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殡葬文化的演进与反思

    陈琦琛++杨康++侯枫芸++刘慧珍++赵伟君

    【摘 要】中国殡葬礼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潮汕地区,殡葬礼仪从传统走入现代又面临着新的考验。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汕头市金平区,记录下金平区传统殡葬文化流程,将之与现代殡葬流程作比较,归纳出变化及特点并在论文最后提出个人建议,希望对潮汕地区殡葬文化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祭祀文化;殡葬礼仪;汕头市金平区

    中图分类号:K8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16-04

    一、潮汕地区传统殡葬文化流程以及特点

    (一)潮汕地区传统殡葬仪式流程

    1.死前预设

    (1)做寿圹。寿圹,也称生坟,寿穴,老屋,即提前修建自己的坟墓。寿圹不是真的用来埋葬死人,只是为了在一块风水宝地先占一块自己的坟地,一般为空坟。

    (2)做寿材。寿材,通俗点说,就是棺材的材料。在古代,由于阶层地位与经济实力的差别,在寿材的选择上也是千差万别。北方以松柏为上,南方以楠木为主。

    (3)做寿衣。寿衣即给死去的人穿的衣服,一般以单衣和棉衣为主。古人认为死人也要过春夏秋冬,因此在寿衣的预备上也要做足准备。而寿衣的制作,耗时费力,因此需要提前预设。不能用“锻”,有“断子绝孙”之嫌。

    2.临终之仪

    (1)送终。送终,在传统的殡葬流程中,处在十分重要的一环,因为这个环节,是生人见死人的最后一面,非常珍贵。潮汕地区由于较为看重血缘亲疏及性别差异,因此在瞻望遗容时,顺序为长子、次子、长孙等。女子一般都在所有男子观瞻结束后才可进场。长子、次子、长孙等男性直系亲属无论何事,无论相隔多远,均不能缺席。若缺席,即为不孝,会遭受所有亲戚的唾弃。送终时,依据血缘亲疏关系依次站立入场,在死者所卧床前跪立并呼:“爹,娘(据关系而定),您别走啊!”,寓意“叫魂”,必须严肃且诚恳。

    (2)停床。由主办丧事者(一般为村中德高望重的人)下令将死者抬至厅堂正中央供奉神位处,即古语所谓“寿终正寝”。而厅堂处,会预先将神主牌位撤下,预设一张“冥床”,寓意“死者与祖先在此地交流”。由于停尸位置为厅堂,在此时,各亲戚好友可进入厅堂瞻望遗容。而死者的长子长孙等直系亲属在一旁跪坐,旁系亲属及妇女分,成小组,负责招待来往的亲戚好友,收取礼金,发送回礼,记账等。

    (3)更衣。更衣,即为死者换上寿衣。古人认为不能让死者在死后穿着破烂,而且不能穿着死前的“病衣”,必须换上已经准备好的寿衣。潮汕地区寿衣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差别,潮汕地区的寿衣,男多为员外型,外穿马褂(红黑色镶有金边),内穿长衣、长裤。长衣为红色,长裤为黑色。头戴黑色橄榄型员外帽;女为宽袖衣,长裤长裙,圆帽。一般习俗认为,若死者为男性,则由儿子和女儿更衣。若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更衣。

    (4)点灯。古人认为,阴间为黑暗之地,死者容易迷路,需要时常伴有一盏灯,照亮前路。因此在死者脚下的位置需摆放一盏长明灯。且此灯不能灭,来往人员需小心注意,若此灯熄灭,则为不详的征兆。因此,靠近死者的位置必须无风,来往不宜疾行,均需缓行。

    (5)招魂。在停床更衣点灯之后,需要将死者生前的衣物同纸到宅外烧掉,寓意在人间之事一了百了。烧纸寓意为“买路钱”。在烧纸的同时,死者的亲属齐声呼喊招魂,如“爹(按死者称谓及远近关系),快回来!”。

    (6)报丧。报丧,即将亲人去世的消息告知亲朋好友。在报丧过程中,重男轻女观念十分明显。若为死者已嫁的女儿,则在一开始不得哭丧。即使知道死讯,也必须在报丧之后,才允许回家奔丧。若没有得到正式通知,则不得回家奔丧。由于“嫁出去的走仔”(寓意女儿是始终要离开的)被认为是泼出去的水,因此地位与亲朋好友无异。

    3.吊丧之仪

    (1)设灵堂。灵堂,寓意为死者亡灵在人间最后的暂居之地。因此,在古代受到很大的重视。灵堂一般设在正厅,设一木桌,上挂死者遗像,下置死者排位(写着某某之灵位)。两旁设白帛幡,上写着死者的生卒时间,以年月日形式。灵牌前设一长桌,上至饭食,三牲。供饭一方面寓意死者能够“有食可吃”,另一方面起到“礼鬼”作用。

    (2)守灵。守灵,即亲人需时刻守在灵堂旁边,寓意陪死者走过最后一段在人间的日子。守灵期间需要早晚烧纸,且不能啼哭。在潮汕地区,守灵时间一般为三天。长子、次子、长孙必须参加守灵。守灵期间,不能剃头理发,只能吃粥吃素,寓意陪死者一起走过苦难。

    (3)吊丧。吊丧,即为死者亲友对死者进行吊唁活动。吊丧地点同样位于灵堂。先按照血缘关系亲戚先行吊丧,再进行故友吊丧。吊丧时,亲友必须到死者灵堂前跪拜叩首,而死者直系亲属需在一旁行跪拜礼以感谢。一般由于吊丧者众多,直系亲属均在两旁跪拜,长跪不起以示感谢。

    3.出殡之仪

    (1)起驾仪式。起驾,又称“启灵”仪式,即为抬起灵柩的仪式,寓意出殡活动的正式开始。

    在出殡活动中,讲究各有不同,在潮汕地区尤甚。启灵时,需由鼓手、号手吹奏哀乐。背棺者前后各一,两边数人。死者亲属行于灵柩之后,可大声哭啼。死者长子、长孙有的手持纸伞,有的打着魂幡(各地不一)。由于每家每户经济实力不一,起驾仪式上有的简陋,有的隆重,但均表达了对死者的诀别之情。

    (2)埋葬仪式。埋葬仪式,即死者入土的最后仪式。一般由专门的风水师主持。墓穴为一早就选好的吉地。在埋葬仪式中,挖好土之后,由风水大师一声令下,将棺材放下,亲友啼哭。由死者长子、长孙象征性拿起铁锹,埋下第一拨土。后面由请来的人代劳。填土完毕后,在坟头进行祭拜活动。然后各人将丧服脱下烧毁,穿上吉服,寓意丧礼的结束。

    (二)潮汕地区传统殡葬仪式特点

    1.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文化特点。从中国古代社会开始至近代,封建社会中贵族下葬时要求有陪葬,而这些陪葬品中就包含有女人。潮汕地区殡葬礼仪中,送终时女子要在所有男子观瞻结束后才能进场。甚至一些宗族的祠堂不允许女性进入,否则算违反族规。通过更衣和报丧也可看出女性处处受到限制,而男性长子长孙则处于优先地位。此种现象无不体现出潮汕地区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

    2.传统守旧,带有封建色彩的文化特点。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农村中“尊祖敬宗”的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加强烈。儒家丧礼流程表现为:在人死之后,对尸体整饰、哀悼、埋葬、祭奠等,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而潮汕地区则传承了儒家这套形式多样、流程繁复的殡葬流程,分为送终、停床、更衣、点灯、招魂、报丧等。再者一些流程中也体现封建社会的服饰色彩,例如:更衣的时候男性多为员外型,外穿马褂。而女性为宽袖衣,长裤长裙,圆帽。这些现象表明,潮汕地区的殡葬礼仪传统守旧,带有封建色彩。

    3.重视“孝道”和家族团结的文化特点。古代儒家文化中,十分强调“孝”字,重视人伦道德,重视血缘关系,对潮汕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内在的道德自律,到外在的行为规范,可以说,“孝”文化是潮汕地区丧葬仪式的思想根基。《孝经》里讲“人之行,莫大于孝”[1],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而潮汕地区的“孝”,不仅是生前的孝顺,还包括了死后的一系列彰显孝道的仪式活动。《孝经》中的“爱亲”“子孝”观念,具体体现在在潮汕地区的丧葬礼俗中,就表现为“守孝三天”“为死者更衣”“给死者梳头”等。此外,潮汕地区一般宗族设有宗庙,人死之后,族人都会帮忙参与丧事。而逝者直系亲属无论何事,无论相隔多远,均不能缺席。停床、更衣等环节也都必须死者的子孙及直系亲属在场侍奉,否则则视为不孝。孝道文化和宗族观念的影响使得潮汕地区殡葬文化仪式更具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

    4.重视“礼”的观念的文化特点。潮汕祭祀仪式受“礼”的观念影响很大。如果说“孝”的观念是丧葬仪式的思想根基,那么“礼”的观念就是丧葬仪式外在的形式准则。《大戴礼记·盛德》:“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也。……死且思慕养,况于生而存乎?故曰: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狱,则饰丧祭之礼也。”受“礼”的观念影响,潮汕地区人们认为,在亲者死后,不仅要尽孝,还要大办葬礼,才能显现出对死者的尊重。孔子在《论语》中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意思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因此,潮汕地区的丧葬仪式显得隆重而复杂。重视“礼”,不仅体现在丧葬仪式中的“吊丧之仪”“出殡之仪”,而且还包括丧服的选择、棺材的选择和祭祀用品、饰物的选择上。潮汕各个地区在礼俗上均有所讲究,甚至每个乡镇都大有不同,显得细微而复杂。

    5.重视血缘关系和亲族关系的文化特点。《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说“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賙;五州为乡,使之相宾。”让每家每户能够连结到一起,互相担保、互相帮助、互相救助,体现了宗室亲族关系在社会管理上的积极作用。而其中“四闾为族,使之相葬”的观念,更是对潮汕地区的宗族丧葬思想影响深远。表现在丧葬仪式中,便是本族成员必均须到场,场面浩大。通过丧葬仪式,强化了人们之间的血缘与宗族意识,对维护潮汕地区的宗族内部秩序和伦理道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潮汕地区现代殡葬仪式流程及变化

    下面以汕头市金平区金砂陵园为主要调查对象,记录现代殡葬礼仪的过程。

    (一)潮汕地区现代殡葬仪式流程

    1.由亲者家属负责的过程:

    (1)通知亲友。由在场人员第一时间通知家属,假若家属在场,则由家属进行通知(一般为短信、电话临时通知,区别于正式通知的讣告)。与此同时,通知一两位生前与死者交好的朋友,与死者长子、次子共同成立治丧委员会,对接之后的丧葬事宜。由治丧委员会(最后由死者长子)通知各亲属死者已故的消息,通知近亲在几日内赶回,无论距离多么遥远,必须赶回,如若不会,视为不孝。远亲则通知到位即可,可选择不来。

    (2)死亡证明书。死亡证明一般由医院开具,一般由治丧委员会(最好由死者长子)跟进医生,办理死亡证明,此证明书应由死者的主治医生开具。如若并非在医院死亡,则需由公医检验并填写死亡证明。死者死亡必须开具死亡证明,并需第一时间完成,之后的丧葬事项,均需先拿到此证明书后才可开展。

    (3)发布讣告。由治丧委员会(最好由死者长子)带头发布讣告。讣告区别于一开始的短信及电话通知,属于正式的文书类通知。讣告内容应包括死者姓名,生前职务,死亡时间,殡葬时间及地点等。

    (4)联系陵园或殡仪馆。联系当地有关陵园或殡仪馆,确定殡葬仪式,时间,地点,规模,参与人数等,让陵园或殡仪馆操办之后事务,治丧委员会负责对接。

    2.由陵园操办的过程:

    (1)与家属共同确定殡葬仪式、时间、规模,负责安排运送车辆,联系工作人员,确定日期安排、工作流程及跟进人员;

    (2)整理死者妆容,抹尸,更衣,替换死者生前衣物并保存(日后交还其子女);

    (3)设置灵堂并停床(均在陵园内完成),布置灵堂,摆放花圈,点烛,摆放死者黑白大头照与灵堂正中,写挽联。

    (4)联系死者亲属(死者长子、次子)穿戴麻衣,守丧三天,与此同时做好尸体防腐工作。

    (5)举办送别仪式。负责引导送别人员(死者亲属),按血缘亲疏远近进行排列,依次送别;引导死者亲属烧纸及替他用品(纸车,纸床,纸房)等并跪拜;引导死者亲属至门外有灵性的树前跪拜,并高呼“(死者称谓),回来。”(类似于以往的叫魂活动);组织专人念经,死者亲属跪拜并进行小型祭祀;

    (6)组织车辆转运尸体至火化处火化,需死者长子跟随,开具尸体火化证明。

    (7)与死者长子,次子,长孙等亲属,带着死者生前衣物,乘车至已选好的墓地设衣冠冢并进行跪拜。

    (8)与死者家属商议骨灰安放处,若留殡仪馆则不必携带,若想处于佛堂,可与死者家属共同携带骨灰至佛堂处安放。

    (二)传统殡葬形式走向现代殡葬形式的发展变化

    在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殡葬形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现代殡葬模式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笔者通过新旧殡葬形式的对比,总结出以下变化:

    1.殡葬仪式举办者逐步由村社有资历的长者,转向专门机构(例如陵园及殡仪馆)包办。

    2.殡葬仪式举办场地上,由在家中举办转向在专门机构场地举办。传统殡葬中,乡村的殡葬场地多在每家每户的家中或者附近。但是在城市中,便不可行。殡葬场地逐渐转移至专门的陵园处。也不再有举着挽联游街的活动,减轻了城市交通的压力。

    3.殡葬方式上,由土化转向火化。不再采取尸体土化方式,而是采取火葬,设衣冠冢,埋于公墓。死后骨灰另存,骨灰盒留殡仪馆。大大节省了殡葬用地。

    三、潮汕地区殡葬仪式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特点及建议

    (一)潮汕地区殡葬仪式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特点

    1.殡葬仪式的举办日趋专业化,由专门机构操办。传统殡葬流程,主要由村社中长者操办,其中很多人并不是专业负责殡葬事业的,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如何操办上也有诸多分歧,众说纷纭,最终还是以资历最老的长辈意见为重。殡葬文化发展至今,在殡葬仪式的操办上,逐步演化出一个相关的专门负责此类事务的职业和机构。在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陵园和殡仪馆,逐步取代了以往的“村社代办”模式。殡葬流程由专门的机构代办,流程也逐步专业化,模式化。

    2.殡葬仪式举办场地不再分散化,呈现集中化的特点。传统的殡葬仪式举办场地,大都集中在死者家中庭院,或者是家中附近的街道,还出现过许多家属举着挽联游街的现象,给道路交通带来很大压力。而且场地的分散化,大大增加了用地压力。现如今,殡葬仪式的举办场地不再分散,而是集中在陵园和殡仪馆中,以往的送终,停床,更衣,烧纸跪拜等活动,均在陵园或殡仪馆中进行。而产生的垃圾,废品,由于在专业场地中,也有专人负责处理。

    3.殡葬仪式由繁入简,去粗取精,逐步简化。与繁复的潮汕传统殡葬流程相比,新时代的殡葬方式,逐步将人们从复杂的祭祀礼仪流程中解放出来。新时期的殡葬方式,显现出不断简化,去粗取精的特点。新时期的殡葬流程,保留了以往“送终”“停床”“更衣”“点灯”“报丧”等环节,但在形式上有了诸多简化。例如“送终”的流程中,以往需先在家中进行近亲的送终,到了正式“停床”的过程中,再进行亲属,女儿的送终。而如今,直接将“送终”“停床”二种形式合二为一,在“停床”的过程中,子女及亲属按血缘亲疏关系进行送终,大大简化了流程。又例如“更衣”的环节,以往的殡葬中,必须由子女在家中帮死者更衣,并整理妆容,这就需要子女先购置采办寿衣及相关的妆容用具(后逐步演变成专业妆容师上门服务)。现今,殡葬仪式中更衣,整理妆容等工作均由陵园及殡仪馆负责。

    4.殡葬仪式流程不断得到优化,不断进步。传统的殡葬流程中,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不同,吊唁,送终的流程存在重复化,趋同化的特点。新形式下,将二者合二为一,并且在殡葬顺序上做出调整,使得新的殡葬顺序更加科学,省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例如,以往的“报丧”流程,必须由子女先送终后,再对亲属报丧。而女儿要如果参与送终,还得在第二个亲属送终的环节中,才可以参与。而如今,将报丧环节提前,在确定死者死亡并领取死亡证明书后,直接对亲属报丧,使得之后的送终流程,也能够全员参与,不必再分为两次,大大节省了时间。

    5.打破贫富差距,推行惠民殡葬。在以往的殡葬文化中,古人认为,葬礼的隆重程度,直接与生者的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相关,因此追求隆重与繁杂。但是对穷人而言,甚至存在“活得起死不起”的现象。因此,在潮汕地区新的殡葬流程中,政府倡导“节俭治丧”“移风易俗”等观念,同时推行惠民殡葬,保障民生,已基本实现了惠民殡葬政策全面覆盖低收入群众。“2015年,汕头市不断强化殡葬综合治理和基层殡葬服务保障,在五个区县推行“普惠型”惠民殡葬政策,减免殡葬费用近2000万。2013年至2014年,全市六区一县全部对特殊困难群体和重点优抚对象的基本殡葬服务给予减免;龙湖区率先在全省实施“普惠型”惠民殡葬政策后,已有金平区、濠江区、澄海区、南澳县总共五个区县推行“普惠型”惠民殡葬政策,覆盖人群超过240万。”[4]

    6.绿色殡葬,生态殡葬观念发展带来新气象。潮汕地区的殡葬文化,逐渐从厚重的礼仪中解脱出来,出现了一些新形式,如“海葬”“树葬”等。现在树葬方式,即为在死者骨灰盒下土的地方上植树。不留墓碑,不围墓地,也不留坟头,仅留一树。在城市,树葬用地由国家无偿提供,与开发城市森林公园相结合,对墓地的选取进行统一的分配和规划。这种新的做法,大大节约了墓葬用地,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具有很强的生态意义。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绿化了环境。在新的殡葬形式的推进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得到提升,越来越多人选择更为环保,简单的殡葬方式,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意识在潮汕地区(尤其是城区)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地,人们在殡葬活动中认识到,“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死后不单可眠于土,还可沉于海”,“天人合一”“叶落归根,绿荫后人”等观念。生态殡葬的观念的推行,给繁复的潮汕地区殡葬文化带来新的气息。

    7.积极创新,引入“海葬”新模式。“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依托近海的地理优势,潮汕地区推行海葬,直至今日,汕头已连续15年,第26次举行骨灰海葬活动。在汕头妈屿外海域,多次举行 “让先人回归自然,愿亲情溶存大海”的活动。”[5]“骨灰撒海”的活动,与海边儿女的热爱大海,崇敬大海的心理相契合。具有其内在的心理认同优势。辅之以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海葬”这一模式得到不断的推广。在汕头市澄海区,“海葬”成为一个政府重点鼓励项目,澄海市狠抓火化率,不断完善改进殡葬新模式,打造海葬品牌,取得了卓越成效。2014年,澄海区的骨灰撒海量占全年火化率的66%。无论在广东省,还是全国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

    (二)潮汕地区殡葬仪式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建议

    潮汕地区的殡葬文化,相比于全国其他地区,更为复杂而繁琐,在这样一个重血缘,重亲情,重祭祀文化和神灵祖先的地方推行殡葬改革,本身就是一件不易的事。但是,殡葬改革以来,新的形式不断被大家接受,在农村走向城市的不断城市化进程中,殡葬改革刻不容缓,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新的殡葬仪式的演变中,旧的形式不断遭受到时代的检验,复杂繁琐的形式慢慢被大家所抛弃,封建的、迷信的观念慢慢被人们所摈弃。随着旧仪式的不断改变(或是被替代,或是被改革),新的殡葬仪式相对以往变得更加简单而可操作。而在不断的对殡葬仪式的改革中,新的形式如海葬,树葬,花葬等注重环保的方式逐步被人们所接受。

    新的老龄化浪潮的冲击下,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4.37亿,约占总人口30%[6]。在潮汕地区,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问题相对而言也更加严重。这就预示着,在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同时,殡葬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那么,如何才能使殡葬仪式的发展越来越好,笔者通过对潮汕地区新旧殡葬仪式的研究和对比,提出如下建议:

    1.推进惠民殡葬进一步落实实施。现如今,虽说惠民殡葬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潮汕地区地域宽广,各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很大。仅仅满足于在较为发达的城区推行惠民殡葬的成果,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些难以负担殡葬仪式费用的家庭来说,“活得起死不起”“没钱入土”的情况仍然时有出现。因此,更应该推行以保障“死有所葬”的惠民殡葬模式。将“以人为本”渗透到殡葬领域,落实到人的生老病死环节中,才能使人民生活更加舒心,放心。通过惠民殡葬的模式,保障低收入者的权益,特别是保障“失独家庭”“空巢老人”“丁克家庭”的权益。

    2.加大对殡葬文化研究的力度,对传统中有文化价值的仪式加以保留。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潮汕地区的殡葬文化领域,更是复杂而寓意深长。虽说新的殡葬改革中,将许多传统的仪式均视为遗风陋俗加以剔除,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仪式就不值得保留。相反,在殡葬改革的推行中,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究其缘由,还是对殡葬文化的研究处于一个表层阶段。因此,在不断推行殡葬改革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研究。

    3.加大对殡葬科技的投入,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新殡葬形式的转变,对殡葬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潮汕地区,虽说殡葬改革的推行阻力越来越小,但是也存在着殡葬科技跟不上殡葬改革的问题。特别是火化机、殡仪车、冷藏棺等新用具的要求,还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检验标准。而祭品,遗物的焚烧也对环境带来不小的压力。如何对遗体进行防腐整容,如何在火化时节能减排,都对新时期的殡葬科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应该加大对殡葬科技的投入,研究,侧重研究火化技术,冷冻防腐技术及生态转化技术。殡葬科技的研究,应该以“节能环保”“保护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4.在形式转变中注重人文关怀,提升殡葬服务和管理质量。与传统的殡葬仪式相比,潮汕地区新的殡葬形式虽然在各方面得到了简化,但是由于程序更为单一和简单,有些殡葬服务人员养成了随意,漠视,粗糙等坏习惯。对新形式的演变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由于如今专业化浪潮的不可避免,殡葬仪式的举办势必会由殡仪馆或者陵园负责。假若在服务质量上没有严格把关,那么推行新的殡葬改革就会困难重重,无法深入人心。假若不加以有效管理,那么殡葬服务机构“乱收费”的现象就会层出不穷。因此,在新形式的推进过程中,要狠抓服务、加强管理,提升殡葬人员的服务素养,培育更多具有人文情怀,人文服务意识的工作人员,使死者家属在悲痛中能得以慰藉。

    5.倡导生态殡葬新模式,尤其是发扬“海葬”模式。推行绿色殡葬和生态殡葬,是保护环境、节能环保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在新的国家殡葬改革的推动下,各地区纷纷发展“树葬”、“花葬”、“海葬”等新形式。而潮汕地区,依托近海的地理优势,对“海葬”这一生态葬法不断推进,如今已走过15个年头。人们心里越来越能接受死后“骨灰入海”的新模式。在“生在海边,便葬于海中”的观念引导下,海葬慢慢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文化意味。但是,虽然说“海葬”已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可,但是其发扬程度还不够深,“死后入土”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海葬”的鼓励和补贴力度,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海葬”及其他的生态葬法。

    参考文献:

    [1]胡平生.礼记·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55-56.

    [2]张燕婴.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65-67.

    [3]徐正英.周礼·地官·大司徒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98-99.

    [4]刘谷婷.汕头推行惠民殡葬政策 减免丧葬费用近2000万[EB/OL].http://st.southcn.com/content/2015-06/04/content_125663162.htm,2015-06-04.

    [5]李怡青.汕头连续15年第26次举行骨灰海葬活动[EB/OL].http://www.chinanews.com/df/2013/04-09/4715822.shtml,2013-4-9.

    [6]蔡鑫.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与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

    指导老师:刘挺颂

相关文章!
  • 论长征文化的多元性与经典价值

    陈立影1935年底,中央红军经过两年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

  • 侗族大歌研究综述

    李梦琪在侗族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说法,即“饭养身,歌养心,歌叙事,歌传情”,可见侗族大歌已经深深扎根于侗族人民的生活中,也深刻影响着这个

  • 宁雨霏、邵辉作品

    宁雨霏+邵辉作者简介:宁雨霏,2004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版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