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群:》看曲艺式电视新闻

张海洋
【摘要】本文论述了曲艺电视新闻节目兴起的原因,分析它的出现而引发的有关新闻传播的一些问题及对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曲艺 电视新闻 名人 效应
随着传播技术与传播手段的发展和受众收视习惯与收视兴趣的变化,电视新闻节目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说书、聊天等新闻节目形态,呈现出故事化、娱乐化的倾向。以齐鲁电视台的《拉呱》、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旅游卫视的《与单观尽》以及吉林卫视最近新开播的《牛群:》为代表的一批新闻节目把新闻与曲艺相结合,利用评书、相声等形式和技巧来讲述新闻、评说故事。曲艺电视新闻节目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呈现勃兴之势,成为省、市级电视台收视率的一个增长点。那么,它备受追捧的原因是什么?兴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如何理性看待它的发展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本文以《牛群:》这个电视新闻节目为例,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曲艺电视新闻节目作一些探索。
一、曲艺电视新闻兴起的原因
1、受众的需求是其兴起的根本原因
当今媒体的运作方式已经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转变,受众的需求直接决定了媒介传播效果的好坏。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受众的需求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他们需要的是能使他们从中获取乐趣、减轻来自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得到情感交流和认同以及互动的节目。曲艺电视新闻节目正是满足了受众的这些需求才得以发展。它们借用相声、评书等形式,通过相声演员或评书演员“绘声绘色”的演绎,使本就少见、离奇的 “新鲜事”,变得更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2、竞争是曲艺电视新闻节目兴起的外部促进因素
竞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电视频道之间以及本频道各栏目之间的竞争;二是指电视台与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之间的竞争。收视率是竞争制胜的一个法宝,电视新闻节目必须突破传统观念,寻求创新,曲艺电视新闻节目的开办正是电视应对竞争的一种方式:曲艺演员介入电视“说新闻”,从电视台方面来说,正是借助了曲艺演员的名气、灵活幽默的表现形式,让新闻节目吸引更多的眼球。
3、媒介传播的分众化、窄播化是曲艺电视新闻节目兴起的内在动力
分众化是根据某一特定的区域、职业、年龄、阶层等锁定某一“小众”目标,并在节目的个性化、特色化上下功夫。曲艺电视节目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电视新闻节目的格局,成为主流节目的有益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让受众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虽然节目是以“新闻”为主体,但节目中运用说书、相声等传统技巧,将严肃正统的新闻报道转换成幽默诙谐的评书、相声形式,在张弛有度的语言节奏的驱动下,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实现个性化,突出节目优势。
窄播化则着重强调电视的市场取向和服务功能,突出电视节目的地域特色和专业特点,注重播出内容的对象性和针对性。旨在通过贴近性的分众传播,兼顾不同受众视听习惯上的偏好和差异,满足受众对电视多样化的“个性”需求,从而增强电视的适应性、渗透力和亲和感,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曲艺电视新闻节目对喜爱曲艺的人而言,在心理上会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对于非曲艺爱好者来说,则可以增进他们对曲艺文化的了解,使他们融入此环境中来。
二、曲艺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尽管曲艺电视新闻为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活力,但是这种形式的新闻同时也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1、哗众取宠与失宠
近年来,各媒体为了在与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纷纷不断改进新闻形式,有的使用个性化的主持人,有的采取个性化的新闻叙事方式,有的实行个性化的新闻编排。以《牛群:》为代表的这些曲艺式的电视新闻节目,采取嫁接的方式——把新闻和曲艺融合在一起,既满足了观众获取信息的需求,又满足了观众的娱乐心理。但是,哗众固然能够取宠,哗众也可以失宠。通过这种形式吸引受众,只是引来了大家的驻足观看,能否留住观众,保持他们对该节目的热情,保证一定的受众忠诚度还需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要在突出节目风格的同时,努力寻求专业与大众的最佳报道结合点,不断拓展报道的深度与广度,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否则很难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忠诚的收视群体。
2、名人效应的优劣势
名人效应是指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扩大影响的效应。《牛群:》这个节目就是聘请著名相声演员牛群作为节目主持人,并以其曾经表演过的相声的一句广为人知的台词为节目的名字,显然就是打着名人的招牌来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这样,不但吸引了喜欢相声、喜欢牛群的观众,对更多非相声爱好者也是一种吸引,因为比起那些初出茅庐、没有名气的新人来说,“名人”更会吸引大家的眼球。
但是,牛群等曲艺演员毕竟不是一个专业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虽然这类曲艺演员在调节气氛、调动观众情绪方面可能会强于一般主持人,但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他们在主持时表演的成份太多,而新闻节目毕竟不同于相声与小品。而且,这种“说”新闻并不是用日常的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口语来说新闻,而是要以自己对新闻的把握和便于受众接受的方式,重新组织语句,用有特色的精炼而生动的口语“讲述”新闻,在提供背景、增强贴近性时融入有关信息。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从帮助观众理解信息、开阔视野、引起兴趣的角度出发,来补充有关背景资料,必要时加入自己的评议,设计出新的导语和串联词,而且这个过程不应离开新闻“真实、客观”的本质特征。因此,好的相声演员并不一定是好的主持人,要想实现从演员到主持人这一步的跨越还要做出努力。
3、戏说新闻的可行不可学
一些曲艺电视新闻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吸引受众注意,把新闻娱乐化,甚至调侃、戏说新闻。而“戏说”不等于 “说”,“戏说”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表现形式上,而是涉及到其内容。“戏说”新闻就会造成在内容上选择奇闻趣事和耸人听闻的事件,多为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主持人也会说出一些极端的、惊人的话语来进行调侃,迎合受众,这样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不管何种形式的新闻节目,都是在传播“新闻”。我们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是从形式到内容的真实,从现象到本质的真实,因而给观众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具体而确定的,应该尽量少掺杂个人的观点或情绪,不应该把新闻“戏剧化”,对其进行夸张和想象。但在曲艺化的新闻节目中,主持人在说新闻时往往声情并茂,把浓厚的个人情绪带到新闻中,这种随意化、个人化的主持风格无疑会影响观众的情绪与判断。
三、曲艺电视新闻等新闻节目创新带来的思考
1、新闻真实的不可动摇性——新闻的“根基”
电视新闻和曲艺嫁接,借助电视这个有效的传播载体,传递信息,提供娱乐。虽然我们一直在追求新闻的平民化、贴近性,但是新闻毕竟不是艺术。艺术可以虚构、想象,而新闻则不能。新闻要的就是真实,最接近真相的新闻才是最美的新闻。当然我们不排斥“美化”新闻,但是只能美化其外表:创新新闻形式、对其进行精美的包装、广泛宣传、打造栏目品牌,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而不能对新闻事实本身进行任何人为的、蓄意的“创作”。
2、新闻创新的底线——创新的“度”
在收视率、竞争机制、受众需求等各种因素的推动下,电视新闻节目正在并将持续不断地探索出新的形式,但是新闻创新并不是没有底线的,必须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新闻作为一种信息,具有多种功能,尽管有一部分新闻可以因其趣味性而产生一定的娱乐效应,但并不能因此将新闻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娱乐。曲艺新闻夸大了新闻的“娱乐”功能,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和新鲜刺激将新闻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而非传播交流信息的工具,实质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在当前人们对娱乐需求膨胀的背景下,传播者应将大众媒体的娱乐功能更多地体现在适合的传播形式上,如电视游戏节目、报刊娱乐版等。若让新闻这一传播形式过多地承载娱乐功能,必将损害新闻的基本传播特性,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新闻面对的是大众,如果纯粹地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媒体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3、坚持新闻创新的积极向上—— “新闻创新的目标”
伴随着曲艺新闻等其他形式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兴起,“新闻艺术化、新闻娱乐化”这一股潜流来势汹汹,它们利用受众猎奇和追求新鲜感的心理,利用市场竞争的“容忍度”和传播文化的多元性,“勇敢”地进行各种创新的探索。但是有的节目全然不顾新闻播报的权威性、严谨性、可信度,甚至置职业操守于不顾,就值得怀疑了。新闻播报模式的创新,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内容的选择与组合上,放在新颖的角度和独特的选题上,放在语言的张力上,如果仅仅停留在视觉、听觉或形式的新鲜以寻求某种冲击力,如果仅仅浮泛于外部的激情或新奇之类,不仅影响人们对其文化品格、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且可能会与人们原本的期待发生偏离。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虽然收视率、广告额等已成为各类新闻节目效益的商业标准,电视台也在变着花样用各种“怪招”来包装新闻和节目主持人。但是,仅仅通过制造对受众视觉、听觉的“冲击力”来提高收视率的节目注定是短命的。这是因为人们对某种新型的播报方式熟悉后,必然会有喜新厌旧的情况产生,这就要求新闻节目内容的创意和制作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紧随社会发展、紧贴观众生活,才能长久吸引观众的眼球。
(作者:河北大学08新级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姚少宝
相关文章!
  •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视阈下的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视阈下的出版学,既是一项极为繁重的任务,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从多角度、全

  • 地市电视台之社会化媒体营销探

    尹俊星<br />
    社会化媒体营销是利用社会化媒体传播和发布的资讯而形成公共关系、客服维护及其开拓的一种方式。一般社会化媒体包

  • 高校思政类图书的社会价值探究

    【摘要】高校思政类图书的出版必须紧密结合高校教学实际,科学选取内容,才能更好地彰显自身的社会价值。本文通过研究《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