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做好档案编研工作的再认识
罗京
摘要:本文结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编研工作,从深挖馆藏开发选题;围绕选题,制定《编辑方案》与《编辑细则》;确定选题相关材料范围和版本;编研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在新时期档案编研工作者如何做好编研工作。
关键词:档案编研工作馆藏资源档案信息开发
档案编研工作,是将静态的档案资源转化为动态的、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的加工制作过程,它是档案部门系统、广泛地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的一项工作。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档案编研工作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档案编研工作者更要围绕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努力开发满足社会各界需求的选题,以便更好地发挥档案存史资政的作用。
一、深挖馆藏,做好选题的开发工作
各级各类档案馆都保存着较为丰富的档案史料,主动挖掘相关馆藏,按照不同的专题进行编研并予以出版,是档案编研工作者的应尽之责。
选题是编研工作的起点,也是取得较好编研成果的关键。档案编研工作者要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就是要在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基础上,从浩瀚的档案史料中选择出集科学性、研究性、史料性于一体的选题。也就是说,档案编研的选题工作,要以坚实的档案材料为基础,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结合形势和重大纪念活动以及理论建设和历史研究来进行相关选题工作。
(一)将馆藏档案与社会公众需求相结合来开发选题
沈阳市档案馆保存着部分老结婚证书,这部分结婚证书主要是该馆的馆藏精品以及市民建立家庭档案时无偿提供的。沈阳市档案馆就社会公众对热播电视剧《咱们结婚吧》的关注,结合上述馆藏档案,特别是馆藏的再醮婚书档案,以“老结婚证书”的专题形式开展选题工作。通过展示不同时代的结婚证,以及婚书记录下的婚姻档案的故事,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
(二)将馆藏档案与社会重大事件相结合来开发选题
2011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针对这一重大社会事件,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结合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大量馆藏历史档案,以及党和国家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开发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的选题,得到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3年6月,由中央档案馆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编辑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出版发行,这套书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研究人员学习研究党的历史、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历史经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献依据。再如: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围绕这一重大社会事件,相关单位根据馆藏抗战历史档案资料,积极调动各方因素,联合社会力量编辑出版图书、画册。这种选题方式,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既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又发挥了档案宣教育人的作用。
二、围绕选题,制定《编辑方案》与《编辑细则》
选题一经确定,就要开始着手制定《编辑方案》与《编辑细则》。《编辑方案》与《编辑细则》的制定要广泛征求意见,特别是权威机构与资深专家的意见,组织参与编审人员、出版人员反复讨论、研究、修改,使《编辑方案》与《编辑细则》趋于科学与规范。其中,《编辑方案》即“编辑大纲”,它主要用来确定编辑原则,是对所编研作品基本原则、基本构架的规定。就《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的《编辑方案》来说,它主要包括基本原则、收编范围、工作程序和要求、版本选择、文字加工、文件的排序、岗位职责七个方面。《编辑细则》则主要对编辑加工的拟写标题、日期标识、正文体例格式、文字校订、数字规范、标点符号、注释七个方面做了规定,并明确了坚持存真求实的编辑原则,即可改可不改的不改,可动可不动的不动,只对少数明显错、漏、衍字进行订正规范,而不能用现在的字、词、成语、句子来规范历史文件。由于《编辑细则》在编研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笔者重点对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字校订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文件中错、漏、衍字的确认,必须经过认真研究考证,准确判断该处的字义、词义后,才能用符号予以订正。如“一部”不必订正为“一部〈分〉”等。
2.特定历史时期已经为公众所认同的同素同义倒序词,未明文废止的异体字,目前仍在通用的同义字、同义词等,均应保留原文用字,不予订正。例如:“议决”、“脚根”、“声请”、“热中”等等。
3.多方求证不明确的问题后再进行订正。比如:档案文件上出现“大轰大雍”,有编辑认为“雍”应订正为“嗡”,但是在《辞海》中查到“雍”同“拥”,那么“大轰大雍”便说得通,可保持原貌不予订正。
(二)文字、数字规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所谓“规范”,就是对繁体字、已废止的简化字、被淘汰的异体字、自造的简体字等不规范的用字,直接换成规范文字。例如:“澈底”直接改为“彻底”,“武汗”直接改为“武汉”。
2.档案中经常会出现数字计算误差和多处数字不一致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编辑要通过计算,纠正这些错误,并根据《编辑细则》的要求,将数字用法予以统一,以保证数字的准确性和规范化。例如:档案中出现的“105000”改为带千、百、十的汉字表述,编辑们意见不一,有的认为是“十万零五千”,有的认为是“十万五千”。向专业人士请教后,他们认为两种表述方式均可,但前者更为严谨,故应采用前者的表述方式。
三、对选题相关材料范围和版本的确定
(一)选材范围的确定
选题的不同,编纂目的的不同,使得选材范围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供研究人员使用的大型综合性的文献史料,其选材范围相对宽泛。其中,《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的正式文件及其必要附件。主要包括:(1)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书记处名义发出的文件;(2)中共中央和其他机构联合下发的文件;(3)中共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的主要文件,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各项决议、政治报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央全会的各项决议等等。如1960年11月15日,中央对省、市、区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后来根据需要加入了中央批转的地方报告等作为附件,如20世纪60年代中央批转山东省总工会党组的报告等。从上述内容来看,该选集作为一部系统公布党史文献的大型资料汇编,其选材范围应该相对宽泛。
(二)选材版本的确定
1.选材时要注意档案的真实性和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做到“去伪存真”。档案或文件在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可能是没有印发的草稿、草案,有的可能是无政策性指导意见或未批转其他部门执行或参考的简单批复,加上在战争年代斗争形势的复杂,因此形成的档案也有“真”“伪”之别。如在部分档案中征集来的零散文件、敌伪文件中有伪造的党中央文件的问题。因此,要注意辨别档案的真伪和内容上的真伪,千万不能把伪造的文件编入党的史料文集,以免酿成重大的政治错误。
2.在选用版本时要根据每一份文件的具体情况,收集其主要版本,比较各版本的形成时间、文字优劣,分析各版本的形成过程,选择出最好的版本作底本。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共中央文件,它们在档案中一般都保存有草稿、修改稿、定稿(签发稿),还有地方收电、代电、给各地指示电等版本;有些文件还刊登在中央和地方的报刊上,或编印成册。对于上述情况,选择版本时,都要进行细致地比对,方可确认相应的版本。
四、编研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历史性与全面性原则
在进行编研时,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收录客观准确反映这一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形成过程,反映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与探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历史研究价值的文件。另一方面,要全面地、系统地反映党的历史原貌,既要选入反映党在重要时期的重要文件,又要反映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方面面工作的文件,将党在这一时期的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给读者。
(二)正确处理编研之间的关系
在编研工作中只“汇”不“编”,或只“编”不“研”的现象较为常见。这种现象反映不出档案文件及事件之间的历史联系,甚至编研出来的作品利用价值有限。从这个角度来说,正确处理编研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能把专门的研究工作和编辑工作绝对对立起来,即只从编辑的角度进行研究,或只从研究的角度去研究,而是要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相关档案史料,了解档案史料背后的故事,进而将这些研究材料结合现实所需进行编研,从而实现编中有研,研中有编的理想状态。
作者单位: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