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改版:是改良还是改革

田维钢+丁静元
2013年1月1日,《焦点访谈》进行了改版,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时至今日,《焦点访谈》改版已一年有余,本文对一年来的节目呈现的新特色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这次改版依然没有解决的老问题。
形式一大步:改版后的新特色
时长增加,形式灵活。新改版的《焦点访谈》时长由原来的13分钟增至18分钟, 这是此次改版最大的变动。时长加长,可使每期节目不只关注一个事件或者话题,而是关注两个乃至多个问题,节目在选题的处理上可以更加灵活自由。而且增加的5分钟时长,对有些需要深入调查的节目,叙事可以更加透彻。
节目形式上也有较大改动。之前的《焦点访谈》由演播室主持人引出话题,接下来是记者的采访和调查的影像,这个过程中基本上不插入演播室的画面,最后以主持人的评论结尾。而改版后的节目,主持人除了在开头结尾出现,还会在节目中间串场,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出疑问,发表观点,起到了很好的悬念设置和加强评论的作用。这样的变化有助于减少观众在收看过程中的流失。这也给调查报道类节目一个启示,那就是不可一味地灌输,而要注重和观众的交流,才能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节目包装焕然一新。此次改版在节目包装上花了很多心思,最醒目的就是时尚大气的片头,用3D效果配以动感十足的音效突显《焦点访谈》24个字的节目定位:时事热点追踪、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再接上“用事实说话”的标志性口号,比之前的老片头具有更强的视听冲击力。
这次改版还升级了节目的演播室包装。主持人不再坐着主持而是采用站立主持的方式,之前的小屏幕改成全景大屏,播报时触屏导播。新添年轻面孔劳春燕,她清新自然的主持风格为节目增添了活力和新鲜感。
此外, 节目内容的包装也更加轻松活泼。第一期节目加入了Flash动画, 用郭德纲的相声表现二代身份证的更换问题。这种形式是以往的《焦点访谈》从未尝试过的,这段视频引起了许多微博用户的议论和转发。
内容语态更加亲民。改版后的《焦点访谈》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改版第一天播出的节目就定下了基调,两个话题都与民生相关。 首先是梳理2013年开始实施的新规新法, 特别聚焦了新的交通法规;第二个是开设了一个小板块“百姓连连拍”, 采用普通人采访普通人的方式, 回顾2012年展望2013 年。从首期改版节目来看, 许多观众对于焦点访谈的选题偏重民生表示认可, 觉得很接地气,“特别是央视记者不再高高在上地采访别人, 而是把摄像机交到了百姓手里, 让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让许多观众觉得很难得”。①之后的多期节目着眼于百姓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诸如“又逢春运迎大考”“PM2.5你了解吗”“中国式过马路”“别让老爸老妈中了招”,体验式采访的方式能够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与观众互动进一步加强。《焦点访谈》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设置了“焦点爱问”板块,利用微信平台,收集百姓的困惑,并在节目里播放观众在微信上发来的声音。这是《焦点访谈》利用新媒体的一次成功尝试,它使原本枯燥的“两会”报道显得生动有趣,激发了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在节目的微信公共账号“焦点访谈”里会预告当天的节目内容,微信用户可以直接向其发送新闻线索,这种方式有助于节目收视人群的年轻化。
然而,《焦点访谈》的微博和微信平台主要还是单方面发布信息,内容也局限在当天节目的预告,没有主动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今后《焦点访谈》在官方微博微信上可以采取设置话题的方式,采集网民对节目的意见,对选题的期许,对报道现象的讨论,微博语言可以更加活泼。除了新闻之外也可以发布一些励志的名言、感人的故事和服务性的信息,以起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用。
内容一小步:根本性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虽然改版后的《焦点访谈》增添了新的亮点,但是观察2013年的节目可以发现,此次改版主要停留在形式上而非内容上,一些痼疾仍然没有解决,而这些问题才是决定《焦点访谈》生存状态的主要因素。
舆论监督力度还需加大。《焦点访谈》最鼎盛的时期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这得益于这一时期《焦点访谈》掷地有声的舆论监督节目。1994—2001年《访谈》舆论监督节目比重达到40%以上,收视率一度破十。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同志专程来到中央电视台,与《焦点访谈》的编辑记者座谈,并郑重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在那个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焦点访谈》就是百姓眼中的“焦青天”,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合理不合法的问题时,就主动地向《焦点访谈》打电话提供线索,而这种获取选题的方式《焦点访谈》一直沿用至今。
但近几年来,《焦点访谈》不再是央视收视率的保障,甚至在一套节目排名上跌落10名之外。除了节目自身存在的问题,迅猛发展的新媒体也给《焦点访谈》带来很大的压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一个数据对比分析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官方媒体掌握了80%的话语权;而在2012年的20个网络热点事件中,非官方媒体掌握了75%的话语权。②微博发起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最有力的挑战,近两年发生的轰动社会的网络事件有的从微博源起,有的在微博掀起高潮,一时间微博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首要平台。而《焦点访谈》的偏离舆论监督的轨道,对《焦点访谈》来说无疑是灵魂和盔甲的丢失。
可惜《焦点访谈》在改版之后仍然存在舆论监督见缝插针,主题报道抱团出现的问题。以2013年9月份的30期节目为例,涉及国家权力机关的硬监督仅有5期(“一个‘权力掮客的倒下”“旅游背后的交易”“薄熙来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中储粮库藏‘硕鼠”“液氨屡泄漏 安全再示警”)。正面宣传报道共11期,远远超过舆论监督报道的比重,达到2/3(“做大做强主流媒体”“传播好中国声音”“抓党风 改民风”“理论探索 创新方法”“教书育人 立德树人”“弘扬‘上海精神 促进共同发展”“网络言行莫触碰法律红线”“宣示中国理念 传递中国信心”“黄土高坡的绿色希望”“文艺创作要为人民鼓劲”“守底线 保重点”)。
坚守舆论监督是《焦点访谈》在今后发展道路上必须坚守的特色,如果丢失了这个特色,节目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力下降。“质疑和监督”是《焦点访谈》的灵魂,这一点不仅不能改变,还需大大加强。
时效性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改版后的《焦点访谈》更加重视突发事件,但是因为生产周期过长,节目审核等诸多限制,节目的时效性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焦点访谈》有四个部门,分别是调查报道组、主题报道组、应急报道组和策划组。前三个组每组有一位制片人,大约20位编导和摄像,策划组近10人,充当智囊团的角色,除此之外节目还配备了十余位后期制作人员。正因为人员配备充足,所以作为一档日播节目,《焦点访谈》考虑的不是节目数量的多少而是节目质量的高低。于是编导从报题到采访,从写稿到编辑的时间并不受到制约。正常一期节目的制作周期是半个月,一个星期采访编稿,一个星期审片修改。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对创作团队无形的“娇纵”和“一审再审”的审片制度给主创人员带来的是精神的消磨、紧张感的减弱和积极性的打击,反映到节目上就是时效性的减弱。如此一来,不用说网络,即使是和新闻频道的其他节目相比,《焦点访谈》也底气不足。虽然改版后的《焦点访谈》更加追求时效性,尤其是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但是很多情况下是对于同一个热点事件,《新闻直播间》《新闻1+1》播出了很多天以后《焦点访谈》才来炒冷饭,或者干脆就不播了。
新闻中心的经济部、社会新闻部也为新闻频道提供新闻,《新闻直播间》《共同关注》等栏目还涌现了许多各个部门采编的优秀的深度报道,这些报道一般在十分钟左右。例如,社会新闻部报道的“揭秘‘速生鸡”“6·29和田劫机事件后续”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并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12年下半年优秀深度报道。这些记者像是机动部队,动作快、反应灵敏,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又因为跑的是专业口,继而保证了新闻的深度性。在突发事件面前,第一时间报道,并加以追踪是央视权威性的体现,如若时过境迁才发声就相形见绌了——2013年4月14日,湖北襄阳一酒店发生火灾,一个月过后,5月13日的《焦点访谈》才播出“有多少悲剧可以避免”;2013年3月22日长沙女孩雨夜坠井,而“井口夺命何时休”这期节目直到6月1日才播出。一拖再拖,改版所追求的时效性在哪?难道在突发事件面前事实和真相不是第一性的吗?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主流媒体若不抢占制高点就不能与新媒体抗衡。
改版后的一次成功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也许能够带来一些启示。2013年1月6日,《焦点访谈》播出“邯郸:突遇停水”, 这是《焦点访谈》19年来第一次记者当天出差当天播出的节目。记者李娟5日夜里11点接到群众反映的电话,在征求制片人意见之后,第二天早上9点和摄像赶往邯郸,下午2点采访结束,却又因为线路原因无法回传画面,最后制片人决定为了保证节目当天播出,采取电话连线记者的方式先把获取的事实说出来。最终这期节目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成为改版后的一次成功的突发性事件报道的范例。
制片人刘年是这么表述成功原因的,“我们改变了生产方式,将一个人从头到尾的作坊式生产变成了多人合作的流水线式作业。前方的李娟和刘雪松在北京都有专门的后期编辑,还有专人在搜集各种信息和资料,还有类似策划的人员来谋篇布局,而制片人要把控好这条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正常运转。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当天出发当天播出。其意义并不在于这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一种根本性的理念变化。说明一个曾经高高在上、自我封闭的栏目开始俯下身参与到新闻竞争中来了。以前是我做好了审过了改好了再播给观众看,现在是今天观众要看什么我就必须播什么。”③
也许有人会说《焦点访谈》是一档深度报道节目,特色在于调查和舆论引导,而非求新求快。但是追求时效性实质上是追求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在突发事件面前第一时间提供权威有效的信息,解除老百姓的疑问和担心,进而才能有效的引导舆论。这时协同合作远比单打独斗更有效率,第一时间传递事实和真相远比过多修饰和加工重要,这是《焦点访谈》提高时效性必须做出的改变。
热点焦点问题仍有回避。《焦点访谈》从成立之初就倍受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每一期节目要经历从制片人到评论部主任再到台长的层层审查,敏感新闻还要通过总理办公室的批示,往往涉及热点焦点问题的节目就在这一轮轮的审查中流产了。
在新媒体如此活跃的状况下,必须给传统媒体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否则两个舆论场相去甚远,传统媒体失语失责,只会造成观众的进一步流失。《焦点访谈》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在受到关注的同时受到了更多的限制,造成了想说却不能说,采访了却不能播的的尴尬境地。但是,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事实始终是第一位的,《焦点访谈》的口号“用事实说话”体现了其尊重事实的精神,哪怕是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式,也不可以对事实视而不见。
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药家鑫案”“钱云会案”“双汇瘦肉精事件”,2012年的“毒胶囊事件”“表哥杨达才事件”“广东乌坎事件”“四川什邡事件”都是在微博上引起全民讨论的热点事件,却无一出现在《焦点访谈》中。让人遗憾的是改版后的《焦点访谈》还是会经常在热点事件面前失语,“农夫山泉标准之争”“长春劫车杀害婴儿事件”“薛蛮子嫖娼事件”“李××案”,这些热点事件在微博上沸沸扬扬,在央视的新闻节目中也作了重点报道,《焦点访谈》却好像充耳未闻。热点焦点面前,观众最需要主流媒体提供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这时《焦点访谈》失语是不理智的自杀式行为。如果《焦点访谈》对焦点视而不见,那么有一天观众也会对《焦点访谈》视而不见。
综上论述,改版后的《焦点访谈》在形式上散发出活力和希望,但是当形式上的新鲜感退去时,我们必须思考:我们仅仅需要这样的改良吗?还是需要更彻底的一次改革?如果痼疾未消,《焦点访谈》能够起死回生吗?作为一档高高在上的老牌节目,《焦点访谈》必须尊重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具有和新媒体以及其他节目竞争的意识,坚守舆论监督的特色,承担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才能坚强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
①《改版释放新闻改革信号——《焦点访谈》新特色》,《新闻前哨》,2013(2)。
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2013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③刘 年:《紧跟新闻热点——焦点访谈的变与不变》,《新闻与写作》,2013(3)。
相关文章!
  • 学术期刊发展的全新模式探索:

    【摘要】跨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期刊发展的重要趋势。面对机遇与挑战,学术期刊应该摆正自身心态,抓住市场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充分运用新

  • 《新青年》媒介文本分析研究现状

    田 莺<br />
    【摘要】本文对《新青年》的媒介文本分析进行梳理,并反思当下对《新青年》研究的缺失与需要改进之处。<br />
    【关键词】《新青年》

  • 从学术期刊论文谈《米德尔马契》

    【摘要】本文以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刊登的关于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学接受”的研究方法,分析《米德尔马契》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