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材料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
曾晖 刘海峰 林锐 李瑞 王义珍
摘 要:国家在大力发展工科教育,而实践是工科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高校大学生实践环节存在形式化、实践环节支撑平台少、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因此,厘清学校产教优势,强化实践环节平台配套投入,完善实践评价体系,对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巩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企业亟须的新工科人才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实践基地;人才培养;评价
Abstract:Our state is vigorously develop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and practice is a very important to the engineering talents.At pres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such as formalization,less support platform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advantages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strengthen the supporting investment of practice link platform,and improve the practice evaluation system,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oli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enhanc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and cultivate the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urgently needed by enterprises.
Key words:practice base;talent development;evaluation system
1 高校新材料专业大学生实践的问题
新材料领域其发展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1]。新材料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之一,其发展对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的新材料专业大学生教学实践计划基本上由学校单独制订,甚少征求新材料生产企业意见,缺乏与企业的互动性,实践存在不少问题[2-6]。
1.1 实践形式化
大学生校内的教育以理论和实验技能培养为主,造成学生在实践生产环节难以与校内学习理论对应联系起来,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结合融入生产环节,动手参与。建立实践关系的企业由于实践周期短,学校配套投入少,生产安全问题考虑,宁愿安排学生参观教学为主而非参与生产;同时学校制定的实践周期和实践保障经费投入过少,约束了学生无法真正进入生产环节学习,等参观教学熟悉后可进入生产环节学习时,实践期也接近结束。这些问题造成学校为完成实践计划,虽然与实践企业固定长期合作关系,但合作实践企业因学生专业实践任务脱离企业实际需求,为应付学校要求往往安排参观教学,导致实践“走马观花”,实践流于形式。
1.2 实践环节支撑平台少
实践是大学生走出校园,在以企业为实践基地载体的平台上进行学习。新材料企业属于生产性质单位,这类企业的技术往往属于比较新的高科技技术,相应的高校配套教材和书籍比较少,经常性的问题是缺乏相应的实践指导资料、企业导师数量不足;而高校也存在带队老师数量不足问题,只能派一到两个老师带队到企业实践,实践环节往往是一个老师带领二三十个大学生甚至更多学生,分身乏术,无法实施有效的点对点指导,而且高校在企业缺乏相应的学校平台进行支撑。
1.3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实践基地有效运作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实践基地的建设仅仅是以完成学校制定的实习任务为主,而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参与的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规范,如实习要针对专业在企业具体掌握和了解哪些知识点,学生在实习环节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反馈缺乏系统科学评价;往往企业导师和指导教师付出很大的工作量,但在相应单位却没有获得相应的绩效评价,造成导师队伍形成消极对待实践基地的工作,这些都不利于实践基地的建设。
2 构建政产教融合的大学生新材料实践基地和改革
高校应在校外建立覆盖不同新材料领域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群,以拓宽新工科人才实践的领域范围、研究范围,这样才能真正使人才培养做到多学科、多应用交叉培养和全能培养的目标。构建并充分利用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建设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强化了工程理念,固化了学术意识,使实践教学回归到为工程服务的本质上[4-8]。
2.1 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平台,促进优势互补
联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定期发布交流活动及项目需求信息,实现平台之间的科研信息共享,以企业带动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以高校人才提升企业研发水平为导向,分批次、分时间、分项目的长期定向合作,帮助理工科学生实现理论与知识相结合实现知识具体化,能力实体化。校企合作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和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模式,是一直受到各高校青睐的人才培养方式[3]。但高校合作的企业往往存在地理区域分散,上下游联动不明显的问题。因此校外合作企业宜选择具有一定行业集中度的產业园区,选择其中的代表性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以中山大学校化工新材料大学生实践基地为例,学校通过设立实践小组,建立专业图书阅览室,投入实习基地经费开展新材料教改项目鼓励学生多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校内实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校外实习由地方政府联系相关企业,投入资源支持在新材料产业基地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在基地的产业集群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在课余及周末组织学生到传统材料领域、新型材料行业等企业参观交流,地方政府部门鼓励并联合企业利用暑期实践接收大学生以30天为周期参与企业工程上的科研攻关,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2.2 建立高校产业基地研究平台支撑大学生实践
研究平台的建立,既有利于营造学科交叉环境形成新型交叉学科并发现新的创新点,又能取众所长,集众之力,解决实际工程[6]。以中山大学化工新材料大学生实践基地为例,为了促进新材料产业的升级,增强地方新材料产业的影响力,加强校企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形成科技与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及共同发展的局面,中山大学与地方政府(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政府)在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创新产业园合作共建中山大学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教学基地)。同时在产业园建立中山大学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联合研究中心作为校外产学研合作平台提供学生实际活动的支撑平台,研究中心组织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撰写实验室安全手册和企业生产技术辅导资料,极大提升学生对企业技术的了解,而且研发中心提供一定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平台实验室对企业技术进行预实验,因物理空间的缩近,企业导师和高校导师即方便指导,又减少企业投入,还提升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的安全。同时联合研究平台的工作人员属于高校管理,则因地缘近,除了带队老师,有更多高校老师可以提供协助管理,解决了学校指导老师人手不足的问题。
2.3 合理构建实践评价体系
合理的实践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全面性、多样化、持续性。全面性评价是指全面反映学生实践的水平和综合素质。目前大部分的实习考核仅仅是学生在校内提交实习报告完成实践为主。实践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通过课题研究完善动手能力。因此评价最终对象是大学生,对大学生的实践评价要从大学生本身自评,企业导师评定,带队导师评定三方面综合考虑,增加导师企业评定权重。多样化的实践评价体系是指在实践过程中,从团队合作提升能力、专业技能应用水平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水平提升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持续性是针对实践基地建立后活动的持续性,持续性成果,持续性投入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如果实践基地活动的持续性足够和有一定的频次,同时产生持续性的合作成果,那么从学校和政府方面就应该给予更多的资源进行建设,这样会带动企业投入更多资源配合,形成良性循环。以中山大学化工新材料基地为例,学生实践期间学生提交实践体会,企业导师提交实践评价证明,带队老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学生参与企业课题攻关,在开题前由企业导师明确研究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实践时有的放矢,不会失去研究方向;同时入驻企业开展时间为30天左右,约定以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形式评价学生实践活动,保障了足够的成果评价和实践时间,同时考核后学校和政府方面也有相应的项目可以继续支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极大地鼓励了企业建设实践基地的热情。
3 结语
目前我国新材料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是高等工程教育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积极构建新材料实习基地产业集群是当下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渠道之一,以“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为理念,以“政府主导、校企协作、复合交叉”为宗旨构建大学生实践基地,对培养新材料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晓明.吉林省化工新材料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夏海兰,张文璐.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419-422.
[3]蔚婧,李道江,郭西京.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物联网技术,2019(2):112-114.
[4]邹晓东,李拓宇,张炜.新工业革命驱动下的浙江大学工程教育改革實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8-14.
[5]赵宁,周涛,吴旭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暑期学校”的建设和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6):118-121.
[6]刘正春,郭灿,黄忠朝,黄智,肖嘉莹.基于交叉学科背景导师团队模式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94-95.
[7]陈红春,龙治坚,胡尚连,任鹏.校企合作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4):242-244.
[8]杨连利,张卫红,孟小华.化工类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3,40(24):176-177.
基金项目: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D17105)-公共基础物理化学实验课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新工科建设项目(76110-18842502);中山大学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联合研究中心项目(20177611071010008)
作者简介:曾晖(1976— ),男,汉族,广东梅州人,博士,讲师,中山大学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新材料研究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