转出后,应把猪舍、门窗、墙壁、地面等用水冲洗干净,再用2.5%的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以喷湿为宜。母猪转入产仔舍前3 d,用0.5%的高锰酸钾或者1∶600百毒杀喷洒消毒。母猪产仔后每天清理一次粪尿,搞好猪舍卫生,定期严格消毒,圈舍内不积尿,不存污水,保持产仔舍的干燥与清洁,每隔2 d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一次,有利于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6 治疗方法

    可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疗法,以抗过敏、消除水肿和抑制肠道致病菌协同治疗,及早诊断和早期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1)20%磺胺嘧啶钠10 mL或六甲氧磺胺嘧啶10 mL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 d;5%氯化钙和4%乌洛托品各5 mL混合静注;同时肌注0.1%亚硒酸钠注射液。

    (2)硫酸卡那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5 mg肌注,一日2次,连用3 d,不可超量。5%葡萄糖200 mL静脉注射。

    (3)维生素B12 0.15 mg/kg体重,板蓝根注射液0.6 mL/kg体重,链霉素30 mg/kg体重,三药混合肌注;另亚硒酸钠维生素E 0.3 mL/kg体重肌注,每天2次,连用3 d。配合中药:芒硝50 g、大青叶25 g、大黄25 g、牵牛子20 g、茵陈25 g、胆草15 g、陈皮15 g、车前子15 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加糖250 g为引一次灌服,隔日一次,连用2次[6]。

    (4)硫酸钠或硫酸镁按每千克体重 1 g,大黄末 6 g,拌料喂服;同时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40 mg口服,每天 1 次,连用 3 d。

    7 讨论

    (1)仔猪水肿病的病原体是溶血性大肠埃希菌,存在于健康猪的肠道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4~10月是该病的多发期。气候突变,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过高,而含植物性蛋白质低的青绿饲料、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不足,都是发生该病的病因。

    (2)在实际病例中,那些身体强壮、膘情好、营养良好的仔猪先发病死亡,诱发该病的原因是由于断奶仔猪胃肠道消化机能发育不完全,当饲喂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后在胃肠道内消化不完全就会发生异常发酵并产生有害物质,有利于致病的溶血性大肠埃希菌生存,并大量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毒素而致病。因此,断奶前后仔猪减少饲喂富含蛋白质的精料,多喂含植物蛋白少的青绿多汁饲料,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十分必要的。

    (3)对于仔猪水肿病要以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大于治、防治结合为原则。

    8 结论

    根据致病菌特性、流行特点以及诱发的原因,证实仔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可从临床症状初步确定病因,通过解剖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进一步进行确诊。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对圈舍、门窗、地面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及时清扫圈舍,保持圈舍干燥;给仔猪肌注富铁力和亚硒酸钠;断奶日龄要适当,在断奶仔猪的日粮中定期添加金霉素、土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抗生素;对母猪产前肌注三价灭活苗使仔猪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环境应激。

    参考文献:

    [1] 王聚义.仔猪水肿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兽医杂志,2006(9):15-19.

    [2] 孙毅和.仔猪水肿病的防治[J].中国兽医杂志,2005(6):12-15.

    [3] 来景辉.皖北地区仔猪水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4] 毕可东,宋春阳,王金宝,等.仔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兽医科技,2000,30(5):17.

    [5] 庄红艳,贾 英,孙 华.仔猪水肿病的综合治疗[J].农业与技术,2006,26(2):53.

    [6] 于书敏,宁章勇,刘文菊,等,仔猪水肿病的防治研究进展[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20(3):18-20.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