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孔雀舞的演变分析与理性思考
张瑶
摘要:孔雀舞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一种傣族民间舞蹈。经历了世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得孔雀舞各具特色。孔雀舞的舞台发展由原来的写实走向写意,由形式之“灵”走向精神之“灵”,由民族化到时尚化。运用现代意识,顺应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合理借鉴外来舞蹈元素的长处为我所用,走出一条孔雀舞的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孔雀舞 演变 思考 健康之路
“孔雀舞”是人们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较大的民族舞蹈之一,孔雀舞从传统走入现代,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将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顿,但同时也拥有现代发展的机缘。本文研究了舞台作品发展中的孔雀舞,通过对发展脉络的掌握,分析它在发展中的特征,分析作品的精髓,找到创作中的弊端。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历史与逻辑结合,分析、比较,从历史研究中研究,探寻舞蹈发展的健康道路。
一、建国后舞台走向转变的孔雀舞
(一)孔雀舞的传统特征
孔雀舞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一种傣族民间舞蹈。经历了世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得孔雀舞各具特色。含蓄的感情,丰富的舞蹈语汇,雕塑性的舞姿,丰富多彩。动作多在半蹲姿态,膝盖均匀的颤动,身体以及手臂的动作特点,形成了它三道弯的动作特点,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相同的舞蹈动作配上不同的手形绘有不同的意境和美感。优美的动作,柔韧的内在使得孔雀舞有一种不同与其它舞蹈的灵气。
(二)表演者由男性到女性的转变
从孔雀表演者的性别来看,编导转变了思想,更倾向于女性,动作也因此而柔美,伴奏方面加入了吹奏乐器包括笛子,萧,唢呐等并且保留了象脚鼓和铓、锣,舞蹈艺术表现力增强。此外,舞蹈从写实开始走向写意,服装改为下摆宽大有翎纹图案的长裙,头上带着孔雀的头饰,演员的肢体得以解放,突出了孔雀的女性特征。
编导发现用傣族姑娘的形象来模仿孔雀的灵美与优雅,能够突出以及更好的体现舞蹈的内涵,于是编导创作了女子群舞,散式的长裙,服饰道具的变化极大地解放了肢体的表现力。金明的《孔雀舞》就创作出了美丽优雅,具有内涵且高尚的傣族女性孔雀的形象。
(三)舞台孔雀舞舞蹈形式的转变
金明的《孔雀舞》是以群舞的形式重复演绎了这个传统题材。《孔雀舞》舍弃了个人表演的个性化细节,以整齐的以步伐、均匀的呼吸和有条不紊的舞姿赋予整个舞蹈自然大方的基调,编导充分利用群舞善于营造整体气氛的优势和潜质。运用丰富的舞台调度手段 ,半圆、三角、圆形、大斜排以及斜向的四横排,流畅自然的过渡,令整个画面绚丽多彩,也使民间的孔雀舞,完全蜕变为舞台上的艺术品。
二、《雀之灵》“灵”的呼唤
1986年杨丽萍的《雀之灵》获得巨大的成功,它体现了当时人民的审美观在提高,人们需要接受一些不同与以往的创新的舞蹈台作品。《雀之灵》是以突出女性的曲线美,优雅美以及意境美的一部创新的作品。孔雀的灵性,生命的感悟,悠然的意境,通过舞蹈者指尖和舞姿得到了体现。依据情感和舞蹈形象的需求大胆创新编创出了新的舞蹈语汇,动作灵活多变,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与建国早期的孔雀形象相比,杨丽萍的孔雀形象创造是艺术上的一次大飞跃。
(一)精神之“灵”的生命呼唤
《雀之灵》至今所有欣赏者都无不为之陶醉,被作品透射出来的深邃的诗情画意所打动。因为杨丽萍超越了外在形态的模拟,而是以“神”来作为“形”之变异和延展的内在依据。不仅使孔雀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还创造出了一个精灵般的、高洁的生命意向。杨丽萍用“心”而舞,将孔雀的细微的姿态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仿佛看到了一颗生命之星在闪烁舞动着。用肢体表现着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思索和追求。当杨丽萍在舞台上高雅的舞动着女性的身体,单纯的审美意识被加强了,而这种审美的转变并并没有落入低俗,借助傣族传统文化中孔雀高雅的形象。《雀之灵》犹如一个蓝色的梦境,一个无限纯净的世界,在那神秘的境界中,生命之河在流淌,洗涤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二)《碧波孔雀》独特的表现手法
《碧波孔雀》以一种艳丽的色彩呈现一群富有现代感的孔雀的形象。编导将传统舞蹈动作与西方阿拉伯动作相结合,从体态到动律再到形象本身完全改变了传统孔雀舞的面目。舞蹈中的音乐是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间部分穿插阿拉伯式的鼓点,在音乐方面是一种另类的突破。
《碧波孔雀》应该是一个突破性的作品,注重视觉效果,传统舞姿与现代动感的节奏相结合,亮点在于其中加入了异域舞蹈的色彩,迎合了现代人的感观审美。编导似乎十分热衷于这种夸张的中段表演其次《碧波孔雀》中妩媚、夸张的表情更具有西方的外向型性格。整个舞蹈突出女性的美丽,思想开放直接,这与传统的傣族舞蹈有着很大的差异。
(三)探索孔雀舞的健康之路
孔雀舞的创新必须坚持民族的本有特征,在本民族的传统特征上寻求创新发展,才能承载起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无论是从服饰、舞种还是音乐,都应当注意结合的恰到好处。让我们既看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气息,又体会到创新后的现代多样化。这样孔雀舞才能在开放的文化语境中,在多元文化交流的框架中,寻找其在现代发展中的融合与继承,进步与发展, 找到一条孔雀舞健康发展的道路。让傣族孔雀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整合,获得新的视觉灵魂,得到新的生命力。
三、结语
本文从建国后孔雀舞初期的形态与变化开始进行分析,由表演者性别的转变到舞蹈形式的转变,再到舞蹈精神的升华,最后到神圣意境的淡化,通过作品之间的比较反映了孔雀舞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并引发在新时期对孔雀舞的理性思考。孔雀舞的创新,应该运用现代意识,顺应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合理借鉴外来舞蹈元素的长处为我所用,才能走出一条孔雀舞的健康发展之路,做到既有民族的个性,又有世界的共性。
参考文献:
[1]隆萌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刘金吾.傣族舞蹈[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3]汤耶碧.傣族舞蹈艺术[M].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
[4]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刘健.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摘要:孔雀舞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一种傣族民间舞蹈。经历了世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得孔雀舞各具特色。孔雀舞的舞台发展由原来的写实走向写意,由形式之“灵”走向精神之“灵”,由民族化到时尚化。运用现代意识,顺应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合理借鉴外来舞蹈元素的长处为我所用,走出一条孔雀舞的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孔雀舞 演变 思考 健康之路
“孔雀舞”是人们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较大的民族舞蹈之一,孔雀舞从传统走入现代,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将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顿,但同时也拥有现代发展的机缘。本文研究了舞台作品发展中的孔雀舞,通过对发展脉络的掌握,分析它在发展中的特征,分析作品的精髓,找到创作中的弊端。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历史与逻辑结合,分析、比较,从历史研究中研究,探寻舞蹈发展的健康道路。
一、建国后舞台走向转变的孔雀舞
(一)孔雀舞的传统特征
孔雀舞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一种傣族民间舞蹈。经历了世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得孔雀舞各具特色。含蓄的感情,丰富的舞蹈语汇,雕塑性的舞姿,丰富多彩。动作多在半蹲姿态,膝盖均匀的颤动,身体以及手臂的动作特点,形成了它三道弯的动作特点,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相同的舞蹈动作配上不同的手形绘有不同的意境和美感。优美的动作,柔韧的内在使得孔雀舞有一种不同与其它舞蹈的灵气。
(二)表演者由男性到女性的转变
从孔雀表演者的性别来看,编导转变了思想,更倾向于女性,动作也因此而柔美,伴奏方面加入了吹奏乐器包括笛子,萧,唢呐等并且保留了象脚鼓和铓、锣,舞蹈艺术表现力增强。此外,舞蹈从写实开始走向写意,服装改为下摆宽大有翎纹图案的长裙,头上带着孔雀的头饰,演员的肢体得以解放,突出了孔雀的女性特征。
编导发现用傣族姑娘的形象来模仿孔雀的灵美与优雅,能够突出以及更好的体现舞蹈的内涵,于是编导创作了女子群舞,散式的长裙,服饰道具的变化极大地解放了肢体的表现力。金明的《孔雀舞》就创作出了美丽优雅,具有内涵且高尚的傣族女性孔雀的形象。
(三)舞台孔雀舞舞蹈形式的转变
金明的《孔雀舞》是以群舞的形式重复演绎了这个传统题材。《孔雀舞》舍弃了个人表演的个性化细节,以整齐的以步伐、均匀的呼吸和有条不紊的舞姿赋予整个舞蹈自然大方的基调,编导充分利用群舞善于营造整体气氛的优势和潜质。运用丰富的舞台调度手段 ,半圆、三角、圆形、大斜排以及斜向的四横排,流畅自然的过渡,令整个画面绚丽多彩,也使民间的孔雀舞,完全蜕变为舞台上的艺术品。
二、《雀之灵》“灵”的呼唤
1986年杨丽萍的《雀之灵》获得巨大的成功,它体现了当时人民的审美观在提高,人们需要接受一些不同与以往的创新的舞蹈台作品。《雀之灵》是以突出女性的曲线美,优雅美以及意境美的一部创新的作品。孔雀的灵性,生命的感悟,悠然的意境,通过舞蹈者指尖和舞姿得到了体现。依据情感和舞蹈形象的需求大胆创新编创出了新的舞蹈语汇,动作灵活多变,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与建国早期的孔雀形象相比,杨丽萍的孔雀形象创造是艺术上的一次大飞跃。
(一)精神之“灵”的生命呼唤
《雀之灵》至今所有欣赏者都无不为之陶醉,被作品透射出来的深邃的诗情画意所打动。因为杨丽萍超越了外在形态的模拟,而是以“神”来作为“形”之变异和延展的内在依据。不仅使孔雀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还创造出了一个精灵般的、高洁的生命意向。杨丽萍用“心”而舞,将孔雀的细微的姿态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仿佛看到了一颗生命之星在闪烁舞动着。用肢体表现着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思索和追求。当杨丽萍在舞台上高雅的舞动着女性的身体,单纯的审美意识被加强了,而这种审美的转变并并没有落入低俗,借助傣族传统文化中孔雀高雅的形象。《雀之灵》犹如一个蓝色的梦境,一个无限纯净的世界,在那神秘的境界中,生命之河在流淌,洗涤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二)《碧波孔雀》独特的表现手法
《碧波孔雀》以一种艳丽的色彩呈现一群富有现代感的孔雀的形象。编导将传统舞蹈动作与西方阿拉伯动作相结合,从体态到动律再到形象本身完全改变了传统孔雀舞的面目。舞蹈中的音乐是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间部分穿插阿拉伯式的鼓点,在音乐方面是一种另类的突破。
《碧波孔雀》应该是一个突破性的作品,注重视觉效果,传统舞姿与现代动感的节奏相结合,亮点在于其中加入了异域舞蹈的色彩,迎合了现代人的感观审美。编导似乎十分热衷于这种夸张的中段表演其次《碧波孔雀》中妩媚、夸张的表情更具有西方的外向型性格。整个舞蹈突出女性的美丽,思想开放直接,这与传统的傣族舞蹈有着很大的差异。
(三)探索孔雀舞的健康之路
孔雀舞的创新必须坚持民族的本有特征,在本民族的传统特征上寻求创新发展,才能承载起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无论是从服饰、舞种还是音乐,都应当注意结合的恰到好处。让我们既看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气息,又体会到创新后的现代多样化。这样孔雀舞才能在开放的文化语境中,在多元文化交流的框架中,寻找其在现代发展中的融合与继承,进步与发展, 找到一条孔雀舞健康发展的道路。让傣族孔雀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整合,获得新的视觉灵魂,得到新的生命力。
三、结语
本文从建国后孔雀舞初期的形态与变化开始进行分析,由表演者性别的转变到舞蹈形式的转变,再到舞蹈精神的升华,最后到神圣意境的淡化,通过作品之间的比较反映了孔雀舞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并引发在新时期对孔雀舞的理性思考。孔雀舞的创新,应该运用现代意识,顺应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合理借鉴外来舞蹈元素的长处为我所用,才能走出一条孔雀舞的健康发展之路,做到既有民族的个性,又有世界的共性。
参考文献:
[1]隆萌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刘金吾.傣族舞蹈[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3]汤耶碧.傣族舞蹈艺术[M].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
[4]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刘健.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