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潘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为此,语文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传统教育只重视培养“知识型”的人才,实践证明,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积极改善师生关系,投身到创新实践中。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主体地位、个性差异。语文课上坚决反对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坚决反对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在教学中提倡民主,对学生多鼓励,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让学生在教师的点评、表扬等激励下,主动、自由地获取新知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 营造宽松的学习空间
马克思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广阔天地,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敢于并善于打破常规,注重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主体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力。
(二) 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表扬,让学生始终处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这样他们会更加热爱语文,乐于创新。在教学中,一次绝妙的问题解答,一篇优秀的学生作文,一个小小的闪光点等,教师都要善于用慧眼去捕捉,都应把它们当成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的契机,使学生不断进步、成功。
(三) 挖掘教学中的非语文因素
美国传播学家雷蒙德·罗斯曾经说:“当你面对面同某个人说话时,他可以从你的语音之外的其他形式中接受65%的信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调、情绪、手势、表情等,均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影响,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得体的衣着,常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融洽课堂气氛,从而有利于高效快捷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鼓励质疑,启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一)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题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鼓励质疑、启发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必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题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重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教师要潜心寻找教材中的想象因素,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四、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创新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说:“教师不仅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
五、 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入的。”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造的火花。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另外,广泛开展语文活动,也能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树立科学教育观,努力探索优化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创造意识、创新意识,才能激起学生创造的火花,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漯河市郾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