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穿支皮瓣修复技术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
李和 王浩 黄飞
【摘要】目的 分析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在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在本院接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治疗的患者36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8例。对A组患者进行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对B组患者进行胸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治疗。结果 A组的优良率为94.44%,B组的优良率为83.33,经过统计学检验后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优良率具有差异性。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39%,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少于B组并且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手外伤软组织缺损能够的患者采取穿支皮瓣修复治疗能够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可以加以推广。
【关键词】穿支皮瓣修复技术;手外伤;软组织缺损
【中图分类号】R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8..02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能够见到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这种损伤主要发生在手外伤之后,需要医务工作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若手术修复效果不好,极易导致手部功能恢复不健全或者手外形缺损等不良后果。因此探讨如何提高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是我们本次研究的目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治疗的患者3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6~65岁,平均38.56±8.72岁,有24位患者的患处在右手,12位患者的患处左手,受伤原因有车祸伤8例、刀砍伤5例、碾压伤4例、其他原因19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之间均没有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A组患者采取穿支皮瓣修复的治疗方式,在进行治疗之前需要先对患者创口进行规范清理消毒,将皮肤表层的坏死组织彻底清除,明确患者的手部外伤的位置和程度,确定皮瓣穿支穿出深筋膜位置后,对患者进行臂丛阻滞麻醉后进行手术[1]。术后注意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控,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1.2.2 对B组患者进行胸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治疗,术前伤口的处理参考A组,然后根据患者受创位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皮瓣,再根据皮肤缺损的情况将皮瓣裁剪成合适大小。对患者采取臂丛阻滞麻醉后进行手术[2]。术后处理方法同A组。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手术修复疗效等级的分级为:优、良、差。在手术治疗后能够基本恢复手部功能,手的外形没有变化,相关皮瓣没有表现出异常则评为优;在手术治疗后手功能得到改善,手外形没有明显变化,皮瓣臃肿程度较低,皮瓣与周围皮肤组织有差异但不严重的评为良;如果没有达到以上标准,则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修复疗效等级
A组的优良率为94.44%,B组的优良率为83.33%,经过统计学检验后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之间的手术修复优良率存在一定差异性,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将两组患者术后发生的各种不良事件情况进行统计,A组发生3例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6.67%;B组发生7例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为38.59%,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后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患者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差异,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1±1.1)d,B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4±3.1)d,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2,P<0.05)。
3 讨 论
在本次研究中,A组的手术修复优良率为94.44%,B组的优良率为83.33,经过统计学检验后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A组的手术修复优良率高于B组。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39%,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少于B组并且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取穿支皮瓣修复治疗能够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治疗时间,患处愈合情况良好且能有效减少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 帆.穿支皮瓣术与胸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对比[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2):51-53.
[2] 李洪英.对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穿支皮瓣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7):64-65.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