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有血有肉”有“历史味”

关键词 历史味,历史细节,活化历史,新情景,历史语境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15-0054-05
现实教学和生活中许多人不喜欢中学的历史课,认为这门课不过是死记一些结论、条款和材料。然而,俯瞰中华大地,近些年却可谓“满城尽是历史书”,“满幕尽是历史剧”。从《百家讲坛》到《明朝那些事》《万历十五年》,从《亮剑》到《正者无敌》,许多历史题材的通俗读物和电影电视都大获成功,出现了全社会捧读历史的热潮。观其共性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著作和历史剧等都让人觉得“有盐有味”“有血有肉”。其实我们的历史课堂要吸引学生也正应该如此。
何谓“历史味”?通过历史细节感知、品味历史,模拟历史现实,作为历史事件的体验者、同情者、让我们看到立体的历史,“有血有肉”的历史,是历史学科的语言表述与历史内涵的合理呈现,这就是“历史味”。那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具有“历史味”呢?
历史细节是润泽我们的课堂,传递历史情感,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很好桥梁。特别是随着微观史学、心态史学、社会史学等流派的兴起,关注感性、个性,注重细节描写的历史课例也随着兴起。哪些历史的细节是需要展现的,细节的展现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其一:真实、细致、准确地表达历史细节。
历史教材因为编写体例和篇幅限制,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往往点到为止,因此有必要通过一些情节,微观、直观、有趣的描写来展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情境。通过真实的叙言录行,展现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内心抉择,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我在讲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十二月党人”起义时展示了这样两个历史细节:
以参加过1812年和1814年对拿破仑战争,大多出生于贵族家庭的沙俄陆军军官。1825年在俄罗斯的两大首都及南方一些省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的起义。企图推翻沙皇,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列宁称他们是“贵族革命家”。史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
在那严寒国土的茫茫草原,一个个勇敢的妻子形象是多么令人迷恋,其实还包括(情侣、母亲、姐妹),她们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贵族的封号、地位以及公民权,脱去华丽的晚礼服,换下优雅的舞鞋,走出令人沉醉的派对,奔赴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这些亲吻镣铐的女性成为俄罗斯伟大爱情、自由的象征。
——《十二月党人的妻子·香唇亲吻镣铐》
两则材料不仅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十二月党人”这些贵族革命家的难能可贵,更由他们妻子的举动看到当时民主思想传播的巨大影响力。
其二:重视有意义的历史细节描写,特别是课本和批注涉及的相关内容。
注重细节,是我国史书叙述生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历史细节也不可滥用,应该遵从服务于课堂的核心灵魂,特别是有助于突破重难点知识,把握时机适当运用,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情感的升华、心灵的触动。
如我校张雷老师在讲授一节公开课时用了这样的导入叙述:
今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法国。说到法国,大家首先会想到那些事物?
在法国,除了大家提到的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等,还有先贤祠——这个法兰西思想和精神的圣地。从1791年起,这里成为了供奉法国伟人的地方。两百多年来先后安葬在先贤祠的72人中,有思想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进入先贤祠地宫,伏尔泰的棺木前面耸立着他的全身雕像,昂首目视虚空,似乎是在写作的间隙中沉思。隔着走廊,与伏尔泰相对立,是卢梭的棺木。为师法自然,他的棺木外形设计成为乡村小寺庙模样。从正面看,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手中掣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象征着卢梭的思想点燃了革命的燎原烈火。
教师顺势抛出了伏尔泰究竟在沉思什么?卢梭手中的火炬又点燃了哪场革命?他们对于法国乃至世界意味着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下面的课程。
这样的细节导入既增加了“历史味”,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
其三:选择与学生“接地气、有亲缘”的历史小故事。
寻找身边的历史细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在身边。在学生身边选择“动人”的内容,讲述“有意义的”故事,①从而展示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使我们的历史更具感染力。
如我在上一节名为“实现中国梦,青年勇担当”的历史德育研究主题班会时,就引用了我校创始人孙震将军中学时代的一个小故事,来激起学生关于责任担当的共鸣。
孙震12岁,因父亡家道中落失学,弃笔从戎。1906年,孙震15岁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二期。临走前在送给同学谢松的一张小照片上面,曾题过这样两句话:“男儿当以一腔热血洒边疆,使碧眼紫髯者横尸于其侵略之土。”
孙震将军精忠报国和教育救国,他是这样明确责任的,也是这样勇敢担当的。承担起了风雨飘摇中的中国一份责任,并且向树德学子寄予厚望并感知我们现在青年学生也应当承担中国的一份责任。
只见事不见人不叫历史,历史要“有血有肉”“有历史味”,正是要通过活生生的人来展现。所以历史课应当复原历史人物。在定位历史人物的高度同时,也细致展现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和内心世界,让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精神力量引导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唯有此,才能让概念化的历史人物丰满起来,让扁平化的历史人物立体起来”。②
方法一:要有情感地展现历史人物。
课本中历史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只是一个干巴巴的抽象概念,剔除了人文学科本应倚重的感情要素。然而历史教学能否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近年历史题材的通俗读物大受欢迎,把历史课本与历史畅销书相比,我们可以看出畅销书不仅叙述了历史事件,同时还塑造了鲜活的历史人物。“借助于大量成功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畅销书把历史描绘成立一副副生动的画卷,其中历史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饱满。读这样的畅销书,就是在和一个个历史人物对话,读者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快乐、哀愁、彷徨、苦闷、勇气、坚韧、残酷、猥琐等等”。①
例如课本对王守仁的介绍相当简略,仅仅概括性地叙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就给他贴上了“心学集大成者”“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标签。只有这些内容,学生无从感受其主张的巨大价值, 以及其人格魅力。《明朝那些事儿》则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王守仁的形象。读者能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与历史人物同喜同悲。
我在讲拿破仑帝国覆亡后,利用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拿破仑,讲他如何面对失败和成功。当他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和圣赫勒拿岛时,专门携带了大量的书籍,研究当地的地理人文。我们从中可以感受他在失败时对自我的尊重,保持了对生命的敬畏。特别是他下面的这段话更是我们对人生低谷的诤言:
“轻生乃是懦弱的表现。用这种方式躲避责任,就如同一个赌光了财产的人,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伟大之处……自杀有悖于我的原则……活着的鼓手也比死了的国王有价值。”②
方法二:叙述历史人物要通俗、有时代感、生活化。
在活化历史人物时语言风格可以迥异于历史教材:采用通俗易懂、有时代感、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尽量口语化,甚至可以包括方言俚语;采用睿智风趣,幽默有感染力的语言;还应当不回避流行语和网络语言从而富有时代气息。“其实这点来从我们的古人就早已认识到了,《史记》就善于采用方言、俗语、谚语、民谣等民间口头语言来反映时代特点,增强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感。《李将军列传》中就引用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反映百姓对李广德敬仰之情”。③如我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把哥伦布等的形象描绘作“英雄的航海家与追逐利润的亡命徒”两个形象合一。在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铁器牛耕的应用和影响时,特别用了这样一段话:
《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④
然后进一步解释道:大家看这些人取名带个“耕”字、“牛”字不要以为好“土”啊,恰恰是当时最时髦的表现,就像新中国初期有人取名“建国”“援朝”,文革时期取“卫红”“反修”等,其实都是时代的烙印。春秋后期人们这样取名反映了铁器牛耕的时代烙印。这样不仅迅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而且也深化了主干知识。
第一,通过“新材料”。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师的史料意识、史料储备和史料的恰当运用与问题设计的能力,日益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科学地运用史料,巧妙地设计和解决问题成为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当然材料的引用应当特色鲜明,针对性强,采用相对较新并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材料。例如在我讲洋务运动时用了这样一段史料:
然而,政治腐败和官员的贪污无能,使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实力,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对手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老拳师认为只要他也有这么一副漂亮的手套,就可以发生同等的威力,甚至更大的威力,因为自己的身体(政治的和社会的)比对手健康得多……就可以制服英法诸夷……当发现那些夷狄不但肯传授他们建造的秘密而且很热心,不禁大为惊喜。⑤
这段材料不仅具有趣味性、新颖性,与传统的一些观念也有不同,比如对洋务运动中西方的态度,传统认为西方是在阻挠和破坏中国引进其技术,而材料中看列强却是不但肯传授他们建造的秘密而且很热心。所以利于激发学生对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思考。
第二,通过新情境。
历史学科是一门天生跟情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科。这在高考的层面上就表现为命题风格的变化。“呈现出历史情境教学和命题的总体目标是追求生动、形象、感性的历史学习”。①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开发“生活情境”,利用“现实情境”,创设“问题情境”。②通过情景教学和命题,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一些理论性极强的表述。例如在讲授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和刺激“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这个难点知识时,我用了这样一个新情景来讲述,收到了良好效果:
海外贸易本钱很大,1492年,哥伦布首航预算高达200万马拉维迪,而掏空西班牙国库也才拿出140万。当时一个一等水手的月薪达3000马拉维迪;《堂吉诃德》里随从桑丘月薪8马拉维迪。哥伦布自筹了25万。没那么多本钱,怎么办?借钱——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还不够,大家凑,于是有了股份公司;仍不够,上证券市场凑,于是有了债券交易所;还不够,把明年才能到的香料先卖了,于是有了期货;航海生意风险大,万一船沉了,岂不血本无归?不要紧,可以买保险,于是有了保险业。
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影像、图片、历史歌谣、经典的历史语言、历史漫画让历史教学情境化、生活化。比如影像作为一门以视觉为主、声画合一的综合艺术,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比静态的直观教具更好地体现历史教学的效果。而历史漫画“更是风格清晰明快,人物造型诙谐,是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方式”。③
例如在讲近代民主思想的解放潮流和辛亥革命在促进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我引用了《中国女界之请愿国会》④一图,展示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妇女打破传统束缚,开始大胆步入政治活动的历史新气象。漫画中作者在画旁还加了注释:“近来,中国女界亦颇心醉国会。近湘省某某女士作一女界国会请愿书,洋洋数千言,多能洞中窍要,刻已寄往京师矣”,并对比了英国女界要求选举的图画。学生一下不仅兴趣倍增,生瘪知识一下“活”了起来。
以同情者、体验者的角色来了解历史,以“神入”历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的是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生活中去了解、观察人物与事件,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动机,从而准确地感悟历史,并从历史学习中获取智慧和乐趣”。⑤
“神入”历史主要把握以下策略:一是以同情者、体验者来还原历史;二是借助“想象”呈现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生动丰满的形象;三是在有生活意义的同时还要有学科意义。
要将“死”的历史教“活”,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就应该避免空洞而乏味的说教,努力使叙述的语言生动、鲜活,有血有肉。中国古代的文化认识上有“文史不分家”之说;在20世纪的西方学界,一句类似的话也逐渐流传开来,即“历史学家只是文学家”。①所以历史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是合乎教学要求的语言美学,是历史课堂的魅力所在。
张雷老师在上《专制下的启蒙》一课中用了“回响人文之魂”的结课语言: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先贤祠。“伏尔泰棺木上镌刻着一行金字:“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它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而卢梭的棺木侧面的墙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自然和真理之人”。正如法国总统希拉克所说:“他们以激情和天才,捍卫了自由、平等、博爱,捍卫了共和国。”——这就是法国,从此时开始,这种对于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向往早已倾注了法兰西的基因。其实,不只是法国,这种对于人的关注,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从古到今,从未停止过。自由、平等、博爱,这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也许这是永远无法完全实现的愿望,但是人们可以在无尽的岁月中无限地接近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我在讲《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结束时用了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拿破仑》和彼得·海尔的话做了这样的总结语:
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一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
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还要更高大些!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
两堂课优美的结语不仅把课堂再次推向高潮,学生也在老师抑扬顿挫的情感宣泄中受到了熏陶,领略到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和人文追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思维。
总之要让我们的历史课“活”起来,既要从以上多途径增加“历史味”,更要勤于阅读和积累,建立历史教学策略资源库,调度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以不破坏甚或凸显历史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基本属性为前提”。②就能成就“有血有肉”的历史,我们的历史课就能有“历史味”。
【作者简介】赵枝刚,男,1981年生,四川冕宁人,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学历史教育、高考、高中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吴丹】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