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传统村落价值特色评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陈虹 吴敏兰 燕一波 张力帆

    摘要:文章以漳州庄上村为例,在深入挖掘村落价值特色基础上,指出了漳州传统村落保护与规划不单单是对传统遗存制定保护规划,还应结合自身的价值特色,重点关注村落整体格局,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漳州传统村落总体保护发展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价值特色;保护发展策略

    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地形多样,有山地、丘陵及平原,西北多山,東南临海。一些村落因地处偏僻,交通不发达,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所以村落得以较完好地保存下来。截至2016年12月底,漳州总共有2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然而近年来,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历史性老化导致建筑破败不堪无法修复,加上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的空心村现象加速了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外出打工的村民见识了城市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和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无序地新建与翻建住房,造成新建筑与历史建筑、乡土风貌极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此外,过度旅游开发导致盲目拆旧建新,一些公路铁路项目对村落“开膛破肚”等,也破坏了传统村落。针对目前大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仍停留在收集资料、土地利用、各类设施现状布点及规模等层面上,缺乏对传统村落的特色价值的深入分析评价,因此如何从村落的价值特色层面促进漳州传统村落形成体系,创新保护和发展思路,使传统村落在传承漳州本土历史文化、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保护与发展规划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选取漳州首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庄上村为例,从庄上村的价值特色入手,针对现存问题,探讨庄上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方法,希望对今后漳州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价值特色的评析和发展策略的制定

    (一)价值特色综合评析

    村落的价值特色是传统村落的灵魂,对价值特色的评析是进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基础工作。对村落的价值特色可通过实地调研、大范围的问卷和居民访谈调查以及资料查阅等方式对村落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民俗风情等各类村落独特因素进行综合评析,梳理其发展的脉络,并注重与村民生活的相关性,以达到对村落深入认知的目的。通过价值特色评价既能充分认知村落的特色地位,又能够做出横向比较得出其独特性,从而为村落树立标志,令其成为村落发展定位方向的核心灵魂。

    以庄上村为例,庄上村是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大溪镇的一个山区村,为闽南叶姓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为叶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从平和县芦溪镇开支到此,是历史上云霄、诏安和潮汕地区运输盐、海产、纸张和布料通往闽西、江西古商道的一个重要驿站。

    1. 自然环境特色

    庄上村采用中国典型的“枕山环水”的自然山水格局,以山为屏,以水为脉。基址西北面有“龙脉”延伸而来的主山(大芹山),左右有次峰,称为青龙、白虎砂山(灵通岩、莲花山);前面有弯曲的水流(鸿溪);水流对面为对景山(猫头山)。庄上村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村庄散落在山间田野,形成了“村在山中、水在村边”的空间布局特色。

    2. 历史建筑特色

    (1)传统土楼民居特色

    明清时代,客家叶氏先祖为躲避战乱,抵御外来侵略和抵抗自然灾害,在庄上村修建了大量的土楼民居。土楼形态围合、中轴明显,聚族而居,为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合的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客家人传统的宗族观念,土楼沿用中原古老的生土建筑技术,利用当地竹、木、泥、石等原料,从建造简便的木屋土屋发展到泥墙瓦顶的土楼,又逐步建成系统成熟的大型多层生土建筑。

    目前村内共有土楼40余座,现保存较好的有18座,有3处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点。其中以庄上大楼为中心的土楼群为庄上村的历史建筑遗存核心区,庄上大楼的西面为旧寨楼,两者浑然一体,结构呈葫芦形。南面为“岳钟楼”,是庄上大楼的附楼,供奉关帝神位,香火益盛。“漕洄楼”和“恒升楼”位于大楼的南侧和北侧,为大楼的两个耳楼。土楼群“依山而建,围山筑楼,楼中有山,楼中有楼,楼外有楼,小楼依大楼”的特点,在福建土楼之中是绝无仅有的,也充分体现了叶姓客家人的智慧,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的充分体现。

    (2)传统街巷与公共空间特色

    庄上村的传统街巷主要集中在土楼内,弧形的街巷空间随着土楼依山蜿蜒,高低起伏,围绕土楼古村落穿插,路面以块状卵石铺砌,单侧局部有深约40cm的排水沟,两侧为土楼宅院界面,保持了传统古朴的风格,是古代村落内部通道的完整体现。

    庄上村内传统的公共空间分布在土楼内部中心,为土楼建筑围合而成的弧形的灰埕空间。公共空间保存较多社会生活诸多功能方面所需的祠堂、学堂、宫庙、曲艺馆等公共建筑和设施。如庄上大楼内设有“永思堂”、“追德堂”、“崇德堂”、“继绳堂”、“积庆堂”、“笃庆堂”等祠堂,祠堂位于公共空间的中心位置,占据村中最好的风水地址,为叶氏族人祭拜祖先、议决大事和节日吉庆活动的场所;设有叶氏子孙学文习武的学堂 “葆真斋”和“毓秀斋”;此外还设有曲艺馆“半天寮”。岳钟楼里设有一座宫殿式的庙宇祀关圣帝君,为庄上叶氏族人最为崇尚的神祇。公共空间的整体布局强调了天、地、人调和的艺术感,是客家人传统社会活动的一个缩影。

    3. 民俗文化特色

    (1)传统民间活动

    庄上村的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如每年一度规模宏大的五显大帝诞辰庆典活动,春节的“花车会”、“舞龙会”、“舞狮会”、传统戏会“潮剧”以及中元节“挂灯”缅怀亲友活动等,这些民间传统活动大部分仍流传不已,逢年过节,热闹非凡。

    (2)传统技艺

    庄上村的传统技艺融合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首先是当地传统建筑梁架及其他木构件木作和雕刻技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其次是豆腐作坊、铁匠铺、土炕制作等手工作坊中世代流传下来的手工技艺。

    (二)总体发展策略

    在进行了细致的价值特色评析的基础上,可以分三个步骤的总体发展策略。第一步,系统地改善村落的整体公共环境,也就是说需要首先将村落的河流、道路、广场、基础设施、绿化、环境卫生进行改造。公共环境改造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双赢且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策略,一方面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吸引旅游必须并舒适的游览、休闲和消费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居民改善了公共生活环境。第二步,在公共环境整治实施的基础上,开始古建的整修和景点的开拓。作为游览景点和景区,连接景点和景区内部的公共设施和公共环境品质的高低是决定村落旅游品牌推出能否成功以及能否产生效应的关键;其次,村落大面积的文物建筑,其维修和整治是一项科学性和技术性均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充足的资金、较长时间的分析和论证。在时间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第一步的公共改造与第二步的文物建筑的整修可以适当组合,同步开展。第三步,业态整合。在该阶段,由于第一和第二步的工作已经完成或部分完成,村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可以步入以整体功能提升为目标的业态调整阶段,包括景点、商业服务、娱乐住宿等的业态结构与布局的确定和实施。

    二、规划总体控制层面重点

    传统村落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的结合构成了其最基本的价值特色。因而在对村落的功能调整提出具体的措施之前,应首先对宏观层面上的山水环境进行分析,以确定村落空间景观的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价值特色,从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和促进旅游经济两方面的要求出发,对村落功能和空间布局提出具体的规划措施。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的建设,应有不同的侧重。其中,对于村落保护区内的建筑保护和更新措施应与中国传统村落的称号相匹配。在村落保护区的外围,也就是周边的自然山林地区,则必须着重于自然植被的养育和空间景观的梳理。

    以庄上村为例,庄上村的保护规划,在重点关注村落整体格局、形态及具有特点的活动空间基础上,应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构建具有庄上村整体文化景观特色的保护体系。

    (一)总体空间景观规划

    空间景观规划以尊重古村与自然山水的空间关系为原则,以庄上村中部的庄上大楼为核心,严格保护庄上古村落形态、土楼建筑格局和“枕山环水”的历史环境特征。

    以古村原有的建筑—水体—山体的关系为基础,确定人文景观轴、人文——自然景观轴、自然景观轴三条空间发展轴线。人文景观轴以村落中部的庄上大楼为核心,沿线串联村落40余座土楼,沿该轴线重点展示庄上村土楼建筑特色外,沿路可安排各种庄上村特有的体验项目,比如参与手工豆腐、手工米粉制作,体验生土夯墙技艺及木雕砖雕石雕技艺,并按节庆日沿轴线安排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活动,也使该片区成为村落最热闹的地区。

    人文——自然景观轴连接了从庄上土楼群到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包括农田、溪流、湖泊等生态环境,是规划中需要新增的路线的区域,也成为从土楼密集建成区到自然山林地区的过渡地带。沿线连接土楼周边的休闲度假区,景观塑造逐渐由建成区过渡到农田乡村,并过渡到农田和山林。规划中强调充分尊重村落的传统肌理、恢复被破坏的多处山体,并加强沿游路的植被建设。

    自然景观轴沿北侧山体新开辟游路展开,连接可观赏村庄柚田風貌的若干景观景点。该片区地面良好,基本处于未开发的原生状态,但山体植被缺少以及农田荒芜的现象仍不时存在,需要逐步恢复。新辟园路目前为山间小道,作为主要游路,该道路需要按规划整理的路线进行整体铺砌,并按旅游规划要求在路边设置休息厅等辅助设施。

    (二)村落功能调整及空间布局的具体措施

    根据庄上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环境资源,确定庄上村是以生活居住、村落价值特色宣传和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

    在保留传统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事业,利用现有的建筑,通过与村民共同经营的模式增加小规模的文化、服务和商业设施,以展示庄上土楼群内的真实生活状态为主。规划需要新增加的功能性用地,如接待中心、旅馆、参与性旅游项目等均设置在保护区外围。

    重新整合村落入口的功能和环境,包括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商业街、入口广场等。规划新增两条进村机动车道路,并结合新建两处停车场。一方面可绕开改造难度较大的集镇进入古村,另一方面也缓解了目前急需解决的停车问题。

    建议结合远期恢复祠堂、学堂、宫庙、曲艺馆等公共建筑和设施,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设计特色价值文化展示区。考虑串联村庄土楼各水塘,连通水塘与鸿溪,使水塘成为活水,形成“土楼—水系—田野—道路—田野—水系”的开敞游览空间;土楼内保留传统的村落引排水涵道系统,土楼外严格控制水塘绿化带,划定水系两岸绿化空间,结合庄上土楼东面墙,拓展亲水空间,将现有水塘增扩至能覆盖东面墙纵深,并铺设鹅卵石路,形成开阔的滨水建筑景观带;现有水库、湖区、溪流等水体实施水体保护,不允许随意填埋或开挖而导致水体面积与形态的变化;严格保护贯穿村落的传统水环境,包括古水井、水塘、饮水排水的明沟暗渠、自然溪流与农田灌溉沟渠等。山体保护方面,大溪西山、鹰子咀、大望山应加强林木养护,禁止任何建设及开垦行为,特别是庄上大楼内的小山包禁止任何开发行为。耕地农田方面,严禁将基本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引导和控制建设用地选址,杜绝盲目占用耕地。植被保护方面,严格保护山体植物和古树名木,严禁山体植被破坏。

    (三)建筑保护和更新措施

    规划可根据观赏界面划定建筑控高分区,从村落周边眺望的视线分析,确定主要观赏界面,由此划定建筑控高分区,以展现包括灰瓦坡顶、生土夯墙、特色门头、土楼民居天际线在内的优美的土楼建筑景观,做到“显山露水”,建立古村与山水间的联系,实现人工环境与生态田园环境和谐过渡,规划提出两大策略:

    近山策略重点控制建筑高度,保证显露三分之二山体,采取山体视点高度制定土地开发建筑高度控制。远山策略旨在控制传统乡村整体建筑风貌,将现状建筑天际线进行优化。镇区北侧高度适当提高,以多层及多点式小高层为主,建筑采用坡屋顶。正对庄上大楼视域的建筑群采用梯田式布局,既可以弱化现状大体量的建筑群,还可以优化建筑天际线,建筑形制宜采用方土楼进行设计,形成与庄上土楼相映成趣的错落建筑空间。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位于主要观赏界面的建筑控高1层,以免遮挡传统建筑群的屋顶山墙所构成的优美天际线;位于非观赏界面的新建筑控高2层,以利于居住改善的需要。配套服务区的新建筑高度不超过2层,以与传统聚落群相协调。传统风貌建筑保持院落式的平面布局,采取维护、修缮、政治等措施并改善设施,加强保护传统建造工艺和建筑材料。对新、改建筑风貌引导上,土楼民居改造主色调为黄色,二段式立面,采用土楼木质图案;传统风貌民居改造主色调为红色,二段式立面,基础为贴水青砖,红色墙面,采用当地传统建筑木质门窗图案。

    (四)植物景观规划措施

    强调 “一核多带”的网状绿化景观系统,结合庄上村的田园环境,并尊重庄上村本地的生活习俗,“一核”强调以庄上大楼为核心,结合周边的山体和郊野田地,形成整个传统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多带”指东西向贯穿村落中部的滨水绿化景观带鸿溪两侧绿化,整体以视线通透的树林草地为主形成具有丰富季相变化的滨水植物景观序列。沿街巷和房前屋后的绿地以果蔬菜圃为主;土楼宅院内天井及院墙内,鼓励种植当地乡土树种龙岩、荔枝、柑橘、榕树等,山体坡地鼓励种植茶叶和蜜柚,搭瓜棚花架等,延续乡村情调。

    (五)特色客家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措施

    庄上村是客家叶氏先祖为避免战乱隐居而建的,古老淳朴的生活历经朝代变迁延续至今,生动地反映了客家乡土文化生息的过程。通过对庄上村民间传统工艺的挖掘研究,对村内历史上传统手工作坊的调查研究,鼓励对现存民居宅院进行维修和再利用,使传统街巷两侧形成特色民间工艺传承区,内容包括:手工豆腐坊、手工米粉作坊、小磨香油坊、古村酒坊、生土夯墙技艺及木雕砖雕石雕技艺展示馆等。根据庄上村传统民俗节庆,规划在村内策划特色民俗巡游活动,包括花灯会巡游和舞龙舞狮会巡游,并制定巡游路线和表演场地。这些旧时风俗,抛去其中迷信部分,与民众的节庆文化结合,既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色,又有传统文化精髓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解决了村落传统遗存孤立缺乏人气和文化支撑的困境。

    三、结语

    漳州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寻求的是闽南本土的价值特色的彰显,包括自然、历史、人文环境等方面,而对于地域价值特色的挖掘、展示、传承、弘扬与创新可以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發展得到最大限度的推进。传统村落内的主题建筑群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周边是自然山林,并面临着旅游发展的压力,这种情况下,价值特色评析、空间景观规划和保护规划的思路融合进村落的控制策略中,一方面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景观控制,并将自然空间资源纳入价值特色组成的架构;另一方面也可以严格落实对建筑遗存的保护。截至目前,漳州市先后有14个村共获得国家中国传统村落补助资金2100万元,部分村庄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将产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有机结合打造出新亮点,为村庄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传统村落保护逐渐步入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轨道。然而,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村落保护需要一个改变社会认知的过程,是全社会保护理念改变的一个过程,只有在正确挖掘村落的价值特色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着重处理好村落的历史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向更理性、更规范、更科学的阶段发展,引导传统村落走向永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周乾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N].中国建设报,2013-01-29.

    [2]王路.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J].建筑学报,2000(11).

    [3]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01).

    [4]李志新,高朝暄,陈磊.试论传统文化村镇规划中价值特色评价的意义[J].南方建筑,2015(04).

    [5]林嘉书.客家土楼与客家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基金项目:福建省漳州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Z2013J13)。

    (作者单位:陈虹、燕一波、吴敏兰,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张力帆,福建大农景观建设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广西将再建两条高速公路

    12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分别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了《贵港至隆安高速公路项目投资协议》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