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
[关键词]教师素质,教学设计,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71-0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有15个年头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也已整10年时间。在这期间,全国的中学历史教师从了解认识历史新课程到投身实施新课程,在思想观念、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相对新课程实验前,中学历史课堂有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当然,中学历史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是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且差异较大的。
为了总结、推广新课程实验中的改革经验和成果,全面展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新创意、新水平,激发高中历史教师聚焦历史课堂、钻研历史教学,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和历史教师专业成长,2013年下半年,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历史教学》编辑部共同面向全国普通高中历史教师,开展了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征集评选活动。
为确保入选作品的原创性和评选的公正、公平性,组委会编制了高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参考模板和高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评选得分指标;采取了教师直接把作品寄送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组委会)的办法。截至2013年9月底,共征集到全国各地历史教师的220多件作品。
组委会组建了由大学历史教学论教授、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投稿者不请)、历史教学专业编辑共同组成的评选组,本着“公正、公平、匿名”的原则,严肃、认真地进行评选。由组委会把所有参选作品按必修1、2、3分组排列,然后匿去参评作品的所有作者信息再编号,编号后根据不同必修模块作品的多寡划分成若干小组,交评选组评选。为了确保评委公平地对待各版本的教学设计,组委会向所有评委提供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教材。每份作品至少经过3名以上评委独自审读、打分,在规定的时间上交打分表;不少评委在打分后还对作品写出具体评审意见。评选组随后进行了复评,在复评中给每件作品打出平均分,然后按分值转换成等级,根据大多数评委的意见划分出一二三等奖获奖比例,按等级由高到低把作品获奖与否及奖级确定下来。随后评选组将评选结果交组委会,由组委会把它们还原成初始作品,到这时组委会才知道获奖作品的人名和单位等具体信息。
组委会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合理划分了入选作品的获奖等级比例,使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认识到本活动的价值。此次评选一等奖作品10%左右,二等奖作品15%左右,三等奖作品20%左右。为鼓励历史教师参与本活动的积极性,组委会又设立了优秀作品入围奖“优秀提名奖”,约占25%。当然,对于入围奖的名称及比例还需进一步征询一线历史教师的意见,使之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大多数评委认为,通过此次活动,可以推动中学历史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设计;可以推动历史教师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关注课堂教学环节的合理和有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提升历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大家普遍感觉大部分作品“对教学目标、教材、学情的分析都比较到位,教学重难点也都分析得比较准确;都能够用材料说话,能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绝大部分老师都注意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次评选作品的不足之处是“不少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定得挺高,但从教学过程看却未能达到既定目标”;“个别教学设计未能突破教学难点;讲述多,流于表面的东西多,未能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学情分析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进行总体分析和假设,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困难分析不到位,教材分析也不能充分反映编写意图”;“个别作品的学情分析中对不同层次的差异、学生已有经验和存在的学习困难分析不到位,在教学目标中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困难缺乏足够的认识”;“教材分析中对编写意图、教材所处地位的理解和分析欠准确”;“教学设计特色中对新意、新颖性的总结不够”;“教学反思中对问题形成原因及解决办法分析不具体。分析太泛化,缺少可检测、操作性”,等等。总括来说,绝大部分教学设计比较契合新课程精神,“但有独到之处的设计不多,有明显缺陷的设计也不多,更多的是中等水平的设计”。
评委们普遍认为,征集评选优秀教学设计很及时、很有必要,但是提供给老师的“教学设计参考模板”本身功课做得还不足,不少地方要求模糊,没有具体化的要求就有可能使信息传递打折扣,易使部分教师误读误判,就会导致教学设计“上不着天,下不接地”,与活动的初衷相背离。评委的这些批评十分中肯,到位,很值得组委会警醒和深思。组委会只有谦虚谨慎、殚精竭虑,才能把这项活动真正搞好,才能在中学历史教师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公信力,使活动长期进行下去,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才愿意在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历史教学》编辑部的引导下快速成长。
中学历史课属于人文知识课程,它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学科专业知识、理论修养、语言文字功力、教学技能、学习心理、课堂驾驭、资源开发与利用、师生互动等方面都要有积淀和磨砺,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准确认识、把握、拿捏等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这都需要历史教师继续下工夫再学习,再提高。尤其是教学设计,它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直接体现,既是课堂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又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石。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设计,努力搞好教学设计。一句话,要教好历史课,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使自己成长为深受学生欢迎和尊敬的人。
【作者简介】姬秉新,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改革、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71-0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有15个年头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也已整10年时间。在这期间,全国的中学历史教师从了解认识历史新课程到投身实施新课程,在思想观念、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相对新课程实验前,中学历史课堂有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当然,中学历史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是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且差异较大的。
为了总结、推广新课程实验中的改革经验和成果,全面展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新创意、新水平,激发高中历史教师聚焦历史课堂、钻研历史教学,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和历史教师专业成长,2013年下半年,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历史教学》编辑部共同面向全国普通高中历史教师,开展了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征集评选活动。
为确保入选作品的原创性和评选的公正、公平性,组委会编制了高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参考模板和高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评选得分指标;采取了教师直接把作品寄送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组委会)的办法。截至2013年9月底,共征集到全国各地历史教师的220多件作品。
组委会组建了由大学历史教学论教授、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投稿者不请)、历史教学专业编辑共同组成的评选组,本着“公正、公平、匿名”的原则,严肃、认真地进行评选。由组委会把所有参选作品按必修1、2、3分组排列,然后匿去参评作品的所有作者信息再编号,编号后根据不同必修模块作品的多寡划分成若干小组,交评选组评选。为了确保评委公平地对待各版本的教学设计,组委会向所有评委提供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教材。每份作品至少经过3名以上评委独自审读、打分,在规定的时间上交打分表;不少评委在打分后还对作品写出具体评审意见。评选组随后进行了复评,在复评中给每件作品打出平均分,然后按分值转换成等级,根据大多数评委的意见划分出一二三等奖获奖比例,按等级由高到低把作品获奖与否及奖级确定下来。随后评选组将评选结果交组委会,由组委会把它们还原成初始作品,到这时组委会才知道获奖作品的人名和单位等具体信息。
组委会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合理划分了入选作品的获奖等级比例,使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认识到本活动的价值。此次评选一等奖作品10%左右,二等奖作品15%左右,三等奖作品20%左右。为鼓励历史教师参与本活动的积极性,组委会又设立了优秀作品入围奖“优秀提名奖”,约占25%。当然,对于入围奖的名称及比例还需进一步征询一线历史教师的意见,使之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大多数评委认为,通过此次活动,可以推动中学历史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设计;可以推动历史教师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关注课堂教学环节的合理和有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提升历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大家普遍感觉大部分作品“对教学目标、教材、学情的分析都比较到位,教学重难点也都分析得比较准确;都能够用材料说话,能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绝大部分老师都注意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次评选作品的不足之处是“不少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定得挺高,但从教学过程看却未能达到既定目标”;“个别教学设计未能突破教学难点;讲述多,流于表面的东西多,未能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学情分析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进行总体分析和假设,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困难分析不到位,教材分析也不能充分反映编写意图”;“个别作品的学情分析中对不同层次的差异、学生已有经验和存在的学习困难分析不到位,在教学目标中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困难缺乏足够的认识”;“教材分析中对编写意图、教材所处地位的理解和分析欠准确”;“教学设计特色中对新意、新颖性的总结不够”;“教学反思中对问题形成原因及解决办法分析不具体。分析太泛化,缺少可检测、操作性”,等等。总括来说,绝大部分教学设计比较契合新课程精神,“但有独到之处的设计不多,有明显缺陷的设计也不多,更多的是中等水平的设计”。
评委们普遍认为,征集评选优秀教学设计很及时、很有必要,但是提供给老师的“教学设计参考模板”本身功课做得还不足,不少地方要求模糊,没有具体化的要求就有可能使信息传递打折扣,易使部分教师误读误判,就会导致教学设计“上不着天,下不接地”,与活动的初衷相背离。评委的这些批评十分中肯,到位,很值得组委会警醒和深思。组委会只有谦虚谨慎、殚精竭虑,才能把这项活动真正搞好,才能在中学历史教师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公信力,使活动长期进行下去,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才愿意在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历史教学》编辑部的引导下快速成长。
中学历史课属于人文知识课程,它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学科专业知识、理论修养、语言文字功力、教学技能、学习心理、课堂驾驭、资源开发与利用、师生互动等方面都要有积淀和磨砺,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准确认识、把握、拿捏等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这都需要历史教师继续下工夫再学习,再提高。尤其是教学设计,它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直接体现,既是课堂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又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石。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设计,努力搞好教学设计。一句话,要教好历史课,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使自己成长为深受学生欢迎和尊敬的人。
【作者简介】姬秉新,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改革、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