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

叶正芳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升级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呈指数级速度快速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著名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其著作《大数据时代》中所言: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不仅是思维的大变革,更是一个互动过程。高校作为知识密集、思维活跃、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前沿阵地,学校的工作方法、教育管理模式等必将受到大数据的深刻影响。新形势下,在大数据背景下探索学生工作新常态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既开拓了高校学生工作教育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又有利于大学生的潜能发挥和个性完善,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理念转变:大数据时代的学生工作思维变革
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了解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方式,重塑我们的工作理念。当今,学生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在大数据时代成长起来的群体。网络是其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如网络课堂、网络商店、网络图书馆等。高校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形成参与的主体,且呈现出个性化发展的多元特征。面对这样一个青年大学生群体,靠传统的数据抽样或历史经验去开展学生工作,显然是事倍功半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采集工具和数据处理技术改变了过去信息匮乏或缺失不全的局面,让一切可能需要的数据成为了现实,提高了个体数据研究的精准性。多样终端能采集各个学生工作需要的数据,如课堂出勤、社团活动、学科成绩、校园卡消费、图书馆停留时间、比赛实践、体测成绩及上网情况等各种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量化学生的学习、思想、情感、行为等,深度挖掘每个学生的信息数据所隐藏的个体特点,全面了解全部学生的情况,从而使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服务更加到位。
“相关关系很有用,不仅仅是因为它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而且提供的视角都很清晰。而一旦把因果关系考虑进来这些视角就有可能被蒙蔽。”寻找因果关系是人类长久以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法。除了上面提到的大数据的收集,更为重要的数据分析则需强调对相关关系的认定。在工作实践中,为应对学生成长需求和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以及两者快速变化的现实,学生工作者要及时发现学生某些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鉴于学生工作即时性和实效性的要求,我们往往要先知道“是什么”,然后再继续研究深层次的因果关系,找出背后的“为什么”。例如:发现学生有心理异常情况,假设是情感、性格、交际、学业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都会造成这一结果。但是,确定因果关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通过大数据,我们能找出心理异常可能相关的事物,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则会更加从容和具有针对性。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的分析,揭开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秘密,正如巴拉巴西所说:人类百分之九十三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测的。
二、方式转变:大数据时代的学生工作模式转型
过往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决策流程一般是: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找到因果关系)一解决问题。此种方法的局限在于同质性,不能充分辨别不同个体需要的差异性,很容易出现制定出来的政策标准等脱离实际,无法充分满足个体对象的需要的局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应该适当地从“目标驱动”到“数据驱动”转变,使得高校学生工作决策更加精准化和科学化。当前大多数高校实现无线网覆盖,学生在广泛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会不定时地将自己的思想波动以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形式接人校园网络,充分挖掘这些信息资源后,就可以为分析学生情况提供更为全面的决策导向。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Personalization Educa-tion Association,简称IPEA)提出,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并将之定义为:“为受教育者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培训方法、辅导方案并加以执行,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为受教育者提供学习管理策略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帮助受教育者突破生存限制,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对于差異化个体的研究,学生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带来的契机,挖掘并预测学生可能的导向结果。无论是学习或是生活,完全可以用数据来“说话”,提前介入,对学生进行预先的帮扶,从而促成良好的结果表现。
为了达成“数据驱动”导向,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处理能力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新挑战。显然,在当今信息交错的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者已经开始利用数据网络开展教育工作,如及时利用微信群、微博等新兴媒体。然而,大数据所带来的新型工作模式绝不仅仅限于此,高校学生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主动地积累数据处理方法,提升新型信息处理能力。学生工作者应广泛开展各类学术研讨加强交流,并借以培训、调研、课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对多元数据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正如“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记录、可量化的数据纷繁复杂,涉及部门广泛,主要有学生处、教务处、招生办、后勤处、图书馆、体育部、信息中心等,各部门所收集数据相对独立,仅考虑本部门的现实需求,与其他部门难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整合”数据的归集整合,少不了相关部门的协同工作。因而,学校应设立专项工作组,加大投资力度,负责数据收集平台的新型管理,包括数据的顶层规划设计和融通体系,分门别类地归集整理所有与学生群体相关的数据信息,成立学生工作数据库,建立高校学生工作数据处理培训中心,适时对高校学生工作者进行课时培训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和共享。由此一来,数据集合处理为学生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方法,这是在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者思维变革之后的紧要任务和必要措施。
三、要求转变:大数据时代的学生工作要求升级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要求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方位促进实施大数据发展措施,加速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开发应用,助力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的创新。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我们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也要主动探索新型管理方式。我们希望能够利用数据全方位地了解我们的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是工作的必备技能,然而在海量信息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险。数据可能造成的伦理困境如“信息披露挑战尊严、结果预判挑战自由”等让大数据遭受质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数据时代可能带来的对个人隐私的威胁,并由此可能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因此,大数据本身并无必然的缺陷,而是滥用大数据可能存在不好的后果。所以,数据时代要求我们及时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巨量数据的背后仍然隐藏各种危机,个人信息安全和公共信息防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个人的隐私信息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从海量信息中挖掘而出,致使个人安全受到威胁。数据采集、信息的整合、数据的分析利用等各流程都应该得到重视,建立科学的使用规则和制度,并通过标准化和制度化的技术流程完善管理工作。在我国目前对大数据的应用还尚未成熟的前提下,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该如何面对和解决大数据的隐私保护问题,需要更多的学者共同探讨和改进。
对于学校而言,无论是大学生信息的收集,还是其使用范围和权限的界定,都要设立规章加以保障,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各高校还要规范大数据采集、使用、管理的流程,层层监管,在技术操作上确保数据的安全保密;对于涉及大数据采集、使用、管理的全体工作人员,要加强保密制度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于一些敏感数据的使用,要规定数据使用者应如何评估风险、如何规避或者减轻潜在伤害。首先,确立的数据相关人员的责任准入机制是保证相关人员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上的义务和责任。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或是高校顶层设计上应该建立数据保密、安全控制和监管的平台,防止数据泄露,抵制黑客侵袭,设立数据保护屏障。在数据流转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数据泄露,应当开启销毁性的保护系统,将已经和可能泄露的数据销毁在数据流转传播的过程中,降低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潜在侵害。再次,高校在与企业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合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校方主管部门需要严格评估他们对信息数据的安全控制水平和信用等级,并要签署完备的数据安全控制协议。坚决抵制个别组织因为个人利益,跨领域越位式的进行数据收集,杜绝出现因数据垄断和未经利益主体许可而泄露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数据信息的行为,尤其应当提防将大学生个人数据用于商业行为。如若发现此类行为,高校主管部门应立即向国家监管部门投诉,维护好每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人权益。
责任编辑:张波
相关文章!
  • 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学理论辨析

    陈甬军 张记欢〔摘要〕针对中美此次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中美两国社会各界从不同的视角产生了热烈而多元的讨论。马克思恩格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由“成路58”轮船舶保赔合同纠纷

    关键词 保赔合同 “成路58” 保险法 格式条款<br />
    作者简介:葛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br />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