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领域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赵建玲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具有地域性、农村性、层次性、综合性、特色性、发展不平衡性等特点。中国有2856个县(市、区),直接管理人口近7亿,它的发展繁荣与否,影响着“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出台了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尤其是在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有新的突破,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促进县域经济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一、财政体制改革为县级调控主体带来了主动权

    (一)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增强了县级政权谋划发展的主动权

    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是推进发展、科学治理的先决条件。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既模糊不清,又不相匹配,一些应由中央负责的事务交给了地方,一些适宜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央承担了较多支出责任,中央和地方职责交叉重叠,共同管理事项太多。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体制改革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就理清了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界限,避免了“个大一身轻,个小担的多”的现象,既为县级政权合理安排支出提供了边界,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县级政权支出的责任,配合中长期预算制度的实施,必将使县级政权合理支出、理性负债,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强了县级政权对财政资金效益的统筹权

    首先,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增加、专项转移支付的减少,为县级政权统筹调控资金提供了空间。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散、规模小、管理乱、审批周期长,且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同时,还必须按照规定的项目计划进行实施,县级不能自行变更项目的用途。这种情况不仅大大削弱了县级政权对于资金整合调控的权力,使最了解实际情况的县级政权没有资金使用的决策权,而且由于一些专项资金项目决策不接地气、缺乏科学性,导致项目无法实施,财政资金长期沉淀,既造成了资金的严重浪费,更造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下降,甚至会导致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误判。一些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不愿要、不申报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其次,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增加、专项转移支付的减少,将降低行政成本,堵塞“跑部进钱”的脚步,减少腐败滋生。

    最后,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增加、专项转移支付的减少,将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带来的地方资金配套,从而减轻县级财政的负担。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专项转移支付要进行控制、清理、合并、规范,尤其是要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这将逐步扭动县级政权的被动局面,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发挥,积极性得到激发。

    二、税收体制改革为培育市场主体、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机遇

    首先,营改增使企业的税收负担大大降低。据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介绍,截至2013年4月,所有试点地区的小规模纳税人,包括众多的个体户都实现减税,减税幅度达到40%。从2012年1月1日到今年1月31日,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企业共减负1961亿元,其中2013年营改增减税1402亿元。税负降低,企业就具备了积累和发展的可能。营改增的实施,将会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尤其是对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的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转型的契机。

    其次,营改增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营改增的范围原来是“1+6”,即交通运输业和6类现代服务业(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现在扩展到“2+7”,即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以及7类服务业(加上了广播影视服务)。可以说,大大地拉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刺激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并行推进,引导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为县级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找到了发展出路。根据测算,2012年和2013年营改增分别拉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72%和2.70%。

    最后,营改增在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2012年和2013年上海营改增增加就业人数分别为14.6万人和14.5万人。特别是小微企业减负后,活力不断增强,在活跃市场、创造就业、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融资渠道的拓展为市场主体融资开辟了新途径

    首先,中小银行的设立将极大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县域地域范围不大,小微企业众多,大多存在着融资难、发展难的问题,中小型银行的设立正好为解决这个问题开出了良方。中小型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对象又定位于较小区域,中小银行的设立必将为较小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其次,保障金融机构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中西部县域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县域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抵押物不足、比较效益低等问题,造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体系,在农村不但没有很好地发挥金融主力军的作用,甚至一些银行特别是邮储银行成了威力强大的“抽钱机”,使广大农村有限的资金外流到经济发达地区,外流到比较效益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近几年,国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总的来看状况有所好转,但是存贷比过高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中专门提出,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这就能从根本上遏制农村存款的外流,进而不断增加农村的货币流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

    最后,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开辟了融资路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预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可以说,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增长点,县域和小城镇是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主要区域,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将会加速推进,都需要强大的资金保障,而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等改革措施打破了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制约瓶颈,城镇化建设投资的拉动将会大幅度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建立,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契机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为建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找到了途径

    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可以发挥规模、效率、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企业经营可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必将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使农业经营方式更加丰富,更具有竞争力。

    (二)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是增加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从农民收入构成上看,在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4个部分中,财产性收入目前占比很低。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就是要大幅度地促进农民增收。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

    国家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加大公共财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力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民生改善,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契机。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