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互联网+”推动中西部地区农业跨越式发展
何关银 吴丹
环顾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各国农业的现代化都相对滞后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现代化。同时,各国和各地区农业现代化都有自己的区域特色。欧美走的是机械化规模经营,弥补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短处;日韩则着重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中心,在农业发展上综合运用工业化的各项成果。欧美与日韩,分别抓住了机械化、综合运用工业化的各项成果等技术“牛鼻子”,较快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牛鼻子”是什么?是“互联网+”。当下,要遵循现代化在中国“梯度”转移过程中的特点,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互联网+”是改造经济体制的技术“牛鼻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手推磨产生的封建领主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蒸汽和机器是资产阶级改造封建传统社会一切关系、组织并创造新的关系与组织的技术“牛鼻子”的观点。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马克思更加明确地表述了这样的观点。马克思说,电报技术将巩固印度的政治统一;铁路将改造印度村社的封闭惯性;现代工业将瓦解套在印度人民身上的种姓制度。
蒂莫西·布雷斯纳汉和曼努埃尔·绰藤博格认为,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是一种树状结构,一些重要的技术位于树干上,其他的技术则是由它们衍生发展而来。这些重要的技术,是推动整个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键技术,也可以称之为通用目的技术。“互联网+”正是在众多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中,通过发展实践筛选出来的,是改造经济体制的技术“牛鼻子”。这种技术可以缩写为英文字母GPT。布雷斯纳汉和绰藤博格总结了GPT技术的3个重要特征:一是技术动力性。GPT在产生之后会不断进步,相关的技术应用会越来越丰富,应用范围会不断拓展,价格会不断下降,技术使用成本会不断降低。二是普遍使用性。GPT能够从初期很少的应用领域实现向后期多个领域扩散,最终得到广泛应用。三是创新促进性。GPT在自身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同时,能够使下游技术使用领域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更容易。
“互联网+”具有的三性为什么就能够奠定它改造经济体制的技术“牛鼻子”地位?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互联网+”的三性使它在众多技术中脱颖而出。据2014年世界五大专利局统计,世界专利授权达95万多项,2013年中国专利授权达20多万件。可见,当今世界技术系统的“树状结构”更庞大,在这样多的技术系统中“互联网+”的三性与众不同,成为技术“牛鼻子”是极不容易的。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三性使它具有解决旧体制根本问题的能力。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改造的体制主要是两个,城市主要是清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村主要是清除自然经济体制的影响。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或是自然经济体制,因封闭带来动力不足、封闭形成的各种壁垒与阻碍经济活动、封闭形成的从体制到头脑的僵化都是共同问题。“互联网+”具有的技术动力性、普遍使用性、创新促进性,能够打破封闭,促进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一致。
二、“互联网+”蕴藏着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的力量
传统农业有什么需要改造?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城市经济的高效率与传统农业的低效率,其鸿沟不是由产业区别形成的。也就是说,工业不是天生的高效率产业,农业也不是注定不能高效率。在奴隶制、封建社会中,传统手工业者大多处于温饱水平,社会中最富阶层不是在城镇拥有若干手工业作坊的工厂主,而是在农村拥有良田千顷的农民。现代工業的高效率是由市场经济体制造成的。如果在农村仍然是自然经济体制占主导,那么,现代工业的高效率与传统农业的低效率的经济反差就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传统农业自然经济体制需要改造的内容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把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分析与马克思对自然经济中人的分析结合起来。西方经济学在对自然经济的一般分析中,比较侧重于交换率与价值规模。
马克思在分析中国、印度自然经济时,非常关注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以及对人的创造力的压制。马克思指出,与外界的隔绝,使旧的东西像木乃伊一样迟迟不能解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造成了人们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没有首创精神,这是一种失掉尊严的、停滞的、苟安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传统农业自然经济体制需要改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开放路径;二是建立适应市场需求、以价值及价格为标志的体制机制;三是能够运用这种市场需求的体制机制的人。“互联网+”在对传统农业自然经济体制三个内容的改造方面,目前实证报道已经很多。
2015年7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专家高尚题为《互联网推动农村巨变》的文章,文章对互联网促进农村开放的功能予以了高度评价。文章说,通过网络,农民可以方便地获得“三农”政策、农业技术、农资产品、农产品市场、城市用工等各种信息,并进行双向交流。有些发达地区的农民还通过网络推广当地的农村旅游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休闲。可见,农村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信息闭塞、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2016年5月29日,《农民日报》发表了胡拥军题为《互联网+助力农村供给侧改革》的文章。文章说,“互联网+”一方面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与二三产业的发展融合,在传统横向电子商务的基础上,纵向电子商务将在整合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方面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以C2B为代表的新兴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在出现,将推动农产品销售的互联网化进一步向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服务等全流程延伸,最终形成以“农业虚拟产业集群”为表现形式的第六次产业。另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经济发展融合,并催生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园区,以县域为单元形成农业信息经济。
能够运用这种市场需求的体制机制的人有哪些?2015年8月19日,《农民日报》发表了记者吴佩采题为《互联网+科技,能给农民带来啥?》的文章。文章说,利用“1+6”,架起“专家-农技员-农民”之间的科技传播桥梁;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可以做农业技术在线问答,新型职业农民在线培训;农业部计划在全国发放的500万张“智农卡”,将落实不少于3000名专家、10万名农技人员和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将为广大农民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信息服务,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三、利用“互联网+”三性,推动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国农业现代化,存在两个层面的差距,一是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二是国内沿海与内陆中西部地区的差距。
中国农业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中科院专家有落后100年的说法,也有落后20年的说法。笔者认为,2014年11月18日,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关于我国农业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差距落后20年的说法比较有权威性。
中国的现代化农业像工业化与城镇化一样,存在着沿海地区与内陆中西部地区的差距。2016年10月14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十三五期间,我国力争实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有垦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四个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过几年的努力,沿海农业现代化已经走在中西部前面了。现在的问题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三性,争取实现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要把培育开放能力作为争取实现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开放”是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与世界、与沿海最大的差距。荷兰每年出口郁金香达200万朵,形成了一个大产业,开放性高是其重要原因。山东寿光疏菜产业使菜农人均收入达3万元,它的发展经验中开放也是重要内容。2000年开始,寿光每年都要举办国际蔬菜博览会。2016年12月26日,江苏省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开放型农业的文件。农产品进出口额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这方面内陆与沿海差距十分巨大。2015年,江苏省农产品进出口额为148亿美元,2016年重庆为5.7亿美元,贵州为5亿美元,青海为1300多万美元。
其次,要以农产品品牌培育为实现“互联网+”普遍性的突破口。“互联网+”技术的普遍性要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作用,必须以农业品牌为基础。2014年10月,中国品牌农业大会在青岛召开,大会以“大中国,大农业、大战略”为主题。资料表明,第1名山東拥有354个农业品牌,接着四川244个,福建184个,浙江172个,重庆100个。中西部地区部分率先自觉进行品牌农业建设的地区已经尝到了甜头。比如,陕西眉县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七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示范区建设中,当地制定了《眉县国家级猕猴桃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当地政府实行猕猴桃产业发展工作责任制,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县级部门包抓、专业技术干部驻点”以及“镇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双层包抓共建制度,从县委书记、县长到镇主要领导,每人都包抓一个示范村或示范园,定期到村(点)上调查研究,协调处理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品牌建设使眉县猕猴桃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市场,并远销俄罗斯、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形成了科研、生产、贮藏、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一县一业”的生产格局。重庆云阳县以“天生云阳”为农业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做好“三品一标”、GAP等认证工作,完善质量监管和农产品溯源系统,对“天生云阳”的准入标准和管理标准进行了严苛的规定,以坚持提升品牌内在质量。目前,云阳县已经有40多个农产品经认证获准使用“天生云阳”品牌。
最后,把农业人才的培养作为着力点,发挥“互联网+”的创新促进性。“互联网+”的创新促进性主要表现为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对各种创新主客体要素的融合与聚集。一篇学术论文中,有关专家就列举了江苏省南通市,目前农业人力资源只有70万人左右,其中老、妇、幼占相当比重,存在人才与农业现代化适应难的问题。沿海尚存在农业现代化与人才矛盾,中西部地区这个矛盾更显突出。
责任编辑:胡越
环顾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各国农业的现代化都相对滞后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现代化。同时,各国和各地区农业现代化都有自己的区域特色。欧美走的是机械化规模经营,弥补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短处;日韩则着重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中心,在农业发展上综合运用工业化的各项成果。欧美与日韩,分别抓住了机械化、综合运用工业化的各项成果等技术“牛鼻子”,较快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牛鼻子”是什么?是“互联网+”。当下,要遵循现代化在中国“梯度”转移过程中的特点,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互联网+”是改造经济体制的技术“牛鼻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手推磨产生的封建领主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蒸汽和机器是资产阶级改造封建传统社会一切关系、组织并创造新的关系与组织的技术“牛鼻子”的观点。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马克思更加明确地表述了这样的观点。马克思说,电报技术将巩固印度的政治统一;铁路将改造印度村社的封闭惯性;现代工业将瓦解套在印度人民身上的种姓制度。
蒂莫西·布雷斯纳汉和曼努埃尔·绰藤博格认为,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是一种树状结构,一些重要的技术位于树干上,其他的技术则是由它们衍生发展而来。这些重要的技术,是推动整个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键技术,也可以称之为通用目的技术。“互联网+”正是在众多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中,通过发展实践筛选出来的,是改造经济体制的技术“牛鼻子”。这种技术可以缩写为英文字母GPT。布雷斯纳汉和绰藤博格总结了GPT技术的3个重要特征:一是技术动力性。GPT在产生之后会不断进步,相关的技术应用会越来越丰富,应用范围会不断拓展,价格会不断下降,技术使用成本会不断降低。二是普遍使用性。GPT能够从初期很少的应用领域实现向后期多个领域扩散,最终得到广泛应用。三是创新促进性。GPT在自身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同时,能够使下游技术使用领域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更容易。
“互联网+”具有的三性为什么就能够奠定它改造经济体制的技术“牛鼻子”地位?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互联网+”的三性使它在众多技术中脱颖而出。据2014年世界五大专利局统计,世界专利授权达95万多项,2013年中国专利授权达20多万件。可见,当今世界技术系统的“树状结构”更庞大,在这样多的技术系统中“互联网+”的三性与众不同,成为技术“牛鼻子”是极不容易的。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三性使它具有解决旧体制根本问题的能力。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改造的体制主要是两个,城市主要是清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村主要是清除自然经济体制的影响。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或是自然经济体制,因封闭带来动力不足、封闭形成的各种壁垒与阻碍经济活动、封闭形成的从体制到头脑的僵化都是共同问题。“互联网+”具有的技术动力性、普遍使用性、创新促进性,能够打破封闭,促进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一致。
二、“互联网+”蕴藏着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的力量
传统农业有什么需要改造?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城市经济的高效率与传统农业的低效率,其鸿沟不是由产业区别形成的。也就是说,工业不是天生的高效率产业,农业也不是注定不能高效率。在奴隶制、封建社会中,传统手工业者大多处于温饱水平,社会中最富阶层不是在城镇拥有若干手工业作坊的工厂主,而是在农村拥有良田千顷的农民。现代工業的高效率是由市场经济体制造成的。如果在农村仍然是自然经济体制占主导,那么,现代工业的高效率与传统农业的低效率的经济反差就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传统农业自然经济体制需要改造的内容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把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分析与马克思对自然经济中人的分析结合起来。西方经济学在对自然经济的一般分析中,比较侧重于交换率与价值规模。
马克思在分析中国、印度自然经济时,非常关注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以及对人的创造力的压制。马克思指出,与外界的隔绝,使旧的东西像木乃伊一样迟迟不能解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造成了人们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没有首创精神,这是一种失掉尊严的、停滞的、苟安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传统农业自然经济体制需要改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开放路径;二是建立适应市场需求、以价值及价格为标志的体制机制;三是能够运用这种市场需求的体制机制的人。“互联网+”在对传统农业自然经济体制三个内容的改造方面,目前实证报道已经很多。
2015年7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专家高尚题为《互联网推动农村巨变》的文章,文章对互联网促进农村开放的功能予以了高度评价。文章说,通过网络,农民可以方便地获得“三农”政策、农业技术、农资产品、农产品市场、城市用工等各种信息,并进行双向交流。有些发达地区的农民还通过网络推广当地的农村旅游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休闲。可见,农村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信息闭塞、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2016年5月29日,《农民日报》发表了胡拥军题为《互联网+助力农村供给侧改革》的文章。文章说,“互联网+”一方面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与二三产业的发展融合,在传统横向电子商务的基础上,纵向电子商务将在整合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方面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以C2B为代表的新兴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在出现,将推动农产品销售的互联网化进一步向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服务等全流程延伸,最终形成以“农业虚拟产业集群”为表现形式的第六次产业。另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经济发展融合,并催生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园区,以县域为单元形成农业信息经济。
能够运用这种市场需求的体制机制的人有哪些?2015年8月19日,《农民日报》发表了记者吴佩采题为《互联网+科技,能给农民带来啥?》的文章。文章说,利用“1+6”,架起“专家-农技员-农民”之间的科技传播桥梁;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可以做农业技术在线问答,新型职业农民在线培训;农业部计划在全国发放的500万张“智农卡”,将落实不少于3000名专家、10万名农技人员和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将为广大农民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信息服务,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三、利用“互联网+”三性,推动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国农业现代化,存在两个层面的差距,一是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二是国内沿海与内陆中西部地区的差距。
中国农业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中科院专家有落后100年的说法,也有落后20年的说法。笔者认为,2014年11月18日,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关于我国农业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差距落后20年的说法比较有权威性。
中国的现代化农业像工业化与城镇化一样,存在着沿海地区与内陆中西部地区的差距。2016年10月14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十三五期间,我国力争实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有垦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四个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过几年的努力,沿海农业现代化已经走在中西部前面了。现在的问题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三性,争取实现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要把培育开放能力作为争取实现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开放”是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与世界、与沿海最大的差距。荷兰每年出口郁金香达200万朵,形成了一个大产业,开放性高是其重要原因。山东寿光疏菜产业使菜农人均收入达3万元,它的发展经验中开放也是重要内容。2000年开始,寿光每年都要举办国际蔬菜博览会。2016年12月26日,江苏省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开放型农业的文件。农产品进出口额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这方面内陆与沿海差距十分巨大。2015年,江苏省农产品进出口额为148亿美元,2016年重庆为5.7亿美元,贵州为5亿美元,青海为1300多万美元。
其次,要以农产品品牌培育为实现“互联网+”普遍性的突破口。“互联网+”技术的普遍性要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作用,必须以农业品牌为基础。2014年10月,中国品牌农业大会在青岛召开,大会以“大中国,大农业、大战略”为主题。资料表明,第1名山東拥有354个农业品牌,接着四川244个,福建184个,浙江172个,重庆100个。中西部地区部分率先自觉进行品牌农业建设的地区已经尝到了甜头。比如,陕西眉县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七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示范区建设中,当地制定了《眉县国家级猕猴桃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当地政府实行猕猴桃产业发展工作责任制,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县级部门包抓、专业技术干部驻点”以及“镇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双层包抓共建制度,从县委书记、县长到镇主要领导,每人都包抓一个示范村或示范园,定期到村(点)上调查研究,协调处理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品牌建设使眉县猕猴桃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市场,并远销俄罗斯、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形成了科研、生产、贮藏、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一县一业”的生产格局。重庆云阳县以“天生云阳”为农业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做好“三品一标”、GAP等认证工作,完善质量监管和农产品溯源系统,对“天生云阳”的准入标准和管理标准进行了严苛的规定,以坚持提升品牌内在质量。目前,云阳县已经有40多个农产品经认证获准使用“天生云阳”品牌。
最后,把农业人才的培养作为着力点,发挥“互联网+”的创新促进性。“互联网+”的创新促进性主要表现为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对各种创新主客体要素的融合与聚集。一篇学术论文中,有关专家就列举了江苏省南通市,目前农业人力资源只有70万人左右,其中老、妇、幼占相当比重,存在人才与农业现代化适应难的问题。沿海尚存在农业现代化与人才矛盾,中西部地区这个矛盾更显突出。
责任编辑:胡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