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APP在我国医疗服务中的应用与发展
陈四喜 程潇 王盼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疗资源存在着区域和层次分布不均,供给和需求不协调的问题;伴随移动通讯产业的发展,应需而生的移动医疗能够有效缓解这些矛盾。本文通过对移动医疗,特别是移动医疗APP在医院的应用分析,总结了相关问题,提出了完善移动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建全专业资质审核机制、构建移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移动医疗 APP 医疗服务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1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平均寿命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最近十年,国民经济增加了250%,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72%,老百姓对自身的健康和医疗水平都有了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国内的医疗资源一直存在分布不均和供需失衡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最近两年更加尖锐,引起了医患矛盾的加剧。医疗资源本身建设周期长、社会成本大,而国内的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改革开放前,国内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对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分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后,取消了这种逐级转诊的制度,大大增加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大城市三甲医院每天人满为患,专家号被炒到天价,医疗资源十分紧张;另一方面,大城市的社区医院患者却很少,造成医疗资源的闲置;很多可以在社区医院解决的常见病也去大医院就诊,这样又造成了进一步的医疗资源浪费。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移动医疗消除了地域障碍,特别是快捷的问诊咨询极大地减少了患者就医前等待。移动医疗是移动设备普及之下的衍生物,具有低成本、普遍化、操作简单,对传统的远程医疗进行了补充和改进,可谓是升级版的远程医疗。
根据艾媒(iMediaResarch)的数据,国内移动医疗市场的规模逐渐增大,近三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0%,从28.4亿元增加大了125.4亿元。市面上可以搜到的移动医疗APP就有2000多款,移动医疗对医疗小环境的改变有重大意义,很有可能对当前医疗行业所面临困难的解决带来新的思路和希望,对我国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移动医疗APP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
移动医疗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医院和大眾。在医院内部可以用于药品管理、病人护理情况、病情追踪、病人信息采集等。对大众的应用可以包括诊断、教育、远程监控、医护人员与病人相互交流、远程采集数据分析病情等。
市场上由医疗机构主导研发的移动医疗APP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服务于医院管理的APP,其重要功能包括预约挂号、随时叫号、检验单查询、科室和上班医生查询、健康咨询和订单资金查询等。其目标对象主要是针对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如上海长海医院、武汉同济医院等,此功能相对简单。第二类是针对慢性疾病的用户指导APP,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推出的“腹透之翼”软件,其主要目的是对尿毒症患者的腹透症状做出科学指导,其功能主要是为尿毒症患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科学医疗信息推送、随访指导的平台。第三类是面向大众开发的医疗健康综合管理软件,其主要功能包括健康功能、咨询功能和互相交流等,用户可以根据这个软件分析自己的各项身理指标,记录自己身体不适症状、身体康复情况和医生病友相互交流。下面以移动医疗APP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其运用和发展进行分析。
2.1促进病人合理就医
中国人看病,都有“大专家、大医院”的情结,具体表现,一种为不管大病小病,先去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去看。第二种去医院看病,就希望医生开疗效最好的药,认为医生应该从患者的利益角度出发,尽职尽责为患者看病,给予最好的监护。而移动医疗APP的推广,使得健康知识的普及,用户看病就诊的素质得到提高,并且患者可以根据APP提供的信息,自己理性选择医院、科室医生,在选择之前还能获得自己的疾病症状相关信息,不会盲目挂号就诊,也能够通过APP了解医院科室分布、药品信息、挂号和服务费用,这样在现场就诊时免去了很多麻烦,打破了“信息不符”的难题,用户还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对医院的服务质量、用药感受、服务价格等做出评价。
2.2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共享
我国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层次分布不均,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平等化成了目前医疗改革的重中之重。卫生欠发达的穷困地区的医疗条件差,很多病人向大城市大医院转移,民众又具有“大专家、大医院”的情结,很多患有小病的病人也去大医院排号站队就诊,抢占了优良的医疗资源,导致很多真正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无法及时获得优质专家诊治,耽误了病情的最佳治疗时机。而移动医疗APP能够向用户普及健康知识和就医观念,教育用户如何选择正确的科室和医疗机构,对医疗资源利用起到了高效利用,并且用户可以将自己的病情与其他用户和医生共享,让他们给出建议和做出判断,并且可以通过线上采药,让相应的网上药品公司及时共享药品,患者也可以全天将数据上传到APP,让医生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做到了全天候监控,即医疗资源的共享。
2.3改革医药产品服务
医药公司与移动医疗APP的开发商合作,通过对APP用户的大量数据发掘和采集,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达到精准推送相关医药产品,根据患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方案。如今互联网相对发达,很多医药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线上”交易,医药产品利用二者的技术平台可以打破传统的药品销售渠道,实现产品供需互通和改革。移动医疗设备可以将病历、生理指标等共享,实时接受千里之外的专家远程会诊、技术指导,完成了医疗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和即时服务。
3移动医疗APP运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疾病样板”以偏概全
所谓“疾病样板”,也叫模式样板化,就是根据很小样本总结出了某种“规律”,然后将样本扩大化,运用到其他对象身上。很多APP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为患者列出了不同的疾病症状和治疗方案,供患者选择,这种方式其实是以偏概全的,根本上不是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而是为了节约财力和精力。这样的医疗信息没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甚至连安全性都谈不上,并且当前医疗提倡个性化治疗和精准治疗,这点不得不让患者和相关专家质疑。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是持证上岗,经过了专业培训和考核,这样环境下的医生,才值得患者信赖,并且某些APP中的医生,患者只能从相关简历中获得医生信息,不能确定医疗APP中的医生是否具有相关技术资格,是否是真的医生。因此,这些风险因素使得患者不敢轻易尝试移动医疗服务,如果产生医疗纠纷或者医疗事故,其法律的真空也给患者带来风险和危害。
3.2个人信息及网络安全保障缺乏
移动医疗APP与其他移动APP相比,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因为它实时掌握着用户的身份、身体健康数据等。某些医疗APP为了经济利益,与开发商合作在应用中植入广告代码,这些代码可以让广告商获得权限,大量读取用户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就会威胁网络安全和用户自身的精神财产损失。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并未出台,这样就给网络监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患者在使用医疗APP进行远程治疗的时候,作为网络用户随意隐瞒身份和病情,使得医生无法做到“望闻问切”,给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带来了质疑,患者也顾虑医生无法准确判断和担心互联网的医药产品不正规等,使得患者缺乏就医安全感,对移动医疗服务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3.3可能造成信息成瘾与过度依赖
用户可以通过移动医疗APP获取自己的健康信息、身体实时指标等数据,随着时间的延长,用户开始习惯性的通过这个APP进行信息阅读和搜索。这种行为被研究者称作“仪式性使用”,其包含了用户所期待的功能,但用户获取的又非功能满足,而是过程满足。这种行为是整个互联网移动设备所存在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普及和移动智能设备的信号增强,用户在搜索到网络信息后,能从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这又加重了这种仪式性、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一般网瘾患者的大脑与常人不同,他们的控制认知系统发生异常,常常使得个体冲动控制能力下降,在物质和精神消费品上形成依赖寻找快感;网瘾患者的大脑奖赏系统异常也会导致人体的快乐感知发生变化。像移动医疗APP这种移动智能设备的长时间使用,就会使得个体对APP依赖和成瘾,出现行为条件化,反复发生会导致认知控制和奖赏系统受损,使患者形成了对医疗信息的过度依赖。
3.4充斥广告色彩浓重的商业信息
移动医疗APP开发的初衷是为了让患者通过手机APP享受快捷、方便的医疗健康服务,提高就诊效率、扩大医疗服务范围、传播健康知识。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很多医疗APP的研发与应用是以盈利为目的,他们靠醒目的标题,夸大产品疗效和不真实广告来吸引患者和网民,打着推广医学知识和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的旗号,实则是推销医疗产品,利用普及健康知识掩盖真实意图,这些医疗产品很多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三无产品,这不仅误导大众的医学知识体系,还会造成患者对移动设备产生依赖,甚至有患者使用推销的产品后出现了身体危害。有研究表明,网络媒体中与糖尿病相关的医疗信息,大多夸大疗效,成了医药公司推销产品的渠道。据报道有些结肠癌患者(CRC)在互联网上获得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商业广告导向的,而不是专业的医疗团队提供的。这种商业化的网络健康信息泛滥严重,很多医药公司提供的医疗信息并不专业,很可能误导患者造成严重后果。
4移动医疗APP的政策建议
4.1完善移动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互联网+移动医疗”,国家也对此提出过相关意见。2015年3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将“互联网+”提高到国家战略,指出要推进互联网络平台的移动医疗发展。同年,国务院又提出《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随着移动支付和网络个人信用服务平台的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医疗服务会迎来一波发展浪潮,但总体来说国内移动医疗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所以必须要尽快建立相关政策法规,引导移动医疗APP的健康发展。“互联网+移动医疗”已成为国家战略,加快其政策立法刻不容缓,对移动医疗APP必须做到有法可依,科学管理和实时监督。对医疗类的APP和网站,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评估模型和标准,对于不合格的坚决整改,提高监管力度,像虚假广告、虚假宣传、虚假信息的网站一律查封整顿,提高医疗服务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这也是政府作为监管者的责任。对网上医生行为也要加强管理,比如,春雨医生APP一直以问诊著称,很多医生会分享链接推荐药品,然而对于此类情况,患者会出现两种心理:其一,医生是否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其二,医生推荐的药品是否真正适合我,还是跟商家合作做推广?这两种心理都对医生持怀疑态度,引起医患问的不信任,更会进一步引起医疗纠纷。
4.2健全专业资质审核机制
移动医疗APP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社会对它的“热度”逐渐上升,又由于其具有互联网的虚拟性,所以很多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在里面看到了“商机”,冒充专家,诱导需求。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一个專门的资质审核机制,对移动医疗APP的专家和医疗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进行把关,只有审核合格的人才有资格向公众推广医学健康知识,才能为患者的疾病疑问做出解答和诊治,医生和患者便可以通过这个审核机制联系起来,对使用者的人身权益和知情权进行保护,从根本上杜绝滥竽充数的现象。
4.3构建移动医疗APP纠纷处理机制
当前,因为移动医疗APP带来的医疗纠纷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用户信息安全纠纷;第二种是医疗终端带来的医疗纠纷。往往后者伴随着医疗事故。对于这两种情况,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4.3.1建立移动医疗法律专家委员会
建立一个专门用来处理互联网医疗纠纷的组织,组织一批既懂互联网运作模式,也懂医疗法规的专家处理纠纷和帮助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不但要处理双方纠纷,还要保证工作效率。
4.3.2明确移动医疗APP的赔偿责任
由于医疗APP是以互联网为载体,患者和医生是通过互联网联系,无法直接接触,必须有第三方的监管机构来约束和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必须对移动医疗的事故责任的赔偿机制有明确的规定。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就提到了网络交易平台必须提供销售者的真实信息,不然患者有权利找网络交易平台赔偿。这种赔偿机制对于互联网医疗纠纷至关重要。
5总结和展望
在第一轮移动医疗市场疯长之后,各种类型的移动医疗产品都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并且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接下来的几年,企业之间的重组及对医生资源的争夺会越发激烈,医疗企业和医疗组织要想在医疗服务中真正有所作为,必须以患者需求为中心,把握医疗资源的核心医生资源,突破管理模式和观念瓶颈才能走得更远,这也是将来移动医疗的研究方向。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疗资源存在着区域和层次分布不均,供给和需求不协调的问题;伴随移动通讯产业的发展,应需而生的移动医疗能够有效缓解这些矛盾。本文通过对移动医疗,特别是移动医疗APP在医院的应用分析,总结了相关问题,提出了完善移动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建全专业资质审核机制、构建移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移动医疗 APP 医疗服务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1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平均寿命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最近十年,国民经济增加了250%,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72%,老百姓对自身的健康和医疗水平都有了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国内的医疗资源一直存在分布不均和供需失衡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最近两年更加尖锐,引起了医患矛盾的加剧。医疗资源本身建设周期长、社会成本大,而国内的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改革开放前,国内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对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分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后,取消了这种逐级转诊的制度,大大增加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大城市三甲医院每天人满为患,专家号被炒到天价,医疗资源十分紧张;另一方面,大城市的社区医院患者却很少,造成医疗资源的闲置;很多可以在社区医院解决的常见病也去大医院就诊,这样又造成了进一步的医疗资源浪费。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移动医疗消除了地域障碍,特别是快捷的问诊咨询极大地减少了患者就医前等待。移动医疗是移动设备普及之下的衍生物,具有低成本、普遍化、操作简单,对传统的远程医疗进行了补充和改进,可谓是升级版的远程医疗。
根据艾媒(iMediaResarch)的数据,国内移动医疗市场的规模逐渐增大,近三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0%,从28.4亿元增加大了125.4亿元。市面上可以搜到的移动医疗APP就有2000多款,移动医疗对医疗小环境的改变有重大意义,很有可能对当前医疗行业所面临困难的解决带来新的思路和希望,对我国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移动医疗APP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
移动医疗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医院和大眾。在医院内部可以用于药品管理、病人护理情况、病情追踪、病人信息采集等。对大众的应用可以包括诊断、教育、远程监控、医护人员与病人相互交流、远程采集数据分析病情等。
市场上由医疗机构主导研发的移动医疗APP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服务于医院管理的APP,其重要功能包括预约挂号、随时叫号、检验单查询、科室和上班医生查询、健康咨询和订单资金查询等。其目标对象主要是针对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如上海长海医院、武汉同济医院等,此功能相对简单。第二类是针对慢性疾病的用户指导APP,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推出的“腹透之翼”软件,其主要目的是对尿毒症患者的腹透症状做出科学指导,其功能主要是为尿毒症患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科学医疗信息推送、随访指导的平台。第三类是面向大众开发的医疗健康综合管理软件,其主要功能包括健康功能、咨询功能和互相交流等,用户可以根据这个软件分析自己的各项身理指标,记录自己身体不适症状、身体康复情况和医生病友相互交流。下面以移动医疗APP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其运用和发展进行分析。
2.1促进病人合理就医
中国人看病,都有“大专家、大医院”的情结,具体表现,一种为不管大病小病,先去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去看。第二种去医院看病,就希望医生开疗效最好的药,认为医生应该从患者的利益角度出发,尽职尽责为患者看病,给予最好的监护。而移动医疗APP的推广,使得健康知识的普及,用户看病就诊的素质得到提高,并且患者可以根据APP提供的信息,自己理性选择医院、科室医生,在选择之前还能获得自己的疾病症状相关信息,不会盲目挂号就诊,也能够通过APP了解医院科室分布、药品信息、挂号和服务费用,这样在现场就诊时免去了很多麻烦,打破了“信息不符”的难题,用户还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对医院的服务质量、用药感受、服务价格等做出评价。
2.2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共享
我国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层次分布不均,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平等化成了目前医疗改革的重中之重。卫生欠发达的穷困地区的医疗条件差,很多病人向大城市大医院转移,民众又具有“大专家、大医院”的情结,很多患有小病的病人也去大医院排号站队就诊,抢占了优良的医疗资源,导致很多真正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无法及时获得优质专家诊治,耽误了病情的最佳治疗时机。而移动医疗APP能够向用户普及健康知识和就医观念,教育用户如何选择正确的科室和医疗机构,对医疗资源利用起到了高效利用,并且用户可以将自己的病情与其他用户和医生共享,让他们给出建议和做出判断,并且可以通过线上采药,让相应的网上药品公司及时共享药品,患者也可以全天将数据上传到APP,让医生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做到了全天候监控,即医疗资源的共享。
2.3改革医药产品服务
医药公司与移动医疗APP的开发商合作,通过对APP用户的大量数据发掘和采集,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达到精准推送相关医药产品,根据患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方案。如今互联网相对发达,很多医药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线上”交易,医药产品利用二者的技术平台可以打破传统的药品销售渠道,实现产品供需互通和改革。移动医疗设备可以将病历、生理指标等共享,实时接受千里之外的专家远程会诊、技术指导,完成了医疗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和即时服务。
3移动医疗APP运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疾病样板”以偏概全
所谓“疾病样板”,也叫模式样板化,就是根据很小样本总结出了某种“规律”,然后将样本扩大化,运用到其他对象身上。很多APP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为患者列出了不同的疾病症状和治疗方案,供患者选择,这种方式其实是以偏概全的,根本上不是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而是为了节约财力和精力。这样的医疗信息没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甚至连安全性都谈不上,并且当前医疗提倡个性化治疗和精准治疗,这点不得不让患者和相关专家质疑。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是持证上岗,经过了专业培训和考核,这样环境下的医生,才值得患者信赖,并且某些APP中的医生,患者只能从相关简历中获得医生信息,不能确定医疗APP中的医生是否具有相关技术资格,是否是真的医生。因此,这些风险因素使得患者不敢轻易尝试移动医疗服务,如果产生医疗纠纷或者医疗事故,其法律的真空也给患者带来风险和危害。
3.2个人信息及网络安全保障缺乏
移动医疗APP与其他移动APP相比,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因为它实时掌握着用户的身份、身体健康数据等。某些医疗APP为了经济利益,与开发商合作在应用中植入广告代码,这些代码可以让广告商获得权限,大量读取用户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就会威胁网络安全和用户自身的精神财产损失。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并未出台,这样就给网络监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患者在使用医疗APP进行远程治疗的时候,作为网络用户随意隐瞒身份和病情,使得医生无法做到“望闻问切”,给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带来了质疑,患者也顾虑医生无法准确判断和担心互联网的医药产品不正规等,使得患者缺乏就医安全感,对移动医疗服务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3.3可能造成信息成瘾与过度依赖
用户可以通过移动医疗APP获取自己的健康信息、身体实时指标等数据,随着时间的延长,用户开始习惯性的通过这个APP进行信息阅读和搜索。这种行为被研究者称作“仪式性使用”,其包含了用户所期待的功能,但用户获取的又非功能满足,而是过程满足。这种行为是整个互联网移动设备所存在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普及和移动智能设备的信号增强,用户在搜索到网络信息后,能从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这又加重了这种仪式性、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一般网瘾患者的大脑与常人不同,他们的控制认知系统发生异常,常常使得个体冲动控制能力下降,在物质和精神消费品上形成依赖寻找快感;网瘾患者的大脑奖赏系统异常也会导致人体的快乐感知发生变化。像移动医疗APP这种移动智能设备的长时间使用,就会使得个体对APP依赖和成瘾,出现行为条件化,反复发生会导致认知控制和奖赏系统受损,使患者形成了对医疗信息的过度依赖。
3.4充斥广告色彩浓重的商业信息
移动医疗APP开发的初衷是为了让患者通过手机APP享受快捷、方便的医疗健康服务,提高就诊效率、扩大医疗服务范围、传播健康知识。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很多医疗APP的研发与应用是以盈利为目的,他们靠醒目的标题,夸大产品疗效和不真实广告来吸引患者和网民,打着推广医学知识和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的旗号,实则是推销医疗产品,利用普及健康知识掩盖真实意图,这些医疗产品很多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三无产品,这不仅误导大众的医学知识体系,还会造成患者对移动设备产生依赖,甚至有患者使用推销的产品后出现了身体危害。有研究表明,网络媒体中与糖尿病相关的医疗信息,大多夸大疗效,成了医药公司推销产品的渠道。据报道有些结肠癌患者(CRC)在互联网上获得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商业广告导向的,而不是专业的医疗团队提供的。这种商业化的网络健康信息泛滥严重,很多医药公司提供的医疗信息并不专业,很可能误导患者造成严重后果。
4移动医疗APP的政策建议
4.1完善移动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互联网+移动医疗”,国家也对此提出过相关意见。2015年3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将“互联网+”提高到国家战略,指出要推进互联网络平台的移动医疗发展。同年,国务院又提出《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随着移动支付和网络个人信用服务平台的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医疗服务会迎来一波发展浪潮,但总体来说国内移动医疗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所以必须要尽快建立相关政策法规,引导移动医疗APP的健康发展。“互联网+移动医疗”已成为国家战略,加快其政策立法刻不容缓,对移动医疗APP必须做到有法可依,科学管理和实时监督。对医疗类的APP和网站,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评估模型和标准,对于不合格的坚决整改,提高监管力度,像虚假广告、虚假宣传、虚假信息的网站一律查封整顿,提高医疗服务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这也是政府作为监管者的责任。对网上医生行为也要加强管理,比如,春雨医生APP一直以问诊著称,很多医生会分享链接推荐药品,然而对于此类情况,患者会出现两种心理:其一,医生是否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其二,医生推荐的药品是否真正适合我,还是跟商家合作做推广?这两种心理都对医生持怀疑态度,引起医患问的不信任,更会进一步引起医疗纠纷。
4.2健全专业资质审核机制
移动医疗APP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社会对它的“热度”逐渐上升,又由于其具有互联网的虚拟性,所以很多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在里面看到了“商机”,冒充专家,诱导需求。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一个專门的资质审核机制,对移动医疗APP的专家和医疗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进行把关,只有审核合格的人才有资格向公众推广医学健康知识,才能为患者的疾病疑问做出解答和诊治,医生和患者便可以通过这个审核机制联系起来,对使用者的人身权益和知情权进行保护,从根本上杜绝滥竽充数的现象。
4.3构建移动医疗APP纠纷处理机制
当前,因为移动医疗APP带来的医疗纠纷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用户信息安全纠纷;第二种是医疗终端带来的医疗纠纷。往往后者伴随着医疗事故。对于这两种情况,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4.3.1建立移动医疗法律专家委员会
建立一个专门用来处理互联网医疗纠纷的组织,组织一批既懂互联网运作模式,也懂医疗法规的专家处理纠纷和帮助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不但要处理双方纠纷,还要保证工作效率。
4.3.2明确移动医疗APP的赔偿责任
由于医疗APP是以互联网为载体,患者和医生是通过互联网联系,无法直接接触,必须有第三方的监管机构来约束和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必须对移动医疗的事故责任的赔偿机制有明确的规定。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就提到了网络交易平台必须提供销售者的真实信息,不然患者有权利找网络交易平台赔偿。这种赔偿机制对于互联网医疗纠纷至关重要。
5总结和展望
在第一轮移动医疗市场疯长之后,各种类型的移动医疗产品都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并且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接下来的几年,企业之间的重组及对医生资源的争夺会越发激烈,医疗企业和医疗组织要想在医疗服务中真正有所作为,必须以患者需求为中心,把握医疗资源的核心医生资源,突破管理模式和观念瓶颈才能走得更远,这也是将来移动医疗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