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摘要】《人的城市——安全与舒适的环境设计》一书以安全与舒适为环境设计的基本目标,从多角度、多层次指引新的城市环境设计理念的形成,对城市环境设计产生指导、明确发展方向。本文从作者在书中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入手,谈城市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及走向。
【关键词】人的城市;环境设计;发展趋势;指导价值
【作者单位】周渝,四川传媒学院。
《人的城市——安全与舒适的环境设计》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 ,该书提出的人与城市完美融合,打造安全、舒适的环境设计理念为我国城市环境设计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如何把握书中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并追求城市环境与人生存环境的平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
长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高楼林立、现代智能成为城市环境的新标签。在人类的发展史中,人类努力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实践工作从未停止。1929年,美国人Clerance Perry提出了“邻里单位”的城市环境设计概念,并成为当时历史时期构成城市的主要“细胞”[2]。后经过英国、瑞典以及苏联等国家的发展,这一环境设计理念演变为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念。在200年时间里,西方国家城市环境设计历经了“都市主义→非都市主义→新都市主义”的发展历程[3]。反观我国的城市环境设计,构成城市环境的基本要素也是由“邻里单位”模式发展而来,完成新中国初期城市环境的组织构成,生存空间舒适性追求也由点缀形式的绿化向大面积的绿化方向发展,形成了观赏性的城市环境。城市环境的设计离不开人对城市空间的全新理解,城市环境设计形式的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追求。但对我国大部分城市而言,目前城市建设的步伐相对落后,仅仅满足于公路的拓宽、城市综合体的建设,虽然也为人们出行、生活服务带来便捷,但却始终无法为人们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未得到全面统一。《人的城市——安全与舒适的环境设计》一书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人与城市完美融合的经典案例,以及打造安全、舒适城市环境的可行性。该书对城市发展空间进行了全新的定义和解读,为我国现阶段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极具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指导。
二
《人的城市——安全与舒适的环境设计》一书解读了城市环境设计的几个特点。
一是复杂性。城市环境设计内涵丰富,涵盖面较广。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可以被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不同区域以及地域文化决定了其不同的特点。如书中对水之城、山之城、平原之城、文化之都、城郭都市、宗教都市等城市结构的阐述。
二是综合性。城市环境设计表现出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综合性的特点。城市环境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们在长期发展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它赋予了不同城市风格各异的规划特点。如书中阐述的那样,城市环境设计当中包括观看、感受、巡游与认知,分别从景观、环境感知、移动点控制以及认知出发,将城市环境设计中的综合性因素进行拆解,分析过程更加确切。
三是渐进性。城市环境设计在执行阶段,要求协调各方面的根本利益,解决多种矛盾与相关问题。但从复杂性与综合性的角度来看,城市环境设计的变化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城市生活的主体,人是城市环境设计的创造者,从最开始的设计环节到环境建设,每个活动因素的协调程度、密切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体城市环境建设周期。
四是安全性与舒适性。人与城市,强调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营造与构建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人的城市——安全与舒适的环境设计》书中强调安全二字,是针对生存空间的安全而言。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安全,无非是预防犯罪与城市灾害。预防犯罪指的是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要构建一个易于防范的空间环境,将社区安全作为主要设计目标。可见,作者对城市环境设计的理解在安全性防范层面具有独到见解。同时,在城市防灾方面,书中对影响灾害大小的成因归类分析,结合人在受到灾害时的行为特征与集体行为,完成居住区安全意识的防灾教育。安全与舒适的城市环境相伴而生,属于一个共同的主体,城市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安全是前提,舒适是根本。
五是创造性。与其他的设计类别相同,城市环境的设计理念同样属于一种创造性行为,整体的城市布局、城市自然规划以及楼群的组合设计,都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思维,做好规划设计。同时,由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性,规划所涉及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这就要求从城市特点入手,根据人的主观感受与直观感受进行设计[4] 。这也正是该书的核心价值所在。
三
《人的城市——安全与舒适的环境设计》一书的出版,将现代城市环境设计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作者从城市环境设计的研究角度对人与城市进行了全新解读,为城市环境走向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永恒真理。人、城市、环境设计、安全舒适看似一个个词汇的排列组合,但恰恰是这些词汇构成了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的整体结构。该书对城市环境设计的发展展望,主要概括为宏观设计趋势与微观设计趋势两个方面。
第一,宏观设计趋势。即从宏观角度去看待城市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具体可以分三个层面。一是回归自然。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但随着科技进步及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原本的自然风貌已经越来越难以见到,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恶化、疏远。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空调病、星期一职业病等问题接踵而至,导致无论是在心理层面还是在生理层面,人们都更渴望在城市环境设计当中找寻到一份悠然自得,寻求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这种迫切的需求使得城市环境设计逐渐回归自然。在书中,作者也十分关注人对城市的看法,从多角度尊重环境,把握个体差异,旨在塑造一个健康城市、无障碍环境。虽然书中对城市环境设计的全新理解为城市环境设计实践提供了方向,但城市环境设计的具体实践依旧不如人意。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人造景观生硬而枯燥,如何将自然景物引入其中,让人们感受到自然情怀则成为当前城市环境设计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例如书中第一章提到的幻想空中都市马丘比丘。作为世界遗迹,马丘比丘无论是在城市构成还是后天开发,都尊重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以回归自然为主。这一点在中国香港城市环境设计中也可以发现。香港80%的土地是丘陵和山地,独特的地形使得其城市建设采取高层、高密度的发展模式。虽然建筑密集,但香港城市绿化率达到70%,为碳氧平衡提供了保障,有效改善了气候环境。二是回归历史。正是因为历史的积淀才形成我国传承上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回归历史并非历史车轮的倒退,而是在新的城市环境设计中找寻民族历史传承下来的精华。优秀的历史理念与思想回归是城市环境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诚如书中对遗迹景观的介绍、身体感受城市等,其所呈现的设计思想在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得到了全面验证。书中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这座古城将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城市设计的参照根基,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城市的古朴风貌[5]。古城街道、庭院小品,无不渗透着当地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完全与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二者相辅相成,是城市环境设计回归历史的典范。三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多元化、多层次是城市环境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日渐拥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冷漠,二者形成高度反差。精神层面的空虚通常需要依靠各种娱乐活动来抒发和缓解,协调自身矛盾所在。因此,在城市环境设计当中融入多元化、多层次的内容,有助于营造安全、舒适的城市空间。在此,上海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在那里人们既能够充分感受到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便捷,也能体会到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
第二,微观设计趋势。即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城市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环境设计的观赏性与标志性结合。现代城市环境的发展,十分注重对潜在价值的挖掘,以满足开发要求。例如城市环境设计当中的标志以及雕塑等,都集中设置在城市中心以及公共场所,这样既能达到视线聚焦的效果,又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内在价值。观赏性与标志性结合的城市环境设计,通过醒目的色彩与巨大的造型彰显城市特色。相对大型的雕塑以及建筑物而言,小型标志同样承载着装点城市的作用。远近距离装饰性与标志性的结合,烘托出近距离的亲和性,共同打造出城市环境关注焦点。二是功能复合化倾向。现代城市环境设计更倾向于开发环境元素,实现装饰实用物的装饰作用与使用功能。功能复合化倾向是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的一个基本走向,保证在有限的空间构成当中实现环境的和谐与友好。功能复合型城市环境设计要求能够同时具备多种功能,将装饰、实用、层次构建等多种功能有机整合,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环境设计风景。三是安全性与舒适性结合。这不仅是书中论述的主体内容,也是城市环境设计未来发展的一个微观层面趋势。安全与舒适互为城市环境设计的前提条件,从而推动城市的迅速发展。第四,动态与静态完美融合。在城市环境设计当中,水是一个重要的装饰元素,可静可动是水的基本特点。静态装饰如城市湖泊,动态装饰如喷泉设计。虽然当前城市环境设计已经将水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但其内涵依旧有可提升的空间。《人的城市——安全与舒适的环境设计》中以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为例,将水对城市环境设计装饰的作用进行展现[6]。正是这种水与城市的完美融合,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空间所展现出的魅力,拉进了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
《人的城市——安全与舒适的环境设计》从人的城市入手,以安全与舒适为前提条件对城市环境设计展开研究,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城市环境设计的独到见解与心得体会。该书指出当前城市环境设计所产生的弊端——现代化、智能化导致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无法真正协调一致,走向统一。作者将这一弊端作为研究重点,论述如何协调人与城市的关系,达到安全与舒适的设计目的,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让研究内容更具体,为现代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理念。
[1]刘海平. 基于环境科学优化城市公园的设计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7).
[2]杨岚.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9).
[3]余向勇.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水环境系统研究——以宜昌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1).
[4]董冠华. 西安城市生态建设与景观绿色生态环境发展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5).
[5]叶良飞,包存宽. 基于可持续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