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主义史论下的《封建帝国的危机》教学设计与说明

武其芳
[关键词]叙述主义史论,意蕴故事,历史概念,帝国危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7-0031-06
初中历史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的设计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然而由于篇幅的限制,历史教材中的“点”,并不“具体与生动”,因此如何让“点”变得真正的“具体与生动”,让学生喜欢接受又易于理解,是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笔者在翻阅相关书籍时发现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理论对此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所谓叙事(narrative)指的是这样一种话语模式,它将特定的事件序列依时间顺序纳入一个能为人理解和把握的语言结构,从而赋予其意义。通俗意义上的叙事,往往被等同为“讲故事”。历史学家们认为,要想理解历史人物和他们创造的历史事件,就应该像历史人物那样“设身处地”地思考历史情境。而“讲故事”的意义之一就是创造这样一个历史情境。所以历史学家克罗齐说“没有叙事则没有历史学”。海登·怀特在他的《形式的内容》中说“要表述历史就不得不采用叙事的方式”,事实的确如此,因为历史本身就是叙事的存在。“叙述是史学家处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最适宜的形式,只有叙述的形式才能最好地反映具有连贯性、具有变化流动性的历史内容,也只有叙述的历史才能更好地使读者感到愉悦,得到陶冶,受到教益”。
对于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最喜欢的历史课就是故事课。就初中历史教学来说,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就是一堂散发着历史魅力的叙事课(或故事课)。因此我十分赞同严建强先生的评述:“叙述是历史教师处理历史教学最适宜的形式,只有叙述的形式才能最好地反映具有连贯性、具有变化流动性的历史内容,也只有叙述的历史才能更好地使初中生感到愉悦,得到陶冶,受到教益”。但我们也要知道,历史课中的叙事(或讲故事),并非单纯地述说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能够诠释历史意义的故事。尽管叙述主义历史哲学作为史学研究理论还备受争议,但是叙述主义历史哲学中的“意蕴叙事”,不仅能够将教材中的概括叙事变得更加具体丰富,而且契合了新课标中以“点一线”结合的方式来呈现课程内容的要求。尤其在比较抽象的、难以接受与理解的历史概念的教学中,“意蕴叙事”具有化抽象为具象,化生硬为生动,化乏味为趣味的神奇效果。因此叙事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着难以拒绝的魅力。我在教学实践中,多次借鉴意蕴叙事的手法,如以叙述晚清上海一个官宦之家生活的变迁来设计《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以我们家的就业状况与享受社会保障的情况来设计《我国就业制度与社会保障的变革》,以“瞧这爷仨”,即以“查理·马特”家族的历史来设计《中世纪的西欧》,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结合《封建帝国危机》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同行交流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借鉴“意蕴叙事”的手法。
一、课标要求、教材简析与教学立意
初中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
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显然课标要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两个:一是封建帝国危机的表现,即“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二是危机的原因——“闭关锁国政策”等。教材用了“盛世与危机”“闭关锁国”两个框题来叙述内容。在“盛世与危机”框题下,用了2页的篇幅来表现“盛世”;用半页的篇幅来表现“危机”,其中关于封建帝国危机的直接叙述仅有如下简单的文字:
“康乾盛世”出现在封建社会末期,盛世之中潜伏着危机。乾隆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集团奢侈,吏治败坏,军队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另外配有乾隆南巡、皇家园林的插图与一小段和砷贪污的文字。“社会危机”本身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材叙述又如此简单,既没有一手史料的展示,又省略了由事实而至结论的分析与论证,因此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教材结论:“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所以教师如何按照课标要求生动具体的展示“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再帮助学生追溯、探寻“帝国危机”的根源,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于教学立意,我以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立意是思维和思想,教学要教给学生思想和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世界观,多元的价值观,健全的人生观。而这些都需要以形成历史概念为载体。由此我确定本课教学的内容立意是探求“危机”的根源——专制集权制度,从而引导学生认识:1.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2.清帝国的吏治腐败对当今中国吏治管理的借鉴意义;3.人类文化要在开放交流中才能够发展。然后是过程方法立意:在形成“清帝国危机”的历史概念的过程中,掌握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从历史概念的角度解读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问:
如果你想把“封建帝国的危机”很清晰完整的概述给别人听,你认为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补充课题?就本课课题与历史学习的意义来说,你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见幻灯片一)
设计意图:明确历史概念的一般要素,突出教学的方法立意;强调帝国危机形成的“原因”与“影响”,突出教学的内容立意。
教学环节二:盛世与危机——走近清朝贵族家庭的生活,看清帝国的潮起潮落
1.康乾盛世
展示第一幕故事(幻灯片三)——祖父
(学生自读故事)
瑞珏,出生在一个满洲贵族家庭。祖父曾经是英勇善战的八旗军将领,屡立战功,因此官至一品大员。祖父在管理盐政时期,励精图治,两次得到皇上赏赐的花翎。那时瑞珏的祖父最爱说的就是:我大清帝国,疆域辽阔,国泰民安,四方来朝,可享天朝万世之兴了。
依次展示如下问题:
1.结合教材内容推测“祖父”生活在清王朝的什么时期?2.清朝盛世是哪几位皇帝在位时期?结合教材说说盛世的表现有哪些?3.回顾本册学过的“盛世”,归纳“盛世”的基本特征。4.从故事中寻找使清王朝能够进入“盛世”的关键词。5.结合故事说说这一时期清朝官员们最常有的心态。
设计意图:故事突出祖父的“励精图治”,目的是为了显示“励精图治——盛世”的关系,与后面“吏治腐败——危机”形成对比;“疆域辽阔,国泰民安,四方来朝,可享天朝万世之兴了”一句,一方面显示是“盛世”时期,另一方面强调了盛世统治者的心态——这是滋生清代中期统治者盲目自大,闭关自守的心灵土壤,也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心理因素。这就为下面学习闭关锁国政策打下基础。掌握“盛世”特征,形成“盛世”概念,培养学生在比较中寻找共性.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与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2.危机的降临
(1)吏治的腐败、土地兼并
展示第二幕故事——父亲(一名同学朗读故事,其他同学听读):
父亲是一个“豪爽”的人。对喜欢的女人与朋友,常常一掷千金。父亲在祖父的光环下,轻而易举做到了陕西粮道。陕西粮道每年向军队发放近十九万石的军粮。而实际征收的有二十万石,这一万石的盈余“理所当然”的成为父亲的“辛苦费”。遇到荒年,征收不足20万石时,军粮中便会有几千石的麦壳、石子等。
像很多清朝官员一样,父亲用这些积攒起来的“辛苦费”大量购置田产,兼并土地。给我和弟弟积攒了一大笔财富。父亲在职期间,用这些“辛苦费”上上下下都打点得几乎没有漏洞。所以很快被提升为陕甘总督。父亲离京就职时按照“规矩”,向京城的大小官吏赠送“别敬”之礼,总共花费银子一万五千余两。这些花费都将在陕甘地方财政中得到补偿。
提出相关问题:
“父亲”的行为反映了清朝社会的什么现象?你作为当时的民众面对如此现象会采取什么行为?
设计意图:故事突出了官员腐败的事实,引领学生感性的认识:吏治的腐败与土地兼并,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
(2)军队的腐朽
展示第三幕故事——瑞珏(学生自由朗读故事)
我(瑞珏)就在这样富且贵的家庭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二十六岁那年,我在军中谋了个佐领的职位。我的士兵射箭几乎全不着靶子,骑马时常常从马上跌落。但是,纵马践踏庄稼却屡屡成功。一次,乡民实在无法容忍他们的恶行,把几个骑兵绑起来痛打一顿。这让我觉得很没面子,于是纵三百士兵,血洗村庄,焚烧民房,总算是惩治了这些“刁民”,挽回了颜面。
我有时也有烦恼。比如有些“大胆刁民”不愿意顺从我的官兵的“保护”,常常会起来反抗。还有让我闹心的是,因为军费被层层扒皮,到了我手里,已经所剩不多。为了套购军费,军中的士兵常常是有名无人。可是遇到上级阅兵怎么办?我很聪明,临时从附近村庄连哄带骗抓来“士兵”。“士兵”的行头除了衣服是真的,头盔与盾牌是纸板涂漆做的,银晃晃的大刀、长矛是木头涂漆做的,城墙上的枪洞是临时画上去的。但是,上司说一切都很好。
提出相关问题:
1.依据故事推测当时的“兵民关系”以及遇到外来侵略的结果会如何?2.总结清帝国危机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故事认识在吏治腐败影响下的军纪如此败坏、军队如此腐朽,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阶级矛盾;如此腐朽的军队也必将在对外战争中被打败。二是对清帝国“社会危机”在经济、政治、军事的表现和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与认识。
3.危机的根源
展示第四幕故事——瑞珏们的治国之策(教师朗读故事内容)
瑞珏们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他们希望如此幸福的日子永远不要结束。所以有一天,瑞珏与几个朋友竟也谈起了大清朝的“长治久安”问题。
一位在军机处任职的朋友说,最关键的是皇上能够集中权利,这样天下才能够归顺。再者就是不能够让那些学子们胡说八道,煽动忤逆之心。另一位在翰林院供职的朋友奉承说,八股之制不可易动,文字管治也不可松弛。
而瑞珏认为重要的是应该把那些经商的人都抓回来,让他们都老老实实的,世上才安定,官兵的衣食才有着落。所以他非常赞成先祖雍正帝再三强调的“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
那位在翰林院供职的朋友还说,现在有些“达人”搞起了奇技淫巧,制造了火炮火枪,还说比我们八旗的“骑射”更有战斗力。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听到这话,瑞珏打了个寒战:因为这些朋友中,只有他最清楚清兵的“战斗力”了。但是他还是附和说,没有满人的骑射,就没有大清国的未来。
只是那位在广州和洋人打过交道的朋友一脸的忧郁与困惑,他想说自己对“奇技淫巧”、对经商的看法,和他从洋人那里了解的天下,但是他知道说不得,所以一直忧郁地喝着茶,沉默不语。
提出相关问题:
1.从故事中提取清代几项治国之策,简要评说这些治国之策的利与弊,以及其与帝国危机的关系。2.分析专制集权与吏治腐败、军队腐朽的关系,说说你对吏治管理的看法?3.你能推测瑞珏那位在广州洋行供职的朋友的忧郁与困惑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清帝国危机的原因分散在以往学习的内容中。为了唤醒学生的回忆,安排了“瑞珏们的治国之策”这一情节,把分散的知识连缀起来,便于学生分析与归纳。学生依据故事回答清帝国出现危机的大致时间、表现在几个方面。顺势过渡到下一个学习内容:造成清帝国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故事与以往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政策、经济政策来分析与归纳:落后的专制制度是祸根;其次是文字狱、八股取士、鄙薄科学、重农抑商政策,之后过渡到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拒绝接受外来先进的文明。对“治国之策”的评述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与公民意识的培养。问题2突出皇帝“专制集权”反而造成下属的贪权与滥权,引发社会危机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这节历史课最重要的意义。问题3一方面反映了在专制的打压下,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也顺势过渡到下一个学习内容:闭关锁国。
教学环节三:闭关锁国政策
展示第五幕故事:瑞珏心中的洋人(学生齐读故事)
瑞珏和大清国的很多国民,都讨厌那些鬼一样的西洋夷人。他们居然要求我大清王朝打开国门与他们平等的做生意,允许他们自由贸易。我天朝上国,应有尽有,哪里用得着与他们这些蛮夷之人互通有无。再说我大清王朝是万国之主.怎么能够与夷人平起平坐、互通有无?好在我们的乾隆帝明智,关闭了先帝康熙时曾经开放的口岸,只保留广州一处,恩赐蛮夷之人。
那个叫马戛尔尼的洋人带来了如同“玩具”一样的地球仪、最新式的火炮,都是奇技淫巧……地球仪显然恶意缩小了我大清朝的面积,挪动了大清朝的位置,因为我大清应该是天下的中心。
提出相关问题:
1.结合教材第84页的内容,梳理“闭关锁国”政策的由来及主要原因。2.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与形成时间。3.读材料,说说马克思话语中的“时世”“人为隔绝于世界”“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分别指的是什么?4.你从“闭关锁国”的严重后果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5.读教材第85页清朝对十三行外商的行为的规定,说说你对这些规定的感受?
设计意图:将故事与教材结合,中国与西方相比较,在比较中感性地认识清朝的落后愚昧,通过解读分析材料来理性地认识闭关锁国的危害与清帝国面临的危机。“考一考”的内容,突出强调了“闭关锁国”的含义与形成时间,以上学习内容意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闭关锁国”政策的概念,培养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有所思”“关注现实”两个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认识“开放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关注社会”的意识。评价清朝对十三行外商的行为的非人性化规定,一方面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评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人性方而看历史、看世界,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借鉴出示相关问题:
1.依据提示,简要概述“封建帝国的危机”这一历史概念。2.总结瑞珏祖孙三代人的治世态度与结果,说说对你的启示。3.请有依据的回答:“天朝上国”心态是清朝才有的吗?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民族关系与国际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1强调构成历史概念的一般要素,形成历史概念,完成知识学习与能力的训练;问题2的意图是,以史为鉴,铭记骄奢淫逸亡国的教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天朝上国”“华夏独尊”的心态由来已久,危害亦深,因此有必要引领学生树立平等与尊重的普世价值观。
小结:
本课以瑞珏祖孙三代人的治世态度与结果,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清朝中晚期由盛转衰的历史。对瑞珏家庭生活的“意蕴叙事”,不仅将抽象的封建帝国的危机形象展示给学生,也诠释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封建专制带来腐败与灭亡。这一“意蕴叙事”增添了学习的趣味,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本教学的线索是:谛听故事——思考问题——理解史实——形成概念一修正价值观。即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创作了一个清朝官宦家族的故事,引导学生由感性了解到理性思考。让学生从故事中看到清帝国危机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探究危机的原因以及对今天中国发展的启示。同时完整的形成“封建帝国危机”的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思维与思想放在中心位置,通过“看故事思考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回望历史联系现实思考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生活智慧,引领学生树立开放的世界观与民主、法治、平等、尊重的价值观。
需要强调的是,把叙述主义历史哲学中的“意蕴叙事”借鉴到历史教学中,不是随意的创作故事,而必须有严谨的历史文献作为叙事的依据,即把历史文献中有依据的史料化为故事叙述出来,这样才能够保证叙事中的描述符合历史的真实,使历史学习不至于成为虚空。
【责任编辑:全骜颉】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