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国家级城市群建设背景下县域城市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初探
梁菊 吴术豪
县域城市是推进成渝两地建设国家级城市群的关键所在。创业是就业之源,创新是发展之本。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城市要取得地区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势在必行。而平台载体是创新创业能够扎根生长的土壤和依托,是有效促进地区创新创业良好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探索县域城市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对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速推进成渝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均有着重要意义。
一、创新创业平台的内涵与功能
创新创业平台是整合集聚创新创业资源要素,为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创新支持和创业服务,以提高其创新创业成功率的机构或组织,具有资源集聚、开放共享、整合服务、载体多样等特征,是全社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依托载体,也是政府深化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着力点。创新创业平台具有三大基本功能:
(一)聚集整合资源要素
创新创业平台将分散在各地的政策、资金、技术、市场、人才、服务等大量的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集聚到一起,以专业服务平台的聚合功能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此外,平台服务还将各类资源要素根据不同类别和需求进行分析整合,以政府、服务机构与企业、创业个体等创新创业参与者之间进行互联、互动、共享的方式,帮助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有效获得自己所需的创新支持和创业服务资源,从而实现资源要素的科学利用和有效配置。
(二)系统提供指导服务
创新创业平台的核心功能是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专业化、一站式的指导和服务。服务范围涵盖从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培养到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在创新创业的各个环节提供不同的有效优质服务。例如,在创新创业初期提供孵化研发、启动投融资等服务,到创新创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提供管理培训、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服务,以降低各创新创业主体和参与者的创新创业成本、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生存率和转化率。
(三)激发提升潜能活力
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帮助其获得政策支持、投资、人才、宣传和经验模式等系列要素资源,有助于克服创新创业者初期的畏难心理,从而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尤其是能够有效激发百姓的创新创业潜力。同时,高效便捷的服务还将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加速流动和科学配置,各类主体和参与者的创新创业活力也将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营造良性持续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二、县域城市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的机遇与挑战
县域城市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一环,在新常态下,除了承担着促进区域持续健康发展的使命外,还面临着突出发展质量、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在此大背景下,成渝经济区内的县域城市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优势机遇
1.政策倾斜加大
一是国家大力倡导、支持和推进创新创业。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创新發展理念提出以来,中央层面已经出台至少25份相关文件促进创新创业,国务院连续三年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创新创业。二是《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区内县域城市带来的投融资、财税金融、用地、产业发展、市场、人才等诸多优惠政策为创新创业奠定了政策基础。三是《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出台,为县域城市的创新创业注入强大活力。该意见中对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要求,更是为县域城市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和明确指引。
2.比较优势凸显
一是成渝经济区内各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县域经济竞争力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大幅度提升,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物质保障。二是随着大中型城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欠发达的县域洼地聚集效应开始显现。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相较于就业居住压力不断攀升的大城市而言,县域城市对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三是县域城市是未来城镇化的主战场,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将带来无数商机,为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良机,县域城市必将迎来创新创业发展的春天。
3.转型发展倒逼
一方面,从中央层面看,中央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环保等指标作为了考核地方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加之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管理能力水平来实现,使得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比以往更加急迫。另一方面,从县域层面看,县域经济依靠产能扩张等进行发展的传统动力不断减弱,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向绿色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日益增强,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县域创新创业工作的大力推进。
(二)县域城市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的瓶颈制约
县域城市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在有着诸多优势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瓶颈制约,面临诸多挑战。
1.扶持政策薄弱
与市级和发达地区的县域城市相比,成渝经济区内的县域城市出台的创新创业平台扶持政策相对薄弱。一是存在数量少、力度弱、涉及内容窄、分散、措施不具体等问题,对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发展的实际引导扶持作用较小。二是缺乏针对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的专门政策,绝大多数县域城市没有指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规划,不利于创新创业平台载体的统筹发展。三是财政投入保障不足,不少区(市)县地方财政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占县域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不足1%,极大地制约了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
2.竞争能力低下
县域城市一般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在资源要素、发展环境、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大中型城市存在天然差距,导致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在提供信息服务,研发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竞争力较弱,难以吸引高精尖的科技型企业和高素质人才队伍。成渝经济区内县域城市的创新创业平台中,影响大、知名度高的寥寥无几,大多数平台尚不能有效满足县内创新创业需求,更不用说走出县域,辐射带动周边,与市级平台相竞争。
3.有效运转不良
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弱、创新发展投入比例低、融资渠道单一等因素的制约,县域城市创新创业平台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持,而大多数县域的地方财力较为薄弱,能给予创新创业平台发展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再加之市场资金对于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偏好不足,导致平台建设获得的社会投资极少,这使得许多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并未真正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区内县域城市创新创业平台正常运转并发挥作用的不足1/3,其余大多平台处于“休工”“冬眠”状态,名不副实。
4.工作机制不畅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与平台建设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多的不适应,存在多头领导、工作机制不畅、工作思路不清、工作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技、经信、发改、财税等多个部门通力协作,但许多县域城市并未形成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的多部门联动机制,缺乏统筹部署,仅有少数部门“单打独斗”,难以保障创新创业平台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推进县域城市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对策
现阶段,县域城市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情况依然严峻,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双重作用,推动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把握发展规律,遵循建设原则
县域城市要建设科学高效的创新创业平台,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创新创业的发展规律,做到有的放矢。
一是要充分认识创新创业需要聚集整合大量资源要素的基本规律,遵循开放共享的原则。开放式创新是新常态下社会创新的主流模式,要求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开放并获得高效整合,这就要求主要功能为聚集整合资源要素的创新创业平台在建设伊始就必须树立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科学理念。
二是要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投入产出比难以估算的基本规律,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县域财力有限,应避免盲目上马平台项目和竭泽而渔的做法,应做好前期可行性论证和市场科学分析,把有限的资源高效运用到建设真正能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县域创新发展有实效的平台载体建设上。
三是要充分认识创新创业的效果,依赖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保证的基本规律,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建设原则。应注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当地创新创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相关服务配套体系的情况分析,发挥县域比较优势,推进平台建设的特色化、本地化、有效化。
(二)强化引导激励,拓展多元主体
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单靠政府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必须强化激励引导,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的良好局面。
一是积极探索市场化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县域城市在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时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由传统的政府单一主导向企业、社会机构等多元化投资转变,解决县域平台建设财力支撑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平台运营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市场化管理,把建设好的平台交由专业化管理机构进行维护管理,解决运转不良、运行不力的问题。
二是积极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主体。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创投机构、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民营机构等多元化主体充分利用各种场地、技术资源,自建或者联合共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同时,指导镇乡街和村社区加快创新创业型街道和创业型社区建设,为基层各类创新创业人员提供场地、培训、指导、投融资支持等服务,充分挖掘县域创新创业服务潜力。
三是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推进高标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可以通过加大奖励力度,鼓励乡镇街道通过盘活商业建设用房、闲置空置厂房等场地资源,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加大对获批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平台的一次性补助力度,推动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行创新创业平台认定机制,对经县级认定的创新创业平台给予财政资助,促进其有效高质运行。
(三)着力改革创新,加速提质增效
对于县域城市创新创业平台运转不良和竞争力低下的问题,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
首先,要准确把握发展需求,突出自身优势进行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县域城市创新创业平台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县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在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时,必须找准县域城市在创新创业发展上的需求,根据需求匹配相关平台载体建设,同时,要注意与当地特色产业和特色资源的有机结合,便于平台获得持久生命力,避免建而不用或者建而无用的情况。
其次,应合理定位创新创业服务对象,提供精准有效服务。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推进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例如为充分服务返乡创业农民工,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为“新型农民”创业提供有效服务;对于引导和服务大学生创业,则可专门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等服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平台;对于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则可构建专业化的企业园区,推动地方产业集聚和县域企业集群发展。
第三,强化创新创业平台的规划管理。一方面要加大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县域城市应逐步构建起以综合平台为基础,专业服务平台为核心,涵盖内容广泛、层次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已建平台的监督管理,完善县域创新创业平台认定机制,组建专门机构和部门负责对创新创业平台进行业务指导、年度审核和考核评价管理,采取资格动态管理,对不合格的取消扶持政策和平台资格。
(四)加大服务保障,推进统筹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保障。县域城市应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发展所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出台专门针对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对其建立、运行、管理各环节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县域城市党委政府应该把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列入重点工作加以推动,以有效解决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在场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困难。
二是加大制度機制保障。一方面要着力建立和规范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和运行的制度机制,采取每年对创新创业平台在人才引进、软硬件建设、服务质效提升、产出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于评价优秀的平台给予经费补贴。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平台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政府激励创新创业、社会支持创新创业、劳动者勇于创新创业的新机制,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是加大人才队伍保障。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需要大量掌握科学方法并拥有丰富经验的创新创业人才,这是平台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在政府层面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投入,鼓励多元化人才进入平台建设;在社会层面强化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支持优秀企业家、投资人、成功创业者开展系统培训;在学校层面,加大对高校、职业学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研究人员和专兼职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责任编辑:宋英俊
县域城市是推进成渝两地建设国家级城市群的关键所在。创业是就业之源,创新是发展之本。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城市要取得地区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势在必行。而平台载体是创新创业能够扎根生长的土壤和依托,是有效促进地区创新创业良好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探索县域城市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对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速推进成渝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均有着重要意义。
一、创新创业平台的内涵与功能
创新创业平台是整合集聚创新创业资源要素,为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创新支持和创业服务,以提高其创新创业成功率的机构或组织,具有资源集聚、开放共享、整合服务、载体多样等特征,是全社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依托载体,也是政府深化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着力点。创新创业平台具有三大基本功能:
(一)聚集整合资源要素
创新创业平台将分散在各地的政策、资金、技术、市场、人才、服务等大量的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集聚到一起,以专业服务平台的聚合功能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此外,平台服务还将各类资源要素根据不同类别和需求进行分析整合,以政府、服务机构与企业、创业个体等创新创业参与者之间进行互联、互动、共享的方式,帮助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有效获得自己所需的创新支持和创业服务资源,从而实现资源要素的科学利用和有效配置。
(二)系统提供指导服务
创新创业平台的核心功能是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专业化、一站式的指导和服务。服务范围涵盖从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培养到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在创新创业的各个环节提供不同的有效优质服务。例如,在创新创业初期提供孵化研发、启动投融资等服务,到创新创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提供管理培训、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服务,以降低各创新创业主体和参与者的创新创业成本、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生存率和转化率。
(三)激发提升潜能活力
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帮助其获得政策支持、投资、人才、宣传和经验模式等系列要素资源,有助于克服创新创业者初期的畏难心理,从而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尤其是能够有效激发百姓的创新创业潜力。同时,高效便捷的服务还将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加速流动和科学配置,各类主体和参与者的创新创业活力也将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营造良性持续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二、县域城市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的机遇与挑战
县域城市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一环,在新常态下,除了承担着促进区域持续健康发展的使命外,还面临着突出发展质量、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在此大背景下,成渝经济区内的县域城市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优势机遇
1.政策倾斜加大
一是国家大力倡导、支持和推进创新创业。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创新發展理念提出以来,中央层面已经出台至少25份相关文件促进创新创业,国务院连续三年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创新创业。二是《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区内县域城市带来的投融资、财税金融、用地、产业发展、市场、人才等诸多优惠政策为创新创业奠定了政策基础。三是《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出台,为县域城市的创新创业注入强大活力。该意见中对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要求,更是为县域城市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和明确指引。
2.比较优势凸显
一是成渝经济区内各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县域经济竞争力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大幅度提升,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物质保障。二是随着大中型城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欠发达的县域洼地聚集效应开始显现。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相较于就业居住压力不断攀升的大城市而言,县域城市对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三是县域城市是未来城镇化的主战场,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将带来无数商机,为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良机,县域城市必将迎来创新创业发展的春天。
3.转型发展倒逼
一方面,从中央层面看,中央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环保等指标作为了考核地方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加之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管理能力水平来实现,使得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比以往更加急迫。另一方面,从县域层面看,县域经济依靠产能扩张等进行发展的传统动力不断减弱,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向绿色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日益增强,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县域创新创业工作的大力推进。
(二)县域城市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的瓶颈制约
县域城市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在有着诸多优势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瓶颈制约,面临诸多挑战。
1.扶持政策薄弱
与市级和发达地区的县域城市相比,成渝经济区内的县域城市出台的创新创业平台扶持政策相对薄弱。一是存在数量少、力度弱、涉及内容窄、分散、措施不具体等问题,对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发展的实际引导扶持作用较小。二是缺乏针对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的专门政策,绝大多数县域城市没有指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规划,不利于创新创业平台载体的统筹发展。三是财政投入保障不足,不少区(市)县地方财政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占县域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不足1%,极大地制约了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
2.竞争能力低下
县域城市一般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在资源要素、发展环境、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大中型城市存在天然差距,导致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在提供信息服务,研发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竞争力较弱,难以吸引高精尖的科技型企业和高素质人才队伍。成渝经济区内县域城市的创新创业平台中,影响大、知名度高的寥寥无几,大多数平台尚不能有效满足县内创新创业需求,更不用说走出县域,辐射带动周边,与市级平台相竞争。
3.有效运转不良
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弱、创新发展投入比例低、融资渠道单一等因素的制约,县域城市创新创业平台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持,而大多数县域的地方财力较为薄弱,能给予创新创业平台发展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再加之市场资金对于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偏好不足,导致平台建设获得的社会投资极少,这使得许多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并未真正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区内县域城市创新创业平台正常运转并发挥作用的不足1/3,其余大多平台处于“休工”“冬眠”状态,名不副实。
4.工作机制不畅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与平台建设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多的不适应,存在多头领导、工作机制不畅、工作思路不清、工作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技、经信、发改、财税等多个部门通力协作,但许多县域城市并未形成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的多部门联动机制,缺乏统筹部署,仅有少数部门“单打独斗”,难以保障创新创业平台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推进县域城市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对策
现阶段,县域城市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情况依然严峻,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双重作用,推动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把握发展规律,遵循建设原则
县域城市要建设科学高效的创新创业平台,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创新创业的发展规律,做到有的放矢。
一是要充分认识创新创业需要聚集整合大量资源要素的基本规律,遵循开放共享的原则。开放式创新是新常态下社会创新的主流模式,要求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开放并获得高效整合,这就要求主要功能为聚集整合资源要素的创新创业平台在建设伊始就必须树立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科学理念。
二是要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投入产出比难以估算的基本规律,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县域财力有限,应避免盲目上马平台项目和竭泽而渔的做法,应做好前期可行性论证和市场科学分析,把有限的资源高效运用到建设真正能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县域创新发展有实效的平台载体建设上。
三是要充分认识创新创业的效果,依赖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保证的基本规律,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建设原则。应注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当地创新创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相关服务配套体系的情况分析,发挥县域比较优势,推进平台建设的特色化、本地化、有效化。
(二)强化引导激励,拓展多元主体
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单靠政府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必须强化激励引导,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的良好局面。
一是积极探索市场化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县域城市在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时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由传统的政府单一主导向企业、社会机构等多元化投资转变,解决县域平台建设财力支撑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平台运营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市场化管理,把建设好的平台交由专业化管理机构进行维护管理,解决运转不良、运行不力的问题。
二是积极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主体。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创投机构、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民营机构等多元化主体充分利用各种场地、技术资源,自建或者联合共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同时,指导镇乡街和村社区加快创新创业型街道和创业型社区建设,为基层各类创新创业人员提供场地、培训、指导、投融资支持等服务,充分挖掘县域创新创业服务潜力。
三是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推进高标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可以通过加大奖励力度,鼓励乡镇街道通过盘活商业建设用房、闲置空置厂房等场地资源,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加大对获批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平台的一次性补助力度,推动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行创新创业平台认定机制,对经县级认定的创新创业平台给予财政资助,促进其有效高质运行。
(三)着力改革创新,加速提质增效
对于县域城市创新创业平台运转不良和竞争力低下的问题,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
首先,要准确把握发展需求,突出自身优势进行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县域城市创新创业平台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县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在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时,必须找准县域城市在创新创业发展上的需求,根据需求匹配相关平台载体建设,同时,要注意与当地特色产业和特色资源的有机结合,便于平台获得持久生命力,避免建而不用或者建而无用的情况。
其次,应合理定位创新创业服务对象,提供精准有效服务。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推进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例如为充分服务返乡创业农民工,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为“新型农民”创业提供有效服务;对于引导和服务大学生创业,则可专门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等服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平台;对于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则可构建专业化的企业园区,推动地方产业集聚和县域企业集群发展。
第三,强化创新创业平台的规划管理。一方面要加大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县域城市应逐步构建起以综合平台为基础,专业服务平台为核心,涵盖内容广泛、层次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已建平台的监督管理,完善县域创新创业平台认定机制,组建专门机构和部门负责对创新创业平台进行业务指导、年度审核和考核评价管理,采取资格动态管理,对不合格的取消扶持政策和平台资格。
(四)加大服务保障,推进统筹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保障。县域城市应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发展所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出台专门针对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对其建立、运行、管理各环节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县域城市党委政府应该把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列入重点工作加以推动,以有效解决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在场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困难。
二是加大制度機制保障。一方面要着力建立和规范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和运行的制度机制,采取每年对创新创业平台在人才引进、软硬件建设、服务质效提升、产出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于评价优秀的平台给予经费补贴。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平台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政府激励创新创业、社会支持创新创业、劳动者勇于创新创业的新机制,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是加大人才队伍保障。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需要大量掌握科学方法并拥有丰富经验的创新创业人才,这是平台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在政府层面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投入,鼓励多元化人才进入平台建设;在社会层面强化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支持优秀企业家、投资人、成功创业者开展系统培训;在学校层面,加大对高校、职业学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研究人员和专兼职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