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历史,追寻历史课的价值

关键词 反思历史,历史课价值,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3-0046-05
“欲知大道,必先治史”。历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借鉴历史,明理启智。作为人文学科,历史课应该有自己的独特学科特色,笔者认为有两点必须坚持:第一,应该利用历史课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形成历史探究意识。第二,历史课应该让学生学会感悟历史,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历史课,不该是死记硬背的课,每节课应该有自己的灵魂,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在历史学习基础之上的深刻反思。下面笔者通过在初中中国史教学中的几个案例,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很多教师把中国古代史的情感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等固然没错,但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或许更重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一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中国科技成就。代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四大发明,在中世纪末期传入欧洲以后,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历史教科书所呈现的是这样的一种历史,即中华文明在古代比西方发达,只是最近这几百年落后了。于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本课时往往反复强调的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下欧洲人开始了新航路开辟,火药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在为古人取得的辉煌成就喝彩同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呢?
笔者引用了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评论:“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①随后,笔者播放了当代学者余秋雨的一段话,“四大发明实在是不错,但实在是太早太早了。对祖先的创造发明当然应该尊重……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就像一个人的生命力一样,要通过长期的延续来证明。你如果永远的在说自己幼年时期的聪明和强壮,而后来一蹶不振,听来听去会让人听不下去的。近代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早就落后于西方了。不信,大家看一看我们周围,电灯、投影仪、电脑,手中的圆珠笔、外面的汽车、工厂里的机器、我们家中的电器产品,哪一样是中国人发明的。再看看我们手中课本,这也都是西方现代印刷术的成果……这是让我们汗颜的问题”。两段文字让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有的学生联系到了诺贝尔奖,虽然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诺贝尔奖最重要的科学领域,中国人依然没有实现零的突破。那么中国人究竟缺少了什么呢?
在讲火药发明的时候,很多教师会选择讲“万户飞天”的故事,“一个名叫万户的明朝官员,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坐在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想飞向天去,结果摔得粉身碎骨”。万户飞天被许多教师当做一个笑话讲述,仅仅作为中国人应用火药的个例。当笔者给学生讲万户的故事时,学生们也笑了起来。笔者告诉学生,“就是这位被自己国民耻笑的万户,却成了西方人眼中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为了纪念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万户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人长期缺少的那种创新精神。不可否认,凡是创新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成功就是在先人无数次失败基础上建立的,如果人人都不想当万户,这个社会如何进步”。当说完这些,学生陷入了深思中。
在讲完这节课以后,笔者提出了以下一些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活字印刷术优点突出,但雕版印刷术明清时期却依然广泛运用?”“为什么宋元时期火器已经广泛运用于战争,但是近代兵器却没有在中国造出?”以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这几个题目中李约瑟难题即使放在高中,甚至大学的课堂也是有讨论价值的,初中学生能够作答吗?笔者发现,有的学生结合之后明清历史学习的内容对于这一问题发表了很多非常有见地的回答,“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外之间的交流,中国无法学习西方”,“八股取士、文字狱对于中国文化的摧残”,等等。有的学生还课下继续探究,以此为课题撰写了研究性小论文。
通过对中国四大发明的重新思考和探讨,学生不再是仅仅沉浸在中国曾经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之中。唯有反思历史,才能从历史中发现教训,汲取智慧。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历史,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最终学会创造。
学生升至八年级总说历史课变无聊了,历史课变成了毫无趣味可言的大段政治史。“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封建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在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中随处可以找到。这些名词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颇为困难,就是笔者也很难准确表述这些概念。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为《侵略与反抗》,体现的是一种革命史观下的话语体系。对于教中国近代史,很多教师依然停留在两条线索:中国近代史是西方不断侵略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各个阶层不断反抗的历史。教近代史很难跳出一些条框的限制,比如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统统都要学生牢记于心。不过在记住历史的同时,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历史,感悟历史。
笔者阅读过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当初看该书第一章的时候,便立刻被迷住了,特别是三妇说的评论,可谓想当深刻:我们冤,都是列强的错,此谓“怨妇”;我们打,打不过便无理取闹地撒泼,此谓“泼妇”;当然也免不了一部分人迷信并渴望被殖民,此谓“情妇”。①
《侵略与反抗》单元教学中,教师易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如果不加思考,照本宣科,在向学生讲授历史史实的时候难免就会失真,或拔高历史事件的高度,比如讲义和团只提反帝,却对盲目排外避而不谈;有的时候又会近视,贬低某个事件的价值,甚至无视,谈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却忽视了国门被迫打开在客观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各种历史人物更是被脸谱化了,比如慈禧在学生脑中往往就是一个思想保守、祸国殃民、自私贪婪、守旧的老太婆形象。在讲到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时候,很多教师也不会忘记用上那条“慈禧贪图享乐挪用海军专款导致甲午战争失利”的史料,然后学生便会群起激愤,师生共同批判腐败到底的清廷。诚如张鸣老师所言,或许慈禧的种种行为也是精心算计,虽然并非说不无私心,但似乎也绝非旨在量中华之物力,结各国的欢心。面对近代史,我们往往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认识,这就是一部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黑白分明。只要革命就是好的,只要签约就是坏的。其实即便如此,历史中的很多细节或许也未必是那么的简单,当我们大谈民族英雄邓世昌时,然而却忽略了北洋舰队管理混乱,各自为政,司令丁汝昌完全不懂海军,邓世昌的军舰由于密封圈老化结果一枚鱼雷就给击沉了的事实。即便在今天,管理混乱、细节处不如人,也是我们不如日本的主要地方,这难道不值得引导学生思考?①国之思,是笔者《甲午战争》一课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将视角投向了战争的另一方日本,笔者用了这样一段材料:
中国人在欧洲定造“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的消息,极大震动了日本朝野。1886年,“定远”“镇远”访问日本,发生中国水兵和日本巡捕殴斗的血案。那时,日本弥漫“恐定远、镇远症”,军人的口头禅是“一定要打胜定远!”连玩耍的孩子,都做“捕捉定远、镇远”的游戏。
当年,日本发行1700万日圆海军公债,年底就决定建造“严岛”“松岛”“桥立”三舰。1887年,日本秘密制定《征讨清国策》,主张在中国实现军事改革前完成对华作战准备。同年,天皇决定提取皇室经费的1/3即30万元补助海防。全国华族和富豪也竞相捐款。②
通过以上这段材料可见,或许战争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几分定局,时下中日之间摩擦依然不断,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讲到日本便义愤填膺,只是历史课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更应该是对一段历史的理性思考,在愤怒与悲痛之后更应该反省如何不再让历史重演。我们是不是更该正视每一段历史,审视曾经的对手,反思自己的不足。
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笔者这样对学生说:“火烧圆明园,我们为祖国受到的屈辱而悲痛,为英法联军的无耻而愤怒。但是同学们是否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清政府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当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的时候,咸丰帝却逃往承德,作为这一个国家的君主,一个国家军队的最高统帅,在人民和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却把自己的人民、国家丢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为何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十余年里,清朝政府丝毫没有吸取战败的惨痛教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输得更惨不忍睹?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态未有大的改变,是不是更值得反思?”
反思历史,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种意识,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反思。在学习完《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之后,笔者组织学生以《德占青岛纵横谈》为课题进行了研究性学习,通过一座城市鲜活的近代史来反思中国近代发展历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探究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避免在历史教材、教师的影响下人云亦云。
人教版八年级下的历史教材主要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史,内容自成体系。教材受篇幅限制,内容远离学生生活体验,鲜有能够触及学生灵魂深处的东西,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该教材的第七课,“文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灾难,是肆虐神州十年之久全民族浩劫,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可以说是共和国的伤疤,“文革”史该怎么教呢?
每次教到这一课,笔者总有很多困惑。我们需要向年仅十四五岁的孩子解释清楚教材中的“修正主义”吗?难道历史就是政治史吗?学生能真的理解“文革”爆发的原因吗?如此高高在上的历史课讲授考虑了学生的感受吗?课下,笔者与学生交流过,他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理解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文革”爆发原因的认识还十分模糊。他们对于两大反革命集团也没有什么兴趣,最终记住的只有江青是毛主席的夫人,林彪飞机失事了。一种淡淡的遗憾涌上了心头,我们到底想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历史呢?一节关于“文革”史的学习不过让学生建立了几个空洞的历史符号而已。历史是用来反思的,而反思需要触动心灵。
笔者听课中经常会碰到有些教师大力渲染“文革”时期阶级斗争的残酷性,但是这些人性的丑恶面适合给辨别力能力还有限的初中生讲吗?几年前《南方周末》一篇名为《44年后终于有红卫兵向被殴打的老师公开道歉了》的报道吸引了笔者。回想历史在革命激情冲击之下,红卫兵成为一股被利用的政治力量,这些昨日课堂上的学生,家长膝下的孩子,转眼间就变成了暴徒,对国家行政体系、社会秩序、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千千万万人的无辜生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而昔日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也变为了批判对象,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虽然时代不同了,但红卫兵与当今的学生在年龄上差不多,是否可以以此切入呢?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这样设计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课前向学生发放两位红卫兵的道歉信,并让学生课前与家中经历过“文革”的长辈交流。篇幅所限,此处仅把申小珂写的道歉信列出来。
程老师:
您好!
我是1966年高二(二)班学阿拉伯语的学生,我叫申小珂。我现在住在湖北省十堰市。我已经退休。
在学校时我和您直接接触只有两回,都是在“文革”中。一次是我们班的几个男同学把您叫到我们宿舍,问您为什么不执行毛主席关于“文革”的指示。还有一回是“复课闹革命”时期,我和您在我们教室(南边是梨园)有一次谈话。谈话内容,现在我都忘了。可能还是我用“极左”思想教训了您一顿。
现在回想起来,只有羞愧。但是我没有打过您,没有折磨过您。1968年春天把您和其他校领导关在男生宿舍一楼时,管你们的“典狱长”,就是我。
前些日子,一个在宁夏的同学给我来电话,说起当年在打姚淑禧教导主任的时候,他在旁边踹了她一脚。这个同学在电话里号啕大哭,十分后悔。
想起这些往事,我就对“文革”有一腔的愤怒,我们这些所谓红卫兵小将是被利用被愚弄了。今天我给您写这封道歉信,相信是可以代表咱们学校所有在“文革”中做过错事的校友,请您宽恕我们。
1966年咱们学校正处在鼎盛时期,蓬勃向上、秩序井然的美好校园被“文革”打乱了。我们的好校长莫平、教导主任姚淑禧就惨死在那场浩劫之中。记得还有一个女工叫刘桂兰的,因为出身不好,也被活活打死了。
在这场浩劫中,咱们学校的很多同学也深受其害,很多人的家里受到巨大冲击,有的父母被迫害致死,有的因为热爱毛主席,和家庭划清界限,悔恨、羞愧终生挥之不去,受伤的心灵至今不能平复。
程书记,您今年86岁,我妈妈83岁。我像希望我妈妈长寿一样希望您长寿。您对我有教导之恩,我妈妈对我有养育之恩。对你们在“文革”中受的苦难,我是耿耿于怀的,所以不揣冒昧,给您写这信。如果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您指出来。我永远是您的学生。
真诚地祝愿您健康、快乐!
申小珂
在学生阅读完后,随后提出以下问题:
1.信中提到的“文革”是怎样一个历史事件,持续了多久?你从父辈口中了解过这件事情吗?
2.信中提到很多人被迫害惨死,这说明了当时社会出了什么问题?
3.蓬勃向上、秩序井然的美好校园被“文革”打乱,说明“文革”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会产生什么后果?
4.你认为申小珂在“文革”中犯了什么错?
5.如果你是程老师,你会接受道歉吗?
6.如何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此处笔者设计的六个问题,一方面直接涉及“文革”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思考为什么他们的同龄人会犯下如此暴行,直指每个人学生的内心。随后,笔者向学生出示一些“文革”时期的照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感性上的认识。最后,推荐学生课下阅读作家梁晓声的《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一书。重新整合此课后,“文革”在学生头脑中可能就不再仅仅是平面化的政治事件了,他们通过深入到红卫兵个人的内心深处,而加深了对“文革”理解,也会在这些同龄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反思自己今后的学习与生活。结语部分,笔者展示了程老师的回信,这位86岁的老人有一句话特别好:“看到同学们上学时的照片,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我真喜欢。有很多同学向我问好,向我祝福,串串美好的话语,我非常感动、欣慰和幸福。谢谢你们,谢谢同学们。”笔者把这句话作送给学生们,任何时候人类的善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我们反思灾难,但是我们要相信人性中善的存在。
初中历史看似不好教,但是我们不能把责任推给教材,因为教材的编写有它固有的规律和要求,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参照,教师是用教材来教学生,而不是来教教材,我们应该从历史教学的价值本身来寻求对策。我们所教的历史应该是学生能触摸到的历史,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历史,否则学生只是记住历史名词,纵然考出高分,也不是真正学好了历史。历史的主角是人,历史教育在人的教育上有独特的优势。让历史穿越时空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感悟历史中的精神世界,在前人的思想和命运中去反思、追问、丰富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贺培东,男,1985年生,青岛市城阳区第十三中学教师,主要从事青岛地方史、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浅谈如何将口述史探究方法引入

    关键词 口述史,探究,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3-0041-05近年来,口述史研究方法在学界日益得到关

  • 例谈史学论著改编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历史教学,史学论著,客观性,写史方法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23-0037-04历史教学中的史著改编一

  • 背叛还是坚持:普列汉诺夫在祖

    李明海徐振祥关键词 普列汉诺夫,俄国,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23-0058-03近廿年来,学术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