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自然 返朴归真

摘要:歌唱呼吸气息调控方式、方法自古以来流派众生纷呈,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观念各异,学术混乱,概念模糊,缺失科学真理,难辨真伪。而科学“Hāo”音发声法歌唱呼吸气息调控学说理论从客观事实、自然现象出发,科学地论述并翔实地总结与准确地回答了人类歌唱艺术呼吸气息调控的本质原理,与符合自然规律的调控方式、方法。
关键词:遵循自然 返朴归真 “Hāo”音发声 歌唱呼吸 理论学说
自人类社会歌唱活动的产生,直至歌唱艺术的形成与成熟,再到声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歌唱呼吸气息调控方式、方法的探索与追寻,梦想探寻出一种最佳方式的气息调控方法,以试图实现对其奥妙与真谛追寻的梦想。因之,在人类历史上,古今中外,曾产生过诸多流派,各抒己见,观念各异,众说纷纭,众多的方式方法让人难以判别其科学与真伪,甚至让人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糊涂概念,更让那些初学者不知所措。
一、传统学派理论学说及模糊概念现象概述
纵观歌唱呼吸气息调控方式、方法,直到声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其学术理论还处于一种众说纷纭、盲目操作的彷徨状态,还存在着一种模棱两可的糊涂概念。众多的传统观念与实际操作方式、方法中,诸如: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等等,尽管其各具优势,各有千秋,但对呼吸气息的支撑点和具体调控方式,都没有一种明确肯定的详细阐述,缺失确切的定论,总是在模糊中轻描淡写,更有甚的是,那些大多数的声乐教育工作者都是在一种模糊概念之糊涂状态中侃侃而谈,一片混乱,不知所云,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诸如类似:气息下沉,气沉丹田,把气叹下来,谈着唱,吸着唱……等等专业用语一大堆,这纯属一群模糊概念,究其实际怎么操作与具体的运动方式方法就什么也说不上来,更是说不明白了,甚至自相矛盾,结果只能是在一种朦胧中体味瞎子摸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学术悲哀。
二、“Hāo”音发声法歌唱呼吸气息调控理论学说解读
(一)“Hāo”音发声法基本概念解读
“hāo”音发声法是笔者在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和演唱活动中,独创的一套行之有效、见解独到、方法独特、发声自然、超前创新的声乐演唱发声方法,并自成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
其概念与定义是:“hāo”音发声法就是以“hāo”字发音为声乐发声模胚,采用一系列专门设计的练声曲,并结合运用《歌唱号音发声辅助器》,专利号:ZL 2013 2 0045404,与《歌唱发声气息支点调控辅助器》专利号:ZL 2012 2 0635965,进行系统有序的声音技巧训练,从而构建成一种“hao”音声气腔体通道万能应变模子,用以适应演唱多种音乐旋律和各种母音及字音发声技能技巧的需要,最终以之灵活运用到声乐演唱中去的一种独特发声方法;简言之,“hāo”音发声法就是以“hāo”字发音为声乐发声模胚,进行声乐演唱声音技巧特殊训练的一种发声方法。
(二)呼吸气息调控理论学说基本原理
相关理论论述有二:
其一、“意念气息支点调控理论”——“气息意念转移法”。歌唱呼吸是将人的自然生命无意识呼吸进行目的化、意识化、强化化、深入化、节制化、规律化的呼吸,是在自然生活呼吸的基础上的将无意识呼吸转变为有意识呼吸得运动过程。其具有容量大、幅度大、巧妙灵活、富于变化等特点。“hao”音发声法对气息的描述是:气息是发声的动力,气息是声音的源泉,气息是歌唱的水分和营养,气息是声音的血液,气息是声音的润滑剂,唱歌就是唱气。这些金典的描述足以充分说明气息在歌唱中的决定作用和其所处的支配性地位,没有气息就不可能产生发声与歌唱。就像水能发动机一样,流水的冲击使水泵旋转带动皮带运转,才能带动机器运转。气息振动声带发出声波与之完全同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学习声乐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事先协调好气息动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掌握气息运行的基本客观规律,科学地运用这个规律建立起稳固协调的气息支点调控体系,使其能够始终如一、均匀而富有节制地、源源不断恰似流水般的送入呼吸管道来支持声带的正常而规则性的振动,并以气带声形成歌唱整体运动。
“意念支点调控理论”其本质内涵是,意念转移法将肺部气箱的气流下方进一步转移到丹田圈内,利用气流惯性反弹力量与丹田肌肉收缩的自控外力(或者说由丹田肌肉收缩使丹田圈向两侧鼓出的两个相反方向的对坑力)二者合力相碰原理产生丹田圈左右两侧对拉的两个平衡力(仿佛是两个人在丹田圈两侧往地里斜拉)进行呼吸支撑点调控。即“hāo”音发声法呼吸支点的建立方式是以“心理学意念转移法”和“丹田圈内外合力对抗平衡原理”作为气息支撑点的建立方式,其原理是科学巧妙地利用“意念转移法”将深深吸入肺部气箱的气流转移并意守至丹田圈内,利用气流惯性反弹内动力和丹田肌肉收缩外动力合二为一形成强势气压,产生一种左右对抗的拉力,形成呼吸对抗支撑点来均匀有效地调控气息,使声带产生自由均匀规律性的运动,为发声建立了气息动力控制系统。其本质特征是:其一、从物理力学杠杆原理和心理学意念转移原理建立了动力平衡支点,因而增大了传统呼吸支撑点动力臂的长度,缩短了阻力臂长度,大量节制了多余的控制力量,保证了气息均匀而有节制的送入气管,气息深厚饱满,游刃有余,真正实现了以利用最小的力量和最少的气息就能获得最佳的振动效果;其二、“意念转移法”是将有意识运动转化为无意识运动,从客观上避免了发声器官肌肉的紧张度可能性发生;其三、动力制控点的大幅度下移远远离开了胸廓以上的发声器官,从主观上再次避免了歌唱上半身发声体的紧张度,充分保证了其能始终在积极而松弛、有意而自然的状态下运动,同时也增强了其保健功能。所以意念转移法是一种无形而有形的客观存在,意念支点调控理论正是对这种无形力量的一种科学神奇的运用典范。
气息支点转移的本质分析:人体呼吸气息,无论是自然生命无意识呼吸气息还是有意识歌唱呼吸气息都只能深入到胸廓内的肺叶里,这是人体呼吸器官生理结构决定的结果,肺就像两块海绵组织,既可膨胀又可收缩,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在气息进入肺叶的过程中,肺叶充气不断膨胀,当气息充满后因为气压的增强产生气压反弹力,气息沿着呼吸器官通道沿途倒流。但在歌唱中如果仅仅利用这个深度作为发力的气息支撑调控点和这种微弱的气压力量做为动力那是远远不够的。“hao”音发声法认为丹田腹肌是最富于运动和富于变化的可操纵的软肌肉组织,其弹性强度大,可伸缩能力强,具有极强的韧性,因而不易产生疲劳和受伤,机能恢复极快,正好与横膈膜紧紧相连并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完全可以利用人的精神意念把肺叶的气息进一步下放,意想下移到腹部底端丹田口。利用这块灵活运动的腹肌膨胀与收缩的力量来托稳横膈膜运动,这样气息就可以得到有效自如的调控,并同时想象声与气都是从丹田口弹出而发声的(以减轻声带的负担)。这也正与我国古代“气沉丹田之说”相吻合。“气沉丹田”即用“意念转移法”把气息意守在丹田的低端,这种呼吸支点重心的下放转移是一种巧妙运用与科学支配气息的最佳方法。“气沉丹田”和“意念气息转移法”都是利用力学杠杆原理以增长其动力臂长度,缩短其阻力臂长度,把气息控制支点转移到丹田圈,以便在气息运用时发挥节制的功能,以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从而获得理想功效,并能大幅度地减轻、减除或消除上半身阻力臂系统中各个部位的紧张度(感)和疲惫感,使其能始终在松弛舒坦的状态中主动积极地配合发声与歌唱运动,避免负载多余的力量或受到不必的干扰,使之一直保持一种自然运动状态,这也正是我们声乐艺术所要始终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其二、“丹田圈呼吸支点三点式锥形结构框架对拉”学说理论:1.其本质内涵是指将已经下放转移到丹田口并意守在丹田圈层的气流采用“三点式对拉”的方式均匀、协调、有效地支配和调控气息运行以进行完美的发声与歌唱;2.“hāo”音发声法呼吸支点的建立方式是以“心理学意念转移法”和“丹田圈层的内与外的合力对抗平衡原理”作为其建立方式;3.其建立原理是科学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学“意念转移法”将深深吸入两叶肺部气箱的气流进一步下方转移到丹田圈内并意守在丹田圈层库存起来,利用其惯性反弹之内动力和丹田肌肉人为的收缩外动力(丹田圈储存气息被施加一个外力——“腹肌弹收力”与 腰背反作用力产生对抗,迫使“腰带圈”由圆鼓形变成扁形,因之而产生一个向腰部侧边肌肉左右对抗的“腰侧肌张力”,仿佛就像是两个人在腰侧两边或左与右往地面斜拉,这就是气息支点对拉原则,正如刚植于地底的树木起辅助稳固作用的对拉铁丝原理一样)合二为一形成一种强势气压,产生一对往丹田圈左右两侧强劲鼓出的两个相反方向的对抗拉力,就像两根栓扎在地面的铁丝以树干为支点往地底斜拉,形成第一对对坑平衡力;4.在发声与演唱运行过程中,以自身身体轻微向前倾斜因之而产生的一个由丹田口垂直下落于两脚脚尖中心点的重心前移而垂落于地面的这个力便形成了第三条拉力。如果我们把丹田圈两侧鼓出的左侧力或者点称作A,右侧力称作B,前倾重心力称作C,把它们三条对拉线的共同支点丹田圈称作D,这A、B、C三个着地的点与其共有的支点丹田圈D正好构成一个以等腰三角形为底以三条斜拉地面的对抗线为斜边的等边锥形结构框架图。参阅作者专著《科学“Hao”音发声法与声乐艺术》第十二章附图,图中A、B、C三点着地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它们共同以丹田圈D点为支撑点,即声乐发声与演唱呼吸支点,构成三对对抗平衡力:第一,AD——BD;第二,AD——CD;第三,BD——CD。这三对对抗平衡拉力构成一个规范的三点式锥形框架图,形成“三点式锥形呼吸支点调控系统”, 为发声建立了气息动力控制系统。它们相互支撑、协调、有效地支配和调控气息,使声带产生自由均匀规律性的振动运行,以进行完美的发声与歌唱。其本质特征:其一、从物理力学杠杆原理和心理学意念转移法建立了动力平衡点,因而增大了传统呼吸支撑点动力臂的长度,缩短了阻力臂长度,保证了气息均匀而有节制的送入气管,因而气息能够深厚饱满,游刃有余,真正实现了以利用极小的力量和极少的气息就能获得最佳的振动效果;其二、意念转移法是将有意识运动转化为无意识运动,从客观上避免了发声器官肌肉的紧张可能性发生;其三、动力制控点的大幅度下移远远离开了胸廓以上的发声器官,从主观上再次避免了歌唱上半身发声体的紧张度,充分保证了其能始终在积极而松弛、有意而自然的状态下运动,同时也增强了其保健功能。其四、三点式的支架在物理力学平衡性中最为牢固稳靠,运动最省力,控制更容易、更自如。“丹田圈呼吸支点三点式锥形结构框架对拉”呼吸支点调控方式理论冲击和改变了传统声乐历史上所有的呼吸支点控制理论和调控观念及其调控方式,它是物理力学原理科学运用之典范之举。
三、遵循自然 返朴归真
上述理论学说从客观事实、自然现象出发,科学地论述了人类歌唱艺术呼吸气息调控的本质原理,与符合自然规律的调控方式、方法。其科学理论依据是来自动物界本源的呼吸气息调控方式,例证一,动物狗在狂吠时其下腹运动的方式是:吸气时向外扩张,狂吠发力时向里收缩,声音延长时其下腹肌处于一种相对保持的僵持状态。例证二,熟睡的婴儿不像成年人那样有成熟的意识,所以其呼吸是一种原始的无意识运动,让我们仔细观察其呼吸运动方式,在其吸气时整个腹部、胸廓在做整体向外扩张运动,吐气时即向里收缩(腹部收缩感比胸廓更明显),当其在长声叹气时腹肌处于一种相对保持僵持的状态,等等,这就是自然现象,客观事实。呼吸气息调控理论就是在严格遵循这些自然现象,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来进行论述和实际操作的,因而其遵循了客观事实,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与演唱成效,最后让歌唱呼吸气息调控遵循自然 返朴归真吧。
注:
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hao”音发声方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论文,项目编号:湘教通【2013】223号-393。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谢立山.科学“Hao”音发声法与声乐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10).
作者简介:
[1]谢立山:邵阳学院音乐系,声乐副教授。
相关文章!
  • 从“门与舞台”看张爱玲文本在影

    郑悦苏虹香港作家李碧华曾评价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1]张

  • 浅谈如何培养美术鉴赏力和提升

    田映华【摘 要】美术鉴赏力并非是从事美术行业者所特有的,也是大众所应具备的艺术素养。美术鉴赏力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后期培养,随着生

  • 尹政、祁梁、彭莉作品

    尹政+祁梁+彭莉作者简介:彭莉,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祁梁,江蘇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尹政,江苏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