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借贷畸形异化与改进策略研究

    范又予

    摘要:校园借贷有利于满足大学生资金缺口需求,培养金融理财意识,以及金融机构开拓新市场和培育忠诚客户群,但近年来正呈现出畸形异化发展态势。文章揭示了校园借貸畸形异化发展现象、根源及其影响,针对性地提出校园借贷正常化发展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校园借贷;畸形异化;改进策略

    一、校园借贷的畸形异化发展

    按照成长链金融理论,大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属财富透支期),该类群体已有一定的合理消费需求,且该群体也可通过积攒压岁钱、零用钱、奖学金构建自己的收入来源,以及未来将逐步成长为社会的精英层,应当说产生一定的借贷需求和借贷供给是合理的,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生活、学业和社交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金融理财意识,此外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培养忠实客户群。然而事与愿违,近期的“校园贷”问题不断,丑闻一波接一波,悲剧一个接一个上演。而近期多起闹得沸沸扬扬“裸贷”事件,再次将“校园贷”推上风头浪尖。从暴露的一个个“校园贷”悲剧中不难梳理出校园借贷畸形发展的结论。

    (一)大学生举债盲目

    从大学生的现实购买力来看,根据教育部披露,我国大学生每学期的平均收入约6000元,主要有家庭支持,也有少部分来自大学生兼职所得。但目前大学生负债2万元左右已司空见惯,超上班族平均消费借贷金额,已非大学生债务期内收入能够覆盖完全,这与金融借贷规律严重不符。

    (二)借款条件涉嫌违法

    由于大学生一般无抵押物和稳定收入,为拓展这一蓝海市场,“校园贷”贷款门槛不断被降低,目前绝大多数借贷平台仅需大学生提供身份证、学生证就能放贷数万元。但是,借贷平台为控制风险,往往采取诸如手握身份证拍裸照、不按时还贷则泄露个人信息等涉及人身安全的担保方式,这显然与抵押、质押、保证、留置和定金等合法的财产担保方式相违背。

    (三)借贷成本远超红线

    虽然各类广告、借贷合同显示的借款利率处于红线范围内,甚至有些借贷还显示借贷成本很低,但是校园借贷一般有较大比例的保证金、服务费、以及事实的“利滚利”、“催收费用”、“逾期费用”等,最终总的借贷成本将远超24%的红线,极端的案例更是高到令人咋舌的300%以上。

    (四)放贷机构动机不纯

    以银行为例,一般地,放出贷款主要是获起利息收入,风险控制目标是“放得出、收得回”。但是,很多主营校园借贷的机构,其放贷主要目的或者主要收入来源,不是放贷利率,他们的优质客户不是按期还本付息客户,而已逾期违约客户,由此而收取逾期费、催收费等名目众多的费用,进而产生巨额“暴利”。

    二、校园借贷畸形异化的动因

    (一)消费观念畸形异化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主要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正常地,作为成长期的大学生,应因完成学业和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举债才是合理的借贷。但根据赵宗宝等人(2005)的研究显示:当前大学生借款用于基本消费的仅占36.8%,而用于娱乐、社交等领域占比却高达56.7%。造成这一畸形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家庭收入不断提高,而受计划生育政策制约,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小孩,由此当前大学生多数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改革开放前以及初期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逐步消失,形成了高消费的局面。二是部分大学生受西方享乐主义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再加上各个大学生家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一些家境一般甚至贫困的大学生难免产生攀比心理和虚荣心,不自觉产生“看齐意识”,陷入“吃美味、穿名牌、玩高档”的盲目高消费误区。在这种畸形、错误消费观念的引导下,当入不敷出时,举债消费便成为必然,一大批大学生“负翁”也就油然而生。

    (二)正规金融供给不足

    自招商银行发放首张大学生信用卡起,大学生信用卡业务一度急剧飙升,较好地满足了大学生提前消费和小额融资需求。但由于大学生收入来源渠道极为有限、信用意识淡薄等原因,逾期、违约情况较多,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银监会于2009年全面叫停大学生信用卡业务。虽有极少数银行仍推出大学生信用卡,但审批严、额度低。同时,政策性助学贷款面向群体范围小、用途单一,尚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消费借贷需求。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消费借贷需求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约有60%以上的大学生有消费借贷需求,同时,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 2016》测算披露,每名大学生每年分期消费需求约5000元,按照教育部披露的全国大学生在校人数3700万计算,全国大学生每年消费借贷需求总额约1100亿元。如此巨量级的金融供给缺失,为金融中介进军高校提供了无限动力,各类鱼目混珠、参差不齐的非正规金融也迅速在各大高校跑马圈地,一条涵盖 p2p 平台、校园经理和学生中介的高校借贷利益链条,已悄然延伸至各大高校。

    (三)从严金融监管缺失

    “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虽对正规金融领域具有较强的监管约束力,但对处于“非正规”行列的校园借贷,却难以得到有效监管。而作为校园借贷的主要方式——P2P的监管目前权责尚不明确,处于监管真空状态,这为不法分子入侵校园这一片“纯土”提供了良机。且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难免不受不法分子的冲击。同时,多数大学生缺乏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对于“不法分子”粉饰过的融资成本难以准确计量,对于借贷的霸王条款难以辨识,由此造成“裸条”、“超高利贷”等情况发生。

    (四)互联网金融兴起

    如果说大学生消费观念的畸形异化为校园借贷提供了需求基础,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为畸形异化的校园借贷提供了供给基础,从严监管为畸形异化的校园借贷提供了制度“良机”,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则是为校园借贷则从技术和渠道支持,扫除了借贷进校园的最后一道壁垒。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传统的金融模式彻底被颠覆,投资者和融资者不再需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媒介”,而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平台撮合,即可实现投融资目的。这种高效、简便的融资方式,恰恰与大学生无收入、无抵押物的特征高度吻合,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借款的可获得性。

    三、校园借贷畸形异化的影响

    畸形异化的校园借贷,虽然解决了大学生融资需求的燃眉之急,顺应了不法中介机构“暴利”需求,但将其形容为“洪水猛兽”不为过。

    (一)制约大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本是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交际技能以及修养人性的神圣地方,但极易获取的“校园贷”容易转移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大学生容易陷入荒废学业、贪图享乐、互相攀比的困境。同时,一旦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则诸如“利滚利”、“曝裸照”、“非法拘役”、“非法公布个人隐私信息”等将使大学生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面临人身安全风险,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二)增加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金融机构对大学生放贷本应基于大学生未来现金流,但是畸形异化后的校园借贷,其放贷主体目的是短期内获取暴利,这无疑是将本应该大学生本人承担的风险转嫁到了学生家长身上。对于条件一般甚至困难的家庭,如果有一个“花爸妈的钱不心疼”、“善于”“透支未来的钱”的大学生,无疑会背上沉重“子债父偿”的经济负担。

    (三)埋下校园及社会治安隐患

    校园借贷畸形异化后,大学生容易陷入“利滚利”困境,受“高利贷”残酷禁锢。特别是一些借贷机构不采取诸如正常的诉讼追偿方式,而是通过采取骚扰、胁迫、跟踪、盯梢、非法拘役以及其他极端手段逼债,极大地威胁着大学生的人身自由和安全,给校园治安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同时,由于校园借贷系经济金融案件,公安机关一般不愿参与其中,通常仅是制止和打击因“高利贷”引起的暴利违法犯罪,且法院往往难以认定高利贷,致使大学生难以利用现行法律武器对抗畸形异化的校园借贷,由此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压力。

    (四)扰乱金融正常运行秩序

    畸形异化的校园借贷,其贷款门槛无底线、借贷成本远超红线、担保条件设置违法、追偿手段残暴,且涉及总金额、学生数量规模较大,极大地扰乱了金融正常运行秩序,不利于消费金额的正常发展,不利于构建成长链消费金融体系,也给金融监管带来极大压力和考验。

    四、校园借贷畸形异化的改进策略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是通过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理性、适度的消费观,及时发现、纠正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行为。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培养选树勤俭节约方面的先进典型,营造崇尚节约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消费习惯,杜绝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现象。三是鼓励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勤工俭学,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财富,做到自立自强。

    (二)提高大学生金融知识普及水平

    一是各高校应通过开设金融学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让大学生了解金融运作原理,对借贷形成理性认识。二是金融监管部门、正规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金融行业发展前沿动态,认清畸形异化校园借贷的“庐山真面目”,掌握逾期滞纳金、违约金、单利与复利等基本金融常识,切实增强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三是高校及社会媒体要大力宣传、推送畸形异化校园借贷典型案件,做到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所谓的“零首付”、“零利息”等低门槛、低成本借贷的识别力与免疫力。

    (三)强化校园借贷监督管理举措

    一是责令校园借贷机构摒弃错误的放贷动机,严格按照金融规律开展业务,依大学生个人及家庭还款能力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放款额度,如实履行实际综合借贷成本计算告知义务,严禁采取非法担保方式和催收举措。二是提高校园借贷平台准入门槛,探索建立校园借贷专项金融许可制度,推行“黑名单”和“白名单”制度,确保校园借贷机构规范运行,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三是明确校园借贷监督管理责任部门,公检法部门要加大畸形异化校园借贷特别是“高利贷”打击力度,做到有部门管,有手段制止。四是建立校园畸形异化借贷实时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评估和化解处置校园借贷潜在风险,避免出现系统性校园借贷风险。

    (五)增加正规金融资源供给力度

    一是探索建设和发展校园社区银行,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大学生特点的金融产品,为大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成本低廉的金融借贷服务,满足学生合理的借贷需求。二是挖掘校内外资源,筹集专项基金,建立健全既有共性需求、又能体现个体差异的资助模式,满足学生拓展学习、创新创业等发展性资金需求。三是完善大学生助学贷款、助學金、奖学金等制度,保障国家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生活费等保障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明志.嬗变与应对:基于当代大学生借贷消费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赵宗宝,等.透析大学生“负翁”消费意识[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3]李明然.校园借贷:馅饼,还是陷阱[N].光明日报,2016-3-29.

    [4]佚名.“校园贷”类 P2P平台面临的风险隐患及监管对策[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6(03).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理性看待“不买房一代”的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社会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根据该蓝皮书的调查显示,毕业一年后,约三成90后大学毕业生居住面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