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

    邵仲武+周晴

    

    

    

    摘 要: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是每一幅作品都离不开每一根简简单单的线条。而线条的质量往往决定着一幅作品的质量,反映着书家的功底。因此说,线条是书法的生命线。

    关键词:中国书法;线条

    一、线条的发展史

    古人说“书画同源”,不错的,书、画的确是同源的,它们的最初表现手段同为线条,在考古中发现早期的岩画(图1)、陶纹(图2),它们大多是由平直的线条组合而成,简单地描述着当时生活的场景。此时的线条并没有特殊意义,只是作为画面构成的一部分。这是人类记录生产生活最早的方式,也是人类文明的萌芽。

    线条真正在汉字中应用是在甲骨中。甲骨文(图3)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此时在文字中的线条开始变得复杂,不再是只有几条平直的线组成一幅画了,而是由多条长短不同、方向不一的线条拼接组成一个字,这个字代表了它特定的含义。也就在此时,书画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人们不再单纯地用一幅画来表达意义了,而是通过一个个单独的文字组成一篇文章,这样的表达变得更加清楚、明确。当然这时的汉字还没有上升到书法美的高度,只是为了表情达意,因此,此时汉字的线条还是相对平直,没有太多的变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书写工具的进步,人们不仅仅是对汉字的书写方式进行了统一,同时也为了美的需求,将汉字中每一个线条的长短、方向、肥瘦做出了调整。因此从铭文一直到秦篆,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书写工具所展现出来的字型风格迥异的汉字,同时线条作为汉字的承载者也在发生着剧变。

    毛笔与墨汁的出现无疑是对汉字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由于毛笔和墨汁材质的特性,在书写中线条开始千变万化,同一线条中,出现了粗细、顿挫的变化,不同的笔画之间也同样出现了粗细、浓淡、干湿的变化,我们将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对比称之为节奏。也正因线条有了节奏的变化,所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才出现了独特的美感,这也是汉字与其他文字最大的不同。

    二、线条在书法中的重要作用

    汉字的每一个字作为一个独立体,它是由不同的点画组合而成,而每一个点画都是一条或长、或短的线条。书法家通过对每一笔线条的粗细、缓急的不同以及对毛笔提按的把握而形成一个个有生命力的字,不同字的组合而形成一幅幅风格不同的作品,也可以说每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是书家对当时书写情绪的表达。在长期的书写及创作过程中,每个书家都会对自己所写的笔画有深刻的感悟,比如王羲之的《题卫夫人阵笔图后》中有这么一段话:

    “每作一横划,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惊蛇之透水。”

    通过对线条的锤炼,才渐渐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因此,线条也就成为了汉字的第一构成要素。

    在我们看来,线条写在纸上看似是二维的表现形式,然而,古人所说的“入木三分”却使其进入三维的维度,而这一维度来自于看似无形却有形的力度。我们常说有的人写的线条有锥画沙、屋漏痕、力透纸背之感,而有的人所写的线条却如“死蛇挂树”毫无力度与质感。对于“力”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里有这样的论点: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在这里,蔡邕提出了“藏头护尾,力在其中”的说法。我认为,这里的“力”来自于此线条的“骨”“肉”两个层面层层递进。

    “骨”是一个线条的中流砥柱,它支撑起了这个线条,也是一个线条存在的基础,这个“骨”来自于“中锋”行笔、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笔笔精道完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蔡邕《九势》)”只有这样,“骨”才能正,骨正则字正。

    “肉”则是让字“活”起来,一个人只有骨头没有血肉那么这个人也无法生存,线条笔画亦是如此。这个“肉”来自于笔画行进过程中由中间向两边涨出来的墨痕,将“骨”包在其中,当然,这里的墨痕要适中,就像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所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肉无筋者病”。肉少则筋,字则有力;肉多则臃肿,字则无力。

    说道线条的“力度”必然也要說道线条的变化,自然就要提到线条节奏及变化。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在汉字的承载下发展到今天,书法也是历尽千年的风雨,经久不衰。在所有的书体中,线条变化最多、节奏感最强的应属草书。草书以书写速度快、线条活泼、章法富有表现力而著称,草书可以说是将线条的艺术表现力推向顶峰的书体,草书丰富的变化主要来自于线条的变化、字形结构的变化以及章法的变化三个方面,而其中线条的变化最为重要,在姜燮的《续书谱》中这样写道:“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急,忽往复收。”因其多转折、变化多、速度快而形成的线条的变化也就多,这些变化看似简单,如若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很难把线条表现得既活泼又有力度,所以说草书易学难精。除了草书的线条变化极为丰富,其他书体的线条变化虽不像草书那么强烈,但是也是有着丰富的变化,例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图4)很多书家说该帖容易写得死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线条变化小。然而我们在观察该帖的时候可以看出此帖中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变化,例如“悦”字的最后一笔,他并没有像其他书家一样将“钩”画硬生生地上挑,而是通过按笔、转笔的方式充分利用毛笔的弹性将笔画圆转地写过来。使得此字变得更加活泼。

    线条的变化影响着整个字的气息,通过笔画的变化可以使得字形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自古至今各书家除了注意字形结构的变化之外也关注着线条的变化,以增加其艺术价值。

    三、现代书法作品中对线条理解的误区

    当今社会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再次掀起了热潮,艺术总是跟随着时代的潮流,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人们对于书法艺术也提出了“快”的要求,在这样的影响下,人们渐渐忽略了书法本应“慢工出细活”的要求,开始大踏步前进。很多人为了尽快“学成”从而忽略了基本功的练习,不在线条质量上下工夫,想尽快步入创作阶段,在一幅作品中非常注意“跳跃”感,在一幅作品中出现几处飞白、几处涨墨,认为一幅作品中有了大小、浓淡的变化这幅作品就是一幅好作品,根本不在乎线条。这种作品往往“只可远观”走近看来整幅作品线条无力,转折生硬,实在称不上一副佳作。更有甚者,为了在展览或者比赛中“抓住观众的眼球”而大做“形式”,一幅作品搞得花里胡哨,远处看上去的确很吸引人,但真正走到作品跟前却令人大失所望。

    相对于上面这种不注重线条质量本末倒置的现象,有些人就过于注重线条,在线条上做文章,为了追求线条的变化,一个笔画变化多端,尤其在草书作品之中,一个字出现多个扭结,看上去就像一个一个的圈圈组成的,或者在一个笔画上停顿多次,以追求涩感,破坏了字体本身的流畅性。这样的作品看上去使得书法的美感大大缺失。

    线条是汉字的载体,它就像血管一样将整个字连接起来,为整个字提供营养,看似不起眼,但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整个字的美观,整幅字的艺术特性。线条在书法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书法作为无声的音乐,线条就是每一个音符,没有了音符,乐曲也就无法存在,也就无法向后人继续讲述千年的传承。

相关文章!
  • 电影《死侍》的“死侍”人物形象解

    张湘自以英雄形象为主题的漫画诞生以来,越来越多的美国读者关注“超级英雄”的题材,其中较有代表意义的漫威超级英雄的漫画也随之走红。

  • 讲座《电影建筑与空间迷宫》观后

    王祥++江雪【摘 要】在听完鲁安东教授的讲座《电影建筑与空间迷宫》后,笔者有着诸多的感受。笔者对鲁教授所讲述的叙事设计方法有着极大的

  • 高校钢琴基础课程教改之多元化

    陈慧敏摘 要: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我国音乐教学中主要关注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多数教师始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为学生灌输乐理知识。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