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的幸福之花怒放在情感的沃土上

    余先秦 马学顶

    【摘要】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在课堂教学过程,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观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教学理念 教育模式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这一旷世奇问,引领着我们千年的思绪。“情为何物”,他是在追问“情”的存在的物化方式,其实“情”很难用物化的方式来表述,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只能用心理分析方法来加以表述。正因心理体验具有内隐性,使得“情”无法像物体那样可视可触,只能倚重于“感”。“直教人生死相许”是在用形象的方式阐发情感的巨大力量,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的我们,拥有的情感资源也是异常丰富的。偏偏我们传统的教学,在这上面栽了大跟头,忽视了情感的巨大作用,忘记了情感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凸现出来的最大的流弊就是情感的缺失。试问,老师在前面照宣科,一副老学究的面孔,激情何来?从字词句篇到段落大意,如庖丁解牛般地肢解课文,又如何去体味文中的情感?学生成了记录的机器,只有作笔记的份,情感如何去参与?体验又如何去生成?没有情感体验的积累与升华,又如何去发展学生的情商?又如何让学生去独抒性灵?更不要谈师生互动过程中的情感信息的有效交流,情感体悟能力的培养了。斯卡特金曾痛心地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多合理的、规范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情感缺失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情感荒漠化现象日趋严重。毕淑敏曾经问过一群孩子,“你们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们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呀!他们是多么爱你们啊!”可孩子却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是他们应该的。”俗语说,情人眼中出西施,只有心中有情,眼中才能脉脉含情,脑中才能演化出国色天香的西施。孩子们缺少换位,情感缺失,也就很难入微地体会那份关爱之情了。为何许多孩子屡屡掠夺性地侵犯他人的领空?为何校园暴力层出不穷?为何孩子杀父弑母?都是情感缺失惹的祸。蔚蓝的天空要白云来装点,健康的心灵要用情感来浇灌。传统教育难以培养出心智健全的人了。高分低能者俯拾即是,他们缺少的是什么,不仅是实践操作能力,更是与人沟通、和谐共处的能力,缺少的是对情感的调控能力。要么过分压抑自己,不知用何种方式排遣,走向自我封闭。割腕者有之,跳楼者有之,自伤自残之事,时有发生;要么肆无忌惮地渲泄,水漫金山寺,让别人来为他的痛苦埋单。孩子们的情感如此失控,作为拥有丰富情感资源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作何感想。

    反观美国,早在1960年就开展了情感教育运动。支撑这个运动的理论基础就是:心理性或诱导性教育要成功,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的内容。把社会与情感的提升视为正规教育的一部分,将情感教育融入既有的课程。可以说,不能培养健全情感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不能培养学生健全情感的教学是有缺陷的教学。我们这里所说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的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感受。在八十年代的小学课本上,每篇课文的最后一题总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老师除了唱读了几遍外,就是听写了几个词语,情从何来?时至今日,除了几个寓意故事,恐怕难有点感情在那个时空里驻守了。在今天推行新一轮课改里,专家们把情感发展推到了前台,放在“全面发展”的价值维度的层面上来研究,提高到了“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高度来认识。事实上,按照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学习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我们显然不能只把情感看作是可以促进认知发展的东西,把它放在从属地位,认为它只是一个推动者,促发者,永远只能为别人做嫁衣裳。其实它本身就是一只百灵鸟,不能老替别人歌唱。情感教育是新课程目标中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领域有它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要用虔诚的态度、淘金般的眼光来对待,“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我们要认真地去体验,去培养,去挖掘,去诱发,要让情感资源的利用效能达到最大化。在价值维度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呈现出层递性,但情感却是基石,处于基础位置。只有情感目标得到了落实,才能给态度、价值观安个“家”,才能使其安居乐业。因此,选择“情感”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又有哪些情感资源可用呢?一是教师自身拥有的情感。它来自两个方面:(1)教师已在内心世界构建起来的科学的情感体系和储备着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包含了对学生的关爱,对事业的热爱,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意识,丰富的阅历沉淀下来的情感成分等内容。(2)教师利用已有的情感态度来观照教材中“内蕴”的情感,形成了指向性强、闪耀着个性锋芒的新的情感认识,使得原有的情感结构得到不断的完善,原有的情感认识得到不断的提升。二是学生“潜伏”的情感。学生随着心智的逐步成熟,储备的情感愈来愈丰富,只不过这些都是以“潜伏”的状态存在,是个无意识的集合,很多还处于沉睡时期,犹似一座火山,尚待我们去促发。三是教材中“内蕴”的情感:教材是社会生活的浓缩,教材中内蕴的情感是社会生活情感的折射。语文教学过程,其实也是感情丰沛的师生在情感的舞台上不断舞蹈的过程。这块情感地盘,是需要师生双方精心耕作的情感园地,在这块沃土上,三种情感会相互交汇,不断碰撞,不断生成,新的体验在这里汇成滚滚洪流,一路奔向情感的汪洋大海。

    那么,语文教学的幸福之花,又当如何用情感去浇灌呢?我们不妨以阅读教学为例,来谈谈具体的行动策略。第一步,感受氛围,把握内蕴。教师可以巧设悬念,播放音乐,激情诵读,图片展示,课前猜想,图文转换,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给学生精神减负,调动激情,打关通道,让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期待心理,不由自主地摸到“内蕴情感”的地盘上,去初步体会这种内蕴的情感。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一画三问。先画一个月亮,边画边说,你能说出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诗句吗?你知道诗人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吗?你能猜想一下,作者在这首词里又会借月亮表达怎样在感情呢?老师用种种巧妙的手法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踏上了“内蕴情感”的这块热地上。然后布置任务:你们想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吗?请自由诵读这首词。学生定会激情满怀地诵读起来,在读中初步把握内蕴。读完之后,让学生谈谈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教师适当点拨,除了怀念弟弟外,可能还有什么呢?让学生初步体会那份既有对亲人的思念又有对被贬的失意的涩涩的酸痛。第二步,情趣交融,促动发展。“情”是情感,“趣”是趣理,以情感铺路,用趣理搭桥,让学生学习的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学生“潜伏”的情感与文中“内蕴”的情感会在这里深入交汇,不断碰撞,会不断冲击原有的情感结构和情感认识,构建新的情感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情情感的有效调控,要尊重学生具有个性色彩的情感。在前面教学流程的基础上,教师接着设问:苏轼被贬,与弟弟七年未见,心情如何?面对中秋之月,又有何奇异之想?思想感情又有何变化?(让学生紧抓”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细腻地去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情感),作者在夜深人静、无法入眠之时,面对骨肉分离,又作何思考?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怀?通过设问,把前面的情感与这里的趣理有机结合,让新的体验不断生成。苏轼摆脱了“共沾巾”的儿女情长,以理性的态度,旷达的胸怀,来对待骨肉的分离,来释放自己的失意与苦闷,这无疑是一种更高层次地升华了情感态度,这种情感态度无疑会促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提升。第三步,诱发体验,升华积淀。学生已有了新的体验,但还处在襁褓之中,似烟似雾,摆性强,不够清晰,不够稳固。教师可通过设计几个拓展问题,写几句精彩点评,联系实际谈感想来诱发那种朦胧的体验,使其得到升华与积淀。学完了《水调歌头》,我们可以加以追问,你最喜欢哪几句?谈谈理由,(回顾体验)。你有过苦闷吗?有过彷徨吗?那是一种什么感受,请你用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诱发体验,让情感能畅达地外化)。远方的朋友正遭受失意、苦闷与彷徨的煎熬,请你写封信来开导开导他(升华积淀这种体验)。

    诚然,在利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排除理性思维的参与,它只会使我们的情感更加理智,更加成熟。在充满情感的沃土上,语文教学的幸福之花定会开得骄阳无比。

    ★作者简介:余先秦,湖北省秭归县二中教师;马学顶,湖北省秭归县二中教师。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关爱每个学生

    摘 要:文章主要从高中班主任关爱学生的价值体现着手进行分析,提出四个方面以关爱学生为前提的班主任工作建议。高中班主任要致力通过自

  • 《蜻蜓眼》阅读欣赏教学

    黄志萍教学目标:1.从小说的题目、内容、人物、情节等方面,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分享读书的快乐,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