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杼精工,百卉千华
张宇 王羿
摘要:黎锦以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闻名于世,其高超的纺染织绣技艺更是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黎锦独特的织造工艺使其正面显花背面光洁无浮长线,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织锦正反面一致的织纹,是原始踞腰织机的最高成就。笔者实地考察了海南黎区的原始踞腰织机的织造工艺,分析了通经回纬提埋花工艺原理,介绍了上机准备和织造黎锦时的操作流程,辅以自绘的织机状态示意图进行分析说明,力求直观明了地阐述此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
关键词:黎锦 通经回纬 提埋花工艺 操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5-0013-03
引言
黎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图案记录了黎族的历史文化、民族信仰、生产生活等内容。千百年来,黎族传统织造技艺,是黎族妇女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它还是黎族妇女审美的自我表现,也是本方言区族群的认同表现,是海南黎族各支系共同的一种重要服装织造技术手段。黎族织锦浓缩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宋末元初,著名的纺织家黄道婆流落崖州(海南省旧称)三十载,虚心学习黎族人民先进的纺织技术,后回归故里将黎族的织锦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家乡姐妹,并大胆革新改革了织机,推动了当地棉纺织技术的迅速发展。黎族织锦技艺在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一、黎族传统织锦技艺的历史与意义
海南黎族传统织锦久负盛名,古人有“黎锦光辉艳若云”之誉。黎锦产于海南岛黎族聚居区,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黎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麻纺织工艺,战国中期《尚书·禹贡》:“岛夷卉服,蕨篚织贝”是对海南岛先民从事纺织业的记载。汉代文献记载海南的黎锦作为贡品,深受朝廷、官员的喜爱。清代屈大均在《廣东新语》中盛赞黎锦“机杼精工,百卉干华”。黎族织锦,凝聚着黎族人民的智慧,实为黎族传统艺术之精华,堪称中华传统手工艺之瑰宝。作为一门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黎族织锦以精美的艺术图案和特色明快的格调,被誉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黎族织锦是传统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称赞(如图1)。
黎锦是黎族文化的精髓,每一种图案都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每一种技艺都是心灵手巧的黎族妇女智慧的代表。错纱、配色、综线、提花等技术都完全出自黎族妇女之匠心。黎族姑娘从六七岁起便开始学习纺织、刺绣,从小就受到传统纺织技术的熏陶。她们使用原始的踞腰织机,就席织布,平纹挖花,飞针走线,正刺反插,精挑巧绣,把心血凝聚在一件件织绣艺术品上,元末的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里用“粲然若写”四个字来大加赞美黎锦。
黎锦的纺染织绣技艺,在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宣布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大保护试点项目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锦的纺染织绣技艺作为珍贵的世界^类文化遗产,享誉全球。
黎锦传统纺染织绣四大技艺,其中织锦的技艺,具有最为鲜明的特色。黎族传统织锦工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由于海南岛四面环海的偏远地理位置和崇山峻岭的阻隔,使黎族长久地保存了最古老的原始纺织技术。黎族妇女利用最简单的工具,通过巧妙的回纬相提花工艺织出瑰丽华美的黎锦。黎锦母体图案占大面积中心位置,子体图案作陪衬,整幅图案结构严整,主次分明。正面显出饱满花纹而使背面光洁,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织锦正反面一致的织纹,技艺之独特,可谓原始腰机的最高成就。经过笔者在海南当地的走访调查研究,这种普遍存在于黎族五大方言区黎锦的织造方法,可以称之为通经回纬提埋花工艺,这是黎族最具特色的织造技术。连续三千多年的黎锦织造技艺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幸存下来的“活化石”(如图2)。
黎族织锦不仅体现了黎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手工技艺,更因其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宗教性和艺术性,成为承载黎族历史传统和完成黎族内外沟通交流的载体符号,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如图3)。
二、黎族原始踞腰织机的构成与织造原理
(一)黎族原始踞腰织机的构成
距腰织机(如图4),因纺织时用力部位主要集中在腰部而得名,是黎族代代相传、一直广泛沿用至今的古老织造工具,主要由腰带、卷布轴、撑经木、提综杆、提花综杆、分经木、导纱棒、打纬刀、提花刀、梭子等构建组合而成。使用踞腰织机时,织工席地而坐,腰系织机腰带,双脚踩住扯直经线的撑经木,织造时通过提综、分经后用梭子引纬在经线开口来回穿梭,引入纬线后就用打纬刀把纬线打紧。织造黎族织锦,属于通经回纬混织品织造技术,涉及通纬提埋花工艺。原始踞腰织机要织复杂花纹图案必须增加提花综杆,用于提综织花;同时织布综杆用来织底,两种综杆同时交替使用共同完成织锦任务。
(二)调查内容
(如图5)黎锦在织造过程中,首先将经线按奇偶数分为两层,即面经F层与底经G层;然后分别在面经和底经按“压二挑一”规律再各分为两层,即F1和F2,G1和G2层,共四层经线。其中,F1层中,每两条相邻的F1经线之间的踞离用于提花。在织入彩色纬线时,需要提花的部分将其织到F1和F2层之间,此时彩色纬线就显示于该部分两条相邻F1经线之间的布面上;而不需要提花部分,则将纬线织入F2和G层之间,这样使得织物背面十分光洁,没有浮长线,完成第一条彩色纬线编织后进行换层,由于G1层经线位于两条F1经线中间,所以在G层提出的提花格,与在F层中提出的提花格在经向的位移踞离为提花格经向长度的一半,即呈现错格编排版排布。
三、上机操作
(一)上经
(如图6)上经是上机的第一道工序,是织造前很重要的一道工序。上经所用到的工具有两个,一是“干”字形或“工”字形绕线架,中间的纵向木杆支撑着上下两根横木,同时能够用手握持。作用是使经线排列有序,张力均匀。绕线架分大中小号,决定绕每圈经线的长度,可根据织物长度选择。二是“U形”竹制夹子,作用是使经线分成上下绞,分经定经。
(如图7)上经一般是一个人操作,单手持绕线架纵向木杆和“u形”竹制夹子,将两股经线绕到绕经架上。先将两股线的线头连接在一起,套在1处,将两股纱线经过“U形”竹制夹子时,以一上一下规律交错排列,再按图示方向依次从2-3绕线。然后反转过绕线架,按图示方向依次从4-5-6绕线。最后再转正绕线架,按图示方向依次从7-8回到1处,这样完成第一个轮回。如此循环下去直至达到织物需要经线根数,然后于1处剪断系于旁边的线上。如果中途需要换线或者断线,也要把两根线连接处设于1处方才可以继续绕线。
(二)解经
解经是将经线从绕线架上解下来,并将腰机的各个部件装上去的过程。第一步,先把竹制夹子开口一端用绳子系紧,防止分好的上下绞线脱落。然后将导纱棒插入2处线圈处代替绕线架,用于定幅宽,使经线均匀排列在导纱棒上。接着将经线按照顺序6-5-7-4-8-3-1-2依次从绕线架上解下来,并拉紧缠绕在导纱棒上的经线。
(三)整经
整经是在解下的经线圈的两端分别插入卷布轴和撑经木。由两人(单人工作时用脚蹬紧撑经木)通过拉紧转动并对经线进行梳理使其在卷布轴和撑经木之间均匀排列。然后在卷布轴上垫上竹片并压紧经线,通过转动卷绕卷布轴将导纱棒和竹制夹子组成的工作区与撑经木的踞离调整到大约为腹部到脚尖的踞离,拉紧至于腹前。
然后用腰带拴住卷布轴的两端缠在织布者的腰问,用两脚尖分别撑在撑经木的两端。用力绷紧脚尖使经线均匀有序排列。竹制夹子将经线分层为面经和底经,在开口处分别插入分经木和打纬刀。
(四)分经(穿织布综)
(如图8)分经(穿织布综)黎族原始腰机的综有织布综相提花综两种。织布综是用来提经和织底,其棕眼主要是活动棕眼拴法。提综杆也是一个竹制夹子的形状,先将打纬刀立起使面经和底经明显分离,然后将提综杆置于底经上面,把一根颜色与经线颜色对比强烈的纬线穿过E下分绞层,系于提综杆上杆杆头,然后从每根经线间隙提拉出穿入的对比色纬线,按时针方向-顺-逆相反的顺序依次绕在提综杆下杆上,注意提拉长度尽可能一致。缠绕完毕用绳子系紧提综杆开口端防止脱落。
(五)挑经(穿提花综)
挑经(穿提花综)先用小纬刀挑面经提花综,挑出每组三根线中的中间那根(压二挑一)挑出提花格,用提综杆替换小纬刀。这样使面经呈现1上2下的两层经线。然后同样用小纬刀挑底经,同样,挑出每组三根线中的中间那根(压二挑一)挑出提花格,用提综杆替换小纬刀。这样使底经呈现1上2下的两层经线。抽出竹制夹子,底經和底经提花综杆恢复到下面,分经木分开底经和面经,然后将面经和底经的提花综杆向撑经杆方向推移,将打纬刀插入面经和底经自然开口中,这样原始腰机的机件基本装置完毕。
四、织造操作
织布者席地而坐面向经线,伸直双腿,双脚分别蹬紧撑经木的两端,系紧腰带,使经面平直。
(一)第一梭:纬平纹
(如图9)利用上经时的经线开口,立起打纬刀扩大梭口,将缠有纬线的梭子从右往左(或从左往右)引纬而过,放平纬刀,用双手分别握住纬刀两端均匀用力挤压纬线。
(二)第二梭:挑花提花
(如图10)将面经提花综杆往后回拉,立起使面经分开上下两层并产生梭口,将提花尺放入梭口即产生提花格。将提花刀从打纬刀所在梭口(即面经下层与底经的梭口)插入。此时由于上下层经纱在织口前合成一片,提花刀上下层经纱数发生了变化,经纱按原来的面经提花综杆“一上二下”变成了“一上五下”规律成组,提花格呈现错格编排版分布。按照图案将需要提花的每格(2根经线)向下挑出,由此产生图案要求的提花格。
立起提花刀,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投入所需彩色纬线并用双手分别握住提花刀两端均匀用力挤压纬线。抽出提花刀和提花尺,将面经提花综杆向外推回原位。此时织机恢复到织造第一纬前上机状。
(三)第三梭:纬平纹
(如图11)将分经木向前推,放松双脚松弛经线,一手提起提综杆使底经上提到面经上,形成第二次梭口。一手取出纬刀并插入梭口,绷紧双脚使经线绷直,双手分别握住纬刀两端均匀用力第二次挤压纬线。立起纬刀使梭口扩大,将梭子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引纬而过,放平纬刀,用双手分别握住纬刀两端均匀用力挤压纬线。
(四)第四梭:挑花提花
(如图12)将底经提花综杆往后回拉,立起使面经分开上下两层并产生梭口,将提花尺放入梭口即产生提花格。将提花刀从打纬刀所在梭口(即面经下层与底经的梭口)插入。此时由于上下层经纱在织口前合成一片,提花刀上下层经纱数发生了变化,经纱按原来的底经提花综杆“一上二下”变成了“一上五下”规律成组,提花格呈现错格编排版分布。按照图案将需要提花的每格(2根经线)向下挑出,由此产生图案要求的提花格。
立起提花纬刀,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投入所需彩色纬线并双手分别握住提花刀两端均匀用力挤压纬线。抽出提花刀和提花尺,将面经提花综杆向外推回原位。此时织机恢复到织造第四纬前上机状态。
(五)第五梭:恢复初始上机状态
(如图13)用手紧握分经木和导纱棒两端,在经面上前后摆动恢复之前的面底经层,产生张力形成梭口。取出纬刀插入梭口,用双手分别握住纬刀两端均匀用力第二次挤压纬线。此时织机恢复到织造第一纬前上机状态。
立起打纬刀使梭口扩大,重复之前第一梭引纬压纬动作。如此一上一下交替,每—次提综引纬,面经和底经轮流上下交替,根据所需花纹图案进行挑花提花操作,重复不断地进行下去就织成所需花纹图案的黎锦。
智慧的黎族妇女根据花纹的对称性和连续性,总结出了规律,利用面经底经提花综杆原理发明了固定综眼提花综,即将挑好需要提花的经线用线圈提拉上来套在细竹竿上组成提花综。提花综的综眼一般采用固定综眼法打综,这样不容易错乱,要根据所要织的花纹图案来打综,每根综杆的综眼数不一样。每一综都使经线形成上下打绞,从侧面看经线成多层经纱。提花综用来提织对称的或者循环的图案就可以只用挑一半的花格,到下次循环到时只需提拉提花综即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花综杆要根据所织的图案纹样的简繁程度设置提花综杆的数量。花纹越复杂提花综杆越多,少则几根,多则数十根,最多可达60根。那么织造时必须按顺序从1-60提拉提花综来织造花纹,再从60-1提拉提花综来织造,如此循环下去,直到织锦完成。
黎锦一般在织造过程中就已经完成基本的图案与纹样,大多数黎锦都是单面织锦,即正面花纹饱满绚丽背面光洁无浮长线。但海南一些方言区特色的正反面图纹一致的“双面织”黎锦更为精美绝伦。从织造技术角度上来讲,“双面织”较“单面织”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但其经久耐用,美观性也更强,其色彩瑰美华丽,图纹精细。作为黎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黎族织锦的价值并不单纯地在于高超的织造技艺,其在艺术上的审美价值和所传达的社会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到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重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黎锦实质上是黎族文化的一个符号,传达了民族习俗,与环境的关系及审美心理和趣味爱好,其纺织用料、织造技艺以及装饰图案是黎族民众生活和民族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传统的织锦技艺与文化受到了空前冲击。由于黎族没有文字,织锦技艺单靠口耳相传延续下来,随着一批老织锦艺人的辞世,织锦技艺后继乏人,已濒临绝境。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竭尽全力来保护、发展与传承黎族织锦技艺,使这历史悠久的织锦艺术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接受,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结语
古老的黎锦是人类纺织史上精美的“活化石”,在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史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通过田野考察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黎锦典型的织造工艺技术——通经回纬提埋花工艺。不仅对黎族传统织锦织造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还辅以自绘织机状态示意图进行详细说明,专业地研究了黎锦典型的工艺技术,为研究这一世界级急待拯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分析。
海南黎族的传统织锦工具一一原始踞腰织机,是我们现存并且还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民间纺织工具。但这种机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工艺复杂多变,难以实现成品规模化。现在虽然发展出了脚踏织机,但还是需要人工提综打纬线,仅仅实现了半机械化。在现代化时代,黎族织锦8-面应该保留自己的珍贵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借鉴和吸收现代纺织工艺的先进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让古老的黎族织锦艺术走进我们的新生活,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粹,提高民族文化的创新力,使黎族织锦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