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王春


【内容摘要】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中借助生活经验教学,可以突破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 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 生活情境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所熟知的、亲近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课堂。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主动地去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这不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中我一般通过讲故事、玩游戏,或者通过多媒体等来创设情境,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认数”一课时,,由于学生对抽象的数字“0”难以理解,课堂上,我从学生熟悉的“圈套玩具”的游戏入手,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在地上放上10个玩具,让学生站在固定的位置,用套圈去套地上的玩具,学生一边玩游戏边一边向我汇报“我套中了5个”、“我套中了2个”、“我一个也没套中”……教师紧接着追问:“一个也没有套中,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0的认识”。学生马上就能体会到“0”是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并深刻地理解了“0”的意义,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了升华。
2.环境营造,媒体辅助
由于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他们对一些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如今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恰好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
例如:教学《圆的知识》,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的动画片,小猴、小兔、小狗、小熊四个动物在进行自行车比赛。比赛进行到了一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猜一下,谁会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有的学生猜小猴会得第一(因为小猴的车轮是圆的。)我接着又问:“小熊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小熊就不能得到第一名呢?”这一问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通过进一步观看动画演示,有学生抢着回答说:“小熊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很快了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这样引入新课,既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又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非常有趣,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习的兴趣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如何让学生正确有效地理解“余数”、“试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等概念和知识呢?可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安排他们去分苹果:9个苹果平均分到4个篮子里,那个分剩下的不够再分的苹果数就是“余数”,篮子里试着放苹果的过程就是“试商”。“余数与除数”大小关系又如何呢?经过学生的试验、讨论和教师的必要指点,学生不仅能说出“除数乘商加余数等于被除数”,还能直观地理解“如果余数比除数大”,就是分剩的苹果比篮子数多,那么每个篮子至少还可以分到一个苹果,因此,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样的结论,新知的由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也就感觉比较轻松,并感受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的乐趣。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
我的这些方法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还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各种可行的活动方案,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比较,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我来做窗帘”。我让学生测量家中的窗户大小,然后自己来做一做窗帘,看看窗帘的大小。有学生通过测量窗户的长和宽,得出长1.5米,宽1米,最后计算得出窗帘的结果为1.5平方米。这时我接着提问:“是不是做窗帘只要这1.5平方米的布就可以了呢?如果我的这扇窗户面积较大,要用两幅窗帘对面拉,需要多少布呢?”学生再次通过细致的分析,最终得出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把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了起来。这样的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滩实验小学)
相关文章!
  • 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

    摘 要: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要感染学生,先让自己感动

    朱靖著名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句话我深有感触。本学期,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