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反映社会的“多棱镜”
白烨老师是记者非常尊重的一位文学评论家。记者“认识”他,源于五年前在一次文化活动上与同为文学爱好者谈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时,这位文学爱好者说“在当今的文学评论界,真正称得上文学评论家的当属白烨一个”。于是,记者记住了白烨这个名字,开始关注他。继而孜孜不倦阅读他的作品。同时,也对白烨老师多了些了解,知道他是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等。带着对白烨老师的敬意,记者联系上了白烨老师,就相关问题,对他做了一次专访。
当下文坛“四性”:丰繁性、混血性、新异性、外向性
由于记者本身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也常常关注当下的一些文学现象。因此,在与白烨老师的交流中,记者向他提到的首要问题便是:怎么看当下的文坛?
對此,白烨老师表示,当下的文坛,是经由新时期、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的几个阶段发展而来的。概要地说,三十多年以来,文学在自身的发展演进和外力的强劲推动之下,不断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跟过去相比,文艺在整体走向丰繁多样的同时,也使自身的构成更为复杂与混杂,并以内部的持续分化与不断泛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形态与新生态,这种新形态与新生态构成了当下文学的新现实与新特征,这便是当下的文学日益凝聚着新力量,混合着新关系,含带着新元素。如以网络文学为龙头强劲崛起的“新型文艺类型”、“新的文艺形态”,在其自身的发展与繁衍中,也给整体的文艺领域带来强劲的冲击与巨大的挑战,使得整体的文学在创作与评论、生产与传播,接受与阅读等方面,都更加纷纭多样,又犬牙相制,令人目迷五色,复杂莫辨。因此,如何认识新的文学现象,把握新的文学现实,就成为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最为重要也最为严峻的时代课题。
“丰繁性”、“混血性”、“新异性”、“外向性”,使进入新世纪的文学打上了它特有的时代印记,使它呈现出了与以前的文学时代完全不同的独有风貌。但显而易见,这样的一些动因与动力的存在与作用,又使新世纪文学充满了未曾有的复杂性、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在当下群英称雄、百舸争流的文学活动中,如何增大积极引导的因素,加大正面价值的力量,如何让这样一个异常活跃又无比丰繁的文学现实,向着更为理想的状态过渡,向着更为健康的方面倾斜,向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这对于置身其中的文学从业者的定力与能力,尤其是身负组织与引领作用的有关方面和相关领导的智慧与能量,也都是一个空前未有的考验与检验。
“80后”作家与传统型文坛之间需要有“中介”
仔细阅读白烨的作品,或者说注意观察他在一些场合发表的话语,会发现一个极为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一直比较关注80后作家的作品。问及原因,白烨老师给出的是这样一个答案。
“新世纪文学在其多样又多变的演进中,有很多新生和新异的现象惹人眼目。”白烨老师说,就写作群体的长足崛起和后来居上而言,“80后”绝对是一个不可避绕的现象。而且,他们的文学进步与人生成长,也与新世纪的10年相随相伴,关系甚大。他们在新世纪的舞台登台亮相,他们在新世纪的时段奋袂而起,把自己的爱与恨、喜与怒、哀与乐、美与刺,都一股脑地倾泻于文字,抛洒于文坛,或引起人们的关注,或激起文坛的热议。
我对“80后”的关注,虽然起始比较早,但却也有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概要地说,我这样做是基于这样一些认识:
第一,“80后”是一个既在成长,又在分化的文学群体。这一群体与我们这一代有诸多的不同与差别,而正因存在着不同,才需要走近,正因为存在差异,才需要对话,并在这种走近与对话中,彼此了解和相互改变。
第二,“80后”们所置身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日趋丰繁复杂甚至暧昧难辨,而他们所具有的经验与能力,在应对这种复杂与暧昧时,常常显得简单和稚嫩,这使他们的成长,不仅不很顺遂,反而更添困惑,更具难度。作为他们的长辈,我们有责任以我们的方式和能力,去帮助他们,以使他们减少迷茫,添加清醒,增强自信。
第三,从文学的代际更替来看,我们的文学、文化队伍,必然要由“80后”中的从业者接续上来,从后备军成长为主力军。事实上,他们中有一些作者怀抱着高远的文学理想,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耕耘,艰难跋涉;还有一些作者虽倾心于网络文学与类型小说的经营,但却在写作的过程中,表现出靠近传统文学的倾向。这些作者,都需要以评论的方式给予关注,施予助力,以促进他们尽快地成长与进步。
第四,“80后”群体虽然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但从文学领域来看,因为他们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平台,存身于图书市场,仍与主流文学或传统文坛有所分离,甚至不在主流文学批评的视野之内。“80后”与传统型文坛之间,需要有评介与批评的“中介”与“中转”,起到沟通联系、传布信息的作用,以使“80后”了解和走近传统文坛,传统文坛认识和吸纳“80后”。
网络文学写手“术有专攻”
“网络文学”的伊始,应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种新的文学现场伴随互联网的产生而出现,于是“网络文学”成为“网络写手”的福音。对于这一现象,白烨老师也有自己的解释。
他说,近20年来,网络文学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仅书写了自己的发展历史,而且改写了整体文学的发展面貌。这一切,不仅超出了人们已有的经验,而且超出了人们原有的预料。正是由于这种在自立中繁衍、在繁衍中拓新的强劲发展,网络这个新异又博大的平台,不仅成了催生网络小说与文学的孵化器,而且成了撬动整个文坛与文学的大杠杆。
网络带给文学的,看起来只是依赖于网络平台的网络小说、博客写作,以及那些以网络文学为主业的众多的文学网站,实际上,网络带给文学的,还有新型的文学关系、新颖的文学观念,而它们在给整体文学添加新元素、增加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冲击,构成了新的挑战,甚至是一场掀天揭地的巨大变革,或者说是带有革命性因素的深层剧变。现在,网络文学方兴未艾,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网络写手或者网络作家,是一个庞大也庞杂的写作群体。总体来看,可能有两个显见的特点:一个是大多都是通俗文学的爱好者、类型文学的钟情者;还有一个就是所学非文学专业但又酷爱文学。之前有人做过抽样调查,在有影响的网络作家中,大约70%的人有理工科背景。网络小说的作者非常地参差不齐,但好的作家也不断涌现。这些年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越来越多,原因就在于,被改编电视剧的小说原作,大都有建立于时代生活的鲜活故事与生动人物。一些网络作家在生活的把握上与文学的造诣上,也许并不全面而丰厚,但在某一题材领域里,却情有独钟、术有专攻,有着特殊的人生积累与艺术准备,因此出自他们之手的作品,在某些题材领域别具贴近行业特性、卓富专业知识的明显特点。
研究是主业,编书是副业
白烨老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在当代文学的理论批评和作家作品评论方面,撰著了300多万字的理论批评文章,出版了《文学观念的新变》、《文学新潮与文学新人》、《文学论争二十年》、《新实力与新活力——我看“80后”》等10部文学理论评论著作。然而,在从事文学评论的同时,他也策划过《大浴女》、《比如女人》、《9.11生死婚礼》等文学作品。从评论者到策划者,两者之间,可说还有一些紧密的关系。那么,白烨老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白烨老师说:“我原来在社科院下属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工作,那个时候,编书是正业,评论是副业;1999年调到文学研究所之后,研究是正业,编书成了副业。因为当过编辑,常会有止不住编书的想法。事实上,编选作品,既是介入文学生产过程,也是以另外的方式体现自己对于文学的认知。”
这些年,白烨老师编的书不多,较有影响的,主要是两套书,一套是由2011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青春文学精选丛书”,共三卷,收入了30多位“80后”作家的代表性小说作品。
白烨老师表示,他多年来一直有个编选和推介“80后”中优秀作者的中短篇小说佳作的心愿。这主要基于这样两个原因:一是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虽然一直较为流行,但主要是以长篇作品行销于图书市场,而他们的中短篇作品一般很难看到,这便使得其文学性的追求显得氤氲不明;二是一些真正坚持文学性写作的作者,因为主流文坛的不大关注和那些偶像作者的相对掩盖,一直处于圈内没有地位、圈外少有影响的尴尬境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有实力又有水准的真实的青春文学写作,在相当的程度上被无情又无形地遮蔽了。这套书出版之后,反应不错,被人们认为是十年来青春文学名家名作的拔优选萃。
还有一套是2012年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大系》(1979-2009),这套书是精装三卷本,四百余万字;涉及一百二十四位作家的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共计一百五十余篇(部),均为1979—2009年间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可以说,这个精心编选的大型选本,以点带面地反映了乡土小说三十年来在不同时期的主要成果。编选这样一套规模不小,字数也不少的三十年乡土小说作品大系,他的基本想法是,当代的乡土小说,既由乡土一脉反映了社会生活深层变动中的主潮演进,又由乡土书写表现了当代文学自身的成功进取,具有社会与文学双重演进的时代影像之重要价值与特殊意义。这套书,也很受读者欢迎,销售得还不错,还被一些文学教学和研究机构当成必备图书。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公众非常关注的话题之一。因此,在与白烨老师交流过程中,我们也提到了这一话题。对此,白烨老师表示,作为一个食品的享受者与消费者,我既为食品越来越丰富感到高兴,又为食品越来越不安全感到悲哀。原来人们只是担心蔬菜、瓜果的农药残留问题,现在担心的更多了,水源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等等,好像也防不胜防了。
食品安全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解决好这一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生产经营者严守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还需要国家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与惩罚力度,也需要消费者增强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乃至整个民族普遍提高道德水准与精神素质。
在与白烨老师的交流中,他还透露了自己的业余生活。他说,我的业余生活就是阅读、写作。文学评论的工作,本身就没有业余。评论的东西,你要看;相关的资讯,你要看;学科的动态,你也要看。所以,根本看不完,压根没有空闲。我经常是要看的作品排成队,要看的稿子也排成队,紧着赶着也看不完。我经常与一些评论家朋友交流情况,大家的处境都差不多。比如,今年的这个“十一”长假,我只在10月1日歇了一天,其他几天都在看作品、写文章。有时候,节假日,反倒是最忙的时候,这是没有辦法的事情。