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春秋话人物
谭烈飞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璀璨的历史造就了无数英雄人物,而无数英雄人物,又使这座伟大的城市平添了辉煌和自豪。
一、《北京人物志》的基本情况介绍
北京市政府规划的《北京人物志》(以下简称《人物志》)经过十几年的编纂,业已完成。全志分为人物传略、人物表、人名录(革命烈士名录)三部分,收录人物约15460人。人物传略900余人,列表人物470余人,名录人物14130人。
人物传略中,又分为八类,分别为:政治类、教育类、科技类、文学艺术类、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类、医疗卫生类、体育类、社会类。
列表人物中,又分为五类,分别为:“北京历史上的皇帝一览表”;“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总统一览表”;“未列入人物传略的当代国家主要领导人一览表”;“未列入人物传略的民国时期(含敌伪时期)北平市市长一览表”;“在京工作的自然科学领域人物一览表”。
名录人物中,又分为四类,分别为:“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牺牲的烈士”。
二、人物选录标准与方法
①按照“生不立传”的原则,均为公元2000年以前故去人物。
②收录的人物包括籍贯在今北京市行政区内的,同时也收录京籍外在京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侧重记述与北京有关的内容。
③人物传略中对列传人物进行分类。涉足多领域的人物依据其主要事迹,以其主要影响归类。类内以生年排序,生年不详者按照活动时期插入相应位置。同一类人物以合传形式记述。
④人物传略中的古代人物自召公奭记起,侧重历史有明确的记载,重点在现今北京地区有重要影响者。
⑤关于当代政治人物入志标准为:曾在北京市任职的历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级别以上中央领导人;在北京地区任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以上,北京市卫戍区副司令、副政委以上的军队领导;北京市副市级以上领导,包括市委常委、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还包括市高级法院院长和市检察院检察长。
⑥关于当代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医药卫生、新闻出版等入志人物的标准依据相关部门的意见并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
⑦根据地方志的属性和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未在北京市任职的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主要领导人及在北京市域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等社会知名人士列入人物表。人物表还包括在北京地区建都的各朝代皇帝、中华民国总统、民国时期未列入人物传的北平(京)市长等。
⑧人名录收录的范围为原籍在今北京市域内,在第一、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
三、《北京人物志》的主要特点
1.注意突出历史发展中的节点人物
在北京的古代史上,重要的历史节点是离不开重要人物的。因此,循着北京历史发展的节点,展现北京的重要节点人物是《人物志》把握人物的关键所在。在北京历史发展中,有以下重要的节点。
北京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距今约60万年至70万年前“北京人”的出现标志着北京历史的开始。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后,即分封了燕、蓟两个诸侯国,从此,北京的历史迈上了“方国都邑”的新台阶。起于幽州地区的“安史之乱”改变了唐朝(618-907)的统治格局,标志着大唐王朝由盛而衰。公元938年,契丹(辽)升幽州为南京,拉开了北京都城历史的序幕,接着,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海陵王(1122-1161)时迁都燕京,定名中都,北京成为一代王朝的都城。公元1271年-1368年,从元朝开始,北京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些北京的历史节点上,不仅有能够主历史沉浮的政治家,也有留下浓墨重彩的文学家、科学家,而这些人物不仅影响着北京的历史进程,北京特定的历史地位、自然与人文环境也造就这些历史人物。
作为北京城市发展史起点的周召公,名奭。周代燕国始祖。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公元前11世纪中叶,辅佐周武王灭商,西周王朝建立之初,被封于燕。燕国始封地都城遗址,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一带。北京地区有行政建置可考始自召公。召公虽受封于燕实际上却未到任,而以其子就封燕地建国。周公旦东征胜利,成王遵武王遗命计划移都洛邑,召公奭亲临其地考察勘测和占卜规划,而后营造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迁居东都亲理政务,召公奭曾以夏、殷兴亡戒勉成王,其言论见《书·召诰》。召公位列三公,官居太保。召公巡行召地南部乡邑,能得民和。当农桑耕作季节,崇尚节俭,在田野棠梨树下听讼断狱和处理政事。后人思念召公的贤德,爱其树而不敢伐,咏《甘棠》三章来歌颂他。召公的惠政流芳千古,后人用“甘棠”、“召棠”、“棠阴听讼”等称颂惠政及官吏的惠施惠行。后又辅佐成王平息了东夷、践奄的反叛,巡视燕地,安排治理、开发之事。成王卒,子康王立。受命辅佐康王,兴文武之业。1986年在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发掘的1193号大墓,据出土的铜器铭文记载,有的学者认为墓主即为太保召公奭。
在北京地区从秦汉到隋唐,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以蓟城为中心一直是北方的军事重镇,隋唐时期,结束了300多年的割据分裂实现了全国统一,蓟城作为汉族中原王朝向东北进行征讨进攻的重要据点,兵多将广,直接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直接酿成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关键人物是唐代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二人于755-763年在范阳(治所幽州,今北京)起兵发动叛乱,持续八年之久,史称“安史之乱”。
五代时期在北京地区自立为皇帝的还有刘氏父子。而在史书上都划在了乱臣贼子之列,但是,在北京历史上还是值得提起的,在北京的西部、北部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辽南京城的建立使北京的政治地位开始升高。其中,辽萧太后在历史上留下了强烈的印记。萧太后,汉名绰。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景宗之后,圣宗之母。即辽景宗即位,被封为皇后。大部分时间主持辽国朝政。景宗去世后,被尊为太后,圣宗年幼,由其摄政。圣宗统和年间(983-1012)的大政方针几乎皆出自萧绰之手。摄政的头一年,即下诏三京及诸道官员“当执公方,毋得阿顺”。并谕诸县令佐,如遇州官、刺史及朝使“非理征求”,可举报朝廷。统和九年(991),又诏诸道举贤才,察贪酷,禁奢僭。注意发展幽燕地区农业生产,劝课农桑,禁伐桑梓,劝民植树,拓垦荒地。把辽南京的世家子弟室昉封为宰相,还任用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人,并使其守卫南京,以休哥为南京留守。萧绰不仅能遣兵用将,而且亲自驰马疆场,她指挥辽宋高梁河之战获胜。至今在北京地区有很多关于萧太后的传说。如北海有萧太后梳妆台,顺义牛栏山有萧太后望粮墩,延庆龙庆峡附近有萧太后养鹅池等。
金中都,北京地区成为半壁江山的政治中心,完颜亮海陵王的名字,与北京的历史联系在了一起。海陵王改燕京为中都,金行五京之制,金中都成为五京之首,按照都城的形制开始建设,又于金中都以西的大房山云峰寺选址建金朝皇室墓地。贞元三年(1155),除将金太祖、太宗、德宗(完颜亮之父宗)墓迁来外,不久复迁始祖以下十位祖先的灵柩于云峰寺陵区。
元大都的建立是北京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创立者是忽必烈。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建国号大元。正式加号开平为上都,改燕京为中都。开燕京西金口河以通漕运,运西山木石材料,兴工建大都,命刘秉忠全面负责大都的选址、规划等具体事务,至元九年(1272),改称元大都。至元十一年(1274)正月,宫阙告成,忽必烈在大都皇城正殿接受朝贺,正式定鼎于大都,成为元朝统一国家的首都。忽必烈在大都沿袭金制建立了一系列统治机构,如中书省及六部、枢密院、御史台等,并在全国建行省制度。在大都设留守司直隶朝廷,负责大都建设具体事务,而大都地区的地方最高政府机构为大都路总管府,下设大兴、宛平二县及警巡院等。还开辟了河、海漕运路线,使江南粮米直运大都。在大都还大兴文治,实行两榜取士的科举制度。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忽必烈死于大都,享年八十岁,在位三十五年。围绕着大都城的建设,就不能不提到刘秉忠,是他规划了一座“美善之极,未可宣言”(《马可波罗游记》语)的大都城。明清两代主要的政治中心均在北京,围绕中定都、建都,明成祖朱棣和大将军徐达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近代北京风云中戊戌六君子均列有传略;北京作为特别市,第一任市长何其巩有传;作为全面抗战的标志,在卢沟桥打响反抗日本侵略的抗战英雄是必不可少的。宋哲元、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白乙化、包森等占有一定位置。
北京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之一,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包括陈独秀、邓中夏、包会僧、何孟雄、刘仁静、王荷波等,重点记述他们在北京期间的经历。以王荷波为例,从民国十一年(1922)加入中国共产党记起。次年,任中共中央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十四年(1925),任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铁路总工会委员长。十六年(1927)参加“八七”会议,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0月,到北京计划工人武装起义、建立北京苏维埃政府,引起了北京政府的注意。10月18日到北京法政大学与北京市委建立联系时被捕。11月,与17位同志一起被奉系军阀枪杀于安定门外箭楼西边。中共中央机关主办的《布尔什维克》第11期载文《悼王荷波及其他十八位同志》,高度评价了他在革命斗争中的不凡业绩。1949年12月其遗骸从安定门外移葬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周恩来主祭。
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节点的代表人物是第一任市长叶剑英,民国三十七年(1948)12月,任中共北平市委第一副书记、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北平市市长等职,同聂荣臻、彭真一起,促成了北平和平解放,领导了对旧军队的改编和对旧北平市政府、学校、厂矿等各方面的接管工作,致力于北平的市政建设,维护社会安定,恢复发展生产,改善文化教育,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任市委书记彭真,在彭真的传略中突出了他在北京的贡献。彭真1948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同年12月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1949年9月,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央政法小组组长。从1954年起,任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6年,在党的八大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1964年任中央文化大革命小组组长。同时,一直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第一书记。1951年至1966年5月任北京市市长。在和平接管北京的过程中,强调把恢复、改造与发展生产作为北京市党政军民的中心任务,其他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并服从于这一中心任务;提出首都建设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发展生产服务,同时又要为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机关服务。1956年提出“城市规划要有长远考虑,要看到社会主义的远景,要给后人留下发展的余地”的指导方针。1958年领导了北京市十大建筑的建设和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强调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又是高等学校集中的地方,努力办好这些高等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持制定了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提出“发展城市人民大众的文艺”,号召文艺工作者像过去深入农村一样深入到工厂中去,反映我们取得全国胜利的新时代,并提出要推陈出新,对旧戏加以改造,从改造中提高。1965年提出要区别政治问题和学术、艺术问题,真理要受社会实践检验。应该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北京市的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以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要求我们的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宣布,“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彭真同志的种种罪名和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均应予以推倒”。
解放以后,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政治人物的比重比较大,副市长以上的领导人均有传略,最后一个人物是于2000年故去的苏仲祥,主要以简历为主。作为首都的志书,凡是曾在北京地区任职的国家领导人均有传略,其余的采用人物表展示,像聂荣臻、林彪在北京地区曾任市长、平津前线司令员,尽管时间不长,但是仍在传略中有一席之地。聂荣臻的传略反映了他在北京的经历记述有:“民国三十八年(1949)平津战役结束后任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下令封闭北京八大胡同等地妓院。任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开国大典总指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市长。”
有些在北京地区有影响的人物,尽管地位不显赫,但是,业绩昭彰,也在传略中不惜笔墨。比如,刘仁在北平解放后曾任中共北平市委委员、组织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第二书记,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市政协副主席、主席,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人民政府委员,市总工会第一副主席,中共八大中央候补委员。曾参与领导北京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条战线的建设。按照“述而不论”的修志原则,对刘仁的贡献引用了彭真的评价,称他“对革命建设事业,特别是首都的建设有卓越贡献”。
总体上,按照厚今薄古的原则,当代人物多于近代人物,近代人物多于古代人物。
2.北京地区的文化巨匠
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历史上产生无数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巨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若繁星,而志书只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人物主要体现在他们是开创先河的、具有划时代的代表。如被称之为北京的敦煌的创始者静琬大师,自他起房山石经山开始了为期千年的石经镌刻工程,成就了北京的“敦煌”,石经山的美名享誉世界。
唐代还有一位著名的诗人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幽州范阳人,相关文献反映早年曾居如今的房山地区。他创作诗歌十分专心,传说一次在街上骑驴吟诗,适逢京兆尹路过,竟然不知回避。“僧敲月下门”传说源自诗作,“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推”、“敲”二字后苦吟不止,“推敲”一词,成为著名的文学典故。他一生中的大部时间都是在全国各地游荡,其诗歌创作中时时表达出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如《送友人游塞》诗、《上谷旅夜》诗等,表达了深深的乡思之情,属思乡诗中的名句有“故园千里数行泪”。房山区石楼乡二站村南有贾公祠,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由知县罗在公创建。原有祠、宝顶、墓碑等,20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渐毁圮,仅存清代墓碑二座。
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古代戏剧创作的代表人物。元熊自得《析津志》,称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肓,不能独振,掩于辞章者久矣。”他大约出生于金亡之前(约1210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约1300年)。他的一生主要在大都生活,著有杂剧67部,留传至今的有18部。他的散曲今存小令五十七首,套曲十三篇,残套曲二篇。关汉卿的代表作有《窦娥冤》《拜月亭》《救风尘》《切鲙旦》《蝴蝶梦》等。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中国长篇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著《红楼梦》,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一部闻名世界的不朽名著。曹雪芹也因之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北京植物园内辟有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
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的鲁迅。《人物志》中重点反映了他在北京时期的生活与工作。从“民国元年(1912)应蔡元培邀请任职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5月随政府迁往北京,住在宣武门外绍兴会馆”开始记起。
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老舍。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鼓书艺人》和《龙须沟》等,一生写有长、中、短篇小说,剧本、曲艺、诗歌、杂文、文论以及译作1000多篇(部)。
有些作家根据其成就特点,有所取舍。“冰心传略”中记述了她在新中国以后的艺术成就,“1958年后,陆续写有《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散文小说集《归来以后》《走进人民大会堂》《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小橘灯》《樱花赞》《晚晴集》等。翻译出版了黎巴嫩诗人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诗人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诗歌集多种”。
在这类人物中,艺术家也占有很大比重,戏剧家梅兰芳是重要代表,志书中明确他是将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并获得盛誉的第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在艺术家中有声名显赫的戏剧家、画家、音乐家,其中戏剧家的比重稍大,特别是京剧艺术家,再有,就是在北京地区有影响的曲艺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的代表人物。齐白石、侯宝林均在其中。此外,熊梦祥、纪晓岚、朱启钤等也归在“文化艺术人物志”中。
同时,人物传中也注意收录了外国历史文化名人,如元代妙应寺白塔的建造者阿尼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以及把西方的天文学、水利学、数学等学科介绍到中国的利玛窦等。
3.北京地区的科技巨擘
在分类记述这些人物的时候,《人物志》的第一稿将北京地区已故的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都进行了梳理并收入到书中,但是,有些超出了北京的范畴,其后分别采取了文与表结合的处理方法,将籍贯或出生在北京的并在北京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入“人物传”,其余采用列表的方式来处理。入传人数大量减少,而地位明显突出出来。
入“科技人物传”的第一人是元代的郭守敬,其地位与影响名至所归。郭守敬元至元二年(1265),授都水少监,提出按故道重修金口河,并勘察了黄淮平原的地形和通航水路。十三年(1276),任工部郎中,不久调太史局参与新历法制定。十五年(1278),与阿尼哥合作,建立大都天文台。十七年(1280),完成新历编制,忽必烈赐名《授时历》。后又将制定历法的推衍方法及理论根据记述分编。二十八年(1291)至三十年(1293),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精通天文、数学、水利,改进和创制了圭表、简仪、高表、仰仪、浑天象等12种(也有记载13种)天文仪器,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自鸣钟;在全国设立了27个天文观测站,推测出一年为365.2425日,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为23°90′,同时测定二十八宿距度,并将北宋时的平均误差数值从9′降低到4′5″。其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仪象法式》等14部,共105卷。1981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中国科学院将1964年发现2012号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
此外,“科技人物传”中还包括了历史上在城市建设,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城市营建中,有影响的人物,如蔡信、陆祥、杨青、吴中、蒯祥、阮安、雷发达、梁九等人物,我们在正史上很难找到他们的记载。
在当代科技人物中,最后故去的是1999年逝世的物理学家傅承义,福建闽侯(福州)人。生于北京,1953年在北京地质学院主持筹建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探矿系和地球物理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曾主编《地球物理学报》。1971年提出关于地震成因的“红肿理论”。次年,创建并主持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震源物理研究室,开创中国震源物理研究。1977年后历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及空间科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为国际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对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等理论有贡献。
4.北京地区的教育家
北京在历史上就十分注重教育,清末到民国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教育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高校云集,人才集中,不仅在高校,就是在普通中等学校、初等学校以至幼教岗位上,也涌现一大批教育家,在“人物志”中,囊括了所有学校的教育家,总数达到170余人,以高等院校教育家为主体。
最早的教育家是吴汝纶、张百熙。
吴汝纶师事曾国藩,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称“曾门四弟子”。后弃官从教,光绪二十八年(1902)京师大学堂获令重开后,出任总教习,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后到日本实地考察学制。回国后写成《东游丛录》。在书中制定的图表对《奏定学堂章程》起了重要作用。推行新式教育,主张经世致用,举办洋务。以文名于世,宗法桐城学派,为晚期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作家。精通经、史、子、集,旁及小学、音韵,各有诠释,兼思想开放,新旧并包。
教育历史的第一人都在这里第一体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教育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蔡元培,于光绪二十年(1894)被授翰林院编修。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任内,他主持制定了《中学令》《大学令》与“壬子癸丑学制”。主张小学男女同校、废除忠君、尊孔、读经等,推行社会教育。同年因不满袁世凯专制辞职。二次革命失败后,与李石曾等在法国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民国五年(1916)回国,应范源濂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五育并举”。同时聘请林纾、李大钊、陈独秀、徐悲鸿、胡适等执教,实行教授治校。并调整学科设置,改科设系,使北大成为综合性大学。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提倡白话文,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五四”运动中,联合各校校长向警厅力保被捕学生。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民国八年(1919)9月,重新执掌北大。次年与李石曾、吴敬恒创办中法大学,任校长。同年开始在北大招收女生。著有《中国伦理学史》《中国人的修养》《石头记索隐》《孑民言录》《蔡元培自述》等。
其他教育历史的第一人有:上世纪30年代后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的陈垣;1919年出任北大首任教务长的马寅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第一任部长马叙伦;首次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的陈寅恪;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的代表人物胡适;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顾颉刚;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力;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俞平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
5.《人物志》中不可或缺的还有牢牢钉在历史耻辱柱的奸佞
《人物志》是褒扬之书,一般奸佞及所谓的乱臣贼子入志的分量极少,但是也是不能或缺的。在古代人物中有为了儿皇帝宝座割去幽云十六州的石敬瑭、酿成土木堡之变的王振、清代著名的大贪官和珅、祸国殃民的慈禧等。
《人物志》的编纂难度很大,最主要的是选取标准,即以什么样的标准确定入选《人物志》的人选;再就是所选取的人物记述哪些经历,这些不仅是检验编纂者的文字功力,更主要的是检验编纂者的把控能力,对历史与历史人物都需要有深刻的认识,寓观点于史实的记述之中,以无愧于我们新一轮志书的编修,我们努力了,但是仍会有很多不以为然的观点。
(作者系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