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上,让农村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杨永德
摘 要:在农村中学的语文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训练创新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关键词:创新;语文;课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杰出的创造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在学校的各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特别是在闭塞的农村中学,学生主要以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始终处于被设计、被规划的地位。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余地。这种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系统接受,缺乏对教材的探究和质疑,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现,不仅影响了学生创造的动机和欲望,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努力的发展。
面对这种现状,在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1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对新知的探求中。 在相对闭塞的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学生,大多胆小、腼腆,不敢或不愿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不敢或不愿举手提问,更不愿主动回答问题。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应该注意创设宽松的环境。因为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是中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在民主、平等、和谐、安全、宽松的环境中,来自农村的中学生才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而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常规,从而形成创新的人格。因此,教师一定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心、理解,从而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
用爱心激发来自农村学生的创造才能。来自农村的学生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有的家庭困难,更需要老师的关爱。爱心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教学氛围的前提。学生在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愉悦、平等的氛围中,才能缩短和老师的距离,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他们才会无拘无束,他们的创新才能才会发挥出来。
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面对来自农村的学生,尽管他们的身上有不足,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多表扬、少批评,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的一句的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使学生觉得“我能行”。教师要想方设法为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燃起他们自信的火焰 ,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
2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大胆放手,真正使课堂由教师唱主角的“ 讲堂”变为学生自主活动的“学堂”。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1 让学生主动探索创新
农村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但他们研究和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并不比别人少,且好奇心更为强烈。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看、多读、多思、多说,使他们真正成为探索者、创造者。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包罗各方面知识,这就为学生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特别要为那些不愿在人前表现自己的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学习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世界》,学生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对海底奇观展开讨论时,他们结合在农村的见闻踊跃发言。就课后练习的“对接问题”各抒己见时,气氛热烈。讨论激发了学生对事物的探索欲望。
2.2 让思考开启智慧的大门。思考是学习的继续,会思考才会创新。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思考者,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呢?这就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对话式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过程,也是智慧生成的过程。其步骤是:2.2.1课前对话—自读自研: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与课文对话,寻找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生课前自我对话,思考课文学习过程中应联系哪些已有的知识解决重点问题,考虑自己认为的难点属于班级中的哪个层次,发言时是否能激起大家的共鸣。2.2.2课中对话—援疑质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学生发现的问题。通过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解决问题。在探讨中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思考的快乐。2.2.3课后对话—应用反思:教师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课堂感受和认知效果,指导学生思考方法。通过对话教学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为创新奠定了基础。
2.3 教给创新思维方法,训练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方法的主渠道之一。创新思维方法主要有问题思维法、形象思维法、求异思维法、发散思维法、假想思维法、转换思维法、整合思维法等。结合语文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些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并训练创新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思维品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让学生的思维有驰骋的空间。面对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从多方面、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敢于提问、善于质问,要支持学生大胆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提问。哪怕是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初浅的、幼稚的,但只要有一点创新的地方都是值得珍惜的,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赞许、引导,使课堂出现观点交锋、智慧碰撞,进而迸发创新的火花。如前所述,讨论《海底森林》一文的问题时,就是这样做的。
以农村生活为想象的起点,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思维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想象力是否丰富是判断一个人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课文中,无论是古今的作品,涉及农村题材的很多,这就为培养农村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平台.。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农村的山水田园、春耕秋收去想象,去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诗文中的意境,欣赏诗文的美。这样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为创新奠定了基础。
发散与收敛思维相结合,让学生思维更科学。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在思维方向上和思维过程上的互补是,是创造性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在学习一篇文章,写一篇作文的早期,发散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可以自由驰骋,联想可以丰富多彩。没有发散,学生解决问题的设想很难新颖、独特,写作的思路很难打开;没有收敛,任何独特的设想也难以具有现实意义,思路再开阔,也难以写出一篇中心明确的习作,就问题的最终解决,收敛思维更为重要。因此,面对农村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联系农村的生存环境,生活、生产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对问题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提出几个解决问题的设想,而后综合各种设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指导写作时,更要注意让学生的思维既能发散,又能收敛,既能开花,又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