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分享环节』常见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吴克燕

    〔关键词〕 心理辅导活动课;分享;问题;对策

    一、引言

    “只要是课堂,就需要课堂管理,而课堂管理是需要能力和技巧的。因此,心理辅导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首先要过‘教师关,然后才能当上会上心理辅导课的教师。”这是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

    理想的心理辅导课,是引领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课堂,它强调体验和感悟,以互助、自助为机制进行心理辅导。因为它重在自我探索,强调自我成长,所以,心理辅导课的感悟与分享,与活动体验一样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能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既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探索与思考,还要能正确回应与处理课堂上学生或隐性或显性的心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理辅导活动课比一般学科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当前学校心理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他们虽然有专业的心理知识,但因为课堂积累不够,还不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另一类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心理教师,他们虽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却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也就是说,既有专业的心理学学科知识又能很好地驾驭课堂的优秀心理教师非常少。

    很多教师将活动作为心理活动课的重点。其实,活动是为体验与心灵成长服务的,而分享是帮助学生清晰观点、理清疑团,辨明是非并最终得以成长的重要途径,分享环节有时比活动环节更为重要。然而,最需关注的心理课堂的分享环节,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人虽然重视了分享环节,但缺乏具体的调控技巧,问题同样存在。其实,分享环节最能体现一个心理教师的基本功,它能表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正确、个体团体咨询技巧是否娴熟以及课堂调控能力的强弱等。

    二、心理活动课分享环节的常见问题

    活动后的分享是对活动体验的明晰和提升,它一般通过小组分享和全班分享的方式开展。全班范围内的分享,能够让学生的观点和思考在最大范围内得到交流。很多重要的内容,都是先小组内分享然后再推出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全班分享。下文提及的分享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全班分享时的问题。

    (一)学生的问题

    一提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会想到这些问题来自学生。对于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课堂纪律混乱

    课堂纪律混乱表现在三个不同方面。一是教师宣布分享开始后,还有些学生因活动还没完成,继续讨论或进行活动;二是同学们都进入了分享状态,个别学生随意搭话或故意起哄,引起全班哄笑;三是部分学生不认真听,和附近同学聊天且声音大。

    2.分享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在分享环节,当教师说“有谁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看法”时,常见的情况是全班一片寂静,所有学生低头不语。基于高中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特点,到了高中后,主动举手或示意教师要分享感受和观点的学生非常少。其实很多学生想分享他们的观点,但是不好意思,怕被同学议论为“爱出风头”或担心自己表现不佳被同学嘲笑。

    3.拒绝分享

    当学生不积极分享时,教师一般会采取点名或直接指定学生分享的方法。被老师指定请起来分享的同学,有时为了逃避分享,会故意指指或推推附近的同学,试图让其当“替死鬼”;被点到学号或姓名的同学,有时会故意说那个同学请假或不在,或者干脆不吭声,等待教师跳过;有些学生虽知道问题答案,但是拒绝回答,以“不知道”“回答同上”甚至沉默来代替回答。

    4.愿意分享的学生不真诚表达

    愿意分享的学生在分享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说话声音太小,后面的同学根本听不见;有的学生开始得太快,大家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经说完了;有的学生在分享时太紧张,频频笑场,大家都等得不耐烦了还没平复心情;有的学生,刚说几个字就与小组成员互动、打闹,忘记了自己是在全班分享;有些学生虽然被点名后很快站起来,但其实根本不知道教师提出的问题,便临时向附近同学询问答案;有时明明已经分享到下一个问题了,分享的学生还停留在上一个问题上;还有些学生故意借机主动要求分享或者集体推荐班级里搞笑的同学分享,其目的在于哗众取宠,分享的内容与课题无关或故意恶搞。

    (二)教师的问题

    与活动体验同等重要的分享环节,在课堂上出现这些问题,也许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学生,但更多的原因还要从教师身上去寻找,这样才能够彻底解决问题。来自教师的原因,也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1.分享的氛围营造不够

    活动后的分享,其难度甚于活动本身。因为分享是以认真参与活动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感受和观点进行提炼、总结,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讲,当众流畅发言是有难度的,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讲,当众如实表达观点是需要勇气的。他们害怕表达不好而被同学嘲笑、被教师看不起,怕自己观点不同于其他人而遭到非议。因此,如果教师对班级的团队建设不够,没有形成积极的团体动力,没有营造安全的、可信任的、开放的课堂分享氛围,学生是不敢、不愿主动和坦诚分享的。还有,如果各小组的成员是临时组建的,没有进行团体建设,也会导致分享的氛围不够浓厚。

    2.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对课堂纪律的管理、课堂的灵活性以及对现场生成的处理。

    第一,课堂纪律管理不当。心理活动课与普通课程一样,都需要有纪律的要求。心理课没有作业、没有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们在课堂上会很放松,甚至散漫,对自我的要求也降低。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强调纪律,或者在课上出现纪律涣散等问题时没有及时有效调控,课堂就易出现涣散状态。课堂纪律涣散有时跟教师的错误理念有关,有些教师会觉得心理课需要轻松,需要放松,需要热闹,错把把涣散当成热闹,而没有加以调控。

    第二,课堂操作欠灵活性。心理辅导活动课重在活动与体验,课上可能有不止一个活动。有时为了课堂的完整性,教师对各环节的时间把控过严,严格按照预定的时间操作,导致活动或者分享时间不足。或者,由于一节课时间的限制,如果活动充分了分享的时间就少了,这是新手教师易把握不好的环节。

    第三,对现场生成的处理不够恰当。分享的环节比较难把握。因为学生的个性不同,反应特点不同,即便在认真参与的前提下,他们完成活动的时间不一,分享的内容更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因此会有很多现场的生成。对这些现场生成问题,经验不足的教师,要么处理得太简单,要么就是太过于展开探讨。当然,这个度,确实很难把握。

    3.教学设计的不足

    这也是先天的不足。教学设计的不足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活动预留时间不够。活动预留时间不够会导致分享时很多学生还停留在上一个环节。即便教师提醒依然不起作用。尤其对于首次采用某种活动的,这个现象更明显。因为第一次用这个活动,教师对活动所需时间也不明晰。

    第二,教师重活动、轻分享。有些教师觉得心理课重在让学生体验活动,便很用心地设计活动以及确保活动很好地实施,对于分享,则认为可有可无。因此,对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不加重视、不去处理,在时间冲突时,也会首先牺牲分享环节。

    第三,教学环节太多。对于新手教师来讲,心理课容易上成活动集锦课,一节课六七个活动,每个活动都有开展,但都不深入,分享也只是象征性地让学生谈一些肤浅的感受。

    第四,问题设置不合理。比如设置的问题让学生不好回答、不感兴趣,老生常谈或已有定论的话题,导致学生兴趣不浓,注意力转移,不愿意分享。

    第五,活动内容设置不合理。比如原本适合单独完成的任务交由小组讨论或适合小组合作的任务让个人去完成,那么在分享环节,也容易出现不注意听的现象。

    4.对学生的分享回应不够

    如何对学生的分享做好提炼、总结与回应,这是心理课最有难度的地方。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提炼,需要教师能够精准捕捉学生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并准确用语言表达出来;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概括和分类能力;对学生的回应,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要不露痕迹地引导,又要做到价值中立,这非常有难度。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分享回应“很好”“观点独特”等或者直接重复学生的观点,难以提炼、总结和升华。

    三、建议与调整策略

    针对这些心理课上分享环节常见的问题,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理念正确,重视“分享”

    只有教师重视分享,才会在课堂设计时留出充分的分享时间,才会在上课时努力营造适合分享的氛围,才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师重视分享了,就会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重视分享、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教师还需能够甄别学生课堂情绪高涨还是课堂纪律涣散,并在出现问题时,有意识地加以调控。

    (二)方法可行,调控“分享”

    要想有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好的分享氛围,要让分享的学生感受到被聆听、被尊重,让听的学生做到认真听并有所思考,这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努力,尤其需要以切实可行的方法作为指引。

    1.做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设计首先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的内容和过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兴趣并能真正帮助学生成长,教学的过程、形式可以多样。新课程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更要备学生,最好能在上课前了解该班学生的特点,预设学生的分享并积极回应。教师要精简活动内容,充分考虑活动环节所需的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分享时间。

    2.善用各种技巧、努力营造适合分享的课堂氛围

    在上课前,教师要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强调这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强调这是对他人的尊重,分享与活动同等重要。尤其是隔了一段时间没上心理课的班级,此举非常有必要。为了保证分享能够更好地进行,还需做好具体的约定。比如,约定一个手势,大家全部安静下来;约定一个声音,所有人停下手头的事情。还可以约定,如果没做到,该怎么“惩罚”。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在课堂上不听、私下讨论、随意接话等问题。

    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太热烈,有起哄等现象,要将其引导到正式的分享上,如果学生不积极,需要教师多鼓励。如果分享过程中有个别学生捣乱,要区别对待,当然课下也可以做一些工作。

    (三)提升自己,做好“分享”

    对分享的回应,非常需要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方法,有课堂回应语的储备。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咨询技巧,这样,才能很好地应对现场生成,做一个优秀的心理活动教师。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平阳中学,温州,325400)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相关文章!
  •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与

    叶子旭摘要: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美术技巧的责任,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是学

  • 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设计

    尹凯孔雪【摘要】思维导图作为现阶段逐渐被教师所接受的一种学习工具,以其表达能力强、结构清晰明了、适应力强而被教师逐渐使用,该工具可

  • 80年代纯文学期刊何以繁荣:以“

    内容摘要:在八十时代,以四大名旦为代表的纯文学期刊是文学的主阵地,作为文学传播环节的核心,连接起作者和读者的两端,在特殊的内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