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眼中的美国学前班教育

    潘月娟

    

    与他者的相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从而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以完善自我。目前我们看到的对国外学前教育特点的介绍以及对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主要是从成人的视角及价值观来作分析和判断的,儿童对异国文化中的学前教育实践又有怎样的感受和认识呢?倾听和了解儿童的感受与观点,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国外学前教育实践,可能会揭示一些被成人误读或忽略的特征,也可能为成人视角的分析提供有益的补充和佐证。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结识了来自广州、上海、西安、重庆、合肥、郑州的访问学者,他们的子女都在国内的幼儿园上过小班和中班,在随父母到美国后就读于美国公立小学的学前班①。这些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到了他们在美国的学前班就读的经历以及对美国学前班教育的感受,这或许能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美国孩子入学前一年接受的教育,为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在美国的学前班里很自由,

    但是违反规则也会受到严厉惩罚

    这是孩子们感受最强烈的一点。他们觉得在美国的学前班里教师管得特别少,学生都是自己做事、自己玩,但学生若是违反了规则,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午饭我们不在自己教室吃,是到餐厅去吃。每个班有自己的桌子,我们可以自己选坐在哪里、和谁坐在一起,吃饭时也可以聊天。Sky特别滑稽,有一次他挤了很多番茄酱,弄得到处都是,笑死我们了。Elsa不喜欢吃胡萝卜,她就扔了。

    ——Tongtong

    我们在户外就是跑来跑去地玩,老师基本上不管。有一次跑着玩,别班的一个同学在后面推我,我一下摔在地上,肚皮、胳膊肘、下巴都擦破了。老师带我去医务室涂了药水,贴上创可贴。后来,推我的那个同学的家长被叫来了,老师说,如果下次再这样就让他停学一天。

    ——Lele

    坐校车有很多规则,不能迟到,不能站起来,不能走动,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推推搡搡……有一次早晨去上学,我们坐上校车,校车已经关门启动了,这时看到Peter追过来,可是司机没管他。Peter的妈妈也没有开车送他,后来他是自己走着来上学的。还有一个同学经常在校车上走动,还大声喊叫,每天坐校车都会被司机说,司机已经提醒他好多次了,后来有一次他早晨坐校车时又站起来说话,老师就叫他的家长下午来学校接他,并且后面幾天不许他再坐校车了。

    ——Yueyue

    自由自主是已有的关于美国学前教育的介绍中经常被提及的一个特点,这一点在孩子们的描述中也得到了印证。从以上孩子们描述的进餐和户外游戏的场景,我们可以发现,在美国的学前班,教师的确给孩子们较大的自由空间,孩子们可以在餐厅自由地就座和交谈,可以在户外随意地选择玩耍的场地、器械、伙伴、形式。在我国的幼儿园,教师出于维持秩序和保障安全的考虑,通常不会给予孩子如此大的自由度,有的教师甚至会对各个活动环节中孩子的行为作出详细的规定和限制。在美国的学前班,教师之所以敢于放手,与美国的教育机构和家长对安全与伤害、自由与规则的理解有关。一方面,安全与伤害相对,美国的教育机构和家长对孩子所受意外伤害的容忍程度以及学校责任的理解有别于我国。美国学前班教师的班级管理逻辑是,只要不是导致严重身体伤害的行为都是在安全范围内的,所以都是被允许的。并且,他们认为学生在学校因参与各项活动而造成身体上的轻微伤害在所难免,对此,学校不存在照护不当的过失。Lele妈妈对此感触颇深。那一次,Lele摔得浑身是伤,她期待着教师最起码会向她说明一下情况,因为在国内上幼儿园时,如果发生这样的意外伤害,教师一定会周到地向家长说明、解释,然而,美国学前班的教师既没有当面解释,也没有通过电话、邮件或短信等其他方式与她沟通。而在我国,一些家长过度在意安全问题,对孩子在游戏中出现的轻微磕碰都无法接受,一旦发生便会责令幼儿园和教师做出道歉或赔偿。家长的过度维权束缚了教师,迫使教师不得不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动。另一方面,美国学前班的教师是在保障基本的安全与秩序的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度。自由与规则相对,规则就是为了保障安全与秩序,规则清晰界定了自由的边界。在美国的学前班,教师对规则的执行非常严格,并且要求孩子切实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由是对自身的需要、行为的意识与控制,也是对他人权利、需要的尊重与保护。在不侵犯他人权益、不给自己带来严重伤害的前提下,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都是被允许的。

    在美国的学前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

    在美国的学前班,教师对每个孩子在班级中的角色与贡献的重视,也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发现,教师会给班上的每个人分配不同的任务,人人都有机会,并不是只有事事争第一才能有机会。

    美国老师也发贴画,还经常发些小奖品。我拿到过“阅读之星”的奖牌。因为我天天到校,不缺席,还得过“最棒男孩”的称号。那天,我们班的Justin也得了一个奖牌,因为他做到了一整天都没有大叫。Justin天天戴着一副大耳罩来上学,你必须轻声和他说话才行,不然他就冲着你大叫。

    ——Zhenyu

    老师给每个人都安排了任务,我们在一天里都要负责这个任务,比如,有的当队首,有的当队尾,有的专门给老师递夹子。老师上课时,负责递夹子的同学就站在老师旁边,给老师递夹子。刚开始我不懂,下课排队时,我很快收拾好了东西,就跑到走廊上站到第一个,后来就被老师牵到后面去了。Sky收拾东西也很快,但他是做队尾的,他一出去就站到最后面去了。数学课时,我要帮老师教不会的同学。

    ——Xuyou

    虽然让孩子轮流做值日生的做法在我国幼儿园也很普遍,但有的教师会将一些日常活动机会作为激励和强化孩子某些行为的奖励,比如第一个吃完饭的孩子可以由他来选看什么动画片,去户外活动时第一个去排队的孩子可以牵老师的手,回到活动室第一个换好衣服的孩子在集体活动时可以坐在老师身旁。从成人的角度来看,赋予优胜者以特权或分配给他们稀缺的资源,这一方式可以在群体中寻找典范、树立榜样,激发同伴之间的观察学习。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人口多,每个人分配到的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就少,所以我们的社会是一种高度竞争、高度筛选型的社会,教师通过这种鼓励“争第一”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抗压能力,可能有助于孩子适应社会。但是,对孩子们来说,这给他们带来的可能只是无意义的竞争与横向比较带来的压力,也可能会导致他们在价值追求上的偏离。比如,教师允许第一个换好衣服的孩子集体活动时坐在自己身边,坐在老师身边是一种强化物,教师想要强化的行为是自觉换好衣服,但孩子所关注到的可能只是“快”,或者只是讨好老师。而换衣服这一环节的培养任务应指向独立、自主,而非速度和讨好权威。这种教育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实质上是在社会比较中突出个体的优势,用这种比较优势来塑造个体的自我认同,并利用个体获得外界肯定的心理需求来控制个体,最终实现对班级的控制。但这并不利于培养人格健全、自我同一、精神富足的个体。美国学前班的教师让每个孩子在集体中有自己的任务和角色,这一做法是对个体的独特自我的肯定,即我就是我,不是因为比别人优秀才是我。孩子的行为表现和能力水平一定会存在个体差异,但教师没有刻意地去鼓励同伴之间的竞争和比较,而是强调每个人的角色与贡献,以培养平等的、独立的个体以及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美国上学前班,

    每天都有很多读写和数学作业

    很多关于美国学前教育的文献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在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孩子们成天在玩。但孩子们亲身感受过之后发现,美国学前班的一日生活似乎不同于我们的印象或想象。孩子们发现每天也有学单词、写句子、做数学题的任务,而且在他们看来,这种读写和数学的训练任务还挺多的。尽管班里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自由游戏、阅读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不同类型的聚会(海盗派对、睡衣派对、节日派对、冬日嘉年华等)、远足等,但是大量的纸笔练习还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提示我们应该将美国的学前教育区分为5岁之前的教育(preschool)和5岁之后的教育(kindergarten),这样可能更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美国学前教育实践的特点。

    每天早晨老师都会发很多作业纸,感觉作业好多啊!有一次我跟着妈妈去洛杉矶了,回来后桌子上有厚厚一摞,20多张作业纸,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完。

    ——Lele

    老师给我们发作业纸,上课时,老师会教作业纸上的内容。英语太难了,很多词我都不会,有的连Diago也不会。数学太简单了,我一看就会。

    ——Sizhe

    老师还给我们考试,然后会告诉家长。

    ——Yueyue

    从孩子们的感受可以看出,美国学前班日常教育中的读写和数学能力训练比我们想象得要多。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反映,美国的学前班很重视阅读:学校每周有一次图书馆活动,孩子可以从图书馆借书回家;每天早晨到校后,孩子可以利用电脑阅读电子绘本,读完后还要回答问题;孩子每天在家要读一本绘本,每个月还要提交阅读记录。美国的学前班招收5~6岁儿童,帮助儿童在上小学一年级之前做好读写和数学准备是学前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前班的教师会根据儿童发展标准对孩子进行测评,一年要测评四次,每次测评结束后,教师都会约每个孩子的家长单独谈话,反馈孩子的发展状况。

    由于美国的教育实践过分强调个性、自主探索等,造成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数学能力较弱,加之教育由各州政府负责,导致州际差异较大、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提高教育标准、基于标准提升教育质量成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1994年克林顿政府出台《2000:美国教育目标法案》(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2001年小布什政府出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2010年全美州长协会和全美首席教育官理事会共同发起制定《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这些法案和标准的颁布、实施,都反映了美国基于标准加强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所做出的政策和实践努力。对读写和数学基本技能的重视以及基于标准的儿童评价,直接影响了以游戏为传统的美国学前教育实践。美国学者的研究也发现,游戏在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中所占的时间在缩短。

    这样的钟摆式教育改革现象一方面说明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是基于所处背景做出的适应性努力,因此改革不能脱离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简单的模仿、移植;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要反思自己的学前教育改革,避免矫枉过正,重走美国学前教育的老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进行的幼兒园课程改革是在借鉴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推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强调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反对幼儿园小学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导致个别地区和幼儿园在某些方面走向极端,如要求幼儿园里不能有汉字,有字就是小学化。掌握粗浅的、启蒙性的知识技能对于幼儿发展是否必要呢?什么是游戏?游戏和幼儿的学习、幼儿园课程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教师应该在幼儿游戏和学习中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这些基本问题仍需探讨以达成一致认识,给予实践以清晰、正确的引领。

    在美国的学前班,

    每天都要面对国旗宣誓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重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都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可能是由于美国学前班的国旗宣誓活动十分新奇,日复一日地进行,具有强烈的仪式感,才使得中国孩子对这个活动记忆深刻,而这让我们看到,美国学前班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与中国幼儿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每天早晨上课之前我们都要说:“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我宣誓效忠国旗……)大家都得站好,手放在这里,对着墙上的国旗,跟着班里的广播喇叭说,必须大声说。

    ——Sizhe

    每天都有同学到广播室带着大家一起说。那天叫了我们班几个同学去广播室。每个班轮流。

    ——Zhenyu

    这些孩子的家长还提到了班里其他涉及美国历史、政治、文化的活动,比如让孩子了解美国总统的责任、圣派翠克节、印第安人和新教徒的生活,讨论“需要”(need)与“欲望”(want)等等。在特朗普和希拉里竞选美国总统期间,教师还让孩子通过投票选出中午吃什么,是三明治还是汉堡,是南瓜条还是薯条,从而体验什么是民主。

    自我认同是伴随个体一生的发展任务,个体在人生不同阶段都在思考并明确我/我们是谁、我/我们要成为谁。对“我”“我们”的界定是和国家、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身份和国家身份是形成同一的自我认同的关键内容。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多种族国家,都十分强调国民形成同一的身份认同,尊重与接纳多元文化。我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应帮助幼儿“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说普通话和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认识自己的家乡、民族和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一员的文化认同。虽然我国的教育政策明确要求帮助年轻一代形成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但在教育实践中,一些幼儿园只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不重内容,不细究幼儿在活动中到底获得了什么内容和性质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对于幼儿身份认同的形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决策一定承载了价值与意义,有着深深的文化烙印。所以,幼儿园和教师应保持文化自觉,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遵循发展适宜性原则,还要考虑文化适宜性问题,既要重视如何教,又要关注教什么,通过内容和形式适宜的活动来促进幼儿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次调查并未询问孩子为什么中国或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做法,没能揭示孩子对中美学前教育差异产生原因的理解和分析逻辑,也没有询问美国教师作为局内人对这些做法的理解,没能揭示他们对这些做法的意义阐释。但是,文中所总结的孩子所感受到的美国学前班教育的特点,或许有助于我们在情境中理解学前教育与文化和制度的关系,从而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绘声绘色有生课堂

    辛全摘 要:现代社会无处不存在信息技术,它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使得民众的生活变得更高效、便利,同时增

  •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

    张晋苏【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思维模式,它能有效增强学生记忆,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是广大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