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口的预测
刘亚平 刘云忠
摘 要:考虑到人口连续变化的规律,用微分方程解出人口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求得人口净增长率,并对美国1980年以后的人口数进行计算,发现与实际数据不符,继而对原来模型进行改进。利用1790—1850年、1860—1920年、1930—2000年这三个时间段的数据建立指数增长模型,对未来美国总人口进行预测,发现在短时间内,美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关键词:美国;人口预测;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
中图分类号:C923?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3-0175-03
一、人口预测方法
人口问题是当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对未来人口进行预测,有效控制人口增长,首先要正确认识人口变化的规律。本文通过对美国1790—1850年、1860—1920年、1930—2000年这三个时间段分别建立指数增长模型,确定三个时间段的人口增长率,并对三个模型进行检验。利用1790—1980年间美国每隔10年的人口数据建立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并对每隔10年的人口数量进行预测,然后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如果二者差异较大,则改进以上模型,寻找更加合适的模型来进行预测和分析。
二、基本假设
假设1: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外界大环境的影响。
假设2:各年的人口数据真实准确。
假设3:人口增长率记为r,记时刻t的人口为x(t),初始时刻t=0时人口数为x0。
假设4:马尔萨斯人口模型中,一是记单位时间人口增长率为常数r,二是t时刻人口x(t)对t连续可微。
假设5:指数增长模型中,假设人口净增长率为变量r。
三、建立模型
(一)建立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
记1790年美国人口数为x1790,在t至t+?驻t这一时间内,美国人口的增量为:
(二)求解马尔萨斯模型
根据实际数据,利用线性最小二乘法直接进行参数估计比较麻烦,因此在两边取对数,记lnx(t)=y,lnx1790=ln3.9=1.36=a,则原方程化为y=a+r(t-1790)。利用1790—1900年的数据进行拟合,得到r=0.02142。
另外,利用Matlab可以得到预测数据与實际数据的对比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实线表示利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预测的美国人口数据,正方形黑点表示美国实际的人口数据。
则每隔10年预测人口为:x1990=332.1,x2000=412.8,x2010=517.7,x2020=646.5,x2030=799.3。然而查阅美国相关年份人口数据,美国1990年的实际人口为248.7百万,2000年的实际人口为281.4百万,2010年的实际人口为307.0百万。通过这三个数据就可以发现,利用马尔萨斯模型预测的人口数与实际人口数出入较大,因此改进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以得到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人口增长模型。
(三)建立指数增长模型
事实上,人口增长率受实际生活中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假设人口增长率线性递减。在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下,根据实际数据,建立指数增长模型,其中记当年人口数为x0,10年以后的人口数为x1,增长率为r保持不变,则:
(四)对指数增长模型求解
利用Matlab和模型(1)对1790—2000年的数据进行拟合,现对问题进行变形处理,对x(t)=x0ert两边取对数可得lnx(t)=lnx0+rt。用Matlab可得到:r1=0.2956,x0=3.9401。
所以,1790—1850年的拟合函数为线性函数lnx(t)=1.3712+0.2956t,即x(t)=3.9401e0.2956t,由Matlab得到拟合函数,与离散图的图像进行对比,得到本文图2。
比较拟合的曲线图与散点图可以发现,与实际人口数据的增长情况相吻合(见图2)。
类似的,可以发现,1860—1920年、1930—2000年与实际人口数据的增长情况相吻合(见图3、图4),对应的拟合函数分别为:
(五)模型评价
根据三个模型,分别求出用指数增长模型预测的1800—1850年、1860—1920年、1930—2000年的人口数(见本文表1至表3)。
由此可见,相对于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在短期内运用指数增长模型对人口数进行预测是比较准确的。但该模型中,人口数将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无限增长,显然,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在资源与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下,人口是不可能无限增长的,当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后,增长速率将会慢下来。因此,为了更好地预测人口的增长趋势,需要研究更贴近实际的模型来解决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颖.数学建模在实践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12):106-108.
[2]? 张健.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值分析课堂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70-71.
[3]? 刘令,杨力,林源.基于指数增长模型的全国人口预测[J].山东工业技术,2014,(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