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实验仪器的多种用法
戴志娟
利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可以开展不同的实验.对比这些实验我们发现;实验思路、步骤和方法大致相同,但细节方面却不尽相同.出于不同的实验目的,我们用同一套装置时需要重新思考探究本文列举几道例题,对比这些实验,总结各个实验各自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1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1甲所示装置测量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所做的功。实验时,水块在重物牵引下向右运动,重物落地后,木块继续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图乙是重物落地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纸带上的小黑点是计数点,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1)可以判断纸带的_____(填“左端”或“右端”)与木块连接。
(2)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可计算出打点计时器在打下A点、B点时木块的速度。νA=_________m/s,νB=___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可计算出木块在AB段减速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m/s2,方向向______(填“左”或“右”),则木板对木块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要测量在AB段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所做的功和A点到B点动能的变化量,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
A.木板的长度L
B.木块的质量m1
C.重物的质量m2
D.A、B之间的距离x
(5)验证在AB段动能定理成立的关系式可表示为_______。(用题中所给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答案
(1)右端
(2)0.72 0.97
(3)0.64 向左 0.065
(4)BD
(5)
解析 (1)重物落地后,木块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继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纸带向右运动,故右端连着小木块。
(2)纸带上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0.02s×5=0.1s,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打A点时的速度:
例2 某实验兴趣小组为测一遥控电动小车的额定功率,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天平测出电动小车的质量为0.4kg;
②将电动小车、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按如图2所示安装;
③接通打点计时器(其打点周期为0.02s);
④使电动小车以额定功率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度一段时间后关闭小车电源。待小车静止时再关闭打点计时器(设在整个过程中小车所受的阻力恒定)。
在上述过程中,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所打的点迹如图3甲、乙所示,圖中0点是打点计时器打的第一个点。
请你分析纸带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电动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为________m/s;
(2)该电动小车运动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大小为______N;
(3)该电动小车的额定功率为______W。
答案(1)1.50(2)1.60(3)2.40
解析 (1)根据纸带可知,当所打的点点距均匀时,小车匀速运动,牵引力等于阻力,此时速度最大,最大速度为:
例3某学习小组在“探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用如图4所示的气垫导轨装置来测小车的加速度,由导轨标尺可以测出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L,窄遮光板的宽度为d,窄遮光板依次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分别为t1、t2。
(1)通过两个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分别为ν1=________,ν2=________。在计算瞬时速度时应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填“极限法”“微元法”或“控制变量法”。
(2)滑块的加速度可以表示为a=_______(用题中所给物理量表示)。
(3)实验中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将气垫导轨的一端垫高来平衡摩擦力,但若近似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与重物重力大小相等,则重物的质量m与小车的质量M间应满足的关系为_________。
(4)该学习小组经分析讨论后发现,实验不仅可以测出滑块的加速度,还可用上述实验装置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为此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和______,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为_____(用题中所给物理量和测量的物理量表示)。
(5)实验中,钓码减少的重力势能总是略大于系统增加的动能,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5)空气阻力做功的影响
解析 (1)由于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极短,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瞬时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求出滑块的加速度。
(3)由于气垫导轨上的滑块已经实现与导轨脱离,因此滑块与导轨间已经不存在摩擦力的作用,但若近似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与重物重力大小相等,必须满足沙桶质量m远小于滑块的质量M。
(4)根据功能关系得重力做功的数值等于重力势能减小量。要注意本题的研究对象是系统。系统的总动能变化为:
(5)虽然导轨于滑块间的摩擦力不存在了,但空气对滑块的阻碍作用仍然不可避免,空气阻力对滑块所做的功使得系统的机械能稍微的减少了。
相同的实验装置,设计不同的实验,考察实验的相关知识,反推实验细节的设计,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从实验的设计层面,宏观把握实验的思路,才能真正地理解实验,做到举一反三。
利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可以开展不同的实验.对比这些实验我们发现;实验思路、步骤和方法大致相同,但细节方面却不尽相同.出于不同的实验目的,我们用同一套装置时需要重新思考探究本文列举几道例题,对比这些实验,总结各个实验各自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1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1甲所示装置测量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所做的功。实验时,水块在重物牵引下向右运动,重物落地后,木块继续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图乙是重物落地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纸带上的小黑点是计数点,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1)可以判断纸带的_____(填“左端”或“右端”)与木块连接。
(2)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可计算出打点计时器在打下A点、B点时木块的速度。νA=_________m/s,νB=___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可计算出木块在AB段减速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m/s2,方向向______(填“左”或“右”),则木板对木块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要测量在AB段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所做的功和A点到B点动能的变化量,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
A.木板的长度L
B.木块的质量m1
C.重物的质量m2
D.A、B之间的距离x
(5)验证在AB段动能定理成立的关系式可表示为_______。(用题中所给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答案
(1)右端
(2)0.72 0.97
(3)0.64 向左 0.065
(4)BD
(5)
解析 (1)重物落地后,木块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继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纸带向右运动,故右端连着小木块。
(2)纸带上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0.02s×5=0.1s,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打A点时的速度:
例2 某实验兴趣小组为测一遥控电动小车的额定功率,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天平测出电动小车的质量为0.4kg;
②将电动小车、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按如图2所示安装;
③接通打点计时器(其打点周期为0.02s);
④使电动小车以额定功率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度一段时间后关闭小车电源。待小车静止时再关闭打点计时器(设在整个过程中小车所受的阻力恒定)。
在上述过程中,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所打的点迹如图3甲、乙所示,圖中0点是打点计时器打的第一个点。
请你分析纸带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电动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为________m/s;
(2)该电动小车运动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大小为______N;
(3)该电动小车的额定功率为______W。
答案(1)1.50(2)1.60(3)2.40
解析 (1)根据纸带可知,当所打的点点距均匀时,小车匀速运动,牵引力等于阻力,此时速度最大,最大速度为:
例3某学习小组在“探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用如图4所示的气垫导轨装置来测小车的加速度,由导轨标尺可以测出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L,窄遮光板的宽度为d,窄遮光板依次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分别为t1、t2。
(1)通过两个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分别为ν1=________,ν2=________。在计算瞬时速度时应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填“极限法”“微元法”或“控制变量法”。
(2)滑块的加速度可以表示为a=_______(用题中所给物理量表示)。
(3)实验中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将气垫导轨的一端垫高来平衡摩擦力,但若近似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与重物重力大小相等,则重物的质量m与小车的质量M间应满足的关系为_________。
(4)该学习小组经分析讨论后发现,实验不仅可以测出滑块的加速度,还可用上述实验装置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为此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和______,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为_____(用题中所给物理量和测量的物理量表示)。
(5)实验中,钓码减少的重力势能总是略大于系统增加的动能,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5)空气阻力做功的影响
解析 (1)由于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极短,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瞬时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求出滑块的加速度。
(3)由于气垫导轨上的滑块已经实现与导轨脱离,因此滑块与导轨间已经不存在摩擦力的作用,但若近似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与重物重力大小相等,必须满足沙桶质量m远小于滑块的质量M。
(4)根据功能关系得重力做功的数值等于重力势能减小量。要注意本题的研究对象是系统。系统的总动能变化为:
(5)虽然导轨于滑块间的摩擦力不存在了,但空气对滑块的阻碍作用仍然不可避免,空气阻力对滑块所做的功使得系统的机械能稍微的减少了。
相同的实验装置,设计不同的实验,考察实验的相关知识,反推实验细节的设计,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从实验的设计层面,宏观把握实验的思路,才能真正地理解实验,做到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