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底狱的传说与真相

巴黎的巴士底城堡始建于英法百年战争初期,以后多次扩建,承担防御外来侵略的军事要塞功能,随着巴黎城市的扩大,城堡失去了军事意义,17世纪上半期被改为国家监狱。几个世纪以来,巴士底城堡戒备森严,与世隔绝,这一切引起外界的种种猜测和传闻,巴士底狱的构建即由此开始。这个传说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巴士底狱的“丑恶”形象;二是专制主义的象征;三是攻克巴士底狱的伟大意义。其实,这些传说与真相大相径庭。文人们虚构了巴士底狱的刑具和囚徒遭受的各种酷刑,同时,1789年7月12日巴黎人民围困巴士底狱,目的是获得弹药,而不是反对君主制或推翻国王的专制。
巴士底狱的“传说”经久不息,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在于旧制度时期公共舆论影响的强大。人们只能盲从小册子的渲染而产生出非理性的“心理效应”,巴士底狱给人留下的只可能是妖魔化形象的印记。其次,在于法国大革命“与过去的一切决裂”和“善恶二元论”的政治文化的驱动。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意识形态引导的革命,革命家给自己规定了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与旧的社会和传统实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决裂。作为被大革命的第一个行动所摧毁的巴士底狱,顺理成章地成为批判和否定的对象,“攻克巴士底狱”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政治意义被夸大,成为革命政治文化的表达。再次,在于攻克巴士底狱事件本身的重大影响。由于传统派史学占据大革命史研究的主导地位,攻克巴士底狱作为解释大革命起源和进程的重要史实依据,随着传统派史学的影响而广泛传播,而这又直接影响了广大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知识储备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摘编自《世界历史》2013年第5期,作者:刘大明)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